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的认识,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从模仿现象开始的。例如,在岩洞中举行魔法仪式,模仿上次成功的狩猎,期望下一次的狩猎重现成功。例如,模仿动植物的生长,开创了饲养业和种植业。
然而,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主要表现出的是它们各自的不同。因而,追逐现象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当时的认识更侧重于技术的发明,其认识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由于受到了现象的局限,很难使人类的认识得到更深入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认知水平,始终停留在模仿现象阶段的原因。
所幸的是,人类通过对数量的抽象以及为方便交流,创建了拼音文字,从而使我们建立了抽象思维。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根据各种现象的共性,提炼出相应的概念,进而建立概念的逻辑系统来作为自然界的同构系统,以达到认识的目的。
然而,久而久之,人类会将他们作为认识工具的理论当作世界本身。而且,作为极致的发展,分别产生了唯物论和唯心论,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纯物质的或是纯心灵的。它们都属于一维认识观,没有看到自然界存在着质的变化以及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其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根据二维认识观,认识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认识的结果只是相对于已有的现象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即抽象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其不同于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因此,科学理论不存在对错的问题,而只具有认识效率高低的差异。
于是,在二维认识观看来,无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是矫枉过正的观点,它们使人类的认识走向了极端,它们是同一个认识层次的观念。因此,这种极端的认识,会使认识陷入困境。所以,我们人类的认识历程,是以唯物论和唯心论为两个端点,在两者之间来回震荡,其始终都是处于二维的状态。
因此,唯物论起源于模仿现象的认识,而唯心论的作用则是以极端的方式帮助我们摆脱了现象的束缚,使认识重新回到二维认识的轨道上来。由此,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想象空间并有助于文化领域的建立。
如果没有唯心论的矫枉过正,恐怕我们人类现在还是只盯着眼前现象的普通动物。例如,许多动物都没有时间概念,它们只活在当下。因而,只要肚子不饿,就原地呆着,并没有财富的意识。
总之,唯物论和唯心论既是人类摆脱现象束缚的良药,又是人类认识不成熟的表现,处于矫枉过正的认识层次。于是,在没有形成二维认识观的情况下,唯心论的可取之处,在于平衡唯物论的极端认识,从而使我们人类的认识产生质的变化,脱离了普通动物条件反射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