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惜了。真的可惜了。如果郑庄公晚生二百年必为齐桓公,楚庄王。后世都说春秋里的郑庄公是春秋真正的第一霸主,阴谋家,伪君子,是权谋鼻祖。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封国之郑国第三位国君,在位42年。郑庄公与周天子的“繻葛之战”奠定了郑庄公霸主地位。要知道郑国属于周天子是至亲的。此战使得郑国以“小霸”闻达于诸侯。

后世史家有春秋三小霸五大霸主。三小霸主: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这里最出名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最“缺德”。名义上爱护弟弟,实际上却故意纵容弟弟,让弟弟去作乱,去要都城做封地,最终逼得自己弟弟造反,从而将其诛杀,进而囚其母。不到黄泉绝不相见、可谓大恶,但如果真的了解历史的话,这一切真怨不得郑庄公。

在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在位的时候,已经隐隐有第一诸侯大国的实力。郑武公王后武姜难产,这次生产把个武姜折腾的死去活来。这个被后人称为“奸雄鼻祖”孩子寤生出生那天起。母亲武姜就极其厌恶 。几年之后,他的弟弟叔段也出生了。幼小的寤生觉得母亲对待他们兄弟二人有着不同。本质的不同,对弟弟爱护。对自己是厌恶。寤生实在不知道他为何如此让母亲厌烦。这也就在寤生幼小的心灵里引发了对母亲的不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由于是长子,寤生在14岁登基为君。太后对郑庄公说道:你 弟弟封地太小,可以把制城(虎牢关)赐封给你弟弟。郑庄公虽然十四岁,但他的政治年龄绝对超过四十岁,郑庄公面露恭谦之色说道:“母亲要为弟弟讨封地自然可以。但只是制城(虎牢关)是国家屏藩,父王有训不可分封。太后武姜立即言道:大王遗训自然不可违。“那就把京邑给你弟弟吧!大王以为如何啊!”郑庄公恭敬地道:“诺!”满朝文武觉得郑庄公疯了。而他的弟弟段的野心却迅速膨胀起来,为何?很简单那是郑庄公培养起来的。

住在京邑封地段。在得到母亲武姜送来书信。一定要帮让你当上国君。这是母亲的愿望,在段的眼里哥哥懦弱而无能,在母亲的帮助下,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段开始 积极筹备,国君之位就在眼前,文武朝臣多次向郑庄公举报,郑庄公竟然不闻不问。郑庄公的叔叔公子吕多次言道:“国君如此纵容段。是何也?郑庄公对叔叔说:我之所以要纵容他,就是要他造反、让段多行不义必自毙!那时候我收拾就无人说话了。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二人名为兄弟,实为仇雠。在这种情况下,段只有去死。郑庄公还有一个好名声。

郑国是春秋时期周王最亲近的宗室,郑国粮食不够吃,就去周太子京畿之内打粮食,吃大户。干这个缺德事情的就是郑庄公,在周天子境内执行三光政策以后,还高呼:“谢谢天子赏赐粮食赐!”然后拿着粮食扬长而去。这真是太欺负人了,周天子领兵讨伐郑国,结果却是被郑国大将祝聸射伤,此人还想活捉周天子。郑庄公骂道:“怠慢长者尚且不行,何况是凌辱天子!郑庄公派遣大臣祭足心领神立即前往周天子处,慰问中箭的周王,表示歉意。好人坏人都让这对君臣干了。周天子只有泱泱返回洛邑。郑庄公一箭彻底把周天子打落尘埃。

郑庄公第一枭雄,但生的几个儿子都不咋地,公元前701年郑庄公薨世。长子姬忽继位史称郑昭公。但刚刚登基,郑庄公次子姬突发动政变,姬忽,姬突二子争位。姬突失败随后逃亡母亲的娘家宋国政治避难。姬突政变成功登基,史称郑侯厉公。郑昭公自然不服。四年以后卷土重来。郑厉公事败。出居郑国边邑栎邑。郑昭公重新复位。时年公元前697年。在公元前695年,大臣高渠弥在野外射杀了郑昭公。郑厉公不敢回朝登基,朝臣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国君。史称郑子亹。当年七月。郑子亹与齐襄公会面,齐襄公诛杀郑子亹,将高渠弥五马分尸。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回国即位,史称郑子婴。时年公元前694年。不到7年郑国四换国君,这个春秋初期最强大国家就此衰败,成了朝秦暮楚之国。郑庄公霸业就此消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严格意义上郑庄公并非是像楚庄王那样一鸣惊人的典型,事实上郑庄公得以成为春秋时代早期的小霸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祖父郑桓公、父亲郑武公两代人的积累。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是一个极其有眼光的人,他早就看出幽王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已发展到临界点,于是作为周幽王的叔父和周王室的司徒的他早早为自己思考起退路来。一日郑桓公询问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说:“王室有这多变故,我到哪里去逃命呢?”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郑桓公说:“为什么?”太史伯说:“那地方邻近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 ,虢、郐二国的国君贪婪好利,百姓不亲附。现在您身为司徒,百姓都爱戴您,您如若请求住在那里,虢、郐的国君看到您正在掌权,就会轻易分给您土地。您果真居住在那里,虢、郐的百姓将都是您的子民。”郑桓公说:“我想往南到长江流域一带,不知如何?”太史伯说:“以前祝融作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劳够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裔。周朝衰落,楚国必将兴起。楚国兴起,对郑国不利。”郑桓公说:“我想住到西方,怎么样?”太史伯说:“那里的人贪婪好利,难以久居。”郑桓公说:“周朝衰落,哪些国家将兴盛?”太史伯说:“大概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辅佐尧帝掌管礼仪。秦国,嬴姓,是伯翳的后代,伯翳辅佐尧帝安抚各个部落。至于楚国的先祖都曾经有功于天下人。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周成王将叔虞封在唐,那里地势险阻,凭这样有德的子孙与周朝的衰落相并存,它也一定会兴盛起来。”郑桓公于是同意,便暗中开始筹划东迁事宜。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得到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桓公便有立国的基础。不久郑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

