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经近十年的时间,秦国终于削平了几百年来一直相互攻伐的老对手——东方六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原统一。嬴政也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皇帝”这个称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嬴政的愿望就此达成,实际上嬴政的野心远远比想象中的更大。尤其是在对于秦帝国疆域的扩充上,嬴政自始至终秉承的原则便是没有最广,只有更广,当中原的敌人被清理掉后,他的目标自然而然就盯上了南方的蛮荒之地和北方的塞外草原。此时他需要在两个敌人: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中选择一个,作为他接下来的打击目标,相比较匈奴人,百越诸族看上去显得更加弱小,也更加缺少组织性和动员力,于是嬴政就将秦帝国的兵锋指向了南方。
一、 恶水蛮勇
在搞清楚百越民族的来龙去脉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百越人的构成非常复杂。春秋战国时代的越国只是百越民族中比较发达和接受了周王朝教化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则是“披发文身、上山入水”的野蛮人。在漫长的数百年时间内,他们都作为南方各诸侯国的心腹之患而存在,剿不胜剿,但是想要招抚又难于上青天,远远不是靠武力能够轻易解决的。在秦国灭楚的过程中,楚国曾有过利用百越地区与秦国打游击战的想法,但是最后也因为对其控制力不足,难以长期维系军事存在而作罢。而嬴政却对于这点一无所知,在他眼里秦国的整体国家实力和身经百战的军队对付深山里的野蛮民族那还不是轻而易举吗?
在因灭六国时节节胜利而滋长的傲慢情绪,以及对于百越地区盲目的优越感,这两者的共同支配下,公元前219年,嬴政命令将领屠睢率领军队号称五十万南下,准备一举扫平百越。这位屠睢将军历史上信息很少,在百越战争前也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从这里我们又可以感受到嬴政那种轻敌的心态。尽管军队够多,这其实还是秦国传统中喜欢使用大规模的军队压倒敌人的战术习惯所致,在嬴政眼里这场战争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平定六国,几乎可以说是摧枯拉朽了。然而谁也不知道,嬴政真正要碰的钉子,也就在这场平定百越的战争中出现了。
二、大军受挫
纵使天赋奇才如始皇帝,他也忘记了一点,就是跳出客观环境谈具体信息都是纸上谈兵。秦国军队固然无坚不摧,但是有一点,他们擅长的是正面战场的作战,如灭六国这种堂堂正正的沙场对决,那肯定不是对手。但是让他们前往南方的穷山恶水,跟原始部落打山地战,基本上也就等于以彼之长,取我所短,这种公然舍弃自身优势而去迎合对方优势的作战方式从一开始就已经在战术上出了大问题。那么战略上呢?同样存在着隐患,须知百越地区地形以多山地和湖泊为主,众所周知打仗本质是打后勤,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秦国的后勤几乎没有什么保障的余地,总不能指望秦国人空投物资吧?一支孤军深入,且缺乏武器装备和粮草补给的军队,数量再多也只能陷入非常窘迫和危险的境地。
果然,事实证明了始皇帝的决策错误,这只五十万的大军分为五路齐头并进,除了第一路进展比较顺利,成功的将东瓯和闽越,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和福建一带占领后,其余四路都遇到了从兵粮到作战上的双重阻碍。最惨的是主帅屠睢亲自率领的第三路军队,这只军队直接面对的是越人首领译吁宋的阻拦,擅长山地作战的百越部落对秦军采取昼伏夜出和突然袭击两种方式结合打击,让秦军不堪其扰。小规模的冲突中秦军根本无法利用起自己在军队组织上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就像钝刀子割肉一般缓缓失血,加上气候的炎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屠睢的心态失衡了,做出了对百越部落展开无差别屠杀的行为,这让越人的反抗更加激烈,最终屠睢在某次战斗中被毒箭射中一命呜呼,连主帅都死了,这在始皇帝继位后的扩张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最终功成
面对着失败的报告,始皇帝不得不坐下来反思自己的计划是否有什么本质问题。思前想后,始皇帝认为问题最大的地方在于自己对于形势产生了误判,实际上百越并没有这么容易对付,甚至可以说因为环境和地理的原因想要征服百越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六国。于是始皇帝做出了两个决定:第一是修建灵渠,将原本的陆路运输改为利用水路运输,这样无论是物资的输送量还是输送难度都大大降低,而且灵渠中所囤积的水资源还可以在今后为百越地区的农业发展建设提供保障;第二是以怀柔和融合为主,一改之前的频繁杀戮,实际上秦军在征服百越的过程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手段过于残暴,导致百越部落奋起反抗,始皇帝意识到了这种行为只能过度增加军事对抗性,即使最终能够成功攻克百越,也只能让统治成本更高。
在这两个基本战略的贯彻落实下,秦军第二次征服百越的过程就顺利得多,虽然依旧遇到了抵抗,但是并没有之前那种高强度的相互攻击。而百越部落本来就有一部分是接受过中原文化教化的,在这些心向统一且本身也有着相当程度话语权的部落主导下,秦军开始驻扎并且缓缓的推进自己的占领和控制区域,最终于公元前214年,秦国大致上征服了百越地区。此后始皇帝在百越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正式将这片土地纳入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为今天的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