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权如真说过这话,也只是为了给手下的文臣武将们提提神,打打气,自己嗨一下,并没有深刻的用意。何况孙权在统治后期,比较昏庸,在识人用人上,并不比曹丕强多少。

当然,确实魏国最后亡了。这也不能说明老孙有远见,封建王朝到最后哪个不完完?

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有五位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均有辅佐雄主的才能。《三国志》中,陈寿又根据他们的德才,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是精英中的精英,而程昱、郭嘉则因为做人差了一点点,排名稍稍靠后。

单说贾诩。

大家知道,贾诩四易其主,似乎不那么忠诚。事实上,翻翻他的过往,贾诩在其位谋其政,从不害主,尽心竭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新主、旧主都对他既欣赏又信任,这个人是完全靠得住的。

论谋略,贾诩洞察人性,富有奇谋,能够随机应变。他关键时刻的一句话,就能扭转乾坤,搅得敌方天翻地覆。关键时刻贾诩还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尤其善于应对突发状况。

贾诩曾劝谏曹操不要攻打江东,提议采用安国富民之策,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曹操没有采纳,结果赤壁之战大败。

贾诩有品有才,曹丕重用他,还是恰当的。

最佳贡献者
2

魏文帝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委以三公太尉之职,孙权得知后觉得可笑,并断言魏国要亡。

为何孙权得知曹丕重用贾诩后,会断言魏国要亡呢?“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因此,担任三公之人非常重要,应该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并且能够树立道德楷模。但是,贾诩重谋轻德,巧谋不顾家国,善于权谋求生,善于见风使舵,并非有德之人,而曹丕却委以三公之职,自毀长城,所以孙权才说魏国要亡。

巧谋不顾家国

据说董卓被杀后,王允等人准备清算董卓的余部,贾诩也在名单内。当时,许多董卓余党非常害怕,准备各自逃亡,贾诩挺身而出,劝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等人依贾诩计策,率军奔袭长安。长安城破后,李傕等人放纵军队到处掳掠,长安百姓被杀达数万人,原来长安官史也大都被杀,如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

贾诩巧谋让李催等人攻下长安,但同时给长安带来灾难,长安几乎变成废墟,该行为可谓失德。

善于权谋求生

贾诩年轻时,因为生病辞官回家,路上碰巧遇到氐人叛乱,贾诩与路人一起被氐人抓住。

当时的太尉段颎,镇守西凉,在氐人中威望很高。于是,贾诩谎称自己是段颎的外孙,由于氐人害怕段颎报复,便把贾诩放了,同行其余人都被杀。

贾诩使用权谋诈术来求生,并非大儒之行为。

善于见风使舵

最初,贾诩原是董卓的一名部将,当董卓被杀死后,贾诩便献计,让李傕和郭汜反攻长安。

随后,李傕等人遭遇失败,贾诩开始投奔段煨。然后,因段煨的猜忌,贾诩又转投张绣,成为谋士。贾诩在张绣账下,用计两次打败了曹操。

最后,在官渡之战,贾诩劝张绣一同归降曹操,让曹操取得宫渡之战胜利。此后,贾诩在曹操麾下效力,并被曹丕重用。

可见贾诩多次更换山头,善于见风使舵,追随过很多势力,毫无忠心可言,并不是有德之人。

总而言之,当时贾诩不是一个德高望重之人,难怪有“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3

我是小心,与你分享。

贾诩其人

贾诩是曹操的前期五大谋士之一: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

1:贾诩投靠李傕、郭汜

贾诩第一次展露头角是在董卓被杀的时候。

董卓被杀以后,部将李傕、郭汜准备将军队解散,各回各家,途中碰到贾诩,贾诩阻拦,说:“你们应该重新集结军队,以为董卓报仇为名打回去。打赢了,可以‘奉国家以令天下’,打输了,再走不迟。”于是二人反攻长安,进而攻下长安,开始了他们肆意屠杀大臣、抢劫百姓的祸乱罪行。

