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原本希望苏联把远东地区部队抽调走了以后再动手,没想到苏联不上当,加上北上实在没利益,最后就放弃了。

日本对苏联的远东地区也是垂涎日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就出兵苏联远东地区,以干涉十月革命的名义想趁机捞一把。这次干涉失败以后日本贼心不死,一直蠢蠢欲动。

918事变以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对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野心就更大了,多次和苏联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即使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被苏军打得大败以后,日本还是没有放弃野心,积极加强关东军,试图寻找机会再次进攻。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一度认为机会已到,于是决定等远东苏军至少有一半调到苏德战场以后,就出兵攻击苏联。

然而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是,苏联虽然从远东地区抽调了一定的部队去苏德战场,但是同时又组建了很多新部队调到远东地区加强防御。这么一来远东地区的苏军总兵力不降反升。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刚爆发时,远东苏军共有703714人,装备各类火炮1008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辆,飞机4140架。而到了1941年12月1日,远东苏军总兵力增加到了1343307人,装备火炮877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124辆,飞机3193架。

虽然苏军的部队质量和技术兵器数量都有所下降,但是多达134万的苏军兵力远远超过了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领教过苏军厉害的日本自然不敢轻易挑衅。

而另一方面由于和中国的长期战争导致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日本的外汇日益枯竭,已经无力满足进口物资之需。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工业严重依赖从海外进口铁矿石、石油等物资。甚至日本国内所需大米,也有很大部分需要进口。

为此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把自己的势力向东南亚扩张,以夺取当地资源。这就和英美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美国继而宣布对日本实行禁运,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南下东南亚夺取国内急需的大米、石油等物资的就成了日本的必然选择。

至于苏联的远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又有苏联重兵把守,打起来付出代价大,获得利益少。所以日本很快就放弃了北上计划,选择了南下东南亚。

最佳贡献者
2

在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确实认真考虑过对苏开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这让后来很多人感到奇怪。实际上,当年日本人放弃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陆、海之争造成的战略性偏差。这包含了日本人对历史因素、自身情况、战略考量等多方面的深思熟虑。

实际上,日本人北上的想法由来已久,无论是张鼓峰之战还是诺门坎战役都是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但是,这两次战役都是以日军失败宣告结束,尤其是诺门坎战役,更是让日军认识到了自己与苏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当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日本人很积极的备战,甚至还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但是此前的惨痛教训始终让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日军之所以没敢轻举妄动还主要是因为对面的苏军实力强大。尽管经过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的动员,但是关东军无论是在总人数上还是技术装备上都和对面的苏军有着不小的差距,仅仅坦克一项就是400:2700,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实际上,日军对苏开战有个前提就是德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而当苏德战场进入冬季以后,日本人已经明白这场战争已经没戏了。

另外,日军停止对苏作战准备,选择南下还有个更现实的因素。那就是北上得不到任何实际好处,只能是为德国人火中取栗。相之下,南下则可以得到日本国内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这也是日本国内南下派的主要目的。而且相对于强大的远东苏军,西方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简直不值得一提。两害相权,日本人选择哪个是显而易见的。

3

日军一开始积极备战,最后又放弃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根据御前会议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在确保战争中已从俄军占领下夺取的中国东北地盘基础上,占领俄远东滨海地区及北库页岛。不过一战结束后诞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日本充当了反俄的急先锋。

扼杀苏俄红色政权于摇篮之中的图谋破产后,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继续窥视着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伺机而动。在1937年7月全面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并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后,日本当局自认为战略主动权已经稳操在手,于是把侵略扩张的触角再次伸向苏联,以与远在欧洲的德意法西斯嚣张气焰遥相呼应,因此先后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

苏德开战后,莫斯科告急,日军高层“北进”派等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是,除关东军外的侵华日军主力被中国军民死死地拖在中国战场上,无法脱身。

日本北犯苏联,期望在打败苏联后和德国分赃。然而日军明白进攻苏联主要依靠陆军,然而日军陆军经过诺门坎的失败后心中很清楚,日军现代化程度不高,战斗力不强。即使侵华日军占领地和朝鲜、中国台湾主要依靠伪军来维持,日本陆军能抽身“北进”,拿下苏联远东,也无法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对他来说没有价值。

