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玩的国学喜欢用最朴素明白的语言讲哲学。相信这篇文章会帮助您了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法家哲学,特别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通俗地说,所谓价值观就是人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也就是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必然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通俗地说,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秩序。儒家告诉我们要听话,要守住礼制的底线,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生是要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的,这种价值就是爱国爱家爱社会,人生的价值是在积极进取中才能实现的。那么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给了我们答案。叔孙豹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三不朽的命题体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三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人世,不是寄托于宗教的彼岸世界,而是落实在现实的人间世界;二是中国哲学追求个人对群体的贡献,叫群己之道,三这是儒家价值观的源头。

在人生三不朽价值观的指引下,儒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首先是仁者爱人。这个思想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来的。仁的核心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有差别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朋友等。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更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同时也是推行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这个观点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既然仁者爱人,那么国君就应该把这种爱人之心推恩于老百姓,建立一个仁政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王道的世界。

第二,儒家强调人要尽责,要遵守大道。这个大道就是义。而义就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你不去爱人是不仁,应该去做的事情,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不去做,这叫做不义。人活着的责任就是彰显和发扬大道。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更加清楚,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古代的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曾子交给知识分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使命,就是弘扬大道,死而后已。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

第三,要遵守礼。这是从义中引申出来的。儒家认为社会的秩序就是礼,而礼体现了上下尊卑的精神。所以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强调人的五伦。这就是把人固定在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藩篱的范围之中。

其他的智慧、诚信、积极进取、修身养德等,都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实现途径。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道家是中国哲学舞台上的另外一位主角。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端坐着孔子,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努力,否则这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哪怕是知道有些事情干不成,还是要努力,这就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当然,中国人的内心更深处,还有老子的一席之地。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是完全不同气质的两个人。当年孔子去向老子学习,老子就严厉批评了孔子,说你搞的那些仁义啊礼制啊,都没有意义,都是前人说烂了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和自然一样,都遵循着大道而运行,既然如此,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是傻子。由此,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是的样子,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使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此即“无不为”。以此自处,就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达到的“逍遥”自在的“无待”之境;以此处世,则可以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也就是说,遵从“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获得充分的实现,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道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庄子的哲学中,万物都是一样的,包括生与死也是一样的。因此,庄子将死亡看成是回归到生命的本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锣打鼓的庆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责他,而庄子说,她最初也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的,后来才衍变成了有气、有形体、有生命的,如今又变化回没有生命的(死亡),这和春夏秋冬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她现在安静地寝卧于天地之间,而我在这里嗷嗷地哭,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够通达,因此停止了哭泣。既然人间的功名富贵如粪土,既然万物齐一生与死都一个样,用现在的话说一切都没有意义,因此庄子主张无用。庄子说一棵大树,长得好早就被砍伐了,长得不好没有用,反到可以保全性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家特别是庄子的价值观是顺应自然全身保命。

在道家的哲学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的人物杨朱,曾经被孟子痛骂的人。杨朱是中国哲学中极端的自私自利型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同时他主张人生就是要享乐,“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同儒家的三不朽价值观完全相反,杨朱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堆白骨,追求不朽毫无意义。“生则尧舜,死为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因此,在杨朱一派的价值观中,就是保全性命,享乐人生。就是来啊,来快活啊的价值观!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上文我们说过,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人性善恶的界定上面的。也就是说,要是你认为人性是善的,那么我们就要努力为善,否则就对不起我们内心的善性。要是你认为人性的恶的,那也不要悲观,也不能放任不管,要设计出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制止人性的恶。所以法家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说儒家的价值观是现实的,道家是超越的,而法家就是功利的。所谓功利,就是看一件事情在做之前,他是否有用,对社会有好处,那就去做,否则就不去做。所有看起来虚头巴脑大而无用的东西,都在被摒弃之列。那么什么东西你看不见但是又在实实在在的起作用?当然是法制了,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国家的行为,特别是能对君主集权维护君主的权利起作用。所以法家就用严刑峻法去统治人民。建立在这个价值观的基础上,法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特别强调诚信,因为诚信与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如果说儒家和道家,对于利益有些看不起的话,那么法家绝对重视利益。儒家觉得你老是看重财富,搞得和守财奴一样,这样境界不高,一切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要以义为上,所以孟子说在鱼和熊掌之间,在利益和大义面前,要舍生取义。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对利益更是看不上了。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说财富是人的祸害,是枷锁。而法家就高度重视利益,他们是重度的功利主义者。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李斯等,都强调要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家的功利思想。

