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要看得更远古一点。首先分清楚雍正时代的读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阶层。

1.读书人是“士”,士为“四民”之首。读书人是纽带。

什么是四民?简单来讲,就是读书人、农、工、商。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按照阶层划分,那么就会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名门望族,这是标准的统治阶级,而农、工、商,则是典型的被统治阶级。“士”也是被统治阶级,但是却享有特权,是标准的统治阶级与典型的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纽带。这是在战国以后,秦朝建立的时候就确定下来几千年未变的祖制。

到 了雍正时期,“士”的人群主要叫法有三种,一是儒户(秀才等读书人)。二是宦户(监生)。三是官户。不管怎么叫,都是士人。

这类人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是享有一定的特权。这些特权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比如说一个举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见到县官可以免跪,有的甚至可以领取少量的俸禄,在接受法律惩处上与工农商也有所不同等等。再比如清朝入关的时候,可以依照官员品级免除一定量的丁役,免除士绅本身的差役和其他一切杂务。应该说,这些士绅阶层,都享有法定的免役权。

二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士的阶层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历史影响力较大。以清初入关时候为例,满清从北方打到南方,却遭受到来自江南士绅阶层的强烈抵抗,清政府启用投降大清的洪承畴,出台多项安抚拉拢江南士绅的政策后,方才占领南方各地,而这些政策措施的基础就是保留士绅阶层经济和政治利益。不仅如此,从层级划分来看,政府与农工商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士绅阶层产生和联系的,信息流从政府到庶民,必须要经过士绅,所以,士绅的“中介”作用也不容小觑。

三是士绅不法行为难有管控。士的阶层不仅享有一定特权,同时他们还具备向政府和农工商人“双向夺权”的锐力,比如:他们与地方官勾连,包揽诉讼,分享政府司法权;横行乡里,欺压良善庶民;包揽政府征收钱粮之权,伙同官员侵吞税收;抗交自身赋税;将宗族姻亲田产登记在自己名下,从中渔利等。

2.雍正改革的刀子对准的是谁,为什么要对读书人动刀子?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激起读书人的改革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改革意味着读书人出仕之后,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要缴纳皇粮国税和徭役,其实就等于剥夺了读书人享有的以上特权。

雍正之所以要对他们动刀子,口头上是说要平等对待,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皇族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税赋和徭役,加固自己的统治。

真实历史上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实际上对准的是不法士绅或读书人,打击的也是那一小撮违法士绅,其改革并没有进入深水区,改革的范围及其有限。

3.改革本身是一种“分蛋糕”的行为,就会有流血、就会有牺牲、就会有斗争、就会有痛苦。

莫说是雍正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但凡是改革,就是一种利益分配,就是一种“分蛋糕”的行为。康熙留给雍正的江山可谓千疮百孔,不仅仅是国库空虚,吏治腐败,还有更深的阶级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归宿点实际上是利益分配的问题。雍正通过这些改革,一方面是要将利益分配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缓和阶级矛盾。

而在改革当中,读书人的利益首先被触动,所以,他们罢考,他们抬出孔圣人的牌位与雍正的改革政策对抗,其实就是要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斗争是长期的,也是正常的。

没有那种改革能够两全其美,只要是改革,就会得罪人,这是因为利益格局被打破造成的。

最佳贡献者
2

雍正不光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大部分的皇族,文武大臣以及八旗子弟都得罪光了。

历代王朝到了一定时期,便会有人站出来想要实行新政,以革除弊端,变法图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道德经》中有句话说得很好,“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反之”。通常情况一下,一个人有钱有势,那么他的子孙肯定比普通人起点高很多,这样几代人积累下来便慢慢的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封建王朝随着时间的积累,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由于它们的壮大,这些人一方面不断的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手段压榨底层老百姓,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自身的势力,与朝廷盘根错节,朝廷也不太好对付他们。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深受其苦,同时,朝廷也没有办法募集到足够的钱粮来加强国家的实力。这样子,如果不变法,长此以往,朝廷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历史上的王朝新政无非两种,一是找出一个让大家都能受益的办法,另一种就是打击小部分人让大部分的人受益。毫无疑问第一种是最完美的,也是阻力阻力最小的,只是历史上这样的新政通常是在王朝初期。因为那个时候新王朝刚刚建立,人口数量少,老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比如汉朝初期便是这样,几代皇帝不断的降低赋税,天下大治。