日本国小资源贫乏,支撑战争依靠“以战养战”-对占领地战略资源的掠夺。被日军占领的中国领土特别是“满洲国”战略资源丰富,成了日军战略资源的产出地。苏联的战略资源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远东、西伯利亚既没有高加索的石油,也没有乌克兰的粮食,甚至没有可做挑夫、伙夫的苦工。日本环顾四周,其他能够“以战养战”的就是东南亚了。东南亚有丰富的战略物资,是荷、法、英等国的殖民地,当时这些老牌列强根本无顾及这片昔日的殖民地。日军攻占东南亚不会有大的军事抵抗。日本如果“北进”,且不说冒险和强大的苏联开战,即使攻下苏联,势必会和德国为分赃而起争端。进攻苏联,日本太不划算。

而更为关键的就是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1941年 6月 14日,日本陆军省、部的《适应形势演变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对德苏战争暂不介入,观望形势,如战争的进展对我国极为有利时,则行使武力,一举解决北方问题”。6月 22日,德国入侵苏联,日本陆相东条英机于26日就制定作战日程,决定调集 16个师团作进攻苏联西伯利亚的准备。关东军参谋长吉本贞一把这次军事调集,冠以“关东军特别演习(即关特演)”的名号。此后,日本大本营和关东军就以“关特演”作为实施对苏作战准备的总称。经日本国内两次下达动员令,在两个月内,就有307个战斗部队和 322个兵站部队计 50余万人到达东北,使东北日军总兵力达到 85万人,战马达15万匹,战斗机、运输机 600多架。这些军队全部部署在东北的东部、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并展开了进攻性演习。

然而出乎日军意料的是苏联远东部队在苏德开战后不减反增,总兵力有100余万人,完全超过日军。当时日军鉴于之前与苏联武装冲突的经验教训,认为自身2个师团(日军共25个师团)可以完胜苏军1个步兵师。当时苏联远东共有30个步兵师。日军判断苏联会增兵西线如果兵力缩减到15个步兵师则是己方进攻最佳时机,不过一直没有这个机会。8月9日日军参谋本部最终决策改为“南进”。

4

看看地图就知道为啥日军要放弃了,距离是硬伤!

5

没法打!

咱们还是那句话,战争,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说打就打了的。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1939年通过诺门坎战役日本人认识到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干不过苏联的坦克、大炮,从那时候起,他就放弃了和苏联打仗的想法。后来又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以避免和苏联交手。

日本人选择了不和苏联开战,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他也就没准备和苏联开战。因为他没准备和苏联开战,也就没建设一支能和苏联作战的军队。苏德打得激烈的时候,日本手里并没有适合与苏联作战的军队,自然就没法打苏联。

想和当年的苏联打仗,很明显,你的军队得是重型装甲集群。你得有重型坦克,厚装甲,大口径主炮。还得有大量的火炮、汽车、装甲车......

二战期间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一直保持着100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几千辆坦克,一万多们火炮,几千架战斗机。日本想打苏联,最起码,最低最低,也得拿出300万人规模的装甲部队。二战时期的日本坦克能被机枪打穿,在苏联的坦克炮前,跟纸一样薄。苏联坦克一脚油门能撞翻日本坦克。而日本坦克的主炮也根本打不动苏联坦克。日本要想和苏联打,得重新设计新式坦克,能和T34-85正面交锋的坦克。然后这种坦克得生产1万辆。大口径火炮,也得生产两万门。战斗机也得1万架。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火焰喷射器......这都得有。

造坦克说的容易,其实得从挖矿挖煤开始,钢铁厂都得新建,培训工人、设计图纸......三年五年啥成果都看不着。十年,矿山、工厂、运输、设计......都运转起来了,才能看见坦克出厂。然后还得训练部队使用,修改、量产......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凭空出来1万辆坦克,部队使用纯熟了,都得5年。

由于日本没准备和苏联打仗,他也就没建设这样一支重兵装甲集团。

当时的日军依然是一支以三八大盖、刺刀和依靠两只脚的轻装步兵部队。

开这种坦克进攻苏联,那就不如开着“玩笑”去了。瓦西里急眼了空手都能把这玩意掀翻了。

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在苏军坦克炮前面跟纸一样薄的那种坦克,总共也就在3000辆之内。问题是这些坦克他还得拿出一部分到太平洋上跟美军打,再拿出一部分到中国内地......和苏联差距太大。

日本这种轻装人肉部队如果去进攻苏联,属于典型的作死。而且即便是这种人肉部队,日本在最巅峰的时期,在日苏方向,也只有100多万。和苏联的人数不相上下。日本让自己这120万轻装关东军去进攻120万苏联西伯利亚重装坦克集团,那是疯了。

关东军一直被抽血,不断有部队被派到太平洋战场,不断的被美军消灭。最后的关东军只剩下70万老弱病残。如果他在全盛时期去进攻苏联,不论胜负,太平洋战场那边都无法坚持。要是在苏联被歼灭,两线更是都完了。

