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的大航海时代,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可以看作是欧洲国家力图打破穆斯林国家对旧航道垄断的行为,从这一方面讲,同时期的明清并无此需求。而放眼历史进程,古代中国并不是没有航海活动,只不过中国的航海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大航海时代中的表现让人产生了错觉,认为中国与此无关!

地理因素

回到14至17世纪,客观印象中除欧洲之外,旧大陆的其他文明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在这个时期里,欧洲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美洲大陆,继而进行了美洲大陆及其他地区的殖民活动,这就意味着航海只是过程,殖民才是结果。先且不论这个殖民的意图,单从地里因素来看为何西欧国家会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主角,中国为什么不能引领大航海时代。

航海是需要技术支撑的,这一点我们可能会很自信,航海史上有句名言,称中国的指南针如果早些传入摩尔帝国,伊斯兰文明会将航海时代提前7个世纪。但远洋航海不是一个指南针就能解决技术问题的,西欧国家的航海技术得益于地中海的优良环境。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只能在太平洋沿岸进行实验,因此中国古代的航海多表现为“下南洋”。这项活动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就已经实现了,到了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只不过是近海岸线航行的升级版,即使船支技术堪称世界第一,但也只是将近海航行的技术空前加强,并未升级远航技术。

而地中海相比大洋,航行条件没那么复杂,沿地中海国家的航海技术可以说是围绕地中海进行升级的。近海岸线航行与穿越大洋航行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就拿补给来说,郑和的船队可以承载大量士兵,因为陆地上有足够的补给等待郑和靠岸;哥伦布的船队由于深处大洋,无法靠岸补给,所以他的船队是物资多人员少,安全性就远不如郑和船队,且因跨洋作业,水手的至病率高,补给解决往往是寻找荒岛,攻杀野人部落的方式。

欧洲大陆又是山脉、河流分割成若干板块,因此形成了国家割据的版图划分。然而在东欧大平原上,游牧民族同样是强悍的存在,他们压缩了西欧国家的发展空间,欧洲国家不得不寻求向海上的突破,这也是欧洲国家航海技术较为发达的另一个原因。

当时远洋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力和洋流,全球的季风与洋流对欧洲向西航行提供了很大帮助。出海时,东北信风、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都是他们顺利到达中、南美洲的有力支撑;西风、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漂流又是他们回航的助推器。古代打仗还将就个天时地利呢,更不用说对自然条件要求高的航海了,哥伦布就是出海走西南、回航向东北,一路算是顺风顺水。



我国海域附近的洋流呈北上和南下两种,渤海、黄海、东海的海流主要是由黑潮暖流和沿岸流两个流系组成。其中黑潮流系是由黑潮主干及其分支的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组成,这个洋流是远海岸线的,方向由南至东北,在日本东海岸与亲潮寒流汇集为北太平洋洋流,这是我国有可能达成访问北美大陆的一条航线。

沿岸流系自北向南主要包括辽南沿岸流、辽东沿岸流、渤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流和闽浙沿岸流。这个洋流是贴近海岸线的,由北至南穿越台湾海峡,与台湾东岸分支出来的黑潮支流汇集后折向正西。这也是我国古代航海的主要方向,由海岸线一路向南,顺着大陆架到访东南亚各国。

在南海海域,因位于热带季风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方向与海区长轴一致,所以有利于稳定流系的发展。南海表面环流在风的作用下,具有季风漂流的特性,西南季风期间,南海为东北流,东北季风期间则大部分区域为西南流,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选择上就是根据这个季风特点来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代航海向东南亚、印度方向推进较为容易一些,绕过印度之后又可以借助印度洋的近海岸洋流直达非洲东海岸,这也是我国古代航海的极限。

上面又说到北太平洋洋流为我国发现北美大陆提供了可能,但我国利用黑潮暖流向东北行驶时,并非依靠其主线,因为其主线是在日本东海岸。古代日本虽然多次向中原王朝称臣,但大航海时代的前期,大致与日本的战国时代重合,此时的日本对中原王朝是不友好的,丰臣秀吉侵朝事件就发生在明万历年间。中国航海若走东北方向,只能通过日本海峡一面,借助对马暖流的动力和朝鲜的地上补给,但这个方向成功错过了北太平洋洋流,直接将船队带往严寒的远东地区,这里的航行条件就不再那么容易征服。

