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是能臣。

我先想说的是罪臣这个问题,何来罪臣之说,是因为签约的主要是李鸿章吗?那么请问,这些条款李鸿章不签约,也有千万个周鸿章,朱鸿章去签约。这些条约的背后是中国疲弱而不是李鸿章。就算签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也尽量为国挽回一下损失,例如马关条约时候,李利用自己遇刺的事情尽量减少了一些赔款。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到中国,兴办海军,这些本身符合中国近代化的实际需求,由于种种历史的局限性,虽然北洋海军最终覆灭了,但是这并不是李鸿章一人之过。在国际上李鸿章甚至与俾斯麦等强人并称十九世纪的伟人。

最佳贡献者
2

李鸿章既非大清朝的能臣,也非罪臣。

以为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比较公允,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寻常英雄也”,是纯臣,是庸臣,而非权臣。他认为中国当时近四十年政治上的失败,不能归罪于李鸿章一人。

因为随着中国专制政体的发展,自雍正王朝以来,一直是军机大臣掌握朝廷的实权。李鸿章虽然作为一个晚清重臣,但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作为与古代的霍光、曹操、张居正以及同时代欧洲、日本的执政大臣当然迥然不同,不可能成为所谓造时势的英雄。

李鸿章生存的年代,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虎视眈眈,魔爪逐渐伸向清政府的附属国和中国境内,是中国的外交关系最痛苦和艰难的时期。国内政治腐败僵化,贫富严重不均,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示了他优异的军事才能,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角,帮助风雨飘摇的晚清政权延口残喘,被一步步地委以重任。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方面,设立外国语言文字馆,创建江南机器局,筹办铁甲兵船,开创北洋水师等等。可以说,李鸿章的洋务包括军事,商务、游学等。

1894年8月,中日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对甲午战争的失败结局,李鸿章难辞其咎。1895年4月,李鸿章作为和谈代表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根据条约,日本侵占了台湾全岛和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等。

李鸿章替代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获得声誉。但实际上并非李鸿章的名望和谋略之功,而是西方列强因普法战争,自顾不暇。他签订的《中日天津条约》是甲午战争的引线,《马关条约》是他在战前和战争中所犯一系列错误的悲惨结果,李鸿章难逃误国之责。李鸿章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开启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新办法。列强竞相仿效,肆意瓜分中国,中国利益被出卖殆尽,主持外交的李鸿章实有无可辩白的罪责。但是,“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梁启超《李鸿章传》)。

面对当时广东的混乱局面,李鸿章执行严刑酷法,大肆杀戮。对于当地的赌博和盗窃之风,李鸿章竟然使出赌博承饷的办法,火上浇油。

晚清政府的顽固党据一己之私,利用义和团,实行所谓的“扶清灭洋”,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屠掠中国。李鸿章奉命与联军和谈,订立《辛丑和约》。俄国掀起所谓满洲问题,试图逼迫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中俄满洲条约。1901年,李鸿章在积劳成疾中去世,彻底离开晚清政治舞台。

虽然李鸿章竭尽全力维护晚清政权,但是他的所谓努力和奋斗最后都于事无补。中国领土大量地被列强侵占或划分,战争赔款日益增加,国家财力损失待尽,国内局势危机四伏。在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机,他虽然满怀极大地悲愤和忧虑,也只是在无谓的抗争后无奈地妥协与让步。

3

能臣,罪臣不恰当!

对于一个腐朽不堪的晚清政府来说,他也算是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了,谈不上“能”,更谈不上“罪”。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他是一代民族悲雄,生不逢时罢了…要是活在当下,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他在经济领域或许能干出一番政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