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领土广阔,真打起来,战线会非常的漫长

德国打苏联,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战线长,拖累了进军速度,补给跟不上。实际上要是跟日本这边比,苏德的战线短的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德军的机械化程度比日军高出2个数量级,苏德战场铁路、公路也比日苏方向,西伯利亚这边强百倍,结果战线长的问题都能拖死德国。日本这边的难度就没法算了,得是天文数字。

实际上咱么上面说的日本建设300万的装甲集团部队用来进攻苏联,远远不够用。

这种部队对后勤的依赖非常严重,汽油、弹药、维修耗材、食品药物......要源源不断的跟在后面。补给线要是断了,前面的部队也就趴窝等死了。在西伯利亚方向往苏联内地打,几千里的战线,走几百里就得建立一个后勤保障基地,建立工事,留下部队防守。要不然前面冲的兴高采烈,人家绕到后面把基地端了。

日本想进攻苏联应该是300万的装甲集群打前锋,后面还得500万的步兵分散在补给线上做保障。以日本的条件,300万装甲集群属于做梦,500万步兵还是做梦。他资源有限,虽然占领了朝鲜半岛和大部分中国,但这些地方生产力太低,导致日本根本没有实力打造一支均衡型部队。只能是有取舍,有轻重的发展。而日本最终取的是海军,舍的是陆军,重海军轻陆军。把大部分的资源都拿去打造海军,去造航母、战列舰......这就导致他陆军和其他欧美强国比,非常的弱。

就这么一堆钢铁,拿去造航母,就不能造坦克......

日本想进攻苏联,至少得提前15年做准备。第一点,就得是先把航母、战列舰、潜艇......停了、拆了。然后造坦克、大炮、战车以及铁路。15年,才能打造出这支300万人的重甲集团。但这样一来,他的海军就又不见了,也就没办法在太平洋上和美国人打了。

当时日本只能是二选一:建造陆军打苏联或者建造海军打美国。

最后他选择了后者。那他也就是自动放弃了前者。等到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初期打的非常顺利,日本再想改变策略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他最开始选择的是建设陆军,不要航母、战列舰那些东西,造出来1万辆重型坦克,等到苏德战争爆发,他在东方来个300万装甲部队+500万步兵抄苏联后路......二战历史恐怕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只不过这样一来,他没有海军了。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依然要参战,依然要跟日本打,到时候日本没有海军,美国就可以直接打到日本家门口。到时候他还是玩完。没等他打到莫斯科,东京先丢了。

6

日本并不是没有打过对苏联的念头,只不过苏联给了日本一次深深的教训,在加上美国外部条件的存在,所以放弃陆军北上苏联而选择海军出击美国的策略。

苏联给予日本最惨痛的教训——诺门罕战役

日本关东军在出兵占领了东三省,并建立起伪满洲国后,对于日本此后是南下还是北上的战略布局日本陆军曾有非常大的的争议,而最终是日本的关东军占据上风,极力请求北上攻打苏联。

当时德国迅速闪击波兰,并对苏联虎视眈眈。因此最后关东军几乎是倾尽一切武装力量寄希望于一战打败苏联。而苏联也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所以决定对于日本关东军进行一次全面、深通的教训。由次也就有了诺门罕日本关东军惨败,关东军唯一的装甲师团覆灭,打消了日军北上的野心。

而日本海军决定对美国动手,也是由于当时美国对于日本在东亚的动作太大(当时的日本几乎快控制整个东亚),所以美国决定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要知道石油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这一招釜底抽薪也让本来对美国不满的日本军人下定论决心。

在美国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不到3个月,日本海军就对美国不宣而战,直接空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可以说,从日本海军空袭美国珍珠港的这一刻起,日本法西斯就拉开了灭亡的序幕了。

7

二战爆发之前,日本积极对苏备战是确有此事,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场打响之后,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了呢?

其实并不是日本放弃了进攻,而是人家就没打算进攻苏联!

问:那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是怎么回事?

说白了,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只是日本对苏联的试探性的攻击,但是结果出乎日本人所料。

诺门罕事件直接成为了日本最大的一次失败,死伤人数高达5.4万,日本举国震惊!

问:哦,这样子说日本没有趁机进攻苏联原来是被苏联战斗民族给打怕了!

如果这样子解释,未免太片面了,甚至说是错误的。

诺门罕战役日本虽然经历了一场惨败,但是日本真的就被苏联打怕了吗?