即便是克服艰难险阻,船队能从北太平洋抵达北美大陆西岸,上岸之后也会面临高耸的洛矶山脉,船队一定不会选择登陆这种地方。这并非胡言乱语,因为郑和的船队曾经误打误撞到了澳洲大陆,由于是在澳洲大陆西北方向登陆的,面对的是澳洲最广阔的沙漠,所以并未停留,后来英国的库克船长从巴西绕过合恩角才抵达澳大利亚,他的登陆面是东南面,这里就是澳洲土著聚集的风水宝地,所以英国人才希望在此进行殖民活动,并取名“澳大利亚”,意思就是南方土地。由此看来,在哪里登陆也决定了航海的结果。

政治经济因素

  • 政治方面

古代的国家形式大概就分为王朝模式和帝国模式两种。帝国模式的表现为: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扩张,每征服一个地区就执行殖民统治,形成中心区和殖民地的双重格局。帝国的殖民地无论多大,中心区才是其真正的领土,殖民地失去了或独立了,帝国还在,中心区沦亡了,帝国则彻底覆灭。

王朝模式的表现为:对外扩张后,并不实行殖民统治,而是将征服区并入原统治版图,或分封诸侯管辖,或设置机构委派官员管理。王朝的征服区属于“王土”,除此之外的归附区域属于藩属。王朝模式下首都被攻占了可以在“王土”上任意迁都,所以韧性比帝国模式强,比如宋王朝,而帝国模式下,各殖民地攻击的对象就是帝国中心,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奴隶起义的唯一目标就是罗马帝国的中心区。

我国古代主要是以王朝模式存在的,相对于帝国模式的扩张性、寄生性,我国地处亚洲大陆的核心区域,中原文明迅速崛起后,形成了领土规模庞大的统一政权,相对于欧洲被分割开来的小国来说,我国是无扩张需求的。这是就客观资源方面来说的,若就主观因素来看,我国封建社会的主题就是中央集权,皇帝的控制欲不断加强,所以才极其反对“孤悬海外,拥兵自重”的政治力量。在历史的线索中,我国古代从分封诸侯王,到给予食邑但无藩地,这就提现了帝王的控制欲,因此也就不允许中央无法控制的海外扩张,诺大的本土管理好就行,即使是扩张,也是陆地性质。

我国古代真正能称为帝国模式的只有元清两个朝代,倘若忽必烈征日本成功了,或许还真有可能开启向太平洋的探索。但由于民族特性以及战略优势等因素,蒙古人从大蒙古国时期就首选了陆地扩张,海洋是他们不屑于、不愿意开发的方向。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海洋,因为宋朝留下的海关贸易制度,是一个财政增收的优质资源。不过由于蒙古人打通了欧洲大陆,宋朝留下的海外贸易模板,似乎又没有陆路贸易方便、暴利。

  • 经济方面

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重农抑商”的经济主线,因为地主阶级掌握了土地,这个生产资料是地主阶级永恒的钱袋子,与土地税相辅相成的就是人头税,这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财政来源。一旦人口脱离了土地,转移至工商业,政府和大地主就会损失惨重,明朝的海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抑制沿海人口脱离农业生产,转向工商业。美国的南北战争表面是废奴运动,其实质是城市工商资本家与农场主的经济之争。

其实中国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的角色是目的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并没有错过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本质上是葡萄牙、西班牙为打破穆斯林和意大利诸国对旧航路的垄断贸易。葡萄牙人的航海,绕过非洲,接上阿拉伯海、印度洋的航线,这条航线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其实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大航海时代的前期,欧洲的航海技术也是贴近海岸线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路线)

大航海时代前期就是与我国明朝重合,明朝在经济上的优越性也使海外贸易变得扭曲,在朱元璋时代,对外贸易是以“朝贡”形式存在。即外商来华做贸易,不是通过贸易港口进入市场体系,而是要进京上供给朝廷,朝廷则以数倍或者十数倍的赏赐作为补偿。这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不小的财政负担,所以明朝后来就对海外贸易进行限制,“受伤害”最深的就是陆上的瓦剌和海外的日本。瓦剌人的回馈是边境骚扰,后带来了土木堡之变;日本人的回馈是东南沿海的骚扰走私,后演化成倭患,这也是海禁的另一个因素。

(倭寇进攻线路与明朝海禁线)