正是郑桓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敏锐目光奠定了日后郑国崛起的基础。高瞻远瞩的郑桓公为自己的后代和郑国百姓谋划好了退路,而他自己却选择作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去和犬戎异族战斗,最终为守护家园和亲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郑桓公虽然为守护社稷百姓而牺牲,但他有一个好儿子,正是这个儿子延续着他的事业一步步把郑国打造成一个小霸主,相比只会啃老坑爹的其他贵族子弟而言有这样一个儿子也足以令九泉之下的郑桓公欣慰了吧。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原名掘突,当父亲郑桓公死于犬戎人之手时作为郑国世子的掘突当即率部同犬戎交战,结果年轻气盛的掘突被犬戎人打败。此时犬戎打算赖在西周都城镐京不走了,这就同原本满心希望趁周王室衰微之机攫取权力的申侯以及其他各路诸侯产生了矛盾,战败的掘突同各路诸侯回合,打算共同打击犬戎。要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诸侯贵族是掘突间接意义上的杀父仇人,正是他们的见死不救甚至暗中勾结犬戎才导致京城沦陷,幽王和郑桓公命丧异族之手,但在此刻为了郑国的生存,为了驱逐侵占国土的异族,掘突需要这些人的帮助,他不得不放下身段去逢迎这些人。最终犬戎在诸侯联军的打击下撤出镐京城,掘突的杀父之仇报了,郑国也安全了,申侯为了巴结他还把女儿嫁给他,这就是日后的武姜。

郑武公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于是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郑武公继续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的具体行动。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灭亡郐国。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至此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吧原来的寄居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随着郑国疆域的扩张,郑武公迫切需要大量人力去新扩张的领土上开垦荒地、建设工程,从而进一步积攒郑国的国力。这时有一类人进入了郑武公的视线——商奴,这些人是殷商王朝的后代,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将其定为世袭奴隶。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依靠这批力量,开发滩涂荒地,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伟都城。京城虽然后来没有成为郑国最高统治者的统治中心,但京城如此的规模,早已超过“百雉 ”,并且还有郑桓公的宗庙所在。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显示郑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这些政策即便在今天也是非常合理的治国之道。我们把郑武公的这些政策总结一下,大致有可分为这么几类:一、土地兼并——扩大固定资产;二、重视教育——加强员工培训;三、集思广益、解放劳动力——加强员工激励,增强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四、废弃资源利用——资源优化配置及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五、根据地的形象建设——企业品牌的树立及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不难看出郑武公是个极有战略眼光的人,放在当今他绝对是个全国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的代表啊!而在他的这些做法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现代管理学理论的雏形。郑武公同商人们签订契约,从此商人不仅不再是奴隶,而且在郑国霸权的保护下他们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处于安全状态,他们可以把他们的物品销售到任何国家,代价则是需要把部分利润上交郑国朝廷。

在这个时代中国完全没有落后于西方诞生了契约精神,不过在郑武公看来契约精神不过是他利用商人的一种工具手段而已,是为自己的政治谋划服务的,至于他自己从来没打算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胡国是郑国的邻国,两国关系时好时坏一直处于纠结状态,郑武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询问他们对与胡国联姻的看法。大夫关思其公然反对,认为联姻是示弱与人,不如堂堂正正与胡国一战。郑武公反问道:”莫非你对公主有非分之想?“关思其毫不含糊地回答道:”我从不否认我喜欢公主,但身为郑国大夫自当以国事为重,若国君执意和亲示弱,臣拒绝奉命。“事后关思其甚至还曾一度策划扣押送亲使团,阻止这场政治联姻。后来胡国又和郑国发生冲突,关思其站出来说道:”我早就说过和亲是示弱与人,无助于改善两国关系,只会让给胡国认为我们好欺负,臣建议立即讨伐胡国。“郑武公勃然大怒道:”胡国是与我联姻的兄弟之国,你如此挑拨离间分明是居心不良。“郑武公当即处决了关思其,消息传到胡国后胡国国君更加鄙视郑国和郑武公,就在他自鸣得意对郑国完全不设防时郑武公发兵灭了胡国。

