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经国15岁的时候从温润的江浙鱼米之乡赶往了严寒的西伯利亚,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蒋经国忍受着严寒度过了他在苏联的整整12年时光。

在这个过程中,他曾数次想回到中国,但最终都因为苏联方面的阻挠,而不得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在蒋介石发动轰轰烈烈的清党活动后,蒋经国回国的机会更是渺茫到了不可相见。

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自由令蒋经国感到很不愉快,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并不全是不愉快,蒋经国在苏联的时候遇见了他的爱情,他在苏联的农场中遇见了他未来的妻子蒋方良,蒋方良是一位白俄罗斯女性,她的原名也并不是叫蒋方良,这是蒋经国回国后给蒋方良取的中国名字。

二人在严寒的冬夜中相遇,但是西伯利亚的严寒并不能阻止他们彼此内心的火热,所以他们最终跨越了文化的阻隔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携手一生都不曾分离的一家人。

二人在苏联期间生下了他们的儿子蒋孝文,在1937年回国的前夕,蒋方良更是怀上了他们的女儿蒋孝章,在苏联这片土地上,蒋经国见证了自己的苦难憋屈、也凝结了和蒋方良之间的爱情结晶,在这个时期的蒋经国,可以说得上是痛并快乐着的。

(蒋孝章)

蒋介石因为需要苏联人的帮助,不得已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

蒋经国为什么会去苏联留学呢?这还得说到国民政府与苏联当时的关系。

国民政府虽然有着孙中山这么一尊极大影响力的大佛,但是他们的军事能力却是非常低的,在那个有枪有兵才是王的年代,没兵没枪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因此国民政府为了力量开始了和苏联之间的合作。

苏联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他们想把国民政府扶植成自己在神州土地上的代言人,而黄埔军校的创办就是他们帮助国民政府组织创建自己军事能力的一个关键。

苏联人派出了很多军事人员来到广州帮忙创建黄埔军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供了很多创办军校的经验、提供了很多军队所需要的枪支武器,在金钱上他们也非常的大方。

而因为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苏联人就特别注意到了蒋介石。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是1925年的时候,当时还没发生东征北伐,蒋介石的地位还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经过苏联人和蒋介石接触,他们发现了蒋介石这个人很是不寻常,觉得蒋介石是一个人才。

虽然我们经常说蒋介石有多么不堪、多么不堪,但是在苏联人看来,蒋介石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因此他们把注意力关注到了蒋介石身上,打算帮助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的大佬、帮助蒋介石统一民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达到自己势力向民国蔓延的想法。

其实很早之前,在蒋介石去苏联参观的时候他打心底里就对苏联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觉苏联的那一套东西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不过当时苏联是他最大的助力,因此他就隐藏着自己的面目,向苏联人靠拢了起来。

而苏联人在帮助蒋介石前,他们给了国民政府一部分的出国留学名单,当时他们就把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列在了名单中,其实在苏联人的想法中,也不乏有把蒋经国当质子的想法在其中。

蒋介石深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不会为亲情左右自己的决定

蒋介石是一个权谋心很重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内心的喜恶而影响自己仕途的上升,所以他就让蒋经国去了苏联,而在1927年蒋介石拥有了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后,他则发动了著名的清党行动,将苏联的许多外派人员驱逐回了苏联,彻底和苏联决裂了。

而当时蒋经国还在苏联,小命还被苏联紧紧地抓在手中,蒋介石为什么能这么决绝地发动清党行动而没有丝毫顾忌到蒋经国的性命呢?难道是蒋介石根本就不关心他这个儿子的命吗?

其实蒋介石对蒋经国的关心还是有的,蒋经国在苏联的12年时间中,蒋介石一直思虑着蒋经国,这一点在蒋介石的日记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出来,不过虽然蒋介石深爱着他的儿子,但是他的内心更爱着他的权力、他的理念。

苏联的理念是他接受不了的,于是他就说出了先成仁、再循私这样的话,然后就不顾蒋经国的性命做出了自己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曾经提出过拿一个被蒋介石在上海抓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波兰人与蒋介石交换,想把蒋经国换回那个波兰人,不过这个提议最终被蒋介石给拒绝了,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因为自己的私情而辜负整个家国。

因为要制衡日本,所以蒋经国被放回了国

而蒋经国则在苏联人的胁迫下,在当时苏联的报纸上通过写信的方式大骂起了蒋介石,将其骂得狗血淋头、并宣称要和蒋介石断绝关系,当然有说法称这封信并不是蒋经国的手笔,蒋经国当时只起到了签名的作用而已。

这份声明是蒋经国在1935年的时候发表的,而在1936年时,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停止了他凌厉的安内行动,双方开始和解了起来,蒋介石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变得和缓。

当时苏联左右面临着两个大敌,首先在西方是对他们威胁最大的希特勒德国,他们为了能让蒋介石拖住日本这个东方的敌人、好空出手专心对付希特勒,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示了对蒋介石的谅解,双方关系开始和好起来,而他们为了能让蒋介石一心投入抗日的立场中,他们决定把蒋经国放回蒋介石身边。

然后在1937年的时候,蒋经国才回到了国内。

父子相见一笑泯过往

蒋介石在听闻蒋经国可以回国的消息后,他非常的激动,不过这个时候,他手下不知道怀着什么用心,默默地把蒋经国大骂蒋介石的信呈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在看完信后并没有动怒,他沉默了起来,他是知道自己在这里面的责任有多大的,也知道自己儿子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危急,所以他并没有怪罪蒋经国,只是跟手下人说了一句等他回来后暂时不见他的话,就没有后文了。

不过在蒋经国回国后没多久,蒋介石就因为对蒋经国多年压抑着的思念,前去见了蒋经国,父子时隔多年的相见在这一刻没有太多的语言,蒋经国直接跪在地上,重重地给蒋介石磕了三个头,也正因为这一次的跪拜,父子二人一笑泯恩仇,忘掉了以往的不痛快。

然后蒋介石为了能让蒋经国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让蒋经国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

在台