2:贾诩投靠张绣

贾诩觉得自己这么献计是献错了,于是与他们二人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于是贾诩投奔张绣。曹操攻打张绣时,贾诩献计让张绣诈降曹操,使得曹操大败,曹操最心爱的儿子曹昂死于军中。之后曹操多次攻打张绣,贾诩献了不少计策让曹操吃了不少苦头。

3:贾诩投靠曹操

然而曹操是要成大事的人,并不会在乎一兵一卒的得失,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期间,张绣投靠了曹操,贾诩也正式成为曹操帐下的一员。

孙权断言

当得知曹丕重用贾诩时,孙权断言曹魏必亡,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1:藐视对手

孙权作为一方诸侯,定然不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至少在表面上,要树立一个正面的信心。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许多谋士都在做事之前,表现出极大的信心,比如诸葛亮北伐时,曹魏一方的王朗居然说凭借几句话便可胜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骂死。当然,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或多或少有些杜撰的成分,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2:君臣关系

从贾诩的经历可以看出,贾诩在成名过程中对曹操这个最后的东家制造了不少麻烦,如此这样的人能在曹魏政权混下去吗?曹魏政权如果重用他,就是在告诉天下:凡是对我曹魏不利的人都可以被重用!这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贾诩后期只是关起门来夹着尾巴做人,曹操曾经数次就军事问题问他,他都避而不答,不是不会,是明哲保身。无论什么政权,君臣相疑,始终是大忌。

贾诩才能是有的,然而有所顾虑,不能极尽发挥,是一种损失,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3:曹丕能力

曹丕本人的能力是远不及曹操的,曹丕很难能震慑住贾诩。自古以来,凡是能力太强的人都是难以驯服的,而曹丕能力又差、贾诩能力又强,因此君臣之间的关系甚是微妙。虽然最后贾诩在曹丕之前死去,但是这种担心始终还是存在的。

4:人品不行

从贾诩的成名过程可以看到,贾诩的人品存在很大的问题。

贾诩劝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的时候,说了一句“奉国家以令天下”,这与后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回事。这样的人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再有贾诩献计让李傕、郭汜这两个董卓逆党去反攻长安,使得好不容易将董卓之乱平息下去的天下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的时候,贾诩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却不极力制止,他想到的只是一走了之;贾诩后期为贪图自身富贵明哲保身,是为小我而舍弃大我。这些都不是国士所应该做的。

综上,是笔者关于孙权敢下此断言的原因,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方评论。

4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取代汉朝建立魏朝,之后曹丕任命贾诩为三公之一的太尉,孙权听说了这事后,就笑了起来,并不是断言魏国灭亡,这事被记载在《荀勖别传》中,内容如下:

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这话的意思是:晋朝时司徒的职位空缺,晋武帝司马炎问荀勖何时可做太尉人选?荀勖回答说:三公(司徒是三公之一)是众人所瞻望的宰辅重臣,不可以选用不适当的人,从前魏文帝曹丕把贾诩任命为三公(太尉也是三公之一),孙权笑话他……

曹丕

这里就有几个疑问:孙权笑的是谁?孙权为什么会笑他?

先聊一聊贾诩这个人,先对贾诩做一个评价:

贾诩是一个极其聪明、明哲保身、私德低下的谋士

三国时期的谋士数贾诩最聪明,郭嘉、荀彧、庞统、法正这些人的智商都不如贾诩,为什么说贾诩最聪明?看看贾诩做的那些事就明白了,董卓被杀,鼓动西凉军杀向长安,造成了王允被杀、吕布出逃、汉献帝被李傕、郭汜这样的军阀劫持。

贾诩

贾诩投靠军阀段煨,发现段煨猜忌他,立即转投张绣,投靠张绣成功帮张绣打赢曹操,一次是策划诈降+美色计大败曹操,斩杀曹操的侄子曹安民,长子曹昂,爱将典韦;另一次是曹操撤退时,献计张绣二次追击,大败曹军。最不可思议的是,贾诩和张绣明明和曹操有仇,但是仍然算定了曹操会善待,劝张绣投降曹操,这是杀子仇人的投靠啊!也只有贾诩想得出来,曹操做得出来。