周王室见郑武公的实力日益强大起来就任命他为卿士。郑庄公除了从父亲郑武公那儿继承了郑国的君位之外,同时也继承了周王室卿士的官职。此时的周王室还不像后来那样毫无存在感,被诸侯拥立上位的周平王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分权于诸侯,但始终想有朝一日恢复自己身为天下共主的权威。于是趁着郑庄公刚即位立足未稳,又有叔段在一旁虎视眈眈的大好形势,周平王任命虢公为卿士以牵制郑庄公。郑庄公开始怨恨起周平王来,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此前只有诸侯国君之间的交往才会互换人质,而周天子只会要求诸侯上交人质,如今天子公然与诸侯互换人质无异于昭告天下周王室已沦落到和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步。可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又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从此周王室和郑国日益对立起来。

郑庄公才不管周天子打算让谁掌政,他始终坚持以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权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周朝遭犬戎之乱而东迁,已经到了不靠诸侯国的救护就不能自保的地步,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犬戎之乱又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人们对周朝的迷信,向社会公开展现了礼仪制度的虚弱和强力的重要,说直白些就是人们心中的信仰由周礼变成了强权,因为只有强权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此时要想号召列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依靠周室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鉴于这些情况,郑庄公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坚决地放置于郑国,不惜与自己的弟弟、母亲以武力相对抗,与周天子闹翻也决不动摇,他以极大的精力经营自己的国家,终使郑国成为东周初期崭露头角的诸侯国。郑庄公要发展自己的国家,首先遇到的是地理条件的制约。郑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

鉴于这种情况,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这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最佳战略。为了实现对于宋国的军事胜利,郑庄公实行了以下的战略方针:第一,和齐、鲁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齐、鲁处在宋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和齐、鲁的同盟关系,就形成了对宋的牵制和包围,他几次和齐、鲁二君约会,在攻取宋国的郜、防二邑后将其送给鲁国,都是为了巩固三国的同盟关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是一个新起的小国,在诸侯中未孚众望,但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山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第三,扶植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出奔到郑,宋国曾为此出兵讨之,郑庄公对公子冯采取保护措施,厚相招待。宋国在一次内乱后国人欲迎立公子冯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泣拜于郑庄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国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在郑庄公的执政期内郑国确实取得了对宋国的胜利,但郑国又从来无力吃掉宋国,这种和平胜利是郑对于宋所能取得的惟一形式的大胜利,这里不利的政治地理环境起了决定的作用:郑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又几乎无险可守,即使某一天有力吃掉宋国,那相邻的大国也绝不会坐视其崛起,必然要以武装干涉的形式使郑回到自顾不暇的地步。事实上,到了春秋中后期,南北大国为了争霸天下而斗武,就把郑国沦到了争霸的夹缝中而常常使之喘息不定,北晋南楚各怕对方吃掉自己或伤害自己,需要一个避免正面接触的缓冲地带,因而各需郑国以屏障的角色存在于自己身边,但它们又要打击对方、示威于天下,因而郑就成了经常的用兵之地。郑庄公之后有几世执政,常常是朝晋暮楚,实在是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得已所为。而这是郑庄公本人所不曾料及的。

郑庄公虽然取得了对宋国的胜利,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主,但他面临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何对待周天子?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实力日衰,但周王朝余威尚存。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近畿强国郑国,这引起郑庄公的不满。作为周朝卿士,他应当尽忠于王室,他是诸侯瞩目和敬重的人物,但他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放在对本国的经营上,要兼并、扩张,要破坏周朝既定的实力划分,甚而要凭实力号召列国,那必然和周室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要利用卿士的角色,又不愿恪守卿士的本分,这种矛盾的处境和心态决定了他对周天子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又打又亲的手段。当王室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王室;当这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就亲近王室,打击王室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是为了向列国示威;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或保持自己对若干国家的号召力。他为了防止国内反叛而久不入周供职,但当闻知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时即日驾车入周,可见他即使在坐镇守国的危急时刻也密切注视着朝中动静,他经营郑国,同时又不愿放弃左右周政的权力。于是他和周平王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做既可以施恩于太子,以作为亲近王室的手段,也可以控制周太子,以作为打击王室的手段。周桓王辞他回国后,他派兵抢收周地粮食,事后又准备亲去谢罪修好。对于优秀政客兼优秀演员郑庄公而言这样的两面表演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郑国要发展,对周王过于亲附不行,不亲附也不行。郑庄公对周王又反抗又亲近的手法,对郑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他对周室的打击以及周室对他亲近态度的表面认可与接受,严重地降低了周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从而降低了他对卿士身份利用的有效性。这是他能够预料但却无法避免的矛盾。郑庄公在率军袭击戴城,继而击溃宋、卫、蔡三国联军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庆祝会,他自信十足地问大臣:“寡人赖天地祖宗之灵,诸卿之力,战则必胜,威加上公,于古之方伯如何?”方伯即一方之长,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庄公此语,吐露了他的志向,表达了一生事业的追求目标,正是为实现这种志向和目标,他做出了极为艰苦的努力。

