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造假不是中国人的专利,逼格甚高,自律甚严的日本人也造假冒伪劣产品,也是坑自己国人,并且坑的是自己在前线拼死作战的“子弟兵”。

二战时期,日军的伙食供应还是不错的,比起三餐难继的国军和八路军,日军要正规地多。尤其是抗战前期,日军的伙食就如同他们的战场攻势,红红火火,高级军官还能吃香喝辣。

军队等级森严,官兵平等是不存在的,伙食标准也是如此,比如高级军官吃肉,普通士兵只能喝汤。对他们而言,一个“牛肉罐头”就是改善伙食的最佳美食。

所谓“牛肉罐头”,不是纯牛肉,而是“牛肉畑煮”,通俗讲是“牛肉炖菜”,而且牛肉量少菜量多。这种罐头的好处铁盒子可以直接加热,连肉带菜加汤都有了,口味甜咸很下饭,配上饭团就能大吃一顿,因此很受日军士兵欢迎。

抗战初期,日军的牛肉罐头货真价实,日本士兵也吃的很happy;但到了后期,日军物资紧缺,伙食供应乏力,这种牛肉罐头就只能特供给高级军官,低级军官都吃不到,普通士兵更是连汤都喝不着,只能就着各种浓缩酱油、调味品和腌咸菜、风干菜,勉强下咽。

再后来,日本人实在没有牛肉做罐头,就直接用牛血和各种杂粮混合起来冒充牛肉罐头,情节比无良烧烤摊用不知名烂肉冒充假羊肉还严重,味道吃起来“像甘蔗渣”,一点滋味都没有,日本军官也不愿意吃这东西,称之为“猪食”。

但八路军和新四军并不知道,还以为日本的牛肉罐头像美国人支援给国军的牛肉罐头一样美味。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里的新四军将领曾缴获过一批日军牛肉罐头,用来款待战友,结果吃到嘴里才发现,完全是乱七八糟一团烂粥,还不如臭豆腐好吃。

正因为伙食供应每况愈下,所以日军普通士兵喜欢就地取材,每次“扫荡”除了打击八路军游击队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秋风”,抢劫老百姓的鸡鸭猪羊来改善伙食,却不管中国百姓的死活,着实令人愤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最佳贡献者
2

老班长眼里噙着泪花:“你们几个敢死队员马上就要组织冲锋了,临冲锋之前还有什么嘱咐需要我代转向你们家人交待的吗?”冲锋队员:“没……没有,可是俺有个要求,能不能给俺一个土豆吃……”

这段对话应该是援朝战争时期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士兵在极度严寒的天气下,没有棉衣,没有后勤食物补给,甚至连脚上穿的一双破草鞋都是奢侈品,“只想吃一个土豆”是多么简单的要求,然而也没能得到满足。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军还是坚持到最后,打赢了一次又一次攻坚战。

其实,在战争年代物资严重匮乏,很多时候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成了奢侈的代名词,那么,为何二战时候日军明明吃的牛肉罐头,却还在说是猪食呢?要知道,罐头这种高大上的食品对于我军简直就是美味佳饶。

当然,这个问题只能从日军自身对伙食标准的高要求来讨论,不能与我军的伙食标准联系到一起。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脱亚入欧”的进程,国内经济迅速提升,并且靠着甲午中日战争又拿到巨额赔款以及战略要地,进一步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资本主义在向终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广泛不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大战的爆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国内想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于是一场掠夺战争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而在日本发动战争的初始阶段,虽国内正在经历危机,但军队的后勤补给仍旧可以得到充分满足。据一名跟随日军第16师团第20联队在1937年到1939年来华的上等兵在自己的日记《东史郎日记》中记载,战争初期日本国内完全能够满足作战部队的食物供给,士兵们吃的牛肉罐头也是正经的牛肉生产出的,甚至有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牛肉。

因为没有充足的营养,士兵的战斗力势必会下降,所以在战争初期,士兵的营养很均衡,大概计划每一名士兵每天所需的食物清单在《东史郎日记》中有记载:米640克、麦200克、牛肉罐头150克、咸菜110克、泡菜40克、酱油20克、盐12克、糖15克,甚至还为士兵提供茶3克或者咖啡之类的提神饮品。