在中国哲学的舞台上,其实主角并非是儒家一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想都占据过主流。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的进程来看,还是儒家思想是主流。所以儒家的影响大一些。但实际上,任何的统治者都不会死守一种治国理政的学说,儒家、道家和法家都是在或明或暗中起作用的。对于这一点,历代学者看得很清楚,这叫做明儒暗法。

最佳贡献者
2

不仅是儒家、道家、法家,可以这样讲,我们五千年整个的传统文化,其核心价值都是一样的,而且也只有一个字——和。

和,也就是和谐,细分下来,这个“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每个人的身心和谐,第二个层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个层次,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如果这世界真的有一个起源的话,那么最开始,这三个层次的和谐是自然存在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环境原本就是和谐的,所以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和谐”这说法。

举一个例子,如果这世上没有疾病的话,那也就根本不需要药,人类脑子里不会有药这个概念,当然也就不会去创造“药”这个字。那么有一天,疾病出现了,那治它的药自然也就随之出现了。这是一对概念,有此即有彼,是相互对应的。

同样道理,人类本来三重和谐,从来没有不和谐过,也根本不知道不和谐是什么样子,所以没必要,也不可能会去发明一个毫无意义的叫做和谐的名词。

只有当有一天,人类不和谐了,前后之间有了明显的对比,这时人们才有可能发明一个概念来加以区别,所有人类的文化,都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

刚开始失去和谐的时间不长,偏的也不太远,用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一纠正就过来了,所以只要道家就行了,但后来不行了,越来越多的人偏的越来越远,这时儒家就出现了。

于是儒家在无为之外,又提出了礼,象孔子对颜回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带有一定的勉强色彩了,但目的还是一样,追求的是“礼之用,和为贵。”

再往后礼也不管用了,只能再加力,礼带有劝勉的色彩,只劝不管用了,那就只好强制,这时就出现了法家,中国的司法之祖,是舜帝时期的皋陶,他提出了“以五刑弼五教”的观点。

五刑就是刑罚了,虽然是强制性的,但目的还是为了辅弼教化,而教化的目标是父慈、子孝、君仁、臣义、兄友、弟恭等等,说到底还是一个和字。

所以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哪一家,都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形式只是为了方便使用,哪个好用就用哪个,如果单个的不好用,那就一块用,总之都是为了最终达到同一个目的

(注:需要注意的是,道家不是老子发明的,儒家也不是孔子发明的,他们只不过是较为著名的代表人物而已,当然法家更不是商鞅、韩非子这些人发明的,道理一样。)

3


好大的题目,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说清楚了需要四卷,前三卷分别分析儒、道、法的基本理论与核心价值,第四卷做比较研究。加上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每卷应不少于五十万言,总共二百万,还未必说清楚。