周桓王不甘心周王室日益衰微的现状,他决心打压一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出头鸟郑庄公: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率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列阵御敌。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率领左军和陈国军队力图打败郑庄公。郑庄公摆开了一种名为“鱼丽”的全新阵势,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周桓王被郑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郑庄公制止说:“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是自卫,国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够了。”战后郑庄公为了表示尊王,还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祝聃这一箭把周天子彻底从神坛射落凡间,如果说周郑交质标志着周王室沦为和诸侯国平起平坐的话,祝聃射王中肩则标志着周王室已经连诸侯国都不如了,人们完全看清了在周天子和霸主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大。

3

这个题目出的有点瑕疵,标题中既然使用了一鸣惊人的成语,放在春秋大环境下,所指向的必然是楚庄王,因此在探讨春秋史事时,用该成语来形容郑庄公,有失严谨。个人之见,如有得罪[握手]见谅



4

感谢问答的邀请,我是铁锤文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春秋五霸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春秋时代最有霸主气质的人物,就是郑庄公,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郑庄公叫做“春秋小霸王”。

铁锤文史认为,郑庄公是春秋早期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郑庄公之所以能够开创春秋小霸的局面,是因为他在内政和外交两个战线,都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下面铁锤文史就从郑庄公的内政胜利和郑庄公的外交胜利,这两个方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对读者诸君有所裨益。

先说郑庄公的内政胜利。

这场胜利,简略来说,就是郑庄公用了20年的隐忍水磨工夫,一举摧毁了母亲和弟弟的叛乱,让郑国内政,定于一尊。

首先大家要知道,郑庄公是一个没有品尝过母爱滋味的可怜人。他的名字叫做寤生。关于寤生这两个字的解释,有好几种,有的说是难产;有的说是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头后出来;有的说是睡觉的时候出生。

从《左传》里面说郑庄公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受到惊吓来看,铁锤文史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解释,就是郑庄公是他的母亲武姜睡着的时候出生的。大家想想看,难产虽然痛苦,那也是很多女人经历过的事情,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虽然痛苦,不至于受惊吓。而睡梦中孩子从肚子里滑出来,孕妇眼睛一睁开,身边躺着一个血糊糊的孩子,那才会受到惊吓,这里是铁锤文史的一家之猜,各位见仁见智。

武姜被儿子吓到了,后来就疏远,不喜欢这个长子。三年之后武姜又生了二儿子共叔段。

俗话说的好,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心中的命根子。原本老儿子就容易受宠,再加上寤生吓母这一出,太后武姜的心更是偏到胳肢窝。一开始武姜给丈夫吹枕边风,要求册立小儿子为太子,被驳回之后,又给小儿子争取到了郑国地势最险要的要塞制作为封地。

郑庄公14岁登基,武姜就让她的心肝宝贝老儿子来到制城,招兵买马,不断坐大,而且修建城墙违反祖制。郑庄公手底下的大臣多次提醒主公小心太后和王叔,郑庄公却只是用“多行不义必自毙”来回复。

上帝要让谁灭亡,就先让谁先疯狂。

20年后,当武姜和共叔段觉得自己羽翼丰满的时候,准备里应外合,推翻郑庄公。这个时候老谋深算的郑庄公才放出20年的积蓄大招,一次性解决母后和弟弟的叛乱,放逐弟弟,软禁母后,扫平了郑国内部的政治隐患,为将来全力以赴应对外局创造了条件。尽管后来史书上面说,郑庄公听从颍考叔的建议,挖了地道和母亲相见,娘儿俩其乐融融。可是铁锤文史认为这多半是一场戏而已,郑庄公想向天下秀自己的仁厚和孝心,武姜不过是配合表演的道具。因为从后来郑庄公的政治表现来看,他可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角色。

再说郑庄公在外交上面的胜利。

郑庄公在外交上的争斗,一开始发生在周天子和郑庄公之间。

周平王东迁,郑国是出了大力气,立下大功劳的,因此郑庄公在周王室博得了左卿士的地位。实际上在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已经大幅下降,说句难听话,下面的诸侯瞧得起你的时候,尊称一声周天子;瞧不起的时候,周天子算个球!在庄公十九年的时候,卫国和燕国就带兵攻打过周王室。

可是郑庄公的眼界和其他诸侯王不一样,首先他和其他诸侯一样看到了周王室衰落的本质:周之子孙日失其序”;但是郑庄公比其他诸侯高明的地方,是他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把周天子的剩余价值利用到了最大化。下面我会讲具体的历史事件。

周平王到晚年的时候,担心郑庄公一家独大,就计划分散郑庄公作为左卿士的权力。当时周平王准备让虢公和郑庄公一起执掌王室权力。郑庄公听到消息之后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怎么着,兄弟我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夺走我的权?这是信不过我还是咋地?周平王一看郑庄公有情绪又开始捣糨糊,否认这件事的存在。这时候郑庄公也有一点信不过周平王了,最后两家想了一个招,要不然我们两家互相交换儿子做人质吧。这一招在春秋时期还是很流行的做法,互相交换人质,来确认联盟的稳定。