但等到开始打起仗来以后,日军高级将领发现“三个月结束”的小目标完成不了了,于是受限于交通运输等诸多因素,一线士兵不可能吃到上述清单中的所有食物,那些资料上的数字只能是在后方或是在平日演习中才可能吃到的。

并且,随着战线逐渐拉长,日军的后勤补给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原本供给就不是很充足的牛肉罐头,到了后来基本上已经和牛肉没关系了,很多士兵拿到手的牛肉罐头中也就是只有点牛血或者杂碎之类的带有点牛肉味的东西,据日军士兵回忆,战争中后期,人们吃的“牛肉罐头”就像甘蔗渣一样,食之无味,用当时日军士兵的话讲,甚至连猪食都不如。

其实,严格来讲,在日本本土或者中国作战的日军的伙食,即便是他们声称的“猪食罐头”也是非常不错的,且不说我军过草地吃树皮,甚至很多战士直到牺牲之前都没吃过一次热乎的饱饭,肚子之中都是棉絮。单说在东南亚,例如缅甸、印度、太平洋硫磺岛等地作战的日军,其中在有着“绞肉机”称号的硫磺岛战役期间,美军将日军打的喘气的功夫都没有,别说罐头了,任何补给品基本都消耗光了。

3

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不知有多少答友认真看过,新四军六分区司令陈大雷(张国强)的部队在小黄庄击败日军坂田中队,用缴获的日军牛肉罐头款待前来解围的老战友,结果发现罐头闻起来很香,吃到嘴里想吐,原来里面是杂粮拌的牛血。

连艰苦卓绝的新四军官兵都难以下咽的食物,一向供给良好的日本兵当然骂为“猪食”,这也是资源匮乏的日本二战后期的窘境,也难怪军统的经济学家邓葆光通过对日本经济状况的深入研究,提前一年就论断日本撑不过1945年年底。



侵华战争初期日军的物资供应和士兵伙食还是非常不错的,单兵口粮有罐头、糖、“味增”等多种营养丰富的食品,随着战争和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国力的不足造成日军军事供应能力直线下降,到1943年以后日军大本营命令中国派遣军所推行的“以战养战”策略,说白了就是本土已经没有能力负担庞大军队的給养,自筹。

电影电视里日本鬼子进村就抓鸡吃也不完全是杜撰的,鬼子也是倆肩膀抗一个脑袋,饿呐。



牛肉罐头变难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日美自1941 年后已处于战争状态,由于日本国土狭小畜牧业并不发达,早期的军用牛肉罐头是从美国进口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一来源被切断,日本人要么替换成鱼肉罐头,要么只能掺假制成名义上的“牛肉”罐头。即便如此,这些罐头也是日军的紧急作战口粮,也就是说平时也吃不上的,普通士兵日常口粮是“糙米团子”。