贾诩的计谋还包括离间马超、韩遂,所有计谋只要对方听了,无一例失败,这就是贾诩的厉害之处,不仅洞悉人性,而且算无遗策,从来没有失算过,但是贾诩并不轻易献计,时刻保持低调,一生活了77岁,还是善终。

孙权笑了

贾诩保持低调的原因就是想明哲保身,包括他一生所献的大多数计谋都是明哲保身的计谋,比如劝李傕、郭汜杀回长安,那是因为贾诩也为自己个人安危谋划了,西凉军只有赢了,他贾诩才不会被朝廷清算,还包括贾诩鼓动张绣投降曹操,那同样是为了保全自己,不投降曹操,以贾诩和曹操的仇恨,是不可能活下去的,毕竟曹操长子之死贾诩涉案。还有贾诩含蓄地回答曹操关于继承人的问题,都显出贾诩的明哲保身,既回答了曹操的问题,又没有参与太子之争站队。

为什么说贾诩私德低下,这个是相对于东汉末年的道德而言的,两汉以孝治国,以儒为本,讲的是忠君爱国,忠贞不二,就说贾诩为了自保劝李傕、郭汜攻打长安这事来说,后来直接导致汉献帝在摆脱了董卓控制,又被李傕、郭汜这样更加没头脑的军阀所挟制,弄得整个朝廷一片混乱,这是对皇帝的不忠。

贾诩与张绣

除此之外,贾诩一生效忠的主公太多,没有忠诚性可言,贾诩最早是跟随董卓的,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校尉,董卓被杀后,与李傕、郭汜等人结盟,汉献帝逃到洛阳后,贾诩先投靠段煨,后投靠张绣,最终又投靠曹操,虽然贾诩所做的一切只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贾诩的所作所为还是让当时的主流士大夫感到不屑。

比如上文提到的荀勖,荀勖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彧的叔父荀爽的曾孙,典型的名门士族,荀勖说魏文帝任命贾诩为太尉时,孙权笑了,这就明摆着是暗示魏文帝曹丕用人不当,同时也暗示贾诩没有资格被任命为太尉,所以孙权才会笑的。

曹操贪恋张绣婶娘而大败

因为三公是当时朝廷官职最高的三个职位,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名高而权轻,属于典型的面子职务,虽然三公名义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也象征了一个朝廷的脸面,三公一般由有名望、有出身、道德高的名士来担任,比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弘农杨氏五世三公,如果从这个标准来看,贾诩确实是没有资格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况且贾诩终身是个谋士,没有担任过朝廷高官,一下子被提升为太尉显得有些不合理。

但是孙权是不是真的笑了?这个只是荀勖的一面之词,如果真有这么回事,那么孙权笑的肯定是曹丕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是讲曹丕用人,选择权在曹丕,而不是贾诩。举个例子:你要提拔一个不合理的人担任高官,有人笑了,你觉得是在笑话谁?当然是曹丕这样的领导,况且孙权与曹丕同级别,对用人一向很敏感,也有自己的原则,从两人的对比来说,孙权的用人水平高于曹丕。

曹丕

至于曹丕为什么要用贾诩担任太尉?原因应该是出于贾诩曲线劝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有关,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曹丕任命太尉的第一人选其实不是贾诩,而是杨彪,就是被曹操杀死的杨修的父亲,也是弘农杨氏的族长,但是杨彪不愿意来,想想也会明白,曹操杀了杨彪的儿子,杨彪会给杀子仇人的儿子曹丕打工吗?

杨彪不愿意,所以曹丕才任命贾诩为太尉,算起来贾诩只是个备胎而已。贾诩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既是曹丕的仇人,又是曹丕的恩人,这话怎么讲?

