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东晋十六国,这一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狼烟四起,以东晋门阀世族为代表的汉族势力偏安江南,摇摇欲坠。常说乱时出英雄,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前秦氐族人符坚和汉族人王猛。他俩族别不同,地域不同。应该说不是一棵梧桐树上的两只凤凰,后来却同吃一灶饭,共谋一家事。张预评说"猛谏苻坚不以晋为图也"。王猛是汉人,应当辅佐东晋司马睿才对,怎么和氐人苻坚成了"秦晋之好“呢?答案只能从王猛自身去找了。

王猛画象

寒门出虎子,贫贱志不移。

王猛(325年一375年)字经略,今山东潍坊寿光人,十六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王猛出生于贫民家庭,家里贫穷,生活拮据。为了糊口,小小年纪就背负生活重担。他家是编畚箕的,常挑上畚箕去洛阳集市卖货,自小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对人间不平之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传说一天卖货的时候,碰到一位鹤发老者,谈吐不凡。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那年月兵荒马乱的时代,高人都成了隐土。这老翁把王猛看成是济世之才的隐土。王猛在那乱世之中,一边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一边静观局势变幻,谋定而后动,等待明主的出现。

苻坚画像

扪虱倾谈惊四座,谢绝桓温下江南

王猛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有大志。对时局有独到的看法,他也许想南下助司马氏一臂之力,可那帮东晋门阀豪族认识他吗?尤其在门第观念盛行的晋朝,不可能容得下贩卖畚箕的年轻后生,何况他身无寸功。倒是有一个叫徐统的后赵侍中郎官,邀他做功曹(军中幕僚)而被他婉拒。

东晋永和十年,荆州镇将桓温北伐,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王猛听到后身穿麻布短衣去见桓温。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扪虱,一边纵谈天下,旁若无人。桓温见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为何?"王猛直言不讳答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您不去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王猛点破了桓温拥兵自重不肯出兵的心事,讪讪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的才干。”后桓温撤兵,请王猛一起南下而被谢绝。王猛知道在土族盘踞的东晋朝庭里,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很难施展抱负,若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这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从内心深处他还是有维护东晋正统地位的思想。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侍

苻坚(338年一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十六国前秦第三位国君。自幼聪慧,多才博学,有经略大志,爱交天下豪杰,他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各民族间仇杀不断。苻坚一面整顿吏治,平息内乱。一面广招贤才,提拔重用了包括王猛在内的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苻坚和北魏孝文帝一样特别喜欢汉族文化,注意延揽汉族下层有志之人。当时手下人劝苻坚废主自立,他也拿不定注意,便去问时任尚书的吕婆楼。吕说"我已是屠刀下的人,不足以办成大事。我的私宅里有一位叫王猛的人,他的谋略世间少见,殿下应该请他出来,并向他请教。"在吕婆楼的推荐下,二人一见如故,谈今论古,脾气十分相投。苻坚自认为如同刘备遇到诸葛亮,夸赞王猛说:"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把王猛当夷吾,子产(古时贤臣)看待,"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王猛为报知遇之恩昼夜工作,从不懈怠。忧思国事,勤奋努力。使苻坚感觉到好象是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高兴的没有忧愁了。经过王猛的精心辅佐,苻坚很快站稳了脚根,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前秦政权。

吕婆楼画像

后记

王猛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生于乱世而救世于乱世。他是汉族,却抛开种族偏见,择明主而投,救民于水火,为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他有忠君爱国思想而又不泥古于此。临终嘱托苻坚勿南下用兵,而苻坚未予采纳,淝水兵败,既证实了王猛的远见卓识,也将他经营几十年的前秦基业葬腹于海底,这就是历史!