《亮剑》里独立团分兵后,为攻打平安格勒再聚首,张大彪在那吹牛:“天天小酒喝着,日本牛肉罐头伺候着”,哎,不知道怎么下咽的。

4



图片里的“牛肉大和煮”罐头是“大和号”战列舰罐头储备食品当中的现代仿品…不清楚味道是否与1940年代“大和号”上的一样。

罐头在日本出现的时间也不长,并且牛在日本是“生产工具”,明治维新之前也没有拖拉机,耕地是要靠牛的…虽然没有出现法律上禁止屠牛,但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前极少吃牛肉,不但牛肉极少吃而且猪肉也很少吃,原因是粮食太少人都不够吃哪有多余的去喂猪?当时的日本人主要的蛋白质获取只有鱼(大米是富人吃的),所以日本直到现在海洋鱼类消费量也多于其它国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现代版的“猪肉大和煮”,仿制的是二战期间日本供应量第二多的军用罐头,所谓大和煮有些类似我们东北的“乱炖”,除了猪肉外里面要方一些根茎类蔬菜,比如:萝卜、土豆、牛蒡…还要加上日本特有的:味噌、味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执行“脱亚入欧”的国策,国家从上层阶级开始,政治体制和生活习惯全面西化(明治本人带头吃肉)…也带动了国民也开始吃畜肉,罐头也随“西风”进入到日本,甚至出现了商业出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虽然也参战,但只是在青岛与德国进行了小规模战斗,不过日本军队派出大量的军事观察员去欧洲观摩,也对欧洲军队的后勤保障有了很深的了解…一战结束之后日本军队的野战食品配给也开始往西方军队靠拢,罐头类食品也出现在日本军队当中,由于日本农业不发达只有鱼类罐头可以满足需求,肉类罐头的原料只能向畜牧业发达的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巴西去购买。
张大彪吃的牛肉罐头可能是日寇佐官才能享用的真正牛肉罐头,在抗战时期物质供应极度短缺的年代,能吃到日本佐官牛肉罐头确实是享受。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为了战争准备,每一年都从“美加两国”购买几万吨的牛肉制作牛肉罐头进行战备物质储备,可数量还是太少并且大多数牛肉罐头都供应给了海军,原因是海军是要打败“英美鬼畜”,必须要吃的好一些…“陆军马鹿”只能分配到很少的数量,“七七事变”之后英美为了自己再华利益,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牛肉的进口来源也断绝了,牛肉罐头成了稀罕之物,随着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参战日本在两条线上作战的压力下,国内资源更加缺乏,物质储备也耗尽!军需物品的质量和品种也大幅度下降,牛肉罐头虽然还有,但已经分成了两个档次,一种是佐级以上军官吃的真正牛肉罐头,另一种就是用:牛血、牛肉的边角料、淀粉…等物做成的“代用牛肉罐头”,这种罐头是给低级士兵们吃的猪食!
日本军队是等级森严的“封建军阀”
指挥的严密军事组织,官兵待遇不可能一致!在军官的眼里士兵只是炮灰或者马鹿,没资格吃真正的牛肉罐头。

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本没有资格发动战争!可正是由于资源贫乏才想发动侵略获得生存空间,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战争规模,参战国拼的就是消耗,每年几千万吨,甚至上亿吨的各种物质消耗日本是根本消耗不起!最后只能是败落投降。
这张侵华日军的丑陋形象是“三光政策”的表现!抢了两只鸡也代表着日寇战备物质的极度缺乏和以战养战的政策!

5

虽然这些罐头在日本人眼里是“猪食”,但是我方许多战士连这样的“猪食”也吃不到。

说日本罐头是猪食,显然有些嘲弄的意味,至于为什么得到这个称呼,也是日本人一手导致的。

在战前,日本军方信誓旦旦,认为关东军当年占领东三省如此顺利,占领偌大个中国也不会太费劲,再大也是个空弹壳,而日本确实十足的小钢炮。日本人认为就算不能做到全面占领,只要打下几个重要的战略城市,国民政府自然而然会妥协,承认伪满洲国合法地位,并且允许日本在各地驻军。就这样,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不可否认,日本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耗费精力,不惜将最好的食物和后勤物资交到日军士兵手中。殊不知这其中被很多物资被中间商扣了下来,倒卖给奸商,让他们从中获利,当时的日本人可没有现在的优良品德,他们当年也是靠着投机倒把混起来的。(日本老电影《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就曾大量描写日本人投机倒把的故事)。

二战老兵的“饥饿”日记

在二战老兵东史郎的个人日记中,曾用大量篇幅记载过“饥饿”,他第一次来中国,是乘坐日本运兵船从下关到达天津塘沽,在船上之时,有牛肉罐头、关东煮、以及饭团、鸡肉、水果罐头等物资可以享用。但下船前每个人分配到两小盒罐头之后,就再也没有分配其他食物。

急行军到达天津市区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吃饭发愁。当时日本军方为了国际影响严禁抢夺中国人食物,如果抢夺被告发会受到严惩,必须使用军票购买。因为初来乍到,不懂得怎么跟中国人买东西,这些日本士兵唯一的方法就是到日本商人开设的会所进行购买。这些日本奸商还在日军行军途中摆摊贩卖军用物资,而军方人员假装看不见。奸商贩卖的食品是原价格的三倍,虽然明知道贵,但不得不购买,不买就饿着。行军打仗可不是按时有饭吃。

