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重大的战场败局,举国一片哗然,就连老蒋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中条山战役,探究它为何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战。
一、战役的背景
中条山位于晋南地区,处于黄河的北岸,它东连太行山脉,全长大约160公里左右,是一道天然形成的屏障,拱卫黄河流域,是国民政府仅存于黄河北岸的一处战略要地。
因为中条山的阻隔,日军一直无法占据山西南部,此处极大地守卫了陕西和陪都重庆的安全。
在太原会战失利后,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全线溃败,与卫立煌领导的中央军在此地逐渐集结,据此阻挡日军。
为了长期守卫中条山,老蒋特意提出了“保守要地,力图持久,奠安内部,争取外援”的训令,要求严防死守中条山。在此集结了二十五万重兵,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统一指挥。
占据华北后,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为了避免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也希望能够迅速南下。于是,中条山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日军在军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部署了三个师团在中条山地区。
事实上,在正式的战役打响之前,日军已经断断续续的进行过多次中小规模的局部进攻。好在,卫立煌指挥得当,一次次地击退了来犯之敌。
不过,卫立煌从来都不是老蒋的心腹。作为最早与八路军进行军事合作的将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甚至还专程前往延安访问过八路军总部,越来越引起老蒋的猜忌。
比起何应钦、陈诚和胡宗南等老蒋的嫡系,卫立煌坚决认同八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进行反共摩擦。
在中条山周边地区,由孙蔚如率领的第四集团军是卫立煌手中最能打的一支王牌。但是,这支最能抗日的王牌部队却因为与八路军关系密切而成为了国军中的一个异类。
重庆国民政府为了警告卫立煌,也为了避免第四集团军再与八路军接触,突然下令调离部队。第四军的离开,为接下来中条山战役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1941年初,日本从华中回抽第三十三师团和第三十七师团,配属给华北方面军统一调遣。为了配合中条山战役的展开,日军很快就发起了豫南战役和上高战役,为日后大规模集中兵力提供了可能。
之后,日军总部还从关东军调集航空兵抵达华北,再联同原先的华北驻军,组成了混编的第一军,准备发起中条山战役。
当时,第一军下辖有第二十一师团、第三十三师团、第三十五师团、第三十六师团、第三十七师团和第四十一师团,另外,还有数个独立混成旅团和航空兵编队,总计十余万人。多田骏中将作为第一军军长,统一指挥中条山战役。
1941年5月7日,经过中日双方的长期准备和部署,被日军称为“中原会战”的中条山战役终于打响了。
二、战役的发生经过
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同时进犯中条山地区,誓言尽快攻占中条山地区。
按理说,中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以逸待劳之下,还占据着地理的优势,即便不能取胜,但一战之力总归还是有的。而且,中条山已经被国军经营数年,甚至被人鼓吹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可惜!事情的发展简直是大跌眼镜。
(一)第一阶段
在战役之初,日军便使出了杀手锏,利用自己的空中优势,几乎瘫痪了中国守军的所有交通线和通讯网,使得中国军队内部一片混乱。
1、东线战场
日军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便攻陷济源和孟县等地,国军第九军立即溃退。在付出巨大的伤亡后,才渡过黄河退至河南境内。
占领黄河沿岸的主要渡口后,日军主力继续西进,并在邵源与从垣曲东进的日军部队完成会师,从而实现了对国军第十四集团军的彻底包围。
2、北线战场
北线是国军重兵防守之地,由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和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驻防。
激战一夜后,各自为战的中国守军就被迫后撤,逐层进行抵抗。日军一步步攻入了中条山的腹地,完全形成了包围圈。
3、西线战场
因为第八十军军长孔令恂的擅自后撤,致使第八十军陷入了混乱,而日军则蜂拥而至,大幅突入中条山地区。
侧翼失去依托后,第三军立即陷入苦战,军长唐淮源被日军包围。但是,宁死不降的唐淮源却临危不惧,亲率直属的特务营突围,在留下“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的遗言后,自杀殉国成仁。
(二)第二阶段
日军在先后攻占了垣曲、孟县、济源、平陆等地后,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造成了分割包围之势,准备开始聚歼包围圈内的中国军队。
经过十余日的鏖战后,只有部分中国军队完成了突围,撤到了中条山周边地区。
至此,中条山战役落下帷幕,以中国守军的完败而告终。
三、战役造成的结果
历时二十天的中条山战役,国军中有十二位将军殉国,死伤的校级军官达到数百人之多。这种死伤规模,就是在十四年的抗战史上都极为罕见,非常痛心,非常悲壮。
虽然说,国军在中条山战役中惨败,但对于这场战役,重庆国民政府不可谓不重视,是一次非常坚决的正面战场抗战。可惜,所取得的结果却是令人泪奔的,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
中原会战中,中国军队弃尸42000具,被满洲国军队俘虏20000名,被日本军队俘虏15000名,总伤亡超过10万。而日军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
另据《悲情中条山》记载:
中条山战役,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国军伤亡、中毒和失踪官兵,合计13751名。
由于双方的记载出入甚大,关于中条山战役真实伤亡人数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军队的确惨败,否则老蒋也不会痛心疾首地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四、战役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方面
虽然日军集中兵力取得了中条山战役的胜利,攻占了国民政府在华北的最后一处前出阵地。但是,日军在战前最大的目标即消灭国军主力的初衷却并未达成。
在战役结束后,中条山地区依然留存了各种军事力量,除少数正规军外,多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他们不断袭扰当地的日伪军。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在中条山地区迅速壮大,据《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
中原会战后,以前不安定势力重庆军,逐渐被中共势力取而代之,治安反而恶化了。
同时,伴随着中共在这一地区的壮大,为周边的太行和太岳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创造了有利的积极态势。
(二)消极方面
占领中条山后,日军直接形成了对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等地的威胁,逼迫国民政府再次进行收缩。
战役结束后,日军很快就抽调了原先专门对付中条山的三个师团,对日战区进行大范围的铁壁合围式扫荡。
从此以后,抗日敌后根据地进入到了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
五、关于此次战役的分歧
国民政府为了推卸自己片面抗战的责任,开始宣扬八路军消极抗战和积极避战的言论。甚至于,国民党内部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中条山战役中八路军不积极参战,才间接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其实在战役前,中共方面就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延安很早就表示:
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团结对敌,是配合作战。主要配合区域应是晋东南与冀南,其他作为次要配合区域。
可见,对于这次正面战场的中条山战役,中共方面更愿意在外线进行牵制,而并非直接进入中条山地区。对此,国民政府也不得不明确承认,据《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记载:
八路军现适已积极与敌军作战,集中力量破坏敌人交通。
综上不难发现,中条山战役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日军准备充分和装备精良等客观因素外,国民政府长期推行的片面抗战才是主要原因。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