“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利玛窦

由明朝的贸易政策来看,其经济上并无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更无引进资本,开采资源的意愿,以至于郑和下西洋都被看作是宣扬国威。所以即使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洲通往欧非航道的稳定,也并没有被认为是属于大航海时代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浓墨重彩的结果。到了清朝,英国政府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乾隆皇帝祝寿,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展开交流的一次良好机遇,但乾隆皇帝并未与英国使团达成签约,历史上多评价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坐井观天,其实乾隆帝在此时已经认识到了海外的军事威胁,并开始准备了沿边布防。但这至少反应了乾隆以前的皇帝,都还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这对航海的参与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综上,大航海时代,中国并非置身于事外,郑和下西洋当属大航海时代的一部分,而且欧洲国家的航海探索,也带有从东方进口香料的目的,中国属于新航线开辟的目的地。但纵观整个大航海时代,帝王的志向、政权模式、经济需求、地理因素,都注定了中国很难像西欧国家那样,寻求对新大陆的发现,所以这也让人产生了错觉——没有发现新大陆就等于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个伪命题,中国古代不是错过了大航海,而是根本不需要大航海运动

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以陆权为主的大陆国家,直到目前也是

早在商朝时华夏文明有效管理范围就已经达到东海沿岸,周代商后在今渤海湾一带设置燕国、在山东半岛设置齐国和鲁国,再往南就是吴越、百越

虽然沿海地区诸侯国可以利用海洋发展海洋贸易,但也仅仅局限于渔盐性辅助性产业



而华夏文明赖以生存的核心经济模式还是土地为主的农耕文明

从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地形,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而华北平原也是古往今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华北平原所生产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中国领土庞大,拥有各类地形和各种资源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纵观中国领土,西有沙漠戈壁、北有草原、东有大海、南有原始森林,中有广袤平原和江河湖泊,各类资源应有尽有,因而无需担心资源问题

大一统趋势使得内部各区域贸易畅通无阻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林立,各处关卡重重,如果北方人想吃南方大米,要商人穿越数个国家,通过各种关卡才能买到,如果遇到敌对国家根本无法通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原六国之间各处交通要道都被打通,区域内畅通无阻,东西南北商人尽情往来

东西方向丝绸之路使中国无需海洋就能发展跨国贸易

汉朝经营西域后,丝绸之路随之被打通,中原的茶叶、丝绸、器件等通过丝绸之路换取中亚和欧洲各国的香料、马匹等特殊物品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唐朝在丝绸之路沿线据点设置很多驿站,大大方便了丝绸之路贸易

南北方向大运河的开通更加削弱了南北海运

我国地形北方多平原而南方多河流,如果从北方到南方贸易,期间必然多次更换交通工具,因此南北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海上运输就成了一时主流

但是冬季受季风影响,冬季海上风浪过大,出航风险很大,因此有时候政府会强制禁止冬季航行,那么就迫切需要一条可同行的水路

因此隋炀帝杨广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北段连接北京到洛阳,中段从洛阳连接杭州,全国南北连为一体,而大运河却不受海风影响,可一年四季通航,因此南北海运就越来越少了

商人相比农民难以管理

大家都知道农民正常情况下拥有土地就只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直到生老病死世世代代人都不会离开一个地方

而商人却不同,商人都喜欢逐利,哪里有利就往哪里跑,这月去西域,下月可能就去东北了,商人虽然加固定住宅,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在做生意,常年漂泊在外,如果在做生意途中犯法了直接跑路,这给当地官府办案也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任何朝代统治者都喜欢农民,而更讨厌商人

海洋贸易不利于统治稳定

在明朝之前少量的海洋贸易统治者还是默许的,但是在明朝中后期荷兰和葡萄牙殖民者已经按照教皇子午线殖民东南亚,葡萄牙人侵占澳门,而日本浪人也盘踞在明朝东南沿海,而明朝此时重心也只是放在北方防线上

在扫清日本浪人后明政府就实行了海禁政策,禁止一切海外贸易,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骚扰,二来是减轻东南军务防备

清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更无需发展海外贸易

清朝前期海外贸易依然盛行,虽然清朝从海外贸易获取大量真金白银但是清统治者并不重视海洋贸易,到后来仅仅保留广州一出通商口岸称“广州十三行”,而且规矩非常苛刻,中国人不能与洋人自由往来,洋人必须在一处特定的地方将物品展出接受中国人挑挑捡捡,洋人在与清朝贸易中无法自由贸易,这也是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总结,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有不需要海洋贸易的硬性条件,而中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大一统王朝统治,而封建王朝核心经济就是土地经济,因此没有发展海洋贸易的必要

3

谁说中国古代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本人觉得国人中诸多奇葩愚昧无知之人,一向忽略自己国家曾经的辉煌历史及科技发展史。满口唾沫、满嘴雌黄的罔顾事实的一味的贬低自己,忽略自己。一些人看待问题时,眼智如麦芒,认为麦芒就是全宇宙。

大航海时代到底是谁开启的?