可是周平王是天子,郑庄公是诸侯;天子跟诸侯交换儿子当人质,这件事至少在面子上,周平王是丢了面子的,另外一方面来说,郑庄公是有点理亏的。毕竟,这对于一个臣子来说,跟老板交换人质,走马换将,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周平王驾崩之后,周桓王继位。这个周桓王年轻气盛,不像老爸那样优柔寡断,直接就任命虢公担任右卿士,夺走了郑庄公一半的权力。

这个时候,就看出来郑庄公的能耐了。当初周平王刚刚露出一点想法,郑庄公就闹情绪,交换人质。

可是周桓王真的霸王硬上弓了,郑庄公反倒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接受了这个现实。

这就是郑庄公的隐忍之道,和当年隐忍母亲弟弟谋反是一样的路数。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这个时候站到了周天子的对立面,郑庄公未必讨得到便宜。

没想到周桓王得寸进尺,以为郑庄公好欺负,居然直接夺了郑庄公所有的权力。这下郑庄公可就不干了,好,你罢老子的官,老子就不去朝见你。周桓王正愁没有理由出手,一看郑庄公不来朝见,马上吆喝了几家诸侯来讨伐郑庄公。这就是小孩子不懂事,没有摸清楚郑国的底细就敢叫板,结果被郑庄公单刀赴会,打得诸侯联军人仰马翻,还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胳膊。

周军打败了,郑军并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带上水果牛奶麦乳精,上门去看望受伤的周桓王。这就叫软硬兼施,刚柔相济。几个来回下来,周桓王就如同小狗吉娃娃一样,被郑庄公把玩于股掌之中。此后郑庄公就玩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以周天子的名义,命令其他诸侯讨伐过卫国和宋国。郑庄公先和齐国和鲁国这两个强国联手打击小诸侯,又利用政治联姻把郑国蔡国捆绑在一起,随后又通过宋、卫、齐郑会盟的方式,把当年的死对头变成了政治同盟。

通过这一番眼花缭乱的神操作,郑庄公在春秋初期,获得了实际上的诸侯领袖的地位。所以童建业先生在《春秋史》里把这段历史称之为“郑庄小霸”。

春秋小霸王,闪亮登场!

总结一下:郑庄公是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他既有隐忍之功,又有决断之能。在春秋动荡,王室飘摇的大势之下,他敏锐的抓住时机,内平叛乱,外建武功,成为春秋初期事实上的一方霸主,造就了“郑庄小霸”的功业。而他充分利用各方矛盾,包括挟天子令诸侯的策略,都给后代的政治斗争,留下了丰富的借鉴。

郑庄公,牛。

我是铁锤文史,如果喜欢我的问答,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5

首先,郑庄公之所以能成为小霸,首功应该归于祖父郑桓公和父亲郑武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犬戎进入了渭河平原,周王国进入“二王并立”时期:西申国有平王政权,东虢国有携王政权。

郑国(陕西华县)此时在渭河平原东部边缘,虽然暂时犬戎未进攻郑国,但是周边政治形势已极为恶劣。于是,在公元前769年,郑桓公与老情人郐妘相勾结(《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设计害死了诸多郐国大臣(《韩非子·内储说下》),然后趁乱轻松灭郐国,据为己有(清华简《系年》)。其后不久,郑桓公就将郑国东迁至郐国旧地(河南新密),让郑国取得了安身立命之地。

郑国东迁后不久,郑桓公就去世,儿子郑武公继位。郑武公眼见携王政权不得人心,果断地投靠了被周王国大多数诸侯视作叛逆的平王政权,并开始打着平王的旗号,在 洛阳平原周边“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从公元前767年到公元前762年前后,郑武公先后灭了东虢国、鄢国、胡国等等国家,将洛阳平原通往中原的各个交通要道都控制在手,为周平王东迁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因此,郑武公才成为了平王政权中的执政卿。

郑国扩张得如此迅猛,照理来说在郑武公时期,郑国就可称霸。可惜,与郑武公同一时期,有另一人更加了不得——这就是晋国的晋文侯。公元前762年,晋文侯从西申国将平王接到京师,拥立他为王;三年后,即公元前759年,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死不得人心的携王 姬余臣,天下从此进入“一王”时代。晋文侯投奔平王虽然比郑武公晚,但他对平王的拥戴之功却比郑武公更大。所以,虽然郑国在“二王并立”期间得利最多,但是晋文侯在平王政权中的地位却比郑武公更高。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国陷入长达67年内乱,长期萎靡不振。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也去世,儿子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同晋国一样,郑国也陷入了长达22年的内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

这22年的内乱,使得郑庄公从懵懵懂懂的小孩,成长为老谋深算的一代枭雄,最终战胜了母亲和弟弟姬段,稳定了郑国内部政局。此时,郑国空前强大,周边诸侯国大多却是老气横秋、江河日下。从父亲手中继承了丰厚政治、军事、经济、人才资源的郑庄公,如何能不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称霸?

