1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最开始是不统一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度量工具和自己的生产生活习惯。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合,他也有意识地促进天下所有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斤和两的规矩也是那个时候定下来的,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再也没改过。

关于这个“把十六两”定为一斤,还有着一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故事中记载道,当时秦国负责统一度量衡的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丞相李斯,李斯其人极有才华,有了金刚钻才揽瓷器活,在收到吩咐之后,很顺利地统一了货币的规制、量器的大小,还有基础重量单位的定夺。但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让多少两等于一斤比较合适?李斯陷入了纠结之中,因为既然两的单位已经定下来,换算起来好像随意一点也没问题,但太随意了又有失考究。

举棋不定的李斯遂去问了秦皇,秦皇不说话,大笔一挥写下几个小篆:天下公平。李斯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他灵机一动,数了这几个字的笔画,欣然决定用十六两作为一斤。

虽说故事是这么来的,但这种历史小趣闻明显有后世编纂的成分在内,没什么科学依据,不可考。

“半斤八两”指的就是一斤的一半是八两了,但这一斤十六两的规矩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比较靠谱的考究听起来也有玄学气息。先说说当时最小的单位吧,秦朝定下的最小的单位还不是两,是“锱铢必较”的铢,铢是所有度量衡单位中最小、也最精确的单位,用于平时一些珍贵物品的称量,比如说中药药材等。

而二十四铢被定作一两,这是根据百姓之便进行考虑的,李斯考虑到百姓经常需要交易的都有哪些商品,再取他们之间的上限与下限分别考虑,最终得出两的称量标准。

这些度量衡都为二的倍数,铢、两、斤都不例外。同理,百姓们常用的斤也是从两上层层叠加计算,最终得出最合适的斤。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也被确定了下来。

普通百姓交易时常用的度量衡就这样得到确定了,而比斤更大的“钧”、“石”则更接近于今天的千克和吨。

还有一种说法,说最初的度量衡,是从当时的量具上产出新意、进而改良的。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天平也叫称,这种民间的称被称为“十六金星称”。由于在早期的农耕时代,商业并不是社会经济模式的最主要成分,商品交换只是人们农耕生活的辅助,所以朝廷为了呼吁人们不要在买卖上下手脚,要公平公正,遂发明了共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并行的十六金星称,如果在商品交换时短斤少两,就会无福无寿、无禄。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最佳贡献者
2

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开始,就规定,十六为两一斤,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直到建国后的一九五九年,才把一斤改为十两。其中度不长度单位,量是容量单位,而衡才是重量单位,所以关键在这个衡上。



大家数一下这个衡字是多少画,是不是有十六画,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但这却不是正确的,只是巧合而已。

秦朝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就要从制定度量衡的官员入手,他就是秦国的丞相李斯,度做为长度单位,采有十进制的换算方式,以尺寸丈为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改变。



再说量,是容量单位,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是以十进制的方式换算,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这些基本已经淘汰了,不再使用。

衡就有点啰嗦了,它代表重量,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他改变了前两种的换算方法,而是独辟新径,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这个看起来一点规律也没有,李斯为什么搞的这么复杂呢?




查了许多资料,在孙子算经上有如下记录:

《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它成书于公元前四五世纪,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李斯就是根据此算经来定的重量之间换算。

3

古代杆秤一斤为什么用16两呢?

其实每一颗秤星代表一颗星宿。他们分别南斗6颗星,北斗是7颗星,南斗代表“天”,北斗代表“地”; 6和7加在一起是13颗星,外加“福禄寿”三星。

南斗六星分别名为:天府星、天梁星、天机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杀星。南斗六星是人马座的一部分恒星,图中六颗绿色的在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即为南斗六星。

北斗七星分别名为: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北斗七星为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七星连起来就像古代舀酒的斗形。

另外三星便是福禄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这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

杆秤十六颗星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其一,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为16两一斤。

其二,传说由“财神爷”范蠡看到天上的星斗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后来发现有些商人心术不正,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坑害百姓。冥思苦想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十三星基础上再加福、禄、寿三星。

