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飞有没有谋反,宋高宗是心知肚明的。后来宋高宗逊位,传位给宋孝宗,自己当上太上皇。宋孝宗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给岳飞平反,宋高宗没有站出来反对,这就默认了自己杀害岳飞的罪行。既然知道岳飞是被陷害,当初宋高宗为什么非要杀他,革职罢官不行吗?

我就来分析一下,岳飞被杀的几个原因。

第一,岳飞是抗金运动的精神领袖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一直是个投降派的皇帝。他压根就没根过光复中原,只希望能保住一亩三分地,过过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行了。因为他两大心病:其一,被金人打怕了。当初兀术南下,把他从内地追到海边,从海边追到海上,只差一点点他就沦为俘虏了。其二,打败金国,收复失地又怎样呢?把哥哥宋钦宗迎回来,那到时谁来当皇帝呢?你岳飞老喊着迎回先帝,有没有考虑过朕的心思呢?

与宋高宗的投降主义不同,广大军民都是要求抗金的。而岳飞就是当时抗金运动的精神领袖。在中原沦陷区,有无数支大大小小的义军,多数都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可以看出岳飞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可以说,当时南宋有两个领袖,宋高宗是名义上的皇帝与领袖;而岳飞则是广大爱国军民的精神领袖。

一个国家,两个领袖,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何宋高宗要杀岳飞。就算岳飞被革职罢官,他仍然是精神领袖。因此,对宋高宗来说,他只能从肉体上消灭岳飞,不如此,他挺不起腰杆。

第二,想杀岳飞的不止宋高宗一人

如果只是宋高宗一人想杀岳飞,岳飞还未必会死。现实是,想杀岳飞的人不止他一人。最想杀岳飞的人,是秦桧。为什么呢?

因为秦桧就是靠着鼓吹投降主义起家的。从宋代以来,一直有人怀疑秦桧是金人的间谍,因为他在被俘三年后,竟然奇迹般地逃回南宋,倘若不是金人故意纵他南归,又如何解释呢?当时秦桧见了宋高宗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欲天下无事,须得南自南,北自北。”也就是说,要跟金人和平,就得彻底割弃中原之地,咱们承诺永远不去收复中原沦陷之地,以达到南北相安的目的。秦桧一语中的,震憾皇帝内心。宋高宗相见恨晚,激动地对:“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投降派遇到投降派,岂能不惺惺相惜呢?

岳飞坚决抗金的主张,不是要砸掉秦桧的饭碗吗?大家知道,宋朝是一个对武将防患十分厉害的朝代,宋高宗不仅害怕金人,也害怕手握重兵的武将。秦桧太懂皇帝的心思了,于是他献上妙计,以罢诸将之权。

当时南宋有四大中兴名将的说法,分别是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均手握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刘光世因病于绍兴七年卸去兵权,岳飞、张俊、韩世忠三人,成了皇帝的心腹之患。

秦桧的伎俩,就是明升暗降。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表面上是对三人的升迁,实际目的是把他们调离自己的军队,解除兵权。

在这三大将领里,张俊政治敏感性高,他马上意识到皇帝与秦桧的真正用意乃是要压制武将,武将的时代已经过去,他要未雨绸缪,为自己铺条后路。于是张俊率先向朝廷表示,愿把自己的部队归隶于御前军,而且力主和议。张俊的表态,乃是投秦桧之所好,沦为秦桧的同党。

张俊曾是岳飞的顶头上司,后来岳飞的声望渐隆,战功在张俊之上,这引起他的嫉妒。另一方面,两人入枢密院后,张俊主和而岳飞主战,立场截然不同,关系愈加恶化。在投靠秦桧之后,张俊成为秦桧的打手,在陷害岳飞上甘当秦桧的鹰犬。

第三,兀术提出议和条件,先杀岳飞再议和

在罢除中兴名将兵权的同时,秦桧谋求与金兀术议和。

兀术本是金国强硬的主战派,但在顺昌之战、郾城之战中被刘锜、岳飞打得大败,也不得面对现实。南宋军力已是今非昔比,若自己一意孤行,恐怕是捞不到多少好处,不如通过议和,攫取实利。不过,兀术向秦桧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只有先杀岳飞,以表和谈诚意,金国才愿意与南宋谈判。