6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不是说的楚庄王吗?什么时候弄到郑庄王的头上了?

当然问题的主要意思我是理解,不过真要我说起这位仁兄,那我觉得在座的各位最好还是不要学她的比较好,为啥,这人够缺德的,他能够拥有这个小霸主的位置,也主要是当时东周还算是有一点微信在诸侯里面,他如果把他干的那些缺德事儿,全部都让其他诸侯给知道了,郑国早就被其他的诸侯给盯上,甚至于当时的东周的周王室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简单来讲说起这个郑庄公为什么能够称霸一方?其实我们也得说道,为什么从西周改为东周周王室手里下的权力会越来越少,甚至变成一个傀儡。

西周在刚刚建立的时候,虽然不能够说他的实力肯定能排第一,但起码也是整个诸侯里面排位比较靠上的,王曦千里,也就是在王都附近圈里的土地都归西周所有,1000多里的富庶之地,这能带来多少的粮食?产出多少的士兵?这个我相信大家不用去多加考虑了吧,这就是一流诸侯的实力呀,但是后来的牵了一下都城送出去500里土地也行,还剩下500里土地,怎么着也能算得上是一流靠下的诸侯吧,可大家看看当时东周的那副惨象。

东周其他的土地去哪儿了?周王室的威严被谁给盗用了?被谁给抢了?就是这个郑庄公。说起来能够在周王室的周围作为主要诸侯存在的那几个国家跟周王室的关系都挺近的,毕竟大家都是亲戚,而且离得越近血缘关系越近。

在这之前,郑国一直是该地区周王室任命的一个主要管理人,这个其中的身份的含金量我相信不用去多说,你们家祖祖辈辈一直用着周王室的吃着周王室的,结果人家落魄了,然后你不想着去帮忙也就算了,他还想着从周王室的身上扒点东西下来,最后周王室说我只剩下一条裤子了,行,你把裤子也给我拔下来。

主要是什么事情的,周王室之前给他这个代理任命周王室,觉得在给他代理任命很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事情,(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毕竟你的权力越来越大,原本是天高皇帝远,我不来这里,你在这闹腾我没意见,但是现在我住过来了,我总不希望旁边卧榻之侧还睡着一只猛虎吧,所以他把这个权力移交给其他的国家,他立刻就不乐意了,然后二话没说就对着自己曾经的那些亲戚开始下手,那个国家今天你惹过我,我把你给灭了,这个国家昨天你惹过我,然后我又把你给灭了,说实话这些小诸侯什么事儿都没去招惹这个郑庄公,郑庄公二话没说就把人家往死里揍,甚至直接把他们国家给灭了,作为他们的老大,东洲的周王室自然是要出来替小弟出头的,郑庄公等的就是这个。

然后周王室率领军队过来跟郑庄公理论理论,结果郑庄公派出自己蓄谋已久的军队,直接把东周打的溃不成军。

就这一仗东周的实力彻底的毁于殆尽,之后他就没有再组织过像样的军队,郑庄公也因此成为了东周管理土地里面的老大,他所能够影响的区域,也就是东周曾经管理的那些土地,他的影响力根本就出不了周王室所管理的那些土地。

说白了,他就是对自己亲戚下手狠点对待外人他能有这样的手段,别人都不相信他,谁吃他那一套,他想搞个蓄谋已久的行动,别人一直防范着你,你能怎么玩儿?

7

郑庄公是春秋初年比较牛掰的君主,那时周室东迁,天子威风不再,各国诸侯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最先发难的就是这位郑庄公。他善于用兵,作事果断,计谋深远,手段老辣。在一系列斗争中,总是占着上风,先后镇压太叔段、击败周王,联合齐、鲁共同灭许。攘外必先安内,国内存在着一个野心勃勃时“宠弟”太叔段在那里掣时,郑庄公感到心里膈应,于是布下天罗地网,使叔段一步步陷入自己的圈套。

至于与周天子互怼,郑庄公不会这样直率地干起来,而借着和虢公争权的借口,先说周王偏心,然后和他闹翻,最后竟把周王的军队打得大败,还把周王射伤了。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郑庄公干了一些毒辣的勾当之后,总会提出一些措施来遮羞。最著名的就是,他放逐了自己的母亲,却又害怕舆论压力,丧失人心,就用“掘地及泉,隧而相见”的把戏来挽回面子。又如,他打伤周王之后,竟“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这个花招他自己曾露骨地供认过:“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他所以要这样做,无非顾虑到有一天还须借重于那些招牌。可以说,郑庄公只能算是所谓的小霸,属于后来群雄纷争的前奏和序曲而已。

8

提到“春秋五霸”的名号,大部分对于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感到怎么陌生。实际上“春秋五霸”在历史上最大的意义是他们结束了传统宗法制色彩浓厚的西周制度后,在东周时代重新开创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即以强有力的诸侯作为诸国领袖,尊奉天子来获得名望,借以代行威势的联合政治体系。当然这绝非某一个人,比如齐桓公或者晋文公的功绩,而是不断由强者进行调整和试错,经过了几十年的尝试方才最终打造而成,这中间一个不能忽略的关键人物便是郑庄公。