淝水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即删

最佳贡献者
2

当时人们没有那么重的民族观念。就汉人那种具体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当时的人已晋人来相称。

南北朝是南人北人互相称呼,用汉人来相称的话,应该是元以后的事情了,到了清朝就更加鲜明了。

当时恒温征北也请过王猛出工,但王猛的老师告诉王“你怎么能够和恒温和平相处呢?在北方待着自可富贵,何必舍近求远。"

王猛是个聪明人,去到南方的话,他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不是世家子弟,没有大的厚的背景,又没有军队。他如何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南朝是个非常讲出身的地方,他一个寒士是得不到重用的。

而苻坚虽是氐族,可礼贤下士,更重要的是他俩一见如故。

而且对于王猛言听计从,甚至乎杀了他舅舅都无所谓。

就是刘奋对诸葛亮也比不上。

有一个好的领导。谁在乎什么民族不民族,汉族不汉族。天下平安了以后就没有战争了,这其实是为人民造福的。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友谊,简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例。

王猛就这么活活的累死的,就王猛不死的话,苻坚也不会战败而死。

3

王猛,字景略,祖籍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他出身贫寒,幼年颠沛流离,辗转来到魏郡(治今河北临漳西南),曾以贩卖畚箕为生。

虽然条件艰苦,但王猛却喜欢学习,他博学广闻,对兵书尤其有浓厚的兴趣。他知识渊博,谋略过人,一直隐居在西岳华山,静观风云变化。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击败了前秦苻健,驻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关中的老百姓争相携酒犒劳,男女夹路聚观,但当地的贵族却没有一个人来拜见。

桓温正纳闷这是怎么回事,有士兵说有一个衣着破烂的人求见。

这个人就是王猛,在大庭广众面前,王猛一面伸手在自己衣服里捉虱子,一面与桓温纵论天下大事,旁若无人。

桓温就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兵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无人前来效劳,这是为什么?”王猛答道:“你已经来到灞上,长安已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大家都不知道你的心思,所以无人前来。”

桓温边上的人见王猛一副落拓不羁的样子,都差点要笑出声来,而桓温却被王猛点中要害,原来桓温此番北伐主要是想制服他的政治对手,在朝廷里建立威信。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下长安,正是想保存实力。

桓温认识到王猛是个难得的人才,对自己很有帮助,就想劝王猛随他南返。王猛拒绝了。

桓温是东晋权臣,一手遮天,把权利看得非常重,甚至胜过自己的生命。他曾经废除东晋当时的皇帝,另立新君。到了后来,他竟然想要废晋自立,只不过因为生病死得早才没实现。

他有一句“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耶”的名言,就验证了他的真实想法。

王猛正是看到他这一点,觉得桓温没有为国为民的胸怀,只知道为自己争权夺利,将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所以才没有答应他。

不久,前秦的苻健病死,儿子苻生继位。公元357年,前秦丞相苻雄的儿子苻坚杀了苻生夺取了皇位。

苻坚是个既开明又有大志的国君,他刚当上皇帝,迫切需要人才。

有人向他推荐王猛,苻坚就派人把王猛请了过来,两人是一见如故,就像多年没见过的老朋友一样,谈论起历史上的兴亡大事,说个没完,而且见解完全相同。

苻坚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才辅佐,非常高兴。

苻坚十分信任王猛。当时年仅三十六岁的王猛一年内五次升官,从京兆尹、吏部尚书一直到辅国将军、中书令。

当然,王猛也没有辜负苻坚的期望,王猛协助苻坚抑制豪强势力,实行法治;又在前秦兴办学校,禁止奢侈,奖励耕种,使国家很快安定富足起来。

在王猛的辅助下,苻坚的前秦越来越强大,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三个小国,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

王猛对权势不感兴趣,他只想用自己的能力,为这个国家、社会以及老百姓做些事情,而苻坚的为人和志向,正好符合他的心意,因此,他觉得跟着苻坚可以大有作为,,而跟着桓温,很可能一事无成,最后还遭人唾骂。

大家好,文华说,每天给大家讲喜欢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指点。

4

王猛出身寒微,东晋那种门阀政治的体制,是无法给他提供好的发展平台的,他选择辅助苻坚对于他自身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后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也说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东晋的门阀政治起源于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接着在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下达到巅峰。