大部分中后期的王朝选择的新政主要是第二种,打击当时国内的豪强,加强朝廷的权力,想办法现实利益再分配,让大多数的老百姓受益,以缓解封建王朝本身的内部矛盾。所以雍正继位时候,为了革除康熙晚期的弊端,他实行的新政只能是走第二条道路。

雍正怎么实行新政?简单说就是打击当时雍正朝的利益阶层,让这些人能够给底下老百姓留一点活路,朝廷也能够多收点银子。首先,分析一下当时雍正朝的有那几个大的利益阶层:

第一,天下的读书人。这些人虽然读的是圣贤书,很多也是从底层走上来的,但是一旦他们取得功名,那么他们就能够凭借自己的功名,不用向朝廷纳粮。这样自然而然,很多老百姓就会卖掉自己的土地,而在他们这些人手底下种地,从而避免向朝廷纳粮。放到现在就是如果一个人高考考取了多少名,那么他便不用交税。那么自然而然,越来越多的公司会让他挂名。这个问题康熙其实已经发现了,只是他过于年迈了,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

第二、朝廷的文武官员。清朝的官员延续了明朝官员俸禄低的做法。可是正如邬思道雍正所言,一个人如果甘守贫穷,那么他为什么出来做官呢?所以在雍正时期,大部分的官员都是不大清白的。一方面来说朝廷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官员俸禄远远配不上他们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来说,康熙晚年的时候,过于仁慈了些,对下面的人太过放纵了。

第三、满清权贵以及八旗子弟。这些人可以说是清朝权力的根基,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不过,由于康熙晚年,九龙夺嫡,很多满清权贵对雍正是敌对的,不断的暗中和雍正较劲。比如总理王大臣八爷胤禩、还有九爷、十爷、以及曾经的大将军王十四爷。雍正如果不打压他们,自己的圣旨估计出不来紫禁城。

八旗子弟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人早已经没有祖先的骁勇,很多人甚至连马都不会骑了。入关以后,他们除了学到一些吃喝玩乐本事,可以说是百无一用。八旗子弟人口高达数百万之多,天天游手好闲,不种地,不工作,一直靠从朝廷领粮饷过日子。长此以往,大清朝真有危机的时候,他们能够干做什么?

后面雍正的新政基本都是围绕着三股势力进行的,比如李卫,田文镜实行的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给土地让八旗子弟去耕种。可想而知,雍正得罪天下读书人也是必然的。毕竟他们这样子发展下去,对封建王朝终究不是好事。

历代的皇帝都是不太敢得罪读书人的,不过雍正可不是个普通皇帝。他是个什么事情都干做的人,哪怕是得罪天下读书人,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也是在所不惜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3

关于这个问题,分析的最为透彻的是钱穆先生。

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清朝入关以来,为了维护其统治,对待汉人的做法十分高明。一方面,他们到中国来,汉人当然要反抗,反抗的领导者,当然是读书人,于是他们开科取士,承袭了此前的考试制度,汉人中的读书人依然可以做官,并允许做政府里最大的官,以此笼络读书人,使读书人有出路,不出头去领导民众造反。

但另一方面,满人还有一个更加高明的做法,就是通过压迫知识分子,来讨好下层民众,把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剥离,以此分解汉人的抵抗力。

把这个根源分析清楚了,就明白《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要得罪全下读书人了。实际上,得罪读书人的,不仅仅是雍正,还有康熙和乾隆,且贯穿于整个清朝。有清一代,读书人没有自由结社的权力,还有多如牛毛的文字狱,这都是为了压迫读书人而采取的措施。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要实施官差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取消读书人的不用纳税、不用服徭役的特权,看起来是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其实却是实实在在的讨好了底层的民众,而底层民众可比读书人要多的多,得罪了读书人又怎么样,难道你还能造反不成?最后可以看到,读书人还是妥协了,毕竟大量底层民众可是支持雍正的哦,我想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吧!