世界大航海时代十五世纪初,由中国明朝时期的永乐时代,为三宝太监即郑和在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开启。早于西方大航海时代七十至一百余年。

《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马欢著)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诸位来比较一下:

郑和宝船,长148米,宽60米,四层。七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船,长23.66米,船宽7.84米,吃水1.98米。排水量120吨。

模型对比模型

敢问一下诸位,哥伦布在没有得到我国指南针之前如何去美洲?如何航海指明方向的?如何在偌大的海洋之中行驶?

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远洋航行。均由太监郑和率领出航。因郑和小字三保(一作宝),人称三宝太监,故又作“三保太监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1405),郑和奉命率“宝船”队,自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出使西洋(指中国南海以西海域)诸国。五年九月返回。同年再次出使,七年返回。第三次出使于七年至九年。第四次出使为十一年至十三年。第五次出使为十五年至十七年。第六次出使于十九年至二十年。第七次为宣德六年(1431)至八年。先后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六甲)、彭亨(今属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巨港一带)、爪哇、阿鲁(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日里河流域)、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榜葛剌(今孟加拉)、南浡里(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霍尔木兹)、祖法儿(今佐法尔)、阿丹(今亚丁湾北岸一带)、比剌(在今索马里境内)、竹步(在今索马里境内)、木骨都索(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和天方(今麦加,属沙特阿拉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出航,统领军士、水手多达两万余,分乘“宝船”六十多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可容千余人。航行使用罗盘,夜则仰视天空星辰,昼夜行驶。其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实为世界航海史上之壮举。船队所至,以瓷器、丝绸、金银、铜铁等换取香料及其他珍奇宝货,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随同出使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费信所著《星槎胜览》,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记录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

郑和下西洋考

无卷数。法国人伯希和(P.Pel1iot)撰,此书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所历之地及他的部下费信等所著书籍版本、文字等进行考证。郑和在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二十八年间,先后七次奉命出使西洋、历三十条国,为明初盛事,当时的“西洋”单指文莱以西印度洋等地,与后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系指欧洲,有所不同。但当时西方人对郑和出使西洋研究颇多,已有考证五、六种,但多未经考史源,言之不详。而且考证郑和随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二编,由于俚语俗字,艰难晦涩,有人为之删润,但删润本颇失其真、舛误很多。因此,伯希和为纠谬补缺撰成此书,其体例皆用书评体裁,不分卷第篇目。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考证版本,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所经过的地区;后半部分主要是纠正译文,并校勘《瀛涯胜览》的文字。当时《瀛涯胜览》,存在的版本有张升删削本,今存本,《纪录汇编》本、《国朝典故》本、《胜朝遗事》本,以及《三宝征彝集》本,还有天一阁书目、抱经堂藏书志等,不过伯希和所见,仅是《纪录汇编》本和《国朝典故》本,但他考证文字,不注明版本,是其一大疏漏,而且可惜的是,对于一些新发现的史料如马哈只墓志铭、泉州行香碑记、西安重修清净寺记、摩利友天经天妃救苦经等经尾题记没有看到,尽管此书挂漏很多,但他学识广博、注释南海之地理名物,皆非前人所能及。此书有商务印书馆本。

郑和航海图

明代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省称。成图时间不详:一说约在十五世纪中叶;一说在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载于明末茅元仪《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原图二十四页,其中序一页,地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原图为手卷式,今已不存。序仅一百四十二字,当出自茅元仪手。全图采用自右向左一字展开式。该图所示总方位,从南京宝船厂到长江口,是上南下北,出了长江口,是上北下南,过了榜葛刺(今孟加拉)以后,是上东下西。绘示郑和出使西洋各国的航程和经历的地名方位,范围遍及南海及印度洋沿岸,远达伊朗霍尔木兹和东非沿岸。记载地名达五百多,其中外国约占五分之三。详细绘出航线,并注明针位和更数。自太仓(今江苏太仓市)至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的针路,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从龙涎屿(今苏门答腊西北亚齐海上)至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开始应用牵星数据,锡兰山以西海域辽阔,经常出现牵星数据,注在岛屿和沿岸或航线上,即利用天体星座方位与高度,导引海舶航行。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为研究十五世纪中西海上交通和天文导航技术的重要资料。绘图方法受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形式地图的影响,其道里和方位很不正确。近一个世纪来,中外学者都对此图进行研究。1961年中华书局有向达整理本出版,附有地名注释。