一、 隐忍的君主

庄公,姬姓名寤生,是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嫡长子。他的名字“寤生”,指的是他在出生时难产,对其母武姜造成了惊吓所致,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孩子自然不会让他的母亲留下什么好印象。尤其是在其弟共叔段出生后,母亲就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次子身上,千方百计想要郑武公改易太子。但是这对于武公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并不在于寤生表现出了多么优秀的才华和智慧,而是来源于郑国统治的合法性。与持续了数百年的老牌诸侯国不同,郑国出现的时间非常晚,西周末代王幽王统治的时代郑国才正式建立,传到武公才第二代,在这种立国未稳的情况下,公然违背周礼所建立的继承制度而废长立幼,可想而知对于郑国的国内团结和威信是一个怎样重大的打击。值得玩味的是,依靠严格遵守宗法制度才得以维持其地位的庄公,在后来的人生中却数次依靠违背宗法制度获得更加优势的地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到了庄公继位之时,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他的弟弟共叔段,而母亲武姜则时时刻刻的站在弟弟左右,用娘家申国的势力为次子背书。庄公不得已只能表现出一种隐忍的态度,甚至连母亲多次出于僭越君权为弟弟谋取私利的举动都咬牙接受,将其册封于郑国的核心位置,掌握甚至不亚于国君的实际资源和权力,但此时的郑庄公却表现出一副无所作为的样子。手下的头号谋臣祭仲对其劝谏也没有效果,庄公似乎已经放弃了一切抵抗,坐视自己弟弟的实力不断扩大,这种隐忍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思考呢?

二、反击之时

实际上郑庄公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够做出合理反击并且将自己弟弟势力连根拔起的机会,只是对于他来说这个机会需要多方面的操作,不仅是从纸面力量上全部清理,更重要的是需要将母亲为其培植的政治声望彻底埋葬掉。因此对于庄公来说,弟弟闹得越厉害,自己的机会也就越多,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小,果然弟弟在取得了相当程度而支持后已然按捺不住作乱的情绪,于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打算联合母亲一起袭击郑国都城,一举消灭掉哥哥的力量。


早已准备好的庄公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他以早已经准备好的理由名正言顺的讨伐弟弟,共叔段错误的判断了自身的实力,更加小瞧了哥哥的政治能力,被打的大败,逃出郑国避难,从此庄公得以完全控制郑国几乎所有的要害,母亲也被其排除在外,彻底成为了政治废人。而庄公从此开始展开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也就是对周王室展开逆袭的打击。实际上郑国跟周王室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在东周初代平王继位的过程中,郑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为其背书,稳定住了平王本来并不算特别合法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王权企图不断扩张复兴,郑国与王室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龃龉,对郑国来说他们最不希望的就是本来的傀儡拥有实际决断权。在这种情况下,与王室的正面矛盾就展开了。


三、 周郑之争

此时的周天子是初代平王之孙周桓王,桓王在少年时代就目睹了祖父被各大诸侯,尤其是以郑国为主的诸侯所胁迫和利用,因此在他上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拿郑国开刀,来实现自己复兴王权的抱负。经过了外交和政治上的多重博弈,最终于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中,庄公正式开启了通过军事征服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实际上对于庄公来说这步不得不走,是一个下下之选。毕竟此时还未到战国末期的那种彻底将天子无视的状态,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周天子下手需要背负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但最终通过一步一步的试探作战,庄公先翦除掉如陈、蔡般的王室铁杆支持者,再对桓王率领的王室大军进行讨伐,结果很明显。王室军一触即溃,连桓王本人都中了一箭,庄公的目的彻底达成。


实际上对抗王室可以说是庄公一生中最为耀眼的业绩,正是因为他的大胆进攻才让春秋时代的格局一转成为群雄并立的多样化局面。为此后长达五百年的华夏大地文明交融碰撞奠定了基础,然而对郑国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却未必是个好事,因为郑国作为诸侯执牛耳者的身份有着先天的国力不足。相对于齐、晋等强国来说,郑国的疆域面积太小且位于四战之地,根本无法长期固守,可以说郑国能够称雄一时全部有赖于庄公本人的逆天才干和政治头脑。相应的,如果不能有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来继续提升郑国实力,那么这个霸主之位的丢失也只是时间问题。在庄公死后继位的郑昭公就是一个并不合格的继承人,也是在他手里郑国开始持续多年的内乱,抛开这点看,庄公的政治才能和政治业绩已经非常出色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时之冠,“小霸”之称当之无愧,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称呼都显得有点低了。

9

春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动乱的时期。但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已经被大幅削弱,无力再掌控天下局势,只能任由各诸侯混战。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他们都是当时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和财富最多的国家。但是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人,曾经创造过被称为“春秋小霸”的时代。而这个人便是郑国的第三任君主郑庄公。 