南北斗共十三颗星,加福禄寿三星,又分别代表着天、地、良心。所以称作“天地良心十六两”。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另外成语“权衡轻重”“权衡再三”也与杆秤有关。秤砣也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








4

杆秤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堪称“国粹”。杆秤由几个部件组成:一是秤杆,它粗的一端上有秤毫并且整个秤杆上镶有秤星;二是秤砣;三是秤盘。

秤砣也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权衡轻重”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

中国传统的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他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制13颗星花,每颗小星代表1两,每颗大星则表示1斤,定为13两一斤。其实这是用勾股定理来确定杆秤称量时的垂直度,以提高称量的精确度,这也是勾股的名称由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秤杆上又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为16两一斤,进一步提高了杆称精确度。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为计算方便,国家才把秤统一改为10两一斤)。

在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秤毫,提醒商人要明察秋毫,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而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福禄寿星直接影响人的福气、财禄和寿命,旧时商业道德讲究诚信为本,出售货物克扣一两,减福;克扣二两,福、禄俱损;克扣三两,福、禄、寿全无。藉此警告商家一定要买卖公平。所以过去民间流传有“秤上亏心损阳寿,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诫我们,要买卖公平,生财有道。因此秤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是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过:“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而这个说法已经超越了商市买卖,升华到了人格、品德的高度。

一十六两的含义为: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星三台司命,相加起来刚好是一十六两。据《抱朴子》《太上感应篇》等经典记载,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且“算尽则死”。道教在《解结科》法事中,解除人生种种过咎一切冤结,特意有一科解“交易不平”之结。交易之事,既受上天监管,也代表古人公平交易的信念和原则。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古人发明的杆秤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⒈作为中国独立发明的传统衡器,杆秤并不比电子秤“科学”性差,它在中国应用了数千年,其社会价值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难以言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杆秤携带方便,山里的农户也会为了防止买卖被骗而携带一根杆秤。这证明杆秤还是存在其应用价值,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还是保留着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衡量工具。

⒉ 杆秤比起电子秤更具人情味,买卖中,卖家满脸笑容喊一声“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更是满心欢喜的付钱。它具有人文性格,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西方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为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⒊它的兴衰沉浮记录了社会生活变迁史。在大工业文明向手工艺文明挑战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国曾以“科学化、现代化、合作化”等理念指导,对传统杆秤及其生产,从意识形态、工艺方式及产业制度上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限制、批评、改造、打击。仅管如此,在电子秤已广泛应用于商业计量的今天,传统杆秤仍有一定的群众市场。

⒋中国传统手工做秤的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其中集中了东方人重直观和崇尚简洁实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也必然有其未来存活发展的地位。

古人都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神灵有知。人不能做昧良心的事。现在学习西方进制,把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其实也破坏了传统文化,使人不受心法的约束,道德滑坡,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的奸商也逐渐多起来。

扩展资料:

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古代,秤锤称为“权”,如《论语.尧曰》集解︰“权,称也。”又《广雅.释器》︰“锤,谓之权。”及《论语.子罕》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宋

朝朱熹集注︰“权,秤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

另古人称秤杆、秤为“衡”,如《前汉.律历志》曰︰“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另《礼记.经解》曰︰“犹衡之于轻重也。”注:“衡,称也。”因此,秤锤称“权”,秤杆称“衡”,寓意人们做事之前要衡量、评估事物得失轻重。除此还有另一层涵义如《礼记.深衣》上载︰“规矩取其无私,绳

取其直,权衡取其平。”这段记载大意是说,符合圆规、曲尺是取其象征公正无私,垂直如墨线是取其象征正直,齐平如秤锤、秤杆是取其象征公平。由此可知,古人视杆秤为公平、公正的象征。

古代的秤是一斤十六两,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

用一颗星来表示,叫作“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纯洁,不能昧着良心(黑心)。相传,秤杆上刻的秤星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前六颗代表南斗六星,象征四方和上下;再往后数七颗则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用秤者立于天地间,心要中立,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样公正不偏颇。秤杆的尾端是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要诚实信用、不欺骗,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另外,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如宋朝朱熹〈水调歌头.雪月雨相映〉词︰“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只是衡量物重,更是用来度量人心。无论是做秤、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因此,杆秤秤的不仅是良心,还秤出人的诚信、正义,这也正是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并加盖了皇印,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及公平要求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并把秦权作为秤铊形状,并加上铭文印章,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还有一个说法(上面已介绍过)是,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中国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5

【谢谢大师兄相邀】!