秦桧本来就有杀岳飞之心,哪有不应之理?他接受这个议和,要设计置岳飞于死地。

七月,秦桧指使右谏议大夫万俟卨诬告岳飞:“枢密副使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废。”并称岳飞在金人进攻淮西时,逗留不前。高宗皇帝也因为岳飞反对在楚州筑城而不满,认为“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朕何赖焉?”志在收复中原,在皇帝看来,成为“沽名钓誉”了。

就这样,岳飞在被罢兵权后几个月后,又被罢掉枢密副使一职。

不管是万俟卨的诬告或是高宗的抱怨,都不足以成为杀害岳飞的理由。要杀岳飞,只能扣上一个政治斗争中屡试不爽的法宝:诬以谋反。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罢了岳飞的兵权,又罢了岳飞的官职,还不够,非要致他于死地。

岳飞只要活着,宋高宗、秦桧、张俊、兀术等这些政坛巨头都会很难受,在多方势力的联合之下,岳飞最终难逃一死。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从“陈桥兵变”北宋立国开始,两宋朝廷就有对统兵将军的不信任,都有“重文轻武”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岳飞在抗金战争中,也确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情况发生。由此,赵构对岳飞谋反是信其有的。


其次,岳飞被诬告下狱的罪名是”涉嫌谋反“这是封建社会“谋逆”大罪,按大宋律法,定要诛杀,不可能仅是革职罢官。虽然,最后也没有查出岳飞的谋反实证,岳飞仍被以"莫须有”(也许有)谋反的罪名处死。

其三,岳飞曾为统兵大将,所部被称为"岳家军“战力超群,在抗金战争中屡立战功。岳飞和”岳家军“在百姓中,都有很高的声望,这个的将军即使错捕,也不能轻易放出,是怕岳飞真的心生怨恨起兵谋反。

最后,当时南宋朝廷既定的国策是与金议和,偏安江南。而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的将领,是坚决反对与金议和的。杀掉岳飞既是扫除对金议和的内部阻碍,也可以是向金示好,多争取一些金对南宋议和好的条件。

3

其实,宋高宗并不想杀岳飞,因为岳飞是功臣,是老百姓崇拜的英雄。如果杀了岳飞,赵构的昏君恶名就坐实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赵构的一时糊涂让他背负了将近千年的昏君骂名,甚至后人恨不得让他也跪地岳飞墓前,遭受千夫所指和后人唾骂。


但是,有些事情是赵构左右不了的,因为金国人提出议和的前题就是杀掉岳飞,否则免谈。其实,后来金宋两国之间战局优势并不在金国方面,金国人也没有以战促和的资格。宋高宗之所以赞同议和,主要原因是心里落下了惧怕金人的病根,最可笑的是居然被吓的失去了生育能力。另一个原因就是受金人奸细秦桧的煽风点火和蛊惑。还有金人开出了一个比较有诱惑力的条件,就是答应放赵构生母回及徽宗灵柩回南宋。

事实上,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追回之后已经对朝廷心灰意冷,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对于一个尽忠报国的武将来说意味着不仅是耻辱,还有无尽的遗憾和悔恨。所以,当赵构给了岳飞一个杻密使的职位后,岳飞愤然离场,连赵构的一杯酒都没喝。此时的岳飞把功名利禄看的如同尘土一样轻浮。所以岳飞选择了回家,回家和老婆孩子过天伦之乐的生活。因为岳飞想开了,他深深体会到奸恶当道的朝廷已经容不下他了。


而金人是怕岳飞的,他们怕有着一日秦桧不能再为金国效力,怕赵构幡然醒悟,怕宋朝让岳飞再次挥师北上。所以,为了金国人的安宁、为了一劳永逸和永绝后患,必须除掉岳飞。岳飞不死,就如同在金人头顶上悬了一把刀,又好像给金国人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意向。在金人的再三催促下,秦桧搜肠刮肚拼命罗织罪名,为了置岳飞于死地,甚至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1142年1月27日,中国旧历除夕夜,岳飞惨死风波亭,时年39岁。同年五月,南宋派使臣前往金国商谈议和事项,九月宋徽宗的灵柩和赵构生母韦皇后回到南宋。从回到南宋的那天起,至死韦皇后也没有和赵构说过一句话。