 郑庄公虽然是一代盛世的缔造者,但是他的成长过程却是一路波折不断。他本姓姬,名寤生,这个怪异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的,这一下可把他的母亲姜氏给吓坏了,她从此便十分嫌弃这个儿子而专宠他的弟弟共叔段。甚至几次三番想要郑武公也就是他的父亲把王位传给叔段,但是还好武公并不为所动。等他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姜氏又联合叔段策划了另一场阴谋。

庄公应母亲的要求把京邑这个富饶的城池分给了叔段。叔段在这里招兵买马准备联合在王城的母亲一起推翻庄公。庄公自然不会这样轻易被打败,在叔段行动的时候派军一举击溃了他的军队,叔段先后逃到了鄢城和共国。

而对于同谋者的母亲,庄公把她迁到城颍,并发誓在到黄泉之前此生不再与她见面。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后悔了。这时他到颍考察,这里的官员颍靠叔想劝解他和他的母亲和好。于是他故意在吃饭时把食物藏到了袖子里,庄公问他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想把这些美味的事物带回去给在乡下的母亲吃。庄公触景生情,把自己和母亲的经历告诉了他。颍考叔建议他可以挖地道筑成甬道和庭室与母亲见面。庄公欣然采纳,很快就挖了地道,母子两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两人关系大为改善。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掘地见母”的故事。

 郑庄公虽然是一代盛世的缔造者,但是他的成长过程却是一路波折不断。他本姓姬,名寤生,这个怪异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的,这一下可把他的母亲姜氏给吓坏了,她从此便十分嫌弃这个儿子而专宠他的弟弟共叔段。甚至几次三番想要郑武公也就是他的父亲把王位传给叔段,但是还好武公并不为所动。等他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姜氏又联合叔段策划了另一场阴谋。

庄公应母亲的要求把京邑这个富饶的城池分给了叔段。叔段在这里招兵买马准备联合在王城的母亲一起推翻庄公。庄公自然不会这样轻易被打败,在叔段行动的时候派军一举击溃了他的军队,叔段先后逃到了鄢城和共国。

而对于同谋者的母亲,庄公把她迁到城颍,并发誓在到黄泉之前此生不再与她见面。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后悔了。这时他到颍考察,这里的官员颍靠叔想劝解他和他的母亲和好。于是他故意在吃饭时把食物藏到了袖子里,庄公问他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想把这些美味的事物带回去给在乡下的母亲吃。庄公触景生情,把自己和母亲的经历告诉了他。颍考叔建议他可以挖地道筑成甬道和庭室与母亲见面。庄公欣然采纳,很快就挖了地道,母子两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两人关系大为改善。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掘地见母”的故事。

10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了博美人一笑,即坑了爹又坑了儿子。葬送了周朝大半基业,首都镐京也被犬戎夺走,西周灭亡了。他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后被迫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东周以后,诸侯国纷纷发展壮大,拿东周天子已经不当回事了,前后分别产生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我们今天不谈五霸和七雄,说一说春秋首霸郑庄公的故事。

郑庄公有一个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叫共叔段,他的母亲武姜喜欢小儿子共叔段不喜欢大儿子郑庄公。所以郑庄公一即位,他的母亲和弟弟就开始找郑庄公的麻烦了,开始要最好的地,要最大的官。郑庄公对待母子二人的做法就是一个字,给!要地给地,要官给官。母子二人看郑庄公如此好欺负,更加膨胀了,串联亲信,整顿军队,弄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大臣将军们都替他们的国君打抱不平,但是郑庄公依然不为所动。共叔段终于等不及了准备动手造反,一直装傻充愣的郑庄公突然变脸先发制人了。还没等共叔段出兵,庄公的军队就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地把他打了个全军覆没,彻底轰走了这个给自己找了多年麻烦的弟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对付自己的弟弟叫做窝里横,算不上英雄好汉,再看郑庄公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了难为他的周天子,使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国力日益增强,周平王坐不住了。在周平王眼中,郑庄公也只是自己的一个臣子,他本人才是“天下共主”,于是,周平王也开始找郑庄公的麻烦了。郑庄公还是老一套,妥协,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周平王那里做人质,给足了周平王面子。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桓王一上台就给郑庄公一个下马威,收回郑庄公做客卿的权利。这是公然对郑庄公的侮辱,郑庄公这回彻底忍不住了,但又不能主动向周天子动手,怎么办?派了三千军士来到周天子的地盘内,一天工夫就把麦地里的麦子都割光了。面对郑庄公的第一次挑衅没想到周桓王竟然忍了,结果第二年,郑庄公又把人家的稻子给割了。这回周桓王忍无可忍,桓王纠集了几个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庄公。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大军跟郑国军队在葛开打。战斗打响后,郑庄公大败周桓王军队,郑庄公的一个部将杀得兴起,率领部队身先士卒,竟然杀到了周桓王身边,跟他来了个零距离接触。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部将兴奋地弯弓搭箭,一箭就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 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一落千丈。桓王本来是想牛气一把,没想到差点被一个诸侯给弄死了,真是丢尽了面子。这以后,越来越多的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 郑庄公此后名声大振,郑国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