这段期间,东史郎曾记录过自己买到的日本罐头,他描述罐头很多元化,有牛肉、豚肉(猪肉)、橘子、鱼类、还有纳豆罐头等,甚至还有清酒、梅子酒等酒精制品,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这些罐头制作工艺非常不错,味道虽然不如新鲜的食材美味,但是起码可以做到果腹。但离开城市,进入行军状态,就没有这么“享受”了,如果接到急行军命令,有时候一天不能进食,而且食物紧缺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很多时候没有任何食物分配。在徐州会战之时,东史郎的连队要求自行解决食物问题,他们连续扫荡了几个村庄,根本就找不到食物,老百姓早就带着粮食跑了。这些日本士兵只能吃地里没有成熟的萝卜等物,甚至连麦苗都吃,很多人吃的上吐下泻,还必须准时回连队准备作战。为了泄愤,日本士兵将房屋点燃。(下图为笔者的两本藏书,东史郎日记早已不再发行中文版本。)

到了战争后期,食物更成了问题,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日本国内粮食等物资十分紧缺,而日本人在中国战场越发的难以抢到粮食,美味的罐头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新式”的罐头则是用牛血混杂其它杂物制作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东西先别提吃得饱吃不饱,根本就无法补充足够营养,也难以下咽。因此,日本士兵嘲弄自己是猪猡,吃的是“猪食”。

值得嘲讽的是,当美国战略日本后,竟然在东京等地发现了价值25亿美元的黄金,还有藏在仓库和皇宫地下室大量的名酒、牛肉、精米等物品,这些黄金如果换成食物,足以解燃眉之急,但日本军方愣是藏了起来,最终成为美国人的战利品。

6

日军的牛肉罐头,和其他的食物配给一样,都是一个供应越来越烂的过程,倒也不是日本大本营不想让士兵们吃好喝好,实在是有心无力,到战争末期,随着日本海军全面崩溃,海上运输线不断被封锁,日本本土只能任凭海外日军各部自生自灭了。

如果单纯看日本军队对士兵们的伙食标准规定,那是相当不错的,总之每天都有足够的大米、肉食、蔬菜、腌菜和各种调味品,此外,每天每个士兵还有少许茶叶、清酒、甜食和香烟的配给,虽然比起美军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放在亚洲,那是相当可以的了。

这人是铁饭是钢,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说明粮食在战争年代的重要性,而在二战中,众所周知美军士兵的营养条件是最好的,美军规定的标准每个士兵是每天4300卡路里的热量摄入,其他欧洲国家的军队次之,二战中一般士兵每天需要摄入3000多卡路里才能满足打仗的需要,而日军在二战中最好的时候能满足的也只能达到美军的一半,每个士兵只能满足2000多卡路里的热量供给。

即使到了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前后,日军总兵力约为108万,其中大部分被派往中国战场,此时日本的战争机器尚能基本满足一线作战部队的食物配给,此时的牛肉罐头是正儿八经的牛肉,大多进口自美国牛肉(便宜,现在也是很便宜的),也很好吃,充分考虑到士兵的营养需求,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大米、肉食、鱼类、水果、蔬菜……甚至还能搞点咖啡,他们也很少吃中国人的东西,怕中国人下毒,但随着日本战线拉大,很快物资供应就不行了,规定的伙食标准也根本实现不了,日军只能靠“就地补给”,说白了就是抢东西,扫荡中国人的村子,抢劫鸡牛羊等一切能发现的牲畜和粮食。

至于牛肉罐头,里面的牛肉也越来越少,开始掺杂各种牛血、杂粮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味道吃起来“像甘蔗渣”,没味道,大家都不爱吃这东西,称之为“猪食”。

1941年,日本和美国开战后,约有240万军队,210万为陆军,其中40万驻守本土,130万在中国战场,投入到太平洋战场的约有40万,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日军军队规模也急剧扩大,到1942年已经扩增到了720余万,而军队的供给也很快陷入了崩溃。