谢谢大家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4

宋高宗杀岳飞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金人的议和前提条件是杀岳飞;其二、给岳飞的罪名是谋逆罪,谋逆罪必斩不赦。岳飞作为南宋的主战派,他军事指挥能力超群,手下的岳家军更是战无不胜。金国要实现对南宋的控制,就必须解除南宋的抵抗力,而解除南宋的抵抗力只需要诛杀岳飞。高宗皇帝并不相信岳飞会谋反,但是为了实现宋金议和,结束胆战心惊的生活,他不得不杀岳飞,杀岳飞就得给他一个谋逆罪,那怕仅仅是莫须有。

有宋一朝都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提高文官的地位,贬低军官的地位,目的就是怕军官拥兵自重,起兵谋反。不过宋朝一向宽于待臣,文臣武将的工资都很高,一般文臣武将犯罪,都不会处死,多数是流放。比如王安石倒台后,他就拿着高额退休金享受田园生活,并没有被迫害。根据宋朝的通例,岳飞只需要解除兵权,然后流放岭南就行了,没有必要处死。

金国在灭辽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宋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战力不堪一击。宋军低下的战力,让金国有了灭辽灭宋,一统天下的信心。在攻击宋朝的时候,仅仅有数支军队可堪与金兵一战,其中一支就是岳飞的岳家军!金国最强大的铁浮屠、拐子马几乎被岳飞全歼,这让金国十分忌惮岳飞!岳飞手下十余万战力超强的军队也让宋高宗颇为忌惮。高宗皇帝曾被金军追杀,号称“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又曾被叛变的淮西军羁押,因此他十分忌惮岳飞!

宋高宗过够了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不想再打仗了,他还想从金国接回生母韦太后。最终秦桧出面主持议和大事,金人给出的条件是:必杀飞,始议和!宋高宗为了议和达成,同时除掉一个潜在的威胁,他同意牺牲岳飞!综合来看,爱国将领岳飞是宋金议和的牺牲品,民族英雄岳飞成了议和的棋子。

《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有: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唐州、邓州,商州、秦州约一半土地予金;宋每年向金国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5

是否金人议和要求?岳飞拥兵自重不听话?这些都是浮云。

真正让赵构动杀机的还是怕岳飞打败金兵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想想就清楚了,赵构并不是法理上的皇位继承人,如果赵佶回归,肯定又一场血雨腥风。所以要伙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父子。

明代宗迎回土木堡之变被俘的明英宗,结果夺门之变后被夺去皇位不说,连于谦等一干代宗手下大臣被复位后的英宗杀害;而于谦是主张迎回英宗的人。

上述对比一下,是不是感觉赵构秦桧很高明?

6

岳飞是民族英雄,是中原民族遭受外族侵略时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的名将,是在民族危亡之时能够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英雄典范,他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人们的斗志,他的形象,至今还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岳飞式的英雄鼓舞,民族的精神将黯然失色。

然而,历史上关于岳飞的评价,也并非一样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于1923年在他所著的《白话本国史》一书中,就曾对岳飞和秦桧有过“与众不同”的说法。他说,岳家军并没有人们鼓吹的那么强悍,岳飞所带领的“岳家军”不过非民即盗,与金兵交战时,败绩也不少。岳飞把持着所辖区之内的军权、财权和人事权,实际上也是军阀。而秦桧却不是金人的奸细,推动和议也不是卖国,他说:“和议在当时,本是件不能避免的事。然而主持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

吕思勉还说,岳飞的战功被严重夸大,不少战事是虚构的。他甚至还说,杀岳飞有利于国家稳定。正因为岳飞被杀掉,韩世忠被收掉兵权,其他大将也相继调防,明升暗降,南宋因此才得以摆脱有可能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南宋也真正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