4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后半段的核心内容就是雍正排除阻力,顶住压力进行他的“改革(推行新政)”。雍正推行的新政大体上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火耗归公

第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第三,摊丁入亩。

第四,鼓励旗人从事农耕以自食其力。

第五,改土归流。

当然,雍正还使用严酷的包括罢官抄家的手段追缴康熙遗留的“国库欠款”问题。

从雍正的这几条新政来看,雍正得罪的不止是读书人,他得罪的是两大集团,第一个集团就是士绅集团,第二个集团就是“旗人集团”,得罪的方式都是一样,就是雍正的新政剥夺了这两个集团的“特权”。

旗人的特权,只是清朝的特色,而读书人或者说士绅们的特权却是中国自秦始皇大一统封建社会开始读书人一直享有的特权。

那么读书人究竟有哪些特权呢?

简单的讲,如果仅仅是读书人的话,并没有什么特权——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没有什么实质的特权。但是读书人一旦通过科举考取了功名之后,那么就会得到相应的很实用的特权。

读书人的功名,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得到的“职称证书”,这个“职称”分为:秀才,举人,进士,分别是参加县级,省级,和国家级科举考试的“职称”。

获得秀才“职称”的读书人,就获得了作为读书人的第一个特权:不服役,不纳粮(免除人头赋税)。

如果获得举人“职称”的读书人,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特权:免除举人家里拥有的土地的“所得税(土地税赋)”,同时还有了做官的优先权力。

至于获得了进士的“职称”,那就算是真正的进入了“仕”的阶层,加官进爵,开府建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的所有梦想就是通过读书进而科举进而获得特权最终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学而优则仕。支撑读书人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清朝的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当中,那个考了一辈子的读书人范进,也是把自己的一辈子押到了科举考功名上,他的唯一梦想就是获得读书人的那些终极特权。

他考中了秀才的时候,那点让自己感到小有成就的小特权连他那个杀猪卖肉的老丈人都看不上。但是当他考中了举人的时候,范进这个落魄老秀才就立刻成了“范老爷”,而他自己居然就“兴奋过度而精神短暂失常”,这个举人的特权诱惑力有多大就可见一斑,而后来范进考中进士的时候,只是看到范进一步一步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了真材实料的“范老爷”。

读书人的特权(功名)是读书人这个团体不惜用生命来捍卫“阶级特权”,也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石。雍正的新政向读书人的特权开刀,就是严重侵害了读书人的核心利益,严重的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

所以,读书人在朝廷的代表“清流集团”就合伙反对雍正的新政,田文镜在河南实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就遭到了读书人的抵制,甚至发生了河南学子集体“罢考”的恶性事件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雍正为什么一定要去得罪读书人呢?或者说,雍正为什么一定要拿读书人的特权开刀呢?

其实,雍正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雍正是一个很理智的不轻易感情用事的人,他非常的清楚,得罪读书人没什么好结果,他也告诫他的继任者宝亲王弘历:千万不要轻易得罪读书人。

但是,雍正自己却不得不冒着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去推行他的新政,因为他爹给他留下的这个江山社稷已经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了。

国库空虚,税收不畅,吏治腐败,是雍正登基之后面对的最为严酷的现实,这三样,哪一样都能让大清亡了国。雍正的新政,就是要改变这个危险的状况,他的办法就是“与士绅争利”以充实国家的实力。

