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什么印度的教育片好?

为什么印度的教育片好?

2020-08-16 16:00阅读(74)

为什么印度的教育片好?《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摔跤吧!爸爸》都是印度的高评分教育片,为什么印度的教育片普遍高分?:提到印度电影,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1

提到印度电影,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喜剧、歌舞、励志等等,近年来印度电影市场频出佳作,在国内广受好评,之前由印度电影巨星阿米尔汗主演的的《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就感动了无数的中国观众。

好的电影不分国界,总能在细节之处触动人心,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近日正在国内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

这是一部能引发中国家长内心共鸣的印度教育电影。

电影《起跑线》国内热映

如果只用一句话描述的话,《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在孩子的教育上绞尽脑汁的故事。

只是这样概括的话,相信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很普通,没有想要去看的欲望。

这不就是中国家长的日常吗,有什么好看的?

的确,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全中国的家长们都在经历的事情,甚至连电影名字的翻译,都来自于中国的那句老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这部电影可比你想象的有趣得多。

妻子米塔坚持要让女儿上名校

电影的开头,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为孩子的教育而烦恼不已。

丈夫拉吉质疑妻子米塔坚持想让女儿上名校的想法,但妻子米塔异常激动的表示,正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会一直停留在中产阶级,决不能让女儿也经历同样的命运。

想要改变女儿的人生,让她比自己过得更好,就必须要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在哪个国家,父母永远都希望子女未来能过得比自己好。

故事至此展开。

为了给女儿在名校报上名,丈夫拉吉必须早起排队,因为学校的名额是有限的,在排队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从凌晨排到深夜,有的甚至就地而睡,其激烈程度,堪比中国的春运。

除此之外,名校的录取标准中,还涉及到家长的考核,为了让女儿能够顺利入学,夫妻二人还必须假扮成上流社会人士,搬进高档居民区,引发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尽管拉吉和米塔费尽了心思假扮上流人士,却还是没能通过学校的审核,因为拉吉的身份不符合标准,女儿被学校拒录。

正当夫妻二人焦头烂额之时,一扇新的大门又像他们打开了,原来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能让孩子通往名校,那就是贫困生录取通道。于是刚刚假扮完上流人士的拉吉和米塔,又转而搬进贫民区,开始扮演起了穷人。

甚至为了扮好穷人,夫妻二人还向贫民区的原住民“取经”,令人不禁好笑,又心生感慨。

电影讲的是故事,但是观众品的,则是人生。

《起跑线》讲述的,又何尝不是千万中国家长自己的故事。

在中国,中产阶级这个群体正在日益壮大,经历过贫穷时代的父母们,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未来的人生不至于像自己那样艰辛。

一边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另一边又咬紧牙关,给孩子上最贵的补习班,挤破了头想把孩子送进名校。

可是,仅仅依靠一个名校的头衔,就能给孩子的未来打包票吗?

绝非如此。

《起跑线》的故事,既是表达了对僵化教育体制的批判,同样也是在呼吁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认知,真正为子女着想。

学校不应该成为一家教育工厂,而父母该为孩子做的,也远远不止是选择一所名校。

《不平等的童年: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萝在其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指出:美国中产阶级和劳工阶层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不同:劳工家庭通常奉行“命令-服从”的教育模式,中产家庭则更多采用“谈判-妥协”的方式。

前者会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善沟通,也容易养出阳奉阴违、叛逆抗拒的孩子;后者不但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表达、逻辑,还能培养孩子合理运用规则、说服别人、解决问题、为自己争取利益(也就是驾驭体制)的信心和能力。

其实,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决定孩子起跑线的,是家长的眼界。

今年以来,教育部连续出台重要政策,正是看到了我国教育体制的不足之处,而决心推动改革,培养真正的人才。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已成为趋势,而家长,也更应该跟上潮流,更新和拓宽自己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