作为历史学家,其考证过程,自然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要深入,其观点也是建立在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之上的。所以,所说有据,来源有自,我就不作评价了。但从吕思勉先生的观点中,我们倒是可以得出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的真正原因。

那么,赵构为什么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原因如下:一是消除隐患的需要。岳飞出身行武,在南宋正规部队干了多年,他个人的身份没什么问题。但岳飞的手下将士,确实大多是在战争中招降的俘虏和招安的盗贼,像在北伐过程中,岳飞就在沦陷区招收了很多义勇军,他们中也有很多是啸聚山林的强盗。还有在平定杨幺起义过程中,也招降了很多叛军。赵构即使对岳飞放心,但对他的军队却不能放心。

二是收兵权需要。正因为对岳飞的军队不放心,对张俊、韩世忠等人的军队也不放心,所以就要收兵权。但在收兵权的过程中,张、韩二人相对听话,岳飞却固执己见,作为皇帝,那就只要杀一儆百,先拿岳飞开刀了。

三是和议需要。历史上任何一次与外族的投降和谈,没有不死功臣的,后来宋宁宗时期“开禧北伐”失败,要向金国求和,金国就提出要杀战争挑起者韩侂胄,宋宁宗很乖,果然将韩侂胄的头颅割下,“函首以献”,杀自己人取媚敌贼,这就是统治者的一贯风格。因此,赵构向金兵求和的时候,金兵也提出了杀岳飞的要求,赵构也很听话,后来和议果然成功。

四是稳定的需要。稳定压倒一切,稳定也能掩盖一切,一切为了稳定,即使杀功臣也在所不惜。同时,和议既然即将成功,那留下武将,特别是那种不很听话的武将,于后事既无甚用,也埋下了隐患,不如借着话题、借着议和的东风,乘机剪除,从此天下太平。以上这些原因,让赵构对岳飞最终痛下杀手,杀死了我们的民族英雄。

7

感谢问答官方邀请!事实上,岳飞在被杀之前,已经被宋高宗罢官赋闲在家。宋高宗杀岳飞,是在与对金议和同时进行的两件事。由于在对金议和一事上,金国要求南宋答应“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宋高宗为了促成和议早日达成,遂决定杀害岳飞。

金国在经历了绍兴十年和绍兴十一年几次大战的挫败后,主帅完颜兀术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认为灭亡南宋已不是朝夕之事,遂有了讲和之心。但由于完颜兀术在对宋战争中,所遇挫折和遭到打击最多的是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而且岳飞曾在颍昌之战中将完颜兀术的女婿夏姓统军使、万夫长击杀于阵中,因此怀恨在心。他在十年秋给秦桧的信中写道:“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秦桧作为金人内应,对完颜兀术的来信自然俯首听命,而关键在于宋高宗本人对此书信的内容持何种态度。显然,宋高宗在急于求和的驱使下,最终杀害了岳飞。

可能有的朋友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金国既然那样害怕岳飞,难道宋高宗就不怕万一答应了金国的要求后杀了岳飞,假如金国反悔,岂不是自毁长城?

其实就当时的形势来讲,金国已无当年灭亡北宋时的所向无敌,南宋也不是建立之初的望风而逃。经过十几年的鏖战,金国在军事上逐渐趋于颓势,而南宋却呈上升状态。尤其在第一次绍兴和议达成后,金国突然败盟,发兵南下。在顺昌之战中,以十万之众的强大兵力却被守将刘锜的区区五千宋军打得大败。柘皋之战中,完颜兀术再次以十万之众的兵力被刘锜、杨沂中的两万守军打得落荒而逃。而刘锜,杨沂中只是南宋中的二级将领,尤其柘皋之战,金国是在擅长的野战中被南宋击败。南宋的两场大胜,改变了以前只有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才能与金国角逐的形势,完颜兀术也由此得知宋军已今非昔比,灭亡南宋不可能完成。宋高宗也因而认为不必依靠岳飞、韩世忠,张俊就能保持半壁江山。因此,宋高宗才会大胆杀害了岳飞。

宋高宗杀岳飞,急于求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隐情。他一直担心金国会放出宋钦宗作为傀儡来与他抗衡,因而影响到他帝位的稳固。正如完颜兀术数年后临死前对金国留下的遗言中说道:“如宋兵势盛,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宋钦宗)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