康熙朝后期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国库空虚”,造成空虚的原因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国库的存银被朝廷各级官员“借走了”,并且是“有借无还”,第二个就是国家的税收出了问题,而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而这个土地兼并和读书人的特权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电视剧当中所反应的是“士绅一体当差”这个新政羞辱了读书人的斯文——自古以来读书人就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应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祖师爷就是这样)”。李绂,陆生男,谢济世等清流领袖也是以这个为理由反对新政的,但是,问题的实质并非如此。雍正真的不缺像书生这样的人去干徭役的活。

雍正和读书人(士绅)之间真正的矛盾是“一体纳粮”。同时雍正也并非看上秀才们的个体人头税,摊丁入亩已经基本上把人头税并入了田亩税当中,雍正看中的是田亩税,而税收不畅的根源就是田亩税的收缴很不利。

在康熙和当时还是四阿哥胤禛讨论国库亏空和吏治腐败的问题的时候,谈到了税收不畅,最根本的就是天下的耕地,严格意义上说是各地上报的需要上缴田亩税的耕地数量越来越少。

那么需要上缴田亩税的耕地都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这些耕地都被“集中”到读书人(有功名)的手里去了。

读过《儒林外史》或者说读过《范进中举》这一段的人都知道,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就成了范老爷,巴结他的人很多,有送钱的,送宅子的,送奴才的,还有送地的。

作为举人的范进,未必就能够当上什么官,以举人身份当官的读书人在历朝历代都并不普遍,举人仅仅是有了当官的资格而已。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巴结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举人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特权。

除了和官府之间的关系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之外,举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权利,就是“不纳田亩税”,也就是说,举人名下的土地,是不纳税的。

所以,一旦某个像范进一样的穷光蛋中了举人,就会有地主甚至是少量土地拥有者为了逃避田亩税,把自己的土地“过户”到举人名下,给举人交一些远少于朝廷田亩税的“租子”。这样相当于“双赢”。

但这个结果就是“朝廷的税源大幅度减少”,同时,税源的减少造成税赋的大幅增加,进一步造成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雍正的“士绅一体纳粮”,只有取消了读书人的这个特权,朝廷的税源就会有保障 ,针对无地百姓的人头税就可以大幅减少,既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又减轻百姓的税负,雍正在这些矛盾的权衡当中,选择了得罪读书人,其实也只有得罪读书人,朝廷的税收才能有所保证,同时只有敢于得罪,也能得罪的起读书人,雍正的新政才会得以顺利实施,雍正才有可能收拾好康熙留给他的烂摊子。

雍正对于读书人“士绅集团”的抵制和抗争采取的是“毫不留情”的镇压的办法,一意孤行的的推行新政,加上毫不手软甚至是残酷激烈的追缴国库欠款,雍正用了十三年的时间,以得罪天下读书人和士绅集团为代价把一个仅有不到八百万两的国库充实到了五千万两,这个成绩是在不增加对百姓的赋税得基础之上实现的,很了不起。

但是,得罪了读书人,雍正也是付出了让自己背上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的恶名的惨重代价。

这个恶名,雍正背了至少两百年。但这个恶名背的挺值得。雍正牺牲了自己的名声,成就了“康乾盛世”。

5

谢谢邀请。

这里所说的雍正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应该是电视剧里面所指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施政改革。

本来读书人,只要博取功名,有个秀才的身份,就不用当差纳粮,一心搞搞道德学问就行了。但是雍正看到了这里面的弊端:这导致了大家都以做空头学问为荣,农工成了小道。长此以往,天下的读书人,乃至天下人,都只会坐而论道了,也就是,劳动不光荣,不劳动不贡献反而越光荣。

所以雍正取消了读书人的这一特权,要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同样要作贡献。这就被有些地方的读书人认为是侮辱斯文,好比是让知识青年上山乡,和工农接合,他们就不干了。

从电视剧来看,这并不是雍正要有意得罪读书人,而是他要解决读书人特权带坏了整个社会风气,影响国家财源的问题。




6

是要拯救民生得罪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运用儒教思想奴役百姓达到压制百姓的目的,从而更大比例的占有社会资源和发言权危及到了雍正的王道统治!