贾诩与张绣合谋策划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所以贾诩是曹丕的仇人,但是如果曹昂不死,这皇帝之位也轮不到曹丕,所以贾诩也是曹昂的恩人,其实曹丕对贾诩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即使是曹丕内心想感谢贾诩,也不能公开,毕竟曹丕是皇帝,不能表现得对自己的杀兄仇人很亲近,否则会有人非议,因此曹丕把贾诩列为太尉人选的第二继承人,就是这个复杂感情的体现。

5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开始封官许愿,大赏功臣,谋士贾诩也因为建言曹丕为太子有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被封为三公之一,太尉一职。当曹丕封贾诩为太尉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听说之后大笑不止,称“曹丕这小子用人能力和曹操根本就无法相比,任用贾诩为太尉,曹魏的日子也过不长了!

贾诩足智多谋,又很早就跟随曹操,从资历能力上来讲,担任太尉是足够的。但孙权为什么如此不看好呢?

当时三公为王朗、华歆、贾诩,相比前两位以品行节操所获得的名气来说,贾诩的名气是来自他的计谋,曹丕登基的时候,汉末重视名节的习惯还在,所以一般都认为三公这种主要任务是和天子坐而论道的高官,应该用年高德劭的人来担任。而贾诩对曹丕是私恩,贾诩的名望也不足以让其他人当成楷模,所以曹丕这样做是公器私用,是自己乱了法度,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典型。因此,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才嘲笑了曹丕。

6

曹操死了之后,曹丕也继承了他的事业,并且还迫使汉献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他继位之后,也立即就重用贾诩。

贾诩在曹魏的阵营里面是很晚过来的,他的出身也不是非常好,并不是中原士族,这也让他在曹魏阵营里面很难有出头的日子,可贾诩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就暗中帮助曹丕继位。

在他的帮忙下,曹丕赢得了储君之争,他心里自然非常感激贾诩,在当时朝中可用的人里面也没多少,贾诩是非常合适的人。

可在曹丕选择贾诩作为太尉,这也让孙权非常高兴,他得知这个消息,就认为曹魏可能会灭亡了。

为何贾诩被任命为高官,他还会这么高兴呢?

其实贾诩的才能在三国里面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也是做到了算无遗策,可实际上,贾诩并不是那种一心为国的人,他心里还是非常在乎个人的利益,因此贾诩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选择明哲保身,甚至帮助曹丕,他也是暗中帮助,他没有公开去支持谁,这样的人位居高位,也不是什么好事,孙权还是看得比较明白,其实他也不见得清楚贾诩的能力。

孙权在三国君主里面是最小的,他与那俩都不是一个时代的,可曹丕虽然与他算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孙权当国多年,曹丕与他相比,就是一个刚刚上台的新人,因此曹丕的执政能力确实会受到他的质疑。

而贾诩长期隐藏自己,不想荀彧这些人一样,在国内外有极大的名望。孙权不了解这新上台的曹魏君臣也正常,作为敌国的君主,他质疑对手也太正常了些,可能孙权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单纯觉得曹丕不行。

实际上,事实还真就如同他预测的一样,曹魏就因此而灭亡了,倒不是贾诩导致了曹魏的灭亡,而是由于贾诩受到重用,曹丕等人开始重用一些善于明哲保身的臣子。

像后来的司马懿,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魏臣多年,居然没有感念国家的恩情,还走上了谋逆的道路,这样的人对国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曹丕大量启用这些人,导致曹魏的官僚体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后来大量的人都开始为自己谋取利益,真正为国的人就没多少了。

司马懿篡权的时候,国家内部没有几个人站出来维护曹魏的统治,这里面很多人都是曹魏的老臣,可这些人并不感念曹魏的恩德,该改换门庭的时候还是这么做。

这也是与曹魏君主的性格有关,曹丕与曹操都是猜忌心非常重的人,他们也杀掉了不少有威胁的臣子,很多人其实对曹魏还是忠诚的,只是他们的权势过大,对皇权就有可能产生威胁,可他们没有想到,把这些人都给除掉了,反而让能拱卫曹魏政权的人变得更少,这也让曹魏政权渐渐被孤立。

贾诩这个人对国家还是有功劳的,他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有损国家的事情,自己身居高位,为了避免受到皇帝的猜忌,也没有做过太多的事情,可他这样的人都明哲保身,朝中愿意做实事的人就更少了。

