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按照后周世宗柴荣的战略计划,进行着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其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仅有一点是与柴荣不同的,那就是赵匡胤的第一目标并不是收复幽云十六州,他反而是把契丹的问题放到了最后,把首先打击的目标放在了各个弱小的南方政权上。

赵匡胤首先模仿曹操的赤壁之战,把荆州当作了第一目标,吞并了湖北湖南,然后又模仿东汉光武帝刘秀兵分两路,分别从汉中和长江进军四川的后蜀政权。紧接着征伐南汉、灭亡南唐、收降吴越。



一、第一次失败是因为不熟悉地形,没有好的战略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其弟赵光义继承大统,为宋太宗。三年之后,宋太宗又从河北、河南两路进攻北汉,获得了山西太原地区。在获得了北汉的领土之后,宋太宗突然间临时决定,也不顾将士的疲惫,也不顾六月盛夏的酷暑,由他亲自率军,继续挥师幽云十六州。

宋朝大军用十天就攻克了涿州,直达幽州的城南,也就是今天北京西直门外的高梁河驻扎,这里宋太宗采用比较常用的攻城阻援的战法,一边包围敌军城池,一边派军队向北去进攻得胜口,也就是距离居庸关不远的这么一个地方,阻止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援军南下。如果宋军真能够做到彻底阻止契丹援军,那通过围城早晚是可以攻克幽州的,然而由于不熟悉地形,宋太宗并没有将辽国与幽州的另一条主要通路封锁,那就是古北口。



古北口沟通的是北京向东北的方向,也就是河北与东北的交通。由于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古北口的开发也比居庸关晚,直到辽、金、清的时代,由于敌对势力转移到了东北,古北口的重要性才开始超过居庸关。因此,宋辽刚刚正面交战的宋太宗时期,忽略了古北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对地形的不熟悉,却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可以说非常可惜。

就在宋太京围攻幽州城的时候,辽国大将耶律沙和耶律休哥各率大军自古北口南下前来援助,此二者加上居庸关的耶律斜轸和幽州城内的守军一起向宋军发难,最终击败了宋军。赵光义慌乱之中逃了回去。



二、第二次出击,有好的战略,但在执行上出了问题

三年之后,辽景宗病亡,幼子即位,实权掌握在他母亲萧太后的手中。宋太宗见辽国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觉得再次攻取幽云十六州的时机来了。于是最终于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986年再次大举北伐,史称雍熙北伐。此次作战,分三路进行,东路由曹彬、米信等率领,从雄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雄县出发,向幽州进发。而中路则由田重进率领,从飞狐道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涞源出发,向蔚州进发,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蔚县。西路由潘美和杨业率领,出雁门,力取云、朔、寰、应等州。这里的潘美和杨业就是评书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和杨继业的原型。


宋太宗为这三路大军做的战略规划很有意思,由于宋朝东路大军兵锋直指重镇幽州城,辽军主力必然被东路军所吸引,集结在幽州一带进行防守,不敢救援其它的州县。这样一来,西路和中路军就可以避实击虚,拿下中西部的战略要地后,再与东路军会合于幽州城下,就此一战而定。这个规划看起来挺不错的,如果能够按照计划完成,这场战争说不定能赢,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出了很大的问题。



战争开始后,西路和中路果然进展顺利,连下数州,这个时候东路军本来应该延缓进攻,以吸引敌方主力为主要目的,等待中西路完胜后三方合围幽州。但是东路军主帅曹彬却犯了一个抢功的错误,他一路进攻连下数城,很快孤军推进到了涿州城下,这时孤军深入后需要面临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粮草不继。再加上辽军主力本身就被吸引在了东路,这样一来,在辽军一顿反攻之后,东路军彻底崩溃连送人头。这时东路辽军转守为攻,反而威胁到宋军,于是西路与中路本是节节胜利的宋军也只有回撤。西路军在回撤的途中由于潘美的指挥错误,又白白给辽军送上了杨业的人头,杨业兵败被俘,绝食三天后死去。

经历了两次北伐的失败,宋太宗改变国策转攻为守,彻底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甚至在今天的雄安新区一带,利用白洋淀的水建造人工水国,以求阻挡辽军铁骑,、史称北宋“水长城”。宋朝这边转攻为守之后,双方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博弈,最终签定了澶渊之盟,迎来了宋辽的百年和平。



结束语

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武侠小说的影响,认为北宋的汉人与辽国的契丹人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但实际上宋辽之间和平才是主旋律。北宋真正从头打到尾称得上是百年战争的,其实是北宋与西夏的战争,这就是后话了。

其实在签定澶渊之盟时,宋朝的军力并不弱,如果坚持战争,说不定就能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之后的宋朝皇帝再也没有了宋太宗的胆气,已然不敢出击了。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富有的,但是其积弱让后世人恨其不争,如果北宋皇帝敢于出击,也许宋朝能多撑很多年。


正是因为开国时没能拿下幽云十六州,导致整个宋朝的战略地位非常不利,与辽国、与金交战时总是败多胜少。而且宋朝抑武,军队制度僵化,将领权力分散无法有效地指控军队,这也导致了宋朝在武功上无所建树。尽管宋朝的文化到达了我国古代的高峰,但是其在军事上的失败,仍让我们引以为耻。

最佳贡献者
2

让我来回答一下吧!宋初北伐的失败使中土神州失去了抵御北方蛮族的屏障,以至于北宋、南宋相继而亡!让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是骄兵必败!不可否认的是宋初的军队战斗力还是靠谱的,历经多年战争的磨砺,无论是动员能力还是战斗水平都不算低!可问题也出在这里,长年的顺境使这支统一中原的军队失去了原有的谨慎和警惕!在对对手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轻兵冒进!使军队失去了整体的调度,由一只拳头变成了一把流沙!