4

中国的物质力量足以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但中国的路径依赖却只能与大航海彻底无缘了。



所谓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末到17世纪,欧洲人通过贸易和殖民,发展新贸易秩序和发现新大陆的历史过程。大航海,是区分大陆时代和海洋时代的重要事件。以前,世界的角逐平台是大陆;之后,世界的角逐平台则是海洋。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人类从区域秩序发展到全球秩序,也就是现在的国际秩序。

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正处于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在这段时间,中国的物质力量并不弱,陆地力量地面最强,海上力量也海面最强。

15世纪初,具体是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当时,郑和的船队规模,有两百艘大船。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其船队规模只有三艘小船,无路是船数还是人数,根本就没法与郑和船队同年而语。所以,中国拥有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的物质力量。



但这里面有问题,决定了中国无缘于大航海时代。

01.帝国稳定的路径依赖

中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帝国。自己改朝换代不断,但这是跟自己比。要是跟欧洲比,中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集权帝国,而同时代的欧洲则是一群不稳定的封建诸侯国。但,就是因为非常稳定的这个路径依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

郑和七下西洋了,然后呢?只是一逞帝国皇帝的英雄豪迈,这是好听着说,不好听地说就是中国雄主的自娱自乐。这还是对权力,对经济就只有伤害而无造就了,玩得是纯烧钱的游戏。



当然,明清也有海洋贸易。戚继光抗倭,但这个倭寇实际上就是海上的非法走私商人。那么,戚继光抗倭成功了吗?根本就不是戚继光把海盗倭寇打没了,而是开放海禁以后,非法商人变成了合法商人,海盗和倭寇自然就没了。所以,明清也有海上贸易,而且海上贸易也很繁荣。

大明海上贸易赚了很多钱,但这笔钱对大明帝国根本就产生不了多大作用。一个是收税太困难,大明是税人和税地的财政体制,而税商在制度上就玩不转,更别提税海贸了;一个是即便税商赚了钱,但跟税人和税地比起来,也不是一个量级。



所以,有海上贸易更好,但没有也不可惜。明朝是这样,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也是这样。而根本的原因就是大陆帝国的超级稳定性,根本就不会对海洋贸易产生足够的敏感和重视。

但是,同时代的欧洲就不一样了,一众小诸侯国从海上赚点儿钱,那就真的是钱了。于是,海上殖民、海上贸易这个赚钱模式,就有了批量复制的极大动机。然后,欧洲就在大航海这条路上狂飙突进了。

02.宗法共识的路径依赖

中华大帝国为什么超级稳定?简单说就是儒家菩萨心肠、法家雷霆手段,而底层逻辑则是宗法共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全部的权力关系和治理关系都可以追溯到这个逻辑起点。



于是,中国人搞海上贸易也是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

大航海时代,主要是殖民和贸易,但贸易才是根本,不仅能够带来利益而且能够建构秩序。海上贸易,就需要远距离的信用机制。你从日本运来一批白银在广州港登陆了,然后我不给你支付报酬怎么办?这就需要远距离信用机制发挥作用,传统时代的法律根本就不管用。明朝人和清朝人是怎么玩的?同乡关系、宗族关系以及妈祖的宗教信仰,靠的是这个。但这种信用机制却无法扩大化,只能限定在东亚和东南亚这片海域中。再远一点儿也不是不可以,但成本太高、不可测的因素太多。

但是,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建构的一套以普通法系为基础的信用机制,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只要控制关键港口,大英帝国就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而明清时代的中国却做不到的。大航海在欧洲的持续发展,就能够发展出大英帝国的新秩序。但大航海时代在中国怎么发展,也发展不出这个新秩序。



而原因就是宗法共识的路径依赖,这套路径依赖在大陆是没问题的,但是在海洋就彻底行不通了。

03.大陆利益的路径依赖

对于海洋贸易赚来的钱,天朝上国根本就不在乎,因为大陆利益的土地、人口才是帝国最关心的。而为了维护这个大陆利益,往往就会轻易处置或牺牲海洋贸易。

首先是明初,朱元璋为了解决元末货币危机的问题,直接在传统时代搞出了计划经济。于是,大明初年就开始海禁。商业运转需要货币,但大明没有足够的白银当货币,那就干脆把商业给废了。这种做法很黄很暴力,但在明初却十分管用,朱元璋这个老农民硬是解决了元末货币危机。