在三国里面,孙吴政权算是维持时间比较长的,由于处在南方,有着地形的优势,孙吴还是能长期维持下去,而曹魏在三家里面是最强的,可实际上,他们算是很早被灭掉,只是没有正式被灭,可在高平陵政变之后,曹魏已经与被灭没有什么区别了,要是曹丕能少一些猜忌,提拔一些愿意忠心为国的臣子,曹魏也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

7

汉朝时,司徒,司空,太尉被称为三公贾诩就是曹丕的太尉,能位列三公者,一般都是有名望的人,要么是门第高名门望族,要么是品行高尚被人敬仰者,要么是学术学问被众人推崇者。孙权知道贾诩被曹丕封为太尉后笑了,甚至还说,连他爸爸曹操十分之一才能都没有,亡国指日可待了。



陈寿老夫子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意思就是说,曹丕当皇帝后,封贾诩做太尉,根据《魏略》记载,曹丕知道贾诩对曹操说过的话后,他即位后贾诩就列三公了,《荀勖别传》记载:晋朝司徒的职位空缺,晋武帝问荀勖选什么人合适?荀勖回答说:“三公是众人所瞻望的宰辅重臣,不可以选用不适当的人。从前魏文帝任命贾诩为三公,孙权笑话他。

这说明在这个时候,人们还是重视官员品行的,贾诩德行有问题,够不上三公标准,完全是私人关系上位。



孙权为什么笑话曹丕?

第一, 古代皇帝选官分三种,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亲。说明当时曹丕是为了报恩,让贾诩当上三公,任人唯亲,一个皇帝,如果任人唯亲那就不是好现象,就会给那些钻营拍马官员找到空子,离贤臣越来越远。君子道窄,小人道长,朝堂风气如此了,如遇大事,别有用心之人乘机坐大,领导却再也听不到真话了。

第二, 看看曹丕三公都是谁,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太尉贾诩,在三国演义中,华歆是逼宫主角,王朗也是毫无气节官员,贾诩虽有才但无德,这三人被曹丕列为三公,说明他没有识人之明。

第三, 任人唯亲,没有识人之明,说明格局狭窄,才能有限。从后来托孤司马懿也能看出曹丕眼光确实有问题。

第四, 贾诩被称为“毒士”,这个毒有两种意思①所献计策多心狠毒辣,损人利己,不顾百姓死活,他思维缜密,几乎没有疏漏,这是心毒;②他看人奇准,知道利用别人的弱点,知道在什么时候进退,这是眼毒。这种人就是没有理想,没有抱负高级精致利益主义者,有奶便是娘。

我想孙权大概想到这些,高兴,觉得魏国也不是威胁,甚至离亡国不远了。事实证明魏国比吴国确实先亡。中间还被司马氏傀儡很久,真实天道好轮回。



这些现象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汉末三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风气不正,国家公器被皇帝私用,国家量才本该,唯才唯德是举。有志有才之士应该,匡扶正义,平定天下,早日让国家太平,救百姓水生火热。像贾诩华歆等人,虽有才,但只用于给自己谋取私利,谋取高位却尸位素餐,典型精致利己主义者。用之,就是给后代挖坑。

8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曹丕当皇帝后要重用贾诩,是因为贾诩智谋深密,而且在曹丕继承曹操王位的过程中确实是出了力的。

曹操曾经在曹丕曹植二人中犹豫,贾诩举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兄弟相争丧权败家的例子,坚定曹操立长子的信念。

孙权得知后断言魏国要亡,不知道题主哪里得到的消息,如果孙权真的这么说,可能是因为贾诩的谋略多偏于阴谋吧。

9

贾诩用计奇而邪,剑走偏锋,舍稳求奇。为人则察人心揣人意,保身以全命。此两者为智囊可堪大用,却皆非王佐之才该有之品质。

10

只能说呵呵,哪个朝代不亡,你看要多久。我还断言美国总统用特朗普,后世必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