当然,以上说的主要是日本陆军,日本海军作为“贵族”军队,自然享受的伙食待遇是远超陆军的,1942年,陆军三大参谋之一辻政信中佐,去联合舰队找山本五十六,因为日本陆海军是严重不合的,为了羞辱他,在大和号军舰上,日本海军给了他一份军曹士官级别的伙食,没给他军官餐。可就这海军军曹餐也把辻政信中佐吃的感动的“泪流满面”:你们海军吃的真是太好了……他后来称大和号为大和宾馆。

这个也不奇怪,日本海军师从英国人,英国海军是很讲究军官阶级区分,军官食堂和士兵食堂是严格区分的,不同级别享受不同伙食待遇,日本海军军官吃饭时,还要穿礼服、乐队伴奏、用刀叉,水兵在一旁伺候,那日子可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到了战争后期,海军的伙食也不行了,但再差,也比日本陆军好得多的多了。

如果把各地的日军比惨的话,日本本土和中国派遣军的日子还算可以的,至少不会饿肚子,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日军就惨的多了,无论是新几内亚,还是瓜岛、硫磺岛等等,日军饿的都要吃人了。

7

我觉得首先得纠正一下题主的问题描述,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二战时期日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陆军马鹿才有题主所谓的“牛肉罐头”配给,而海军马鹿由于深受英国海军锦衣玉食传统的影响,且大多数军舰上都有大小不一的冷库与补给船。

无论是在锚地靠泊还是出海作战,采取的伙食供应方式都是现地制作,而且吃的东西也远比苦哈哈的陆军马鹿要来的高大上——比如现在各大超市都能买到的好侍咖喱,其前身就是著名的日本军舰咖喱,在制作时往往配上土豆、洋葱、胡萝卜、牛肉、鸡肉一起炖煮,在入伍前很少能够吃到肉的海军马鹿们看来,简直是非同一般的美味佳肴。

其实就连陆军马鹿配备的牛肉罐头,在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质量也是非常不错的。这种牛肉罐头并非我们日常见到的“牛肉午餐肉”,而是英国式的牛肉炖杂菜,在当时的正式名称是“牛肉畑煮”或“勇者大和煮”,主要的制作方式是把大块的精牛肉配上土豆、洋葱、卷心菜等蔬菜加上砂糖、味增、酱油等调味料一起炖煮而后收汁,汤浓味美,据说味道同日本料理的寿喜锅有相似之处。

但是随着日本侵略军逐步陷入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泥潭,国内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可用的战争资源越来越少,这种开始味道不错的大和煮也开始粗制滥造了,到战争后期装在里边的食材也从牛肉与蔬菜变成了牛血、牛下水、麸皮甚至米糠,成了糊糊涂涂的一团烂泥,这在大多数鬼子兵看来,可不就是猪食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8

日军的战地罐头到底怎么样,我们自己人说法就截然不同。


小说《烈火金钢》写到,我们的八路军侦查员进城给八路军伤员买药,(那时候敌人封锁很严,对药品管制也很严,尤其是治疗外伤的药。)买药的同时还通过关系搞到了一箱日本兵的战地午餐肉罐头,侦查员用来慰问伤员,伤员们感激地说,过年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美味。

而电视《我的兄弟叫顺溜》里,新四军战士在打扫战场时抢到了一些日军的罐头,他们满心欢喜打开后却大失所望,因为一点都不好吃,简直难以下咽。


关于日本的战地罐头,还有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有个老大爷在山洞里发现一箱东西,刚开始以为是日军留下炸弹,找了懂日文的人看了才知道箱子里面装的是午餐肉罐头,罐头盒上写着生产日期是1942年8月,生产厂家是日本北海道军需部,打开以后肉香扑鼻。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认为电视里说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裤裆藏雷”、“手撕鬼子”这一类神剧太多了,电视剧里面好多东西都是导演瞎编,一点都不靠谱。

那么在二战时候,日军的战地罐头到底怎么样呢?上面的说法到底哪个更接近事实?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日军所以要发动侵略战争,就是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国家富强了,甲午战争打败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有钱了,向西方学习以后变成工业化国家了;一句话,国富民强了;因此才野心膨胀,要学习列强对外扩张了。