然后是清初,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建立了一个覆盖整个东亚的海洋贸易帝国。巅峰时期,郑家有大小船只三千艘,还有一支20万人的军队。凡是在东亚海面上做生意的,都要向郑家交保护费。即便是当时的海洋帝国荷兰,要在东亚这片地方玩,也得向郑家交钱。

但是,郑成功却对抗满清。那么,满清是怎么办的?为了摧毁郑成功的海洋帝国,直接搞了一个迁海令,从山东向南到广东、沿海二十里内就不能有人,实施寸板不得入海。然后,直接把郑家海洋帝国给饿死了。



满清是饿死了郑家的海上帝国,也确实收复了台湾。但是,满清的做法跟朱元璋一样,都是为了帝国的大陆利益,牺牲了中国的海洋利益。郑成功之后,东亚海面上很难再成就一个海上帝国了。因为清朝的僵化统治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海洋帝国。

英国为什么强?靠土地、靠人口,英国没希望。任何一个欧陆霸主都能弄死它。但是,英国的财富和力量不在土地和人口,而在海洋和贸易。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向谁收税和怎么收税,但向谁收税和怎么收税也反向塑造了国家的制度和理念。所以,向海洋收税、以贸易收税的欧洲国家,就开启了近代化升级。而一直植根于传统帝国的中国,不仅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也错过了这种近代化升级。

5

郑和下西洋不是促进贸易是奉命追杀朱家隐患的故事不要与大航海时代挂钩。中国为什么没有赶上大航海时代原因不要找那些乱七八糟的故事哄骗自己。主要是明清俩个朝代闭关锁国闭门造车。还有满世界儒家思想满世界琴棋书画哪能产生大航海时代哪能产生世界贸易?这就是汉字的博大精深把子孙后代都送进博大精深中哪能有科技救国。

6

首先因为华夏文明自古是一个安于故土的农耕文明,人民被牢牢的锁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中国自古历朝历代帝王都在提倡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后来满清入关,清承明制为困死割据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继续闭关锁国实行片帆不得下海的政策,仅在广州开设十三行与西洋人进行贸易。

乾隆年间,马嘎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到北京希望开展与大清国的海上贸易。当时的大清上上下下都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乾隆皇帝还在圣旨里傲慢的教训起了英国女王,说你们处在蛮夷之地,朕知道你们的人民非常贫苦。我们天朝物产丰富,你们有的我们有;你们没有的我们也有。还说英国的战舰模型乃淫巧之物,长期摆弄会玩物丧志。教训英国女王治理国家应该以农为本。

总之一句话就是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的封建思想与傲慢的天朝上国美梦让中国错过了整个大航海时代。

7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笔者观点:我认为当时的中国不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而是与西方相比提前了八十几年,就进行了大航海时代,后期因为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于其他国家,不讲究对其占领,只讲究朝贡,而进行大航海,探索新大陆,对中国古代来说并没有意义,所以早早的结束了。

明朝:

明朝1405年至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奉成祖朱棣之命七下西洋。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万多人,其大号宝船据《瀛涯胜览》卷首记载:“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代一尺,相当于0.311米,所以大号宝船折合公制,长约138米,宽约56米。先后7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第一次下西洋: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随后郑和船队到三佛齐旧港,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第三次: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 第四次:1413年郑和船队到苏门答剌,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



欧洲

达.伽马是葡萄牙的著名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由4艘船、约17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由里斯本出发探索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他开辟了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哥伦布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最多一次率领17艘船和1200船员的船队,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麦哲伦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然他在菲律宾被杀,但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比欧洲早了八十多年进入航海时代,他们无论是在船只,还是人员上和郑和下西洋时都不是一个档次,在意义上也是不一样:

明朝时航海一是为了弘扬国威,四方来朝,二可能是为了寻找前任皇帝。郑和下西洋期间不但稳固了周边海域,还帮其他国家阻止了叛乱,不欺骗,不掠夺,扬大明国威。

欧洲大航海时欺骗掠夺,做不平等物价交易,买卖屠杀原住民,干涉原住民内杠,并成立了殖民地。

中国古代不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恰恰相反,中国古代还提前了欧洲,因为当时中国的国力在当时无国能比,郑和下西洋跑了7趟,跑到了东非红海等地,也没有找到让明朝看上眼的,与其占领劳民伤财不如让他们四方来朝。