7

反正做点事没得不得罪人的

8

因为他老爸为了坐稳天下,拉拢读书人,给的太多了,现在早已经坐稳了,而且家里要撑不住了,所以,雍正就把之前给的拿回来一些。

都给了人家了,人家还用的很舒服,你这要拿回去,人家肯定骂你啊。

9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要看得更远古一点。首先分清楚雍正时代的读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阶层。

1.读书人是“士”,士为“四民”之首。读书人是纽带。

什么是四民?简单来讲,就是读书人、农、工、商。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按照阶层划分,那么就会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名门望族,这是标准的统治阶级,而农、工、商,则是典型的被统治阶级。“士”也是被统治阶级,但是却享有特权,是标准的统治阶级与典型的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纽带。这是在战国以后,秦朝建立的时候就确定下来几千年未变的祖制。

到 了雍正时期,“士”的人群主要叫法有三种,一是儒户(秀才等读书人)。二是宦户(监生)。三是官户。不管怎么叫,都是士人。

这类人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是享有一定的特权。这些特权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比如说一个举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见到县官可以免跪,有的甚至可以领取少量的俸禄,在接受法律惩处上与工农商也有所不同等等。再比如清朝入关的时候,可以依照官员品级免除一定量的丁役,免除士绅本身的差役和其他一切杂务。应该说,这些士绅阶层,都享有法定的免役权。

二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士的阶层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历史影响力较大。以清初入关时候为例,满清从北方打到南方,却遭受到来自江南士绅阶层的强烈抵抗,清政府启用投降大清的洪承畴,出台多项安抚拉拢江南士绅的政策后,方才占领南方各地,而这些政策措施的基础就是保留士绅阶层经济和政治利益。不仅如此,从层级划分来看,政府与农工商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士绅阶层产生和联系的,信息流从政府到庶民,必须要经过士绅,所以,士绅的“中介”作用也不容小觑。

三是士绅不法行为难有管控。士的阶层不仅享有一定特权,同时他们还具备向政府和农工商人“双向夺权”的锐力,比如:他们与地方官勾连,包揽诉讼,分享政府司法权;横行乡里,欺压良善庶民;包揽政府征收钱粮之权,伙同官员侵吞税收;抗交自身赋税;将宗族姻亲田产登记在自己名下,从中渔利等。

2.雍正改革的刀子对准的是谁,为什么要对读书人动刀子?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激起读书人的改革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改革意味着读书人出仕之后,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要缴纳皇粮国税和徭役,其实就等于剥夺了读书人享有的以上特权。

雍正之所以要对他们动刀子,口头上是说要平等对待,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皇族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税赋和徭役,加固自己的统治。

真实历史上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实际上对准的是不法士绅或读书人,打击的也是那一小撮违法士绅,其改革并没有进入深水区,改革的范围及其有限。

3.改革本身是一种“分蛋糕”的行为,就会有流血、就会有牺牲、就会有斗争、就会有痛苦。

莫说是雍正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但凡是改革,就是一种利益分配,就是一种“分蛋糕”的行为。康熙留给雍正的江山可谓千疮百孔,不仅仅是国库空虚,吏治腐败,还有更深的阶级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归宿点实际上是利益分配的问题。雍正通过这些改革,一方面是要将利益分配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缓和阶级矛盾。

而在改革当中,读书人的利益首先被触动,所以,他们罢考,他们抬出孔圣人的牌位与雍正的改革政策对抗,其实就是要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斗争是长期的,也是正常的。

没有那种改革能够两全其美,只要是改革,就会得罪人,这是因为利益格局被打破造成的。

10

我这个历史小白比白菜还要白,哈哈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