一、两汉的察举制影响

西汉、东汉都是察举制选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在德行、才学上能够被地方官员推荐,就有机会做官,两汉不像当下,知识传播媒介比较落后,加上这个制度的漏洞可以让自己的家族得到繁荣,很多既得利益者就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外人,而是在自己家族内部传承,导致很多家族不断有人做官,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四世三公的袁家、四世三公的杨家等等。

曹魏代汉以后,曹丕深感这些大家族的实力,就进一步拉拢大家族们,给他们更多的利益保障,从而加强魏国实力,上下一心,统一天下,在世家子弟陈群的建议下改察举制为九品中正制,由朝廷派出中正官对天下人才进行品定,分成9个等级,依靠等级的高低来给予大小不同的官职,而品定的条件里最重要的就是家世。这就让寒门子弟更是没有出头的机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影响

司马家经过三代人努力篡取了曹魏江山以后,还没来得及整顿国事,就陷入了内讧,八王之乱引来五胡乱华,琅琊王司马睿就在琅琊王氏的帮助下南渡到了建康,建立东晋,但是此时的皇室家族已然势微,成了王与马共天下,世家大族当政,要想和皇帝PK,只有拉拢更多的世家大族来帮忙,这就让更多的世家大族得到良好发展,陈郡谢氏、龙亢桓氏、太原王氏、汝南袁氏、颍川庾氏等,还有江南地区一直存在的陆家、朱家、张家、顾家等,这些大家族相互关联,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室家族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朝堂,地方全是由这些大家族来掌控,他们有钱,有地,有人。

三、王猛的选择

王猛正是出身在五胡乱华的初期,那时北方地区战乱不断,人命如草芥,王猛到处躲避战乱,以求生存,但是王猛没有沉沦,相反他亲眼看到百姓们的悲惨,他发愤图强,刻苦学习,等待机会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机会,东晋桓温北伐之时,听说了王猛这号人物,就想请他出山,但是王猛深知东晋的形势,就他这个出身,去了东晋,要么依附于桓温,要么依附于其他家族,很难自己去发挥,他就拒绝了桓温地邀请。后面前秦的苻坚也听说了王猛这号人,就想让王猛帮他,两人一见如故,前秦虽然是胡族在统治,但是没有搞九品中正制那一套,这边的世家大族不是在战乱中消亡了,就是衣冠南渡了,加上苻坚对王猛的推心置腹,后面还让他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王猛更是披肝沥胆,帮助苻坚把前秦建设成了北方第一强国,可惜还没来得及统一天下,就去世了。

总结王猛在苻坚这边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让后人对他无限尊崇,就是得益于他没有选择门阀政治体制的东晋。

5

王猛生于325年,青州人(山东寿光),他所处的时代西晋业已灭亡,北方一片乱麻,乱世之中,各国常年征伐,兵灾不断。他的家乡也难逃兵祸,而那时候的王猛才2岁。

北方的豪族门阀们,早已经保着司马睿到南方去建立东晋政权了,但并不是所有汉人都能从北方混的战中安然撤退到南方的。

王猛没有出身高门大户,即不是琅琊王氏,也不是太远王氏。他的王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平凡的姓氏。这时候,后赵的石勒攻打青州,青州不堪重击,东晋守军节节败退,纷纷受降,却也难逃生路,皆被嗜杀成性的石勒索杀。

新生的东晋政局也不稳,动荡不已,石勒趁机南进,与东晋隔淮水对峙,淮水以北致辞陷入后赵统治之下,后赵石勒死后,石虎即位,石虎是有名的暴君,残忍暴虐,又荒淫无道。后赵统治区域内,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王猛正是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期,跟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逃难,最终在魏郡定居。此时,王猛家中已经魄罗,没有了经济来源,无以为继。他们一家只能靠着编织畚箕勉强糊口。