说的通俗一点当时其他国家太弱了,还没钱,跑了7趟,也没有发现一个能让明朝看上眼的国家,继续航行下去又如何,他们又没钱,而且明朝又不需要掠夺,当时明朝世界交易中心,民富国强,发现更多的海域大陆又如何,都不是明朝想要的。就如现在的中国一样,中印和中越战争时可以占领更多的领土,当中国也没要,穷山僻壤,要资源也没资源要它干嘛。

8

说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并不妥当。历史上对于航海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当时明朝的宝船和航海技术绝对是处于世界顶级的水准,至少领先其他国家上百年。


公元1405年7月,郑和作为明朝使团开启了下西洋的航程。此后30多年,郑和带领舰队七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附近。此时,欧洲的航海才刚刚起步,也就是说,在欧洲还没进入航海的时期,大明的宝船已经满世界跑了。


大明宝船是当时世界海上最强舰队,那郑和为什么没有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

我们知道,欧洲在开启了大航海之后才发现了澳洲和美洲大陆。如果当时是我们先发现了澳洲和美洲,那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事实上这种结果是不会发生生的。

首先、东西方的文明不一样,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对于土地是有极强依赖性,守土并建设是治国之本;而西方是游牧文明,常年迁徙和掠夺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并不擅长建设。


所以在东方寻求内在稳固、西方迫切需要对外扩张。这种治国策略下,中国是不可能也不需要对外寻找殖民地的。西方的大航海,好比是中国的走西口、闯关东,只有在家里活不下去了,才会去外面寻找生存的可能性。

另外、中西方航海的目的不同,西方就是赤裸裸的去掠夺新资源,而郑和当时下西洋仅仅是为了弘扬国威,封赏藩王,郑和舰队一路上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沿途的各国贫民们发发红包、顺便帮忙评定一下内乱、剿灭一下海盗什么的,对于抢杀掠夺大明自然不屑去干。所以即使是郑和时期,大明造船航海技术瑶瑶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也不会走上大航海的道路,大明不会发展海外殖民统治。

9

古代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这个还真不好说。

大航海时代,准确地说应该是地理大发现,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新航路的开辟。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欧洲国家进行各种远洋冒险,掠夺金银财富,开展跨国贸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一系列的动作,促使欧洲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发展。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大航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以西方人为视角的,毕竟这段历史是由西方人主导和书写的。大航海时代的另一种视角便是血和泪,也就是亚非拉地区人民被殖民、被掠夺的历史。

在这种背景下认识地理大发现,你会发现他的专属性。一方面,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另一方面,进行征服和航海,进行自由贸易。如果这两个条件不符合,很难划入地理大发现的范围。

在这个逻辑下,我国的确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也就是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我国古代的很多海外活动,因为缺少征服的动因,你很难将其划入大航海时代。尽管没有参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但我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在秦汉得以形成,一直持续到明清,这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海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其中南海航线一直抵达东非和欧洲,跨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起西方人主导的地理大发现并不逊色。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行的海上活动,主要是向世界输送丝绸、瓷器和茶叶,传播着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完全没有征服的意义。这是和西方最为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西方一样去殖民呢?你可以说我们天生爱好和平,喜欢与人为善,但其实还有更为本质的原因。

文扬老师的“广土巨族论”我比较认可。“广土巨族论”认为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而且还被整合到统一的文化和政体之中。这是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所不具备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创造遥遥领先于所有其他主要文明的中华文明,也形成了超大经济体制的必然状态--自给自足。凡是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我们在内部就可解决,国际贸易并不重要,更不要说超出地理权限的殖民了。这最初是由当时的技术和地理界限决定的,后来又传递成一种文化和传统。

这也说明了,我们骨子里是不带征服基因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比起西方的殖民探索,我们专注于自我的发展才更有意义。

10

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时代,伴随新航路不断开辟的同时,是对新大陆资源的野蛮掠夺与人口迁徙。其在西欧地区引起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促使了西欧封建经济体制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也是西欧国家崛起,我国落后於西方的重大转折点。

我国现今约有14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有人预计,如果是中国率先实现了大航海,那么华人将会占到世界人口比重的40%左右(这也是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历史峰值)。那么我们为何又会与大航海擦肩而过呢?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远非麦哲伦、哥伦布可比,其时间又早於西欧各国。

