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是指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即166Ⅰ一1796年这一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相对稳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巩固和促进的作用。

清朝入关,经过平三藩、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及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等,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亲农措施,如奖励农垦,兴修水利,减免租税等,刺激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人口增至近四亿,耕地面积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桑、茶.蔗糖.、烟草等,当时已成为商品。另外,矿业,丝织业及其它手工业较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除了北京市场外,东北,西北,以及南方一些地区,都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总之,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规模比明朝扩大了很多,采矿,制盐,代木等行业,都有了产业工人。所以说,“康乾盛世",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符合实际的,是名符其实的。

最佳贡献者
2

社会秩序稳定,上升渠道畅通

温饱问题随着南美高产作物引进,粮食产量大增可大致满足百姓需求。

作为离近代最近的王朝,史料较多。事实上康熙年间早期的平三蕃,收台湾,打准噶尔战争动员并不少,也通过这些战争将一些早期的腐肉有效去除,保留了官僚阶层的血性。通过战争进行爵位提升,也减少了腐化,官僚阶层的诞生。民间压迫较少,发国难财的任何时候都容易被统治者注意,作为肥羊填充军费。

到了康熙晚期,缺乏战争压力,腐败问题再次严重,民间有了衰败迹象。但雍正继位,凭借严酷的手段,再次将腐败,土地兼并问题缓解下来,重建了经济循环,也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所谓古代盛世都是因为经济循环重建,重建后进行经济平衡的过程,创造出大量的机会,从而实现盛世。

所以盛世多出现在王朝前期。唐中,明中的的盛世则分别依赖与武后下台的拨乱反正红利及明中战争红利。

唯独清朝是通过雍正自己的刮骨疗毒实现的经济循环重建。建立的康乾盛世,而且也是历史上最长的盛世。

3

两个数据:

一、

据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一文,历代粮食人均占有量,秦汉为985斤,隋唐为988斤,宋代为1457斤,明代为1192斤,而乾隆年间,仅为780斤。

二、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4

所谓的“康乾盛世”对于现代人来讲,这就是一个骗局,一个被美化的存在。真是的“康世”,并不是书记中所记载的情况。首先我们看看“康乾盛世”到底盛在哪里?

首先,皇权独揽,政治纪律高度严明此为盛世之一。在乾隆时期,通过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使用高明的政治手腕,对内成功化解了鄂,张朋党之争,对外积极发动战争,消除外敌力量,让各种可以威胁皇权的力量,消失于萌芽状态,最后消失无形。封建集权达到了最顶峰,在历史上做为皇帝,皇权掌控最为有力的,乾隆位列榜首。

其次,乾隆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此为盛世之二。据统计,乾隆时期的中国GDP总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清朝采用的依旧是抑制商业的政策,但商业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世界贸易来说,依旧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在《白银资本》 中就如此评价:“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乾隆时代雄厚的国家财政储备,与以往各朝代比是空前的,也称达到顶峰。”这恐怕也是乾隆自己可以炫耀的地方。

再其次,乾隆时期,清朝的军事力量异常强大,成为一个地域强国。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新疆后,中国疆域面积达到了1453多万平方公里,对比于自认正统的明朝,疆土面积扩大了近一倍。明朝做到的他做到了,明朝没有做到的他也做到了。环顾周边,皆为属国。

无论国内反抗势力还是国外的游牧民族,再也不会出现像其他王朝一样,被其他少数民族灭亡的可能。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控制力前所未有,想再次出现对中央形成威胁的政权,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专制达到顶峰,疆土达到顶峰。

再者,乾隆时期,中国的人口达到古代的顶峰,此为其四也。对于一个以农耕为主体的国家,人口就是一个朝代强盛的依据,人口兴旺代表的就是富庶,当然作为国家贡献的一颗颗“螺丝钉”,多了自然对于国家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古代政权比较自豪的一件政绩。据记载,在清代之前,中国人口大多数时间在数千万,很难达到上亿的规模,但在

乾隆六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为1亿4341万人,到乾隆末年,人口增加至2亿9696万人,能够成为如此之多人口的国家的统治者,这算得上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也是乾隆自豪的资本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四点,看出“康乾盛世”等多的层面上,是国家层面,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超越古今的成就。但是对于中下层百姓来说,这个盛世却与他们无关,对于他们来说,这哪里是什么盛世。

国家的富庶,也仅仅是国家富庶,在乾隆时期,饥肠辘辘的农民到处都是,衣不遮体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据记载,清朝的粮食总值的确为古往今来之最,但是人均却非常的低。在秦汉时期,百姓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985斤,隋唐盛世时为988斤,而到了富庶的宋朝,达到了1457斤,明朝为1192斤,但是在“康乾盛世”末期,也就是乾隆年间,仅仅为780斤,对比于历朝历代的盛世,他就是垫底的存在。这还不是要命的问题,更要命的问题是,人民一年的收入,真的有可能会是“负数”。