8

“必杀岳飞,和议可成。”金国提出过这个条件吗?从来没有。

赵构杀岳飞,一是因为怕,二是因为恨。

如果仅仅为了跟金国议和,罢掉岳飞的官、解除他的兵权、让他回江西九江当富家翁,已然足够,根本没必要把岳飞杀掉。

我看见底下回答里有人说,赵构不杀岳飞,是因为岳飞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岳家军,这支军队只听岳飞,不听朝廷,赵构担心不杀岳飞的话,岳飞会带领这支军队造反。

其实这话说反了。

南宋那个时代,武将的权力确实有所提升,但是跟文官相比,地位依然偏低,威权依然不够,手无缚鸡之力的张浚、赵鼎、虞允文等文官一出场,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杨沂中等大将依然俯首听命。

武将怕文官,文官怕朝廷,文官武将都不敢造反,这是从北宋一朝延续下来的强大惯性,一时半会儿是改不掉的。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武将的军饷只有小部分靠自筹,大部分靠朝廷供给,所以他们不可能变成军阀,最多只能偶尔搞搞兵变,逼朝廷多发军饷。

宋高宗明白这个道理,他不需要担心岳飞反叛。 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果杀掉岳飞,会不会让岳飞的部将心怀怨恨,进而铤而走险,跟朝廷作对。事实上,岳飞冤死之后,部将当中还真有人占山为王,脱离了南宋朝廷的控制。

但担心归担心,赵构还是杀掉了岳飞。 为啥?因为他害怕岳飞,也痛恨岳飞,不杀不足以泄愤。

他害怕岳飞,是因为岳飞不好管束,不像杨沂中、张俊和刘光世那样听话。准备跟金国议和之前,赵构曾经让秦桧和王次翁召集诸将到西湖集会,学他祖宗赵匡胤,也搞一个杯酒释兵权。那个集会上,所有大将都到了,只有岳飞迟迟不到(后来《宋史·王次翁传》中披露,这是秦桧和王次翁密谋搞的诡计,故意不通知岳飞参加集会),当时赵构就已经起了杀机。

他痛恨岳飞,首先是因为岳飞戳伤了他脆弱的自尊心——他生的儿子夭折了,随后失去生育能力,岳飞却建议他早立皇储,从宗室中选一个养子来当太子。

其次,岳飞一根筋,始终坚持打到金国老巢,接回徽钦二帝。徽钦二帝接回来,他赵构怎么办?必须脱袍让位啊!

赵构是一个很有城府的阴险皇帝,他对岳飞的怨恨从绍兴九年就种下了,一直忍到绍兴十二年。在此期间,他屡次对岳飞予以重赏:

第一,在杭州市区给岳飞分了一套大宅子(岳飞死后,这套宅子成为太学生的寝室);

第二,岳飞母亲过寿,钦赐丝绸一千匹、白银一千两;

第三,赏岳飞金壶、金杯、金劝酒两套,金腰带两副;

第四,赏岳飞铜钱二十万贯。

现在看起来,他对岳飞的每一次赏赐,都隐藏着杀机。他想杀岳飞,但不敢杀,直到金国的威胁基本消失,才开始卸磨杀驴。

9

我是趣说正史,将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岳飞作为抗金名将,为后世所瞻仰。在后世眼中的岳飞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好男儿,为何却被宰相秦桧处死。秦桧仅仅凭借一个宰相的权力就可以处死岳飞?显然不能,倘若没有宋高宗的背后指使,秦桧显然做不到。宋高宗为何这样?