咱只能择其要者而述之了。况且,时事久远,择其要者亦可能“不得要领”,属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也未可知。 一,现在所说的“儒”、“道”、“法”,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属显学——发展比较系统,影响比较大的流派。其实,当时的诸子百家,皆都出现于春秋战国相交之后,约公元前500年以降。何为其然,汉代的人们已经在探讨这件事了。大致有两种观点——《汉书.艺文志》认为,这是因为朝廷的王官门的专业研究外泄了;《淮南子.要略》则说,是因为时势紧急,诸子急于救世而纷纷出手。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相互结合大约就完备了——殷商时期,举国上下只有巫贞集团有文化,商王估计也大字不识。周朝代商,贵族结构大变,不少有文化的旧贵族沦落民间,孔子祖上,应当就是商代贵族,这加速了文字文化的普及。另外,前770年平王东迁,这是源于内忧外患,迫不得已。鉴于诸侯崛起,天下大乱,有文化的贵族,或已为平民但有文化的诸子,纷纷著书立说,期盼救世立国,显然是最合理的解释。“儒”、“道”、“法”学说,皆形成于此种大势之下,别无他由。 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徐中舒先生说,儒,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商代已形成于巫贞集团之中,这是他解读甲骨卜辞得出的结论,且论证严密。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可以解释出身于殷商后裔宋国的孔子何以有文化及何以称“儒”。儒学的经典有哪些呢?孔子“述而不作”,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是“六经”——曰《诗》、《书》、《礼》、《乐》、《易》。《乐》有声无书,于是后来成为“五经”。虽然诸经皆由孔子亲自删定,但从知识产权来说,毕竟也是他人著作——西周以来的文本。因此,孔子及儒家思想,全靠弟子及后学的诠释——归于“书”和“传”之中,“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传”主要是《谷梁》、《公羊》和《左传》。那么,“书”和“传”里是如何阐发孔子的思想主张呢?大约可以概括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主张;“中庸”的哲学主张。这三个方面是写互为融合、相辅相成的。“克己复礼”,是说要克制自己,使适合周礼的要求。周礼不是指单纯的乐制礼仪,而是通过等级森严的礼乐形式表现出来的西周政治制度。“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克己复礼”,遵从西周政治制度。践行“仁”,实现克己复礼,就需要谨遵“中庸”之道。朱熹解释说,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地遵从和实践圣人的教诲。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民鲜能久矣”——君子能够秉承中庸行事,而下民恰好相反,在大多数人那里,已经很长时间缺乏中庸了。孔子还有很多积极的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倦”等等等等,不过如果说到其思想的核心价值,绕不过以上三点。 三,道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说到道家,其实其结构相对松散——比如,有黄老之学的称谓,又有老庄思想之说——的确,道家可以分开讲,就是黄老和庄子列子两个流派。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老子》,或者叫《道德经》,皆三四言韵句,“间有散句,系后人加入”,这种文辞习惯绝不同于春秋战国,当大大早于其时,老聃只是著之竹帛而已。此书,是诸子百家中最古老的。还可以作为证据的,是书中有“雌雄牝牡”的称呼,而无男女之字——成此书时尚未有这些字,这与“全书之义,女权率优于男权”的观点相一致,当出于母系社会后期。老子思想的核心,一在守柔,一在无为。所谓守柔,即谓古人刚勇好斗,其失败,不在于弱而以其强,故当以为戒。这个思想立论的根据,是祸福倚伏——四时、昼夜,都以天道为循环。这个说法,倒真的包含着大智慧。所谓无为,也即无化。化,就是弃其故俗,慕效他人,这是容易使人变坏的。老子因此主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不要让民众接触新的讯息,也别看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不然,会产生诱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还是不让他们知道这些,还是怕死的好。还有另一个流派,就是庄子和列子。他俩的著作,争议很大,真假难辨。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们的思想其实和老子迥异。概括地说,他俩主张,世事变化无方,祸福也不可知。庄子的齐物论说,各类事物相齐,没有区别,因此,夫复何羡?何所畏避?所以,还是委心任运吧。大概因其过于消极,后世主张道家学说的人,甚至包括道教,并不把庄子和列子与老子学说归入一类。 四,法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法家,在诸子百家中,算是人才济济的,著名的有管仲、邓析、子产、李悝、申不害、吴起、慎到、商鞅、韩非等等。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商鞅是法家里的“重头”人物,其特点是重“法”。他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包括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与垦荒,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申不害重“术”,实质是强调君主要经常监督臣下,考核其是否称职,予以奖惩,使其尽忠职守,以加强君主专制。 慎到重“势”,强调君主的权势,是行法的力量,有了权,有了法,一个平凡的君主就可以“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韩非则综合了前三位的“法、术、势”,认为,“法”和“术”都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而且必须为政权服务。他说:“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他把法、术、势相综合,是对前期法家思想的大发展。“法”指成文法令;“术”指国君根据“法”掌控官僚的手段;“势”指权力——国君依靠权力推行法令,并用术防止奸宄发生。 韩非的思想,实际上为秦始皇所采纳实行,这对其统一六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法、术、势,能不能算作法家的核心价值呢?不能。法家理论的真正核心,是强调“富国强兵”和“抑制贵族”。 五,回到本题的第二问,前面的三家谁的影响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在三个学说提出的当时的作用;二是后世的影响。从春秋战国来看,道家称颂和主张的,是一种适合黄帝所处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时代的理论;儒家主张的,是适合已经没落了的西周时代的理论;只有法家的学说,最合于当时的时代,秦人兼并六国,原因很多,法家的主要作用,功不可没——因为,当时只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富国强兵,二是裁抑没落无能的贵族,这两点正是法家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在后世的影响来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儒家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建议后,迅速被汉皇室所接受——儒家的思想太适合一个强大帝国朝廷的口味——冠冕堂皇,且便于实施。所以,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谥号越来越多。当然,从魏晋开始,儒道融合还是蛮厉害的,名义上还是入学,但纳入了不少道家思想。至于法家,名声后来一直不好,被和秦皇暴政画了等号。然而,凡是新晋有为的君主,都难免暗中向法家学习,因为他们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全是“富国强兵”和限制打击旧贵族的难题。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这里的评价,并非对以上三种学说的全盘否定或肯定。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性;也往往精华糟粕同存。更详尽客观的分析,不在本题目的范围之内。