第一,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大陆国家而非海洋国家。我国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也不缺乏优良的海港,却大多都闲置不用。朝廷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淤塞港口,并让沿海居民内迁。我国在历史上居统治地位的近乎都是北方人,近代以前,北中国的南北的交通运输主要是依赖於运河,而非海路。京杭大运河曾造就了一批繁华的城市,如扬州、淮阴、古泗州、临清等,却无一真正意义的港口城市(大连因俄国而兴港,青岛因德国而兴港,今连云港的主城区离港口约有30公里)。

我国真正能够跟海洋民族扯上点关系的是闽粤人,而居统治地位的北方人对其不擅长的航海领域带有先天性的恐惧感。就犹如满清入关后,其对火器研究的打压与蔑视是同样的道理。满清是以骑射而取得的天下,其武力的自信心就来源於骑射。如果你跟他们讲火器等这些他们陌生的领域,他们完全玩不过你们,还能保持啥武力的自信心?索性,不玩火器,一概比骑射,你们农耕民族的骑射还能玩得过游牧渔猎民族的骑射?所以,中国历史上的长期禁海政策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朝贡贸易”的体制,使得航海没有利益支撑。西欧国家是因为“穷”而大航海,航海是为了“脱贫致富”。而我国却是因为“炫富”而“大航海”,最终因国库空虚而废止了“大航海”。郑和下西洋的实质意义上就是到处宣扬“我是土豪”而到处撒钱,而随之也迎来了一大群南洋岛国前来天朝朝贡,而天朝都是秉承“厚往薄来”的原则,以其值数倍甚至十数倍相偿。

“朝贡贸易”的实质,就是你叫声“爹”,我给你“压岁钱”。结果,很多小国三天两头过来喊“爹”骗“压岁钱”。长此下去,就使得天朝的财政越来越捉襟见肘,天朝便越来越惧怕小国们的朝贡,于是便下令为体恤边远小国朝贡之路劳顿之苦改一年一朝为两年一朝为五年一朝,渐渐地希望永远不要来朝贡更好。如明人刘大夏便说: “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 这种指责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郑和下西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改变,更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只是无实质的意义的财政消耗而已。

第三、上层阶级无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的动机。西方大航海是因追求利益而兴起,其背后有各国政府的支持与组织。而中国的上层阶级,公开场合都羞于谈“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天朝上国奉行的是“仁义之道”,又怎么去追求“利”(掠夺)呢?其实质就是对外邦的“仁义”与“奉献”都要於国内的百姓来买单。天朝是大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虽百姓未必富足,但在总量上是巨大的。上层阶级在本质意义上是不太缺“银子”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得银子再多,慈禧太后每餐该上多少道菜,还是一道不会少的。这样的上层阶级,其跟更庞大的贫寒阶级就没有共同的欲望(大航海)。

而西欧国家,其国较小,其国内就较为均“穷”,许多西欧王室也很缺“银子”,也常常要找商人“借银子”。如此,就会形成“上下同欲”。而让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都参与到大航海中来。

第四、中国的航海技术其实也远较西方落后。我们都知道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东渡六次才成功,励志故事的背后也是唐朝时期航海能力的体现。我国航海能力得到大力提升的时期,是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盛,随之泉州、宁波等真正意义上的港口城市才得以诞生。但是,在宋元时期,把持泉州等港口商贸的却是阿拉伯人、波斯人(也即色目人)。蒲寿庚家族(色目人)被称为“泉州的土皇帝”。

朱棣之所以选择郑和为下西洋船队的领队不是没有原因的,郑和即是穆斯林。在郑和之前,并没有华人远洋航行的记载。所以,郑和的船队中应该有大量的穆斯林,且郑和的航线都是阿拉伯人商人到经常往返的航线(无论是最远到达的东非,还是最多抵达的今印尼、马来亚等地都早已皈依了穆斯林)。且郑和的航线是利用洋流,贴着海岸线航行,且困难程度跟哥伦布横跨大西洋、麦哲伦环球航行等是远远不能比的。

跟农耕民族的骑射比不过游牧民族同样的道理。与腓尼基、迦太基、古希腊、维京人、及后来的威尼斯人、热那亚人这些航海民族相比,中国的航海技术其实一直都是落后的。这从同时代东西方的制图水平的差距就可以轻易地看的出来。航海能力不是光比船只大小的,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土著可以驾驶简易独木舟横跨太平洋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