二是准备不足!宋军统一的过程中从未遇到过在军队规模和质量上同等级的对手!在北伐的过程中心理和军备上的准备都是不足的!毕竟这次的对手不是南征时遇到的鱼腩部队!以至于败像初现之时连预备队都没有!败了就彻底乱了,自一溃千里!宋军的对手已经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半游牧(渔猎)半农业的国家,其可以为军队提供稳定的装备和粮食!(这也是当初为何隋唐两代一定要干死高句丽的原因!),而宋军队无论是战斗技能还是战斗意志一时都难以适应和这种对手进行高强度对抗?,因此,当对手用重骑兵破开宋军步兵阵列那一刻,一场可怕的屠杀到来了!




3

宋太宗赵光义在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决心统一中国,不久攻灭北汉,收复名将杨业,就是杨老令公,北汉收复后,幽云十六周州提上议事日程,后晋为了灭后唐,借兵契丹,割去幽云十州,使中原无险可守群臣商议,主张北伐的占多,多数,皇帝也主北伐,由于各路将领配合不及第一次失败,休养几年,兵精粮足,再次北伐皇帝也亲自出马,可是仍然各路协调不一,加之契丹以逸待劳同样契丹骑兵在战术上有优势,而且契丹由北向南有地利优势,从国力上看辽国当时很强大,尤其是军事,所以北宋在军事上不具备对辽优势,所以此战以后,宋采取守势,直到签订澶渊之盟,宋辽稳定,但辽仍是攻势

4

大辽国太强大了

5

现在南方人打架能打过东北的吗?自行补脑

6

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年),宋太宗领兵灭北汉后,乘胜进攻幽州(今北京),十五日不能下,兵疲马乏。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骑兵来援,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仓皇逃归;

雍熙三年(九八六年),太宗又兴兵三路北伐。东路军曹彬,中路田重进,西路潘美、杨业。结果东路军在歧沟关又被耶律休哥打得大败,导致西路失利,杨业被俘。

这两次战败,宋朝放弃了收复燕云失地的计划。。那么,这两次为何战败呢?原因很多,如笫一次北伐是在打下北汉后,军队已经很疲乏,遇到辽国精兵,自然不敌;第二次北伐,按计划东路是虚张声势的,待中、西路得胜后再会师东进,但东路军看到中、西路节节取胜,惟恐功落人后,轻举冒进,结果惨败。

但这些仅是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宋太宗不知兵,不会用人,对军事是外行,在诸将中威信不高!

第一次北伐失败,是因为部队疲劳,抗不住敌方锐卒,但孙子兵法早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知部队打北汉后疲惫,干吗还要北伐?

就不能及时撤军休整,待恢复元气后再战?

第二次是东路冒进致败,但为什么要任用这些将领?九八0年辽兵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从此十分害怕杨业,称之为"杨无敌",这次北伐,干吗不任命杨业为总司令?

宋太宗本是文官,未经战阵,诸将对他并不象对太祖那样信服,高梁河大败,传言太宗已死,诸将谋立赵德昭(太祖子)为帝;笫二次北伐,东路军又不顾太宗事先安排的战略,轻率冒进,可见其在军中威信之低!

可以断言:若是身经百战的宋太祖还活着,亲自指挥北伐,即使未能收复燕云,也不会败得这样惨!

7

因为宋太宗本人的军事能力不行。那为什么他还要不顾一切的发动北伐呢?

因为太宗得位不正,内心总是觉得朝臣和天下人觉得他比哥哥赵匡胤差的太多。因此,他发送的北伐除了要解除北部的威胁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用一个辉煌的战绩来树立自己的威望。试想一下,如果把周世宗和宋太祖都没有夺回的幽云十六州全部攻占,那可是从唐末后多少代帝王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功业啊!!

如果做到笼罩在宋太宗身上的谋杀亲哥哥夺位的污点,立刻会被巨大的功绩所掩盖。

这对一个希望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帝王是有多大的诱惑。

可惜,他的能力不能支持他的想法。

8

我记得,第一位是一位宫女,第二个是父子都是将军,这两拨人对朝廷当时来讲,影响极大。

9

宋朝统一先易后难,宋军骁勇善战,国内战争攻城拔寨难度不大。但北伐战争不一样,辽军以逸待劳 ,北方地方辽阔,几乎无险可侍,而宋国大军远征,各个兵种开动附带辎重粮饷,行动必然迟缓。辽国是游牧民族, 宋国以步制骑太难了。排兵布阵的展开如果有一点疏漏让辽军抓住,抵挡不住“机械化”辽军冲击,那就跟屠杀一样。想象日后扫荡东西方的蒙古骑兵 感觉宋朝北伐失败再正常不过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