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记载“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百姓们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最后的结果就是还要负债3两银子。所以这也早就了人们在生活中,必须节衣缩食,不然就没有办法生活,不知道春节“吃肉、买新衣”的习俗是不是就是由此而来。但是就算如此,遇到饥荒、洪灾,普通的百姓之间,破产也会成为常态。

对于西方世界,中国是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这就是马可·波罗游记带给西方世界的认知,但是在1793年,英国的第一个华使团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满眼的贫穷和饥荒,到处是为了生存而拼搏的人,所争夺的也仅仅是廉价的薪水或者食物,甚至是残羹剩饭。

据英国使团成员之一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曾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湖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固泰晦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这便是“康乾盛世”真是的景象,也许有人会反驳,中国繁华的地方和富庶的人民,他们没有看到,但是他们能代表中国的盛世吗?他们是很富有,但却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

这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瘠,这是真是的一种粮食贫瘠,但是在与精神上,依旧存在“精神贫瘠”,而且对比于物质贫瘠更可怕。这个便是清朝最著名的“文字狱”。这就是一个只有生存,没有生命的盛世,虽然成就了如此的世界之最,但这个盛世与常人无关。

“文字狱”在我国历代王朝中,时有存在,但是在清朝达到了顶峰,乾隆时期又是顶峰中的顶峰。据记载乾隆时期,文字狱惨案数量多达130余起,这比历朝历代“文字狱”数量总和的两倍以上,而且其打击的目标非常明确,那便是底层人的思想,让百姓不敢妄言朝政,对于盛世与否,不就是政府说了算吗?乾隆曾自封“十全老人”,如果放开评论的话,他这个“十全老人”恐怕就是一个笑话,但确实乾隆帝最在乎的成绩。

对于这个,之所以无人反驳,就得意于乾隆帝的“消灭记忆”运动。旷烁古今的《四库全书》,据载乾隆时期,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等”。古书自此亡也,虽然成就了《四库全书》,但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焚书坑儒”。而且这个造成的后果,比之“焚书坑儒”更为严重。

在乾隆时期,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了国家稳定,但是却造成了清朝的文人阶层,道德和精神迅速堕落,再无古代文人的傲骨和气节。在古代读书人,多以维护社会良心为己任,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在乾隆时期,却将这个根本剥脱,而剩余的就是官场的生存之道,生存为首要的任务,气节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道德败坏,又有几人以天下为己任,有的只是功名利禄,这就是清代书生岁追求的梦想。

有才华而无思想,有能力而无操守,心中只有功利之心。在皇帝英明时,做一个乖孩子,在皇帝不怎么聪明时,捣乱贪污、受贿也是常态。我们反观清朝末期的名将明臣,无论是曾国藩还是左宗棠,亦或者李鸿章,他们那里有什么文人的骨气和傲骨,有的仅仅是自身的利益和家族帮派的利益。以他们为代表的高层如此,下层百姓,面对外敌,

一蹶不振、人心沦丧、缺乏抵抗力,也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了。而这就是“康乾盛世”带来的结果。

所以说,“康乾盛世”哪里算的上是什么盛世,简直就是最大的失误,对于国家以及百姓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于文化道德是一种严重的损害。一个一无是处的盛世,一个百害而无一利的盛世,只是被清朝自己挂在了嘴上,真是的百姓有己任承认过。而他之所以能够存在,只不过清朝将这个记载进了历史档案里了而已。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5

古代的盛世哪有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就是现在不照样有人忍饥挨饿吗?什么康乾盛世?应该是康雍盛世。尤其是雍正皇帝要不是雍正皇帝当了13年的皇帝。乾隆能玩五年就不错了。

6

民族矛盾:西南少数民族起义的原因是“改土归流”的不明智之举,政府放任“流官”作乱。

文化矛盾:文字狱导致底层冤假错案频发造成很多孤儿寡女的社会问题。

政策矛盾:地方政府默许“黄赌毒”的经营导致百姓体弱,政府禁止武术活动导致“东亚病夫”的形成

7

开始因为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老百姓过的衣不遮体。经过乾隆带领的创业团艰苦奋战。经过几年发奋斗终胜利在望,创业成功。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乾隆皇帝爱戴有嘉,自古传至今老白姓一直赞赏盛世年代。

8

康乾盛世是指封建社会相比,和汉朝的文景之治一样,西方的工业革命还没有传入我国,人民得生活相对安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