首先,岳飞在南宋是唯一一个公开表示反对宋高宗议和的将领,并且对宋高宗的做法表示极为的不满。岳飞本人一直想要收复故土迎回二圣。岳飞想要收复故土这个想法和计划没有错。错就错在岳飞想要迎回二圣的强烈意图。迎回二圣后,宋高宗赵构该放到什么位置。这个问题不知岳飞考虑过没有,你现在的皇帝是否愿意迎回二圣。岳飞对宋高宗不满行为,宋高宗心里很清楚。站在宋高宗的立场上来看,岳飞的行为就是在挑战了宋高宗的心理底线,对于这个整天想把宋高宗架到火炉上的人,宋高宗只想找个机会将其除掉。

另外就是宋高宗早年的个人经历也对处死岳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宋高宗早年便经历了一次一次困境,每次都是死里逃生。继承大统之后便发生了一场意图迫使赵构退位的兵变,以及近年来士兵大规模叛逃事件增多。甚至当宋高宗提出议和的想法,朝中将领便激烈反对,使得宋高宗对武将恐惧到了极点。尤为岳飞在外领兵时间过长,任由其发展,恐怕未来真的会威胁宋高宗屁股底下这个皇位。宋高宗也害怕因为处死岳飞会在朝中引发不满,为此便找了一个代替他执行杀死岳飞计划的人选,这个人便是秦桧。处死岳飞,如果出现变故,秦桧可以作为替罪羊。

在宋高宗看来,当时女真人所带来的威胁要远远小于来自于自己身边的武将的威胁,有了这个判断后果断地处死了岳飞。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10

宋高宗赵构对岳飞革职罢官就行了,为什么最后杀掉了岳飞?(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岳飞是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所带领的岳家军治军严明、所向披靡,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对于死亡,岳飞所期望的应该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岳飞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还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蒙冤而死。

若不是岳飞的力挽狂澜,赵构可能就会像他的父亲和哥哥一样成为阶下囚,又如何安坐龙椅高枕无忧呢?那他最后为何非要治岳飞于死地,不肯留他一条活路呢?

1、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赵构怕岳飞功高震主。

宋朝是文人骚客梦寐以求的朝代,因为这个朝代是文人的温柔乡,宋朝自开国以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宋朝的开国皇帝自“杯酒释兵权”之后,就制订了“重文教轻武事”的治国理念,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岳飞凭一己之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是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他所带领的岳家军连金人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样的话。岳家军从建军之初,到岳飞被迫害致死为止,共有十数万人。

这是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还唯岳飞之命是从,这让赵构如何不担忧呢?而且宋朝历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所以唯一能让赵构安心的方法,就是让岳飞去死,这样才是以绝后患的最好方法。

2、赵构力主求和,而金人答应求和的条件就是“必杀岳飞”。

赵构本来也是一位热血少年,曾经也和岳飞一样力主抗金。但是等他坐上皇位之后,不知道是不是考虑的东西多了,还是受了秦桧等人的影响,他之后一直是力主议和的。

南宋与金国第一次屈辱议和之后,双方再次开战。之后岳飞带领军队打的金国毫无还手之力,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这是南宋与金第二次议和。可是这次议和金有一个条件,就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于是在绍兴十一年12月29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了,年仅39岁。

当岳飞的死讯被传出时,金国的大臣还特地为此设宴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赵构为了可以与金议和,竟不惜岳飞的性命,岳飞的忠君之情算是错付了。

3、岳飞作为手握重兵的武将,却插手立嗣之事。

宋高宗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却不幸去世了,而且此时赵构已经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为了不让自己后继无人赵构养了太祖皇帝的两个子孙,一个叫赵伯琮一个叫赵伯玖。

岳飞是一介武将,肚子里没有那些弯弯绕绕,他为了国家着想,竟然插手了皇帝立谁为嗣的事情。这件事既是国事也是皇帝的家事,但无论是哪种事,都轮不上岳飞来管。要知道立嗣这种事情是文官的活,岳飞犯下了宋朝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祖宗家法。

再者岳飞若真的拥立成功了,那么等新皇继位之后,岳飞就有了拥戴之功。拥戴之功再加上战功无数,岳飞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宋太祖赵匡胤就不好说了,毕竟皇位可是一个非常诱惑人的存在。赵构为了防范于未然,岳飞是非死不可的。

岳飞之死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过他的冤死却是千百年来为人不忍的地方。宋孝宗就曾说过:“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是岳飞的满腔忠君之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岳飞的豪情壮志之言;“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岳飞的无奈悲寂之心。最终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莫须有”这三个字烟消云散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