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按照后周世宗柴荣的战略计划,进行着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其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仅有一点是与柴荣不同的,那就是赵匡胤的第一目标并不是收复幽云十六州,他反而是把契丹的问题放到了最后,把首先打击的目标放在了各个弱小的南方政权上。
赵匡胤首先模仿曹操的赤壁之战,把荆州当作了第一目标,吞并了湖北湖南,然后又模仿东汉光武帝刘秀兵分两路,分别从汉中和长江进军四川的后蜀政权。紧接着征伐南汉、灭亡南唐、收降吴越。
一、第一次失败是因为不熟悉地形,没有好的战略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其弟赵光义继承大统,为宋太宗。三年之后,宋太宗又从河北、河南两路进攻北汉,获得了山西太原地区。在获得了北汉的领土之后,宋太宗突然间临时决定,也不顾将士的疲惫,也不顾六月盛夏的酷暑,由他亲自率军,继续挥师幽云十六州。
宋朝大军用十天就攻克了涿州,直达幽州的城南,也就是今天北京西直门外的高梁河驻扎,这里宋太宗采用比较常用的攻城阻援的战法,一边包围敌军城池,一边派军队向北去进攻得胜口,也就是距离居庸关不远的这么一个地方,阻止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援军南下。如果宋军真能够做到彻底阻止契丹援军,那通过围城早晚是可以攻克幽州的,然而由于不熟悉地形,宋太宗并没有将辽国与幽州的另一条主要通路封锁,那就是古北口。
古北口沟通的是北京向东北的方向,也就是河北与东北的交通。由于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古北口的开发也比居庸关晚,直到辽、金、清的时代,由于敌对势力转移到了东北,古北口的重要性才开始超过居庸关。因此,宋辽刚刚正面交战的宋太宗时期,忽略了古北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对地形的不熟悉,却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可以说非常可惜。
就在宋太京围攻幽州城的时候,辽国大将耶律沙和耶律休哥各率大军自古北口南下前来援助,此二者加上居庸关的耶律斜轸和幽州城内的守军一起向宋军发难,最终击败了宋军。赵光义慌乱之中逃了回去。
二、第二次出击,有好的战略,但在执行上出了问题
三年之后,辽景宗病亡,幼子即位,实权掌握在他母亲萧太后的手中。宋太宗见辽国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觉得再次攻取幽云十六州的时机来了。于是最终于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986年再次大举北伐,史称雍熙北伐。此次作战,分三路进行,东路由曹彬、米信等率领,从雄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雄县出发,向幽州进发。而中路则由田重进率领,从飞狐道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涞源出发,向蔚州进发,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蔚县。西路由潘美和杨业率领,出雁门,力取云、朔、寰、应等州。这里的潘美和杨业就是评书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和杨继业的原型。
宋太宗为这三路大军做的战略规划很有意思,由于宋朝东路大军兵锋直指重镇幽州城,辽军主力必然被东路军所吸引,集结在幽州一带进行防守,不敢救援其它的州县。这样一来,西路和中路军就可以避实击虚,拿下中西部的战略要地后,再与东路军会合于幽州城下,就此一战而定。这个规划看起来挺不错的,如果能够按照计划完成,这场战争说不定能赢,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出了很大的问题。
战争开始后,西路和中路果然进展顺利,连下数州,这个时候东路军本来应该延缓进攻,以吸引敌方主力为主要目的,等待中西路完胜后三方合围幽州。但是东路军主帅曹彬却犯了一个抢功的错误,他一路进攻连下数城,很快孤军推进到了涿州城下,这时孤军深入后需要面临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粮草不继。再加上辽军主力本身就被吸引在了东路,这样一来,在辽军一顿反攻之后,东路军彻底崩溃连送人头。这时东路辽军转守为攻,反而威胁到宋军,于是西路与中路本是节节胜利的宋军也只有回撤。西路军在回撤的途中由于潘美的指挥错误,又白白给辽军送上了杨业的人头,杨业兵败被俘,绝食三天后死去。
经历了两次北伐的失败,宋太宗改变国策转攻为守,彻底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甚至在今天的雄安新区一带,利用白洋淀的水建造人工水国,以求阻挡辽军铁骑,、史称北宋“水长城”。宋朝这边转攻为守之后,双方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博弈,最终签定了澶渊之盟,迎来了宋辽的百年和平。
结束语
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武侠小说的影响,认为北宋的汉人与辽国的契丹人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但实际上宋辽之间和平才是主旋律。北宋真正从头打到尾称得上是百年战争的,其实是北宋与西夏的战争,这就是后话了。
其实在签定澶渊之盟时,宋朝的军力并不弱,如果坚持战争,说不定就能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之后的宋朝皇帝再也没有了宋太宗的胆气,已然不敢出击了。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富有的,但是其积弱让后世人恨其不争,如果北宋皇帝敢于出击,也许宋朝能多撑很多年。
正是因为开国时没能拿下幽云十六州,导致整个宋朝的战略地位非常不利,与辽国、与金交战时总是败多胜少。而且宋朝抑武,军队制度僵化,将领权力分散无法有效地指控军队,这也导致了宋朝在武功上无所建树。尽管宋朝的文化到达了我国古代的高峰,但是其在军事上的失败,仍让我们引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