旧制一斤十六两,俗称【老称一斤十六】,依据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为13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合为16星,每星代表一两,称为【公平称】,短少一两【折损福】,二两【折损禄】,三两【折损阳寿】。

上了年纪的老人应该尚能忆起儿时那首关于《称》的歌谣:

天上星多月不明,

地上人多心不平。

皇帝老倌制戥称,

只是为了平人心。

【注】戥子用以称两以下的工具,同样以16为进制。





6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过去的人是很有学问的,怕商家坑人玩枝俩,耍心眼就拿日月星定量,其理由是北斗七星,南斗六郎,这不是够十三两了,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刚好十六两,如你缺斤短俩会遭上天报应,按规定少一两会短福,少二两会短禄,少三两会短寿,以次类推以示后人不要坑人,否则老天是不会放过任何人,

7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古代称为什么是十六两一斤,这是个科技史的有趣话题。

古人不知道牛顿力学,不知道重量和重力知识,所以没有现在的电子称等这些先进的玩意儿。

所以一开始,只能使用杠杆的平衡原理,去知道一个相对重量,就是哪个轻哪个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古人慢慢发现,可以通过天平的原理,得到两个重量相等的东西。其实之后长时间使用的杆秤,原理都还是天平。

天平两边各一个,1+1=2,那么天平两边各放两个,就是2+2=4,同理,两边各放四个,就是4+4=8,两边各放8个,就是8+8=16了。

经过这四步,可以得出1,2,4,8这几个数字,就可以拼成从1到10的所有数字了。不信你试试。

虽然对人类来说,5和10是最亲密最熟悉的数字,因为人都是两个手,一个手上5根手指头(六指除外)。

但是总不能用手分出重量吧,如果一斤十两,平均分一下,就是半斤5两,在平均分一下,2.5两,再平均分一下,1.25两,带小数点的呀,头疼不,所以1,2,4,8,16这种基于天平造就的偶数序列,才是最适合古人的。

不管怎么分,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好计算,这才是古人需要的。

由此可知,古人的重量单位,是由当时的科技水平决定的。绝不是天上北斗七星什么的传说。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8

古代人是这样算账的,《6个6钱乘以1点6钱等于9两6钱》,古代人是这样说的《促不促九两6》以这个为吉利数啊!。原创



9

第一次看到“半斤八两”这个成语的时候,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半斤会等于八两。后来才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规定十六两为一斤。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林立,诸侯纷争,没有政治上的统一,所以度量衡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后规定一斤为十六两呢?

西普认为靠谱的说法,应该是受当时各国各自的度量衡推算得来的。

根据后世出土的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权衡器具(衡量物体轻重)和刻铭器,把一斤换算成克重,取整大致如下:

齐:246克

楚:251克(战国稍后一些时候)

燕:248克

秦:256克(统一六国前)

魏:253克

赵:217克

韩:未明

卫:249克

如果随便定一个度量衡,而不考虑各国地域原有的数据,在换算上很大程度会不方便。那么,从各国度量衡之间,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比例方便换算,以适应新政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数值很有可能是推算多次得到的,相对合理的换算值。

近百件出土的实物秦量、秦衡,加权平均可得出秦一斤=250克。

而且,简易的横杆可以作为不等臂天平使用。那么横杆上的刻度,一分为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在做等分的时候非常方便。

综上所述,一斤十六两是方便换算,方便平均分而得出的。

10

有一个经典的说法: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绝。古代人分果实的时候,都是分堆,一大堆分成两个小堆,小堆又分成两个小小堆…,那么无法分堆的东西呢?于是有了原始的称,也是一次分成两份,所以一斤就分成了16分,并且钉上一个星,所以一斤有16两。但是十进制普遍之后,斤与两怎么换算呢?古人又发明了两求斤口诀:“一两退625,二两125,三两1875…”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