(这里不是为了抬高日本什么的,只是想做个客观分析)

说日本怕了苏联的其实是真的小看日本了。

法西斯日本和纳粹德国一样,是一种军国主义民族凝聚力相当高的国家,当时的美国何其强大,日本还不是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就连德国宣布投降后,远东的日本还曾打算搞个“一亿玉碎计划”来个不死不休,直到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丢在日本脸上才肯投降。

可见,日本并没有想得那么简单,苏德战场爆发,日本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夹击苏联是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的。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它挑起战争无非就是获取战略资源。

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虽然也存在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日本即便占领了那里,开采难度太大,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日本想要占领苏联远东地区至少会赔上一半以上的关东军。

这种赔本买卖它不会做。

北上无利可图,南下对日本来说却是“意义重大”。

一,在东南亚地区,那里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日本所需要的,比如橡胶、石油、矿产等等。

二,当时西方老牌殖民帝国在东南亚有大量的殖民地,然而苏德开战之前,日本的大哥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横扫了各国,这些老牌殖民帝国根本没有力量来打理亚洲事务,绝佳时机,野心勃勃的日本岂会浪费?

三,英国本土遭受重创和压制,苏联在远东地区也保留着客官的军事力量。

四,日本虽然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但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深深牵制着日本,令日寇始终不能安定。据记载,日本前期投入了24个师团入侵中华,后来因为病例不足增加到了36个师团。虽然日本在东北有着75万关东军,但是因为八路军和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英勇斗争,生生把日本给牵制住了。

后来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日本将会多出100万军队进攻英美,那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苏德战场打响,日本出于战略目的选择“南下”对他们来说虽然是比较好的选择,可惜的是,他们“南下”的途中遇到了我们——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注定他们是失败的!

8

我是岛主说事,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何放弃北上计划改向南下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苏德战争的爆发,迫使日本找到战争利益最大化,南下优于北上

从日本近代历史可以看出,这个岛国为了发展一直都在为生存和资源努力,对外扩张成为其重要手段之一。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影响,东亚各国一直都是日俄争夺殖民地的焦点,客观上讲,日本北上策略早已有之。但是,欧洲局势发生巨变及苏德战争的爆发,却让日本改变了北上的初衷。

第一,连续两次边境挑衅,迫使日军放弃北上企图。1904年,日俄战争在旅顺爆发,这是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地盘之争,这次战争为日本长期入侵东北埋下了伏笔。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妄图向北扩张,分别于1938年和1939年在中俄边境的张鼓峰、中蒙边境的诺门罕与苏联军队展开激战,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从一定程度上讲,张鼓峰战役是日军的试探之战,诺门罕战役是日军的决定之战,都没希望以后,日军对北上基本失去信心。

第二,二战爆发后,德国在欧洲圈地占田,日本也想另起炉灶。如果说苏德战争爆发前,日本是在犹豫观望的话,那么,德国闪击苏联却使日本打了鸡血,当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放在德国身上时,日本正好瞅准机遇扩张自己。这一时期,日本采取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一方面与德意保持合作意愿,一方面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避免后院起火,实际上,就是在为南下作准备。

第三,美英法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吸引,日本梦想利益最大化。1938、1939年间,当德国在英法绥靖政策怂恿下,慢慢吞食东欧小国领土时,日本就已经着手对英法在东南亚及南亚殖民地动心思,而1940年英法被德军打得焦头烂额时,日本开始制订出兵东南亚计划,企图对英法殖民地进行大洗盘。

从上面这三点客观条件来看,日本不可能让美国在太平洋挡住它的去路,美日在太平洋必有一战,只不过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

其次,南进对轴心国瓜分世界有利,日本妄图独享亚太版图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日本跟德意签订的条约比苏德签订的和平条约要晚。一些人认为日本签了协议,他们就是一家人,实际上,日本的野心更大。在条约落实上,日本也不需要条约约束也没有按条约去遵循。

第一,把美国撵出太平洋独享亚太资源,日本早有设想。日本想称霸太平洋并不是二战爆发后才想起来,早在1927年时,日军就有人提出了西出太平洋的建议,而且日本陆军部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南下战略并不是日本海军提出,而是日本陆军极力推动。从这个方面讲,日本早就把独享亚太作为既定扩张方针,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而美国在太平洋上独挡一面,客观上就成了日本西出太平洋的拦路虎,它必除之。

第二,独享亚太版图,是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的主要目标。如果问日本加入轴心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话,与德国瓜分世界是它的终极目标。1941年4月,当德国准备发动闪击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出乎意料地与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这个条约,对双方来说都是个妥协的结果,苏联害怕日军北上要避免两线作战,日本也害怕苏军借机对关东军施压,因为日军要从中国战场分兵南下。