外面是兵荒马乱,家里朝不保夕,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对于普通人而言苟全性命都很艰难,至于国仇家恨,民族大义这些,早已经不是能够考虑的了。

王猛的成长环境虽然糟糕,但他仍不忘读书,常常在走街串巷,叫卖畚箕之余,读书诵文。他喜欢读杂书,有博学之名,对于兵法也甚是通晓。史书上评价他的性格是“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

那样的乱世能活下来已经很难,而王猛却能坚持读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得不说,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

相传,王猛游学赵国邺城,然而当地的豪门大官贵族“咸轻之”,十分看不起他,唯有后赵官吏徐统觉得王猛是旷世奇才,权其出仕,被他婉拒。他去了华山隐居,以读书为乐。

当时的北方,汉人士族们依附胡人政权生存,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但王猛出身寒微,却也没有出仕做官,依然在华山过着读书隐居的生活。

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秦守军战败而退,桓温屯兵灞上,王猛自觉自己是东晋之民,因此欣然而往,面对桓温,王猛泰然自若,颇有名士风骨,桓温也觉得王猛乃治国之才,因此邀请呀南下归晋,但王猛却拒绝了,又回华山读书去了。

王猛为什么拒绝桓温?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东晋门阀林立,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出身不是那么好的王猛去了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王猛与桓温的这一次会面,使他看清了桓温的野心,追随桓温等于是帮他篡晋,势必玷污清名,所以他拒绝了。

桓温退兵的第二年,前秦苻健去世,继位的苻生残忍酷虐,以杀人为儿戏,其残暴远远胜于石虎,前秦的覆辙就在眼前,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苻健的侄儿苻坚此时忧心如焚,后来决定除掉苻生。

苻坚虽然是外族,但他少时就拜汉人学者为师,潜心研读经史典籍,是同辈之中的佼佼者。既然决定要造反,那么久需要好帮手,他求教于尚书吕婆楼,吕婆楼推荐了华山隐士王猛,苻坚即派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这一次王猛没有拒绝,与苻坚一见面便入平生知交,君臣携手,干掉苻生,在乱世之中一统北方诸族,兴邦强国,荡平西垂,剪灭前燕,但积劳成疾,最终在375年六月病倒,最终去世。

王猛为什么选择辅佐苻坚?

其实也很好理解,古代士人的民族情结,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烈,何况是那个中国历史上首次胡汉爆发强烈冲突的黑暗年代。王猛作为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士人,对于西晋的灭亡是有自己深刻的认知的。说到底西晋的摊子,很大程度上就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加上司马诸王掌握军权导致的悲剧。

前秦虽然是一个异族政权,但它很新,要想在北方立住根脚,必然需要招纳笼络汉人士族,否则,单纯以武力是很难建立起一个有效统治的政权。这是北方不得已的小士族们没有跟随东晋政权南渡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东晋士族门阀早已经把政治利益瓜分完毕了。

另外,苻坚此刻还不是国君,是一个想要造反的“乱臣贼子”,正是需要组建自己政治势力的时候,王猛选择苻坚,就会有很大的一块政治舞台任其施。同时,没有什么比一同造过反更深厚的政治友谊了。

6

王猛选择辅助苻坚,而没有选择汉人正统的东晋原因:

1.东晋士族门阀制度腐败。

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确立了士族门阀的统治。继承曹魏政权的晋朝实行的也是门阀统治。朝廷要害职位基本上都被王、谢、桓等世家大族垄断。而王猛出身寒微,早年还曾以贩卖箕畚为业。寒族士人如果不是遇到东晋末年孙恩起义、桓玄叛乱叠加,旧秩序被打破这种情况,很难有所作为。当时,东晋社会趋于稳定,而北方处于混战时期,无疑乱世比治世为英雄提供的建功立业平台更广阔。