(图片选自网络)

4

儒道法三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共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目标,礼是手段,克己复礼谓之仁。不过,什么是仁?孔子自己也没有精准的定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这里强调一下,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现代汉语的“大自然”、客观世界,而是“自身的样子”的意思。道法自然,既道遵循、追随自己的规律。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法家之法,既非自然法,也不是社会契约之法,而是君王意志的制度化。名为法,实为律。

不论儒道或者法,三家都是君权的拥护者。不过,在对待君权上,三家态度差别巨大。

儒家与君权是合作关系。儒家以“天人合一”解释了君权的合法性,同时也为自己争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与君权的这场政治交易,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命运。儒家始终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牢牢把握“道统”的话语权。君主如果有违天道,将失去执政合法性。民为贵君为轻,是儒家制约君权最有利的武器,虽然这个武器有时会失灵。

道家分两路。一路是老子。老子在后世一部分人眼里是阴谋家或者军事家。老子的治国策略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老子本人可能睿智而洒脱,但他的世世代代的学生们过于“城府”,阴险。道家另一路是庄子。大学时学《庄子》被惊呆了。后来发现,不过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庄子的智慧就是一句话:委曲求全。可能有人会大骂,但我劝你好好读几遍老庄,站着读,不要跪着读。

法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思想,没有之一。法家眼里只有君王,老百姓就是会说话的牛马、要吃饭的武器。法家的驭民五术和五蠹论令人不寒而栗。有些不学无术的网民,没看过诸子百家的书,却大骂儒家是“奴性文化”。事实上,真正导致奴性的是法家。法家的黑锅不该扣到儒家头上。

儒道法,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史的价值。有人如果指望它们能富民强国,那我劝他洗洗睡吧。


5

儒家以治世为根本,主要研究人和人的关系。核心的价值观是:皇天在上,爱国必先忠君,遵守三纲五常,践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道家以修身养性为根本,主要讲人和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定义道?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说出来的都不是道,这其实是故弄玄虚。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看,道是一种假设,是人预设的一种源头,他它不是自然界的概念,它是一种虚空,潜伏着无限的创造性因子。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庄子。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富民强兵,依法治国。出发点是:人之初,性本恶。用法度,法纪规范人性。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韩非子,曹操,诸葛亮等。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法家,最后是道家。




6

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

二、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

三、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

下面分别言之:

第一、儒家。

1、问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小学生也知道是仁。那我想问什么是仁?也只是照本宣科。究竟到底明白了没有?我想只有天知道吧。那到底什么是仁呢?孟子说,仁者,人也。我觉得这等于什么也没说。至少孟夫子的这个解释,并不能使多数人理解仁的意思。

2、往古来今,对于儒家仁的注解者,老先生不知凡几。其实,我觉得注解,训诂的鸿儒太多了。反而,不利于让人去很好的理解孔教儒学。因此,本着简化的原则,去解释儒家思想,才能使儒家学说成为平民学问。老是把儒家学说,解释的那么好深复杂,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

3、仁是什么?人字是二个人。就是说仁字的概念要成立,必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成立。否则就不能成立仁。所以,仁是同情心,是推己及人。因为都是人,所以可以推。以己推彼,以心度心。都是人,所以好恶同,所欲同,所恶同。都欲富贵,都恶贫穷。这就是孔子说的“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可谓人之方也矣。”的意思。

第二、道家。

1、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什么是无为?这个我认为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所谓的“无为而治”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像蜜蜂,蚂蚁,尚且有组织,有纪律。否则就不能成群,分工协作,共同生活和抗拒灾害。何况芸芸众生的人呢?因此,道家的无为,绝对不是什么也不作。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无为之中自有无不为者存。了解道家的无为,但是也要注意道家强调的无不为。譬如说,秤常无为,但是它又无不为。物自有其轻重,而无为自有其有为。所以,秤常无为,但是称重时候,又无不为。这个譬如,可能不恰当,但就是那个意思。