意思是说,日本有钱了才有恃无恐去打仗。(当然不是每个国家强大了都会欺负别人,像日本法西斯这样的政权毕竟是少数。)所以说,战争初期,日本军人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

那时候日本军人不仅要吃得好,而且很注意营养搭配。日本军部军需处关于日军的伙食专门制定有条条框框。在日本二战博物馆我们看到过日本军需部当年的“红头文件”,文件规定,每个日军士兵伙食标准,每天不少于500克精米、150克糙米、300克肉和250克腌制的菜类。这倒不是日本政府有多么人道、多么仁慈。而是因为他们要把士兵当炮灰,只有士兵吃好喝好才能给他们卖命。


可是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兵发现,供应给他们的罐头分量越来越轻,也越来越难吃。午餐肉罐头里的肉也少得可怜,有时候甚至都闻不到肉味,里面什么都有,牛血、猪血、腐竹、薯块都出来了,就是没有肉。不仅偷工减料,而且味道怪怪的。知道了是午餐肉罐头,不知道还以为是猪食呢。吃了这些罐头不仅吃不饱,吃了也没有精神,有时候还会反胃、闹肚子呢。可是扔了又舍不得,因为肚子实在饿得慌,只能凑合了,

不过那些日本兵是娇生惯养长大的(相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没有受过什么委屈,比起我们的小米饭、红高粱,他们后期的伙食很不错了;但要跟战争初期的日军罐头相比,那简直是霄壤之别了。

为什么日本兵的战地罐头的质量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首先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发动侵略战争就是为了侵占别国领土来掠夺资源。日本在开战的时候信心满满,以为日军不可战胜,可以在短期内灭亡中国。可是没想到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共两党合作抗敌,日军不但没有速战速决,反而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也遇到各国人民抵抗,局面非常被动。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反感,美国政府放弃中立政策开始对日本实行制裁,中断了跟日本的贸易,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美国政府这样一来等于卡住了日本法西斯的脖子,日本狗急跳墙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美日两国开战。

美国对日本开战的同时,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这下子日本就真的走上了绝路,死到临头了。

到了二战后期,美军在对日本进行封锁的时候,还对日本的工业设施和繁华城市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空袭,后方工人安全都没有保障,工厂都不能开工,前方的日本兵日子能好过得了吗?前线的士兵能吃上猪食罐头已经不错了,还敢有什么奢望,美味可口的午餐肉罐头只能在梦里吃到了。

9

在侵华战争爆发的时候,国内陷入了一片炼狱之中,而在海那边的日本本土却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过的多姿多彩,因为日本国家的极度贫瘠,他们是支撑不起太大战争的,但是在他们拿下东北之后,他们却拥有了扩大侵华战争的资源,然后通过和美国之间的物资交易,日本一开始的国民生活是还算不错的。

不过在战争爆发、日本全国进入了紧张的军备筹备状态后,日本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开始变得苦逼起来,当时日本为了贯彻他们的军国主义,他们给予了参军的士兵很好的食物待遇,想通过用寻常百姓吃不起的食物,吸引年轻人们参军。

日军早期的牛肉罐头

在最开始的时候,日本陆军的士兵们可以享用到白花花的大米、各种各样的菜式,其中最受士兵们喜爱的是用美国进口牛肉制造的牛肉罐头。

日本的矿产资源很稀少,牛羊猪之类的牲畜也因为狭小的国土并没有蓄养太多,因此,如果他们不参军的话,他们是吃不到牛肉这样好东西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日本士兵非常喜欢这种用进口牛肉制造的牛肉罐头,他们把这当成了一种美味。

不过随着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了胶着期,在战线越打越大、日本人被拖入了战争的泥潭之后,日本国内的资源也开始极度贫瘠起来。

首先东北资源大部分是要供应侵华战争的士兵们的,而日本国内也要调动大部分的资源支援中国战场,最后再加上日本攻打东南亚后,被美国人切断了石油线、资源交易线,所以日本国内的平民百姓们就开始饿起了肚子,在当时,就连白米饭都成为了日本国内的一种奢侈。