2.东汉政治被权臣桓温操纵。

在东晋权臣桓温北伐驻军灞上,王猛前去拜访。当时,王猛一面与桓温纵论天下大事,一面满不在乎摸出身上的虱子,滔滔不绝、旁若无人,也因此传下“扪虱而谈”的佳话。王猛一番高谈阔论,让桓温深为拜服,并邀请王猛南下辅佐自己。但王猛看到桓温兵临长安,却不去攻取,他的北伐实质为了捞取篡晋的资本,无意助其篡晋,玷污清名。

3.北方汉胡互化淡化了汉人正统观念。

在王猛生活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他们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汉化的同时,汉人也在胡化,比如胡服、胡舞、胡饼,衣食住行都在影响着汉人。同时,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都在强调自己是中华正统,匈奴的刘渊提出的就是要灭晋复汉,建立了汉国。前赵的刘曜提出“以水承晋金行,国号曰赵”,将国号从“汉”改为“赵”了。后赵石勒主张自己是“龙飞革命”,号称自己是“以赵承金为水德。都通过中华的五行说,证明继晋王朝之后的正统的中华王朝。同时,在他们政权中也吸收大量汉人,严用晋朝的制度。正是如此,也让王猛等汉族士人减少了对胡人政权的抵触。其实,除了王猛,像后赵石勒的谋士张宾、北魏拓跋焘与大臣崔浩都是如此。

4.前秦苻坚是个有雄心有识度的英主。

虽然苻坚有过淝水之败,但是从苻坚整体表现看,仍不失为一名失败的英雄。世人往往把苻坚与王猛的关系比作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前秦尚书吕婆楼向苻坚推荐了王猛。两人一见如故,谈古论今,探讨天下大事,聚聚投机。苻坚继位后,让王猛担任前秦丞相,前秦的军事、内政、外交一应大小事务都经王猛处理,王猛不负苻坚,他改革吏治、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实现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同时,打破前凉,消灭前燕,帮助苻坚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苻坚称赞王门“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若文王得太公。“

7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是苻坚统一北方的重要谋士。王猛临终前告诫苻坚内部各族势力是巨大隐患,劝谏苻坚不要进攻东晋,东晋依然被视为中华正统,这其实也是苻坚的内心想法。

既然王猛视东晋为正统,大家会奇怪为什么王猛没有在东晋为官呢。这其中有东晋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当然也有苻坚的因素。

出身贫寒的谋士

王猛出身非常贫寒,贩畚箕为生,其实和刘备境况差不多,只不过刘备站刘姓的先机,会包装自己,成功把自己包装成了了“刘皇叔”。可是王猛就没有这样的机遇了,在东晋门阀大家王、谢、桓、庾把控朝廷大权,寒门士子也很难有所作为。只能隐居山中读兵书,以待时变。

心中正统却投靠无门

永和十年,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王猛前往拜见,谈天下形势,王猛这是要良禽择木而栖,但是当时桓温把持东晋朝政,也没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只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借机篡位。王猛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

遇明主王猛出山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这为氐族贵胄并不像其他胡人残忍好杀。而且还仰慕先进的汉族文化,拜汉人学者为师。苻坚与王猛可谓一见如故,就像刘备遇见诸葛亮一样,王猛为苻坚出谋划策,诛灭苻生夺得王位,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兴邦强国,荡平西陲,灭前燕,一举统一北方。甚至出现西域诸国来朝的景象。

王猛临终都告诫苻坚东晋被汉人视为正统,不能轻易攻打,兴邦强国,以待时变。东晋门阀挡道,统一北方王猛也一定程度了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但是王猛不能辅佐东晋北伐一统天下估计也是王猛心中的遗憾吧!