第三,偷袭珍珠港,日本海军的用武之地。日本的对外扩张一直都是依靠海军打头阵,无论是朝日战争还是甲午战争,包括日俄战争,日本海军都是马前卒。虽然日本海军的灵魂人物山本五十六,并不认可与美军作战有多大取胜把握,但他却是个爱赌的人,他拟定的计划打蛇打七寸,消灭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美军就没有还手之力。可是,最终由于南云忠一没有完全掌握这个计划本质,完好无损地保留了美军的燃油仓库,使珍珠港事件半途而废。

综上:日本并不是不想北上进军西北利亚,是苏德战争的爆发,使日本找到了新的利益增长点。一方面,两次与苏军作战都没占到便宜,日军感到惹不起苏军;另一方面,日军的精锐是海军,南下太平洋才是其利益最大化所在。

更多二战历史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回答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9

战争是国家、民族、利益集团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它首先需满足政治、经济需求,其次才是人无穷无尽的奢望。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当然考虑过对苏联发动进攻,但思前想后下却收起放荡的心,老老实实遵守《日苏中立条约》,这是它从世界格局、国家层面和军事实力对比的考量结果。

首先应尊崇我们的先辈,是他们独抗的勇气、不投降的意志与巨大的牺牲让日本深陷战争泥潭。到1939年日本70%军费投入中国战场,但战争的结束却遥遥无期!而亚太地区日本公开与潜在的敌人——苏联、美国养精蓄锐虎视眈眈,还明里暗里提供军事经济援助,借中国之手消耗日本孱弱的国力。

要进一步扩张,或迟或早必然会与苏、美发生剧烈碰撞,无论北攻苏联还是南攻英美,日本都没充足经费完成陆军或海军的转型升级,抽调出足够的兵力。1940年3月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联席会议上,决定如果40年内不能结束中日战争,则日本应于41年初断然进行战略收缩,至43年应仅保留上海周边和平、津、蒙疆地区,以此来节约军费实现下一目标。但这仅存于幻想,日本没足够的勇气胆略付诸实施,也就只能负重蹒跚前行。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惨痛的失败(至于日军到底死了多少人,去旅游的观众们可去靖国神社查看下,超过1.8万),让日本陆军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苏军装备上的差距。这致他们认为只有驻远东苏军从30个步兵师减至15个、坦克数从2700辆减至900辆、飞机从2800架减到1000架,日本才可以发动进攻。而事与愿违,即使苏联从苏德战争爆发后的6月29日开始西调部队,但远东苏军不减反增,从70万扩充到年底的130万,拥有坦克2124辆、飞机3193架。其战争计划安排甚至包括海参葳、伯力失陷后如何开展游击战争。从7月13日日本开始对苏战争准备,关东军从35万增至85万,但坦克不过区区300余辆,飞机寥寥500余架,凭这实力,再相信意志决定论的武士道们也会犹豫再三、望而却步。

7月24日日本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后,美国要求日本撤军,28日起联合英国、荷兰冻结日本海外资产,实施包括石油在内的物资禁运。29日谈判中美国更要求日本停止扩张,从中国大陆撤军,退出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8月美国增兵菲律宾,加强夏威夷守备。

8月初,日本参谋本部二科认为德国41年内不能结束对苏战争,42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8月6日,向来水火不容的日本陆、海军统一意见:一继续作对苏战争准备,二避免开战。9日,日本陆军省决定放弃年内对苏战争,并预备南下。

10月16日近卫内阁总辞职,向来主张南下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出任首相,也就最终让北进派失去市场。

10

三大因素决定日军放弃进攻苏联:一是日本陆军与海军的北上和南下之争;二是日本资源匮乏,急需石油;三是日俄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陆军被打怕了!

首先日本在二战的时候,陆军和海军之间相互看不顺眼,各自的战略完全是南辕北辙,日本陆军认为,如果北上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再和德国分头进击欧洲,胜利指日可待。

而日本海军则认为,一旦听从陆军的建议进攻苏联,那么庞大的日本海军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为了和日本陆军别苗头,因此日本海军积极鼓动日本天皇南下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进攻。

其次日本对于战争急需石油还极为匮乏,但是南下就会发挥日本海军的强大作用力,更可以获取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丰富石油资源。

最后就是因为在落门汉战役当中,日本陆军被关东军揍的灰头土脸,损失惨重,因此对于苏联的强大战斗力,日本人是心中有所顾忌的。

因此综合各种情况,最终日本决定南下和美国开展,放弃了进攻苏联的决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