2、道法自然。道家以为,天地万物,非常圆满。自有其生灭规律,祸福吉凶,也都有其根据。作为人,不必要对自然实施过多的人为干涉。所以说“法令滋长,盗贼多有。”人为的干预,是惑乱的根源,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3、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古今推黄老道家之术,用得最好的是汉文帝。实际汉文帝确实以道家之道治国修身。但是,看文帝治天下之道,能更直观的让人对道家的核心“无为”作比较通俗的理解。

三、法家。

1、教科书的标准表述,分析法家的三个部分。说法、术、势。这是学者对法家学说,研究总结的一些东西。但是,如果认真起来,我认为法、术、势。并不是法家的专利。因为,论治国之道。黄老之道,也讲术;儒家的治国之道也讲术。所以,我觉得通行的这种说法,怎么讲呢?可能比较有利于文史类同学,区分各家的不同吧。

2、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韩非子普通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举措而已。”通俗点儿说,就是治国要依据法治,把法贯彻执行就可以了。商鞅变法,可以老成是立新法,其目的不过是依法治国。所谓的法家和法家学说,就是这个意思。没必要把很多东西非得解释的玄乎其玄,好像不这样,显示不出自己的学问来。

3、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不反对。但是这里我要说一下我的个人意思。读完《商君书》和《韩非子》我认为,商鞅和韩非是不同的两种人和两种学说。虽然他们的标签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感觉商鞅是一个纯粹的法治主义者。而韩非子比较驳杂一点儿。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个简单理解,最多也就是个抛砖引玉。不敢说我的就多么正确。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7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求官惟上,道家核心价值是乘鹤仙氅,法家核心价值是冰滋巴凉!墨家核心价值是爱民休襄,纵横家核心价值是晕头拐肠!阴阳家核心价值是星斗诠详!

8

儒是礼治,道是理治,法是律治。三治合一。

9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是建立在人性向上基础上的一种规范国家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的等级制,一种强有力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体系,中庸之道,叫人不走极端的思想,仁爱,一种由近到远的有等差的爱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一种遵循规律的道与德的思想,主张用清静与无为来治国,让人民群众按照一定规律来生存和发展。

法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本恶之上,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法,术,势"相结会的治国之道。

其实,三家思想对历代帝王共同发力,历代皇帝治国理政之中,儒家是台面上的执政党,法家是暗里的执政党,道家,佛家是参政党,墨家是地下党。

中国2000多年的治国之道,或者说秘密武器就是:“外儒内法心”双轨制。

表面上高喊“依德治国”,讲君子仁爱,实际上男盗女娼,特别是皇帝,没有任何限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实际上实施是“以刑治国"。而且是双轨制,说什么“刑不下大夫,礼不下庶民"。双重标准,对皇宫贵族一套标准,对老百姓又是一套标准。

皇帝经常会请道家得道的天师到皇宫进行参政议政。讲点治国理政之道,搞点建言献策,如长生不老之术,房中术,求点金丹之类的东西。请高僧大德讲点佛教解脱之道,化解一些自己的痛苦烦恼。



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众多文化流派,它们渊源有自、各彰异彩,交相辉映,相融和汇,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根基和精髓。其中儒、释、道三个流派作为三大传统文化体系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此外,法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儒释道和法家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

1. 儒家是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由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儒家思想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至今都具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2. 释家称谓源于“释迦牟尼”的首字,是佛家的雅称,自汉代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步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的释家文化。释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春秋时期的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道家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具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的影响极为深远。

4.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提倡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其范围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法家思想对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二、儒释道和法家的核心价值

1. 儒家的核心思想体现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而“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2. 释家的思想精髓是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普渡众生,到达智慧彼岸。

3.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4.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通权达变,中央集权。

三、儒、道、佛、法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儒释道法家思想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相互影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性教化。释家提倡众生平等,自净修心,渡己渡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无为自化,修养生息,宽刑简政。法家推崇法与刑,主张实行法治,强调刑无等级,严刑峻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这些学说思想都曾经是中国不同社会阶段的主流文化意识流派,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文化积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思想流派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成为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可以说,儒、释、道家的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其中儒家的思想学说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宏大是其它思想流派所不能比的。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对于儒释道法等家传统文化和思想学说应该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发扬光大,融会贯通,身体力行,使中华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