随着美国人切断了和日本的交易,日本开始失去了他们的牛肉来源,因此牛肉就变得越发弥足珍贵起来,虽然日本还会制造牛肉罐头,但是真正有大块牛肉的罐头一般都是配给军队的将领们和待遇非常良好的海军、空军们的,至于在中国境内的一百多万日本陆军们,他们就享受不到那么好的待遇了。

日军后期的猪食罐头

虽然发到他们手中的罐头也被称之为牛肉罐头,但是这些牛肉罐头里面是没有牛肉的,在这些牛肉罐头里唯一跟牛扯上关系的就是牛血熬制的渣块,而罐头里面的配菜在后来也被更换为了非常难以下口的杂粮。

正是因为侵华战争后期牛肉罐头口感极差、食物材料非常劣质的原因,所以这种牛肉罐头在后来被称为猪食,在日本士兵们的眼里,这牛肉罐头其实跟给猪吃的也是差不多的。

不过当时他们的其他食物比这种牛肉罐头口感还要差得多,所以他们为了尝一尝荤味,很多时候都是不得不捏着鼻子吃下这种牛肉罐头的,在后来,这种牛肉罐头更是直接从普通士兵们食物配给中消失了,成为了军官们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品”。

日本在打侵华战争的时候,他们之所以打着打着就开始对欧美势力范围的东南亚下手,就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境内侵略的时候资源开发跟不上他们战争的步伐,所以他们才退而求其次向东南亚下手,想通过吸收东南亚的资源积蓄好自己的战争实力,最后从东南亚和中国的北方两面夹击最终占领全中国。

不过他们在攻打东南亚之后,因为触及到了美国人利益的原因,日本人被美国人封锁了石油资源、终止了资源交易,在被美国死死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后,日本人才最终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成功激起了美国全体国民的仇恨,把美国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中,为他们自身的失败埋好了伏笔。

所以说这就是日本人把牛肉罐头称为猪食的原因,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们以次充好、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方法把牛血、杂粮制造的罐头替换了原先的牛肉罐头,正因为口感和材质都极其不好的原因,连他们自己本身都看不下去了,才起了这样的称号来调侃。

10

二战时期日本军人的饮食供给标准,比国军不知强了很多倍,如果说他们吃的是“猪食”,那众多的抗日将士吃的又算是什么?

早在日本内战时期的西南战争时,日本陆军开始大量配备罐头肉制品,当时有两种采购渠道——国产和美国进口,虽然美国进口的牛肉罐头成色比较足,一直进口到日俄战争时期,但总的说来,日本陆军士兵并不喜欢美国口味,后期改为以国产为主。

日本国产牛肉罐头的烹饪方式是“大和煮”,调料味道很重,主要调料是食糖、酱油和姜,除了牛肉之外,有时还混有土豆、胡萝卜等蔬菜,每个牛肉罐头的重量是150克,恰好是一名单兵一天的肉制品摄入量。

抗战时期一名普通日本陆军士兵每天的饮食标准是:主食870克(主要是精米、配少量面粉),肉制品210克,蔬菜600克。战斗时期的特殊标准为:主食810克,肉制品150克,干蔬菜120克。

为了保障这种饮食标准,日军在鲜肉和蔬菜的供应方面,主要是靠在交战地区抢劫,在日据地区变相抢劫(用不值钱的军票“购买”,实与抢劫无异),抢劫不到的情况下,自然只好动用自己的罐头食品储备。

很多日本士兵入伍前是普通农家子弟,平时的饭食无非是糙米饭就萝卜干,参军后面对如此丰盛的伙食,当然是喜出望外,同时也心甘情愿地为虎作伥,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充当了祸害中国百姓的马前卒。

二战后期,由于盟军对日本本土实行封锁,包括军粮在内的各种战略物资供应不足,此时的日本已经是穷途末路,无法满足前线士兵的军粮供给,无奈之下实行“以战养战”,但由于已经占领了中国广大地区,从东北的“伪满洲国”到汪氏的“伪政府”,还是能够满足侵华日军的基本口粮供应的。单说被美军封锁在小岛上的孤立军队,很明显,“猪食”对他们也是奢侈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