8

这个问题有些想当然了,我们有时候很容易以现代人的立场和思维去看待古人的行为,这是不对的。

王猛身为汉人,为什么选择辅佐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的符坚,而不效忠汉人正朔东晋?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王猛的出身

王猛是山东人,平民出身。他出生的时候司马氏已经南迁了,当时他的家乡被后赵石勒所占据,一家人后来又搬迁到了河北居住。

王猛年轻的时候家里就一贫如洗,按当时人的说法,那是操持贱业为生的,连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

从他出生到去世,王猛一生都没有踏足东晋的领土,也从来不归东晋朝廷统治。

华夷之防

后世人们提到“五胡乱华”,每每咬牙切齿。但在当时的人看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是家族存亡的问题,然后再考虑个人抱负的施展。

至于汉人的身份,并没有那么重要。

五胡十六国多的是汉人,也不乏高官厚爵的汉人,这就是明证。

王猛与符坚一见如故,引为知己,等符坚继位之后,王猛去投靠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东晋

虽然大家都承认东晋是正朔,但当时人的观念中,家族利益与个人抱负很多时候是优先于所谓华夷之防的。

尤其是东晋朝政长期由士族门阀把持,对于出身寒微的人来说,基本上无法进入朝廷高位。

尤其是王猛这种出生于北地的寒族,更加难以得到东晋朝廷的信任与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抱负。

总结

所以,王猛选择了辅佐符坚,而不是投效东晋。

9

对于“汉人王猛为啥去辅助符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一事,是这样。

因为王猛出身贫寒,不可能在十分讲究的大士族统治的东晋得到赏识,如果真去东晋做官,也只能够庸庸碌碌一生,不可能受到重视得到支持有所做为的。

到是做为前秦符坚的宰相,才终于得到发挥,功成名就不虚此生。

10

王猛,字景略,他是十六国时期前秦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王猛曾协助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他在前秦推行改革,有效的增强了前秦的国力。

王猛出身贫寒,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北方十六国争霸时期,当时,汉人主导的正朔王朝晋朝已经南迁,而北方则完全处在了胡人的统治之下。因为深处战乱之中,王猛从小便学会了自力更生,他曾出道求学,并常年隐居于华山。

王猛气度不凡,其为人不拘一格,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却非常刻苦,在外出求学期间,王猛学到了很多军事知识,当他看到北方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时,便决心奋发图强,而他隐居华山,就是一直在等能够识别自己的伯乐。

王猛所等待的伯乐正是前秦皇帝苻坚,苻坚是前秦的第三代皇帝,他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作为前秦的最高领袖,苻坚有着统一天下的愿望,因而,他自继位之后,就努力寻找能够辅佐自己统一全国的王佐之才。

王猛和苻坚,这对君臣终于在特定的场合会面了。苻坚通过自己部下吕婆楼的推荐,终于将王猛提拔为自己的首席谋士,在王猛的主持下,前秦力行改革,很快,前秦就成为了北方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王猛作为汉人,他为什么不南下支持东晋政府,反而选择辅佐胡人出身的苻坚呢?

王猛之所以不选择支持东晋政府,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王猛出身低贱,不符合东晋政府的选官要求。晋室政府的中心为司马家,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的时候,就确定了恩荫世袭制度,因为司马家本来就属于世家大族,而司马炎为了维持自己家族的统治,司马氏就有必要从世族之中选择官吏,如此,下层出身的平民就没有了晋身的机会。

晋朝是一个非常注重身份的朝代,而王猛并非世族出身,所以他从小便受到了世家子弟的戏弄和嘲笑,王猛性格坚贞不屈,他当然不能忍受士族子弟对于自己的欺辱,久而久之,王猛就对东晋政府有所失望,于是,当北方大乱之时,他并没有跟随东晋政府一起南迁,反而选择辅佐前秦帝国。

第二,东晋政府内部尔虞我诈,士族与司马氏皇亲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局面。因为东晋朝政不稳,所以王猛也就没有南迁的必要,王猛深知,就算自己南下支持东晋,恐怕也会遭到东晋当地官员的蔑视,出身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地位,如果再卷入东晋上层之争,自己也必然会受到排斥。

王猛明智的选择了前秦王朝,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不仅帮助前秦帝国统一了北方,还使得北方的百姓暂时免遭战乱之苦,其丰功伟绩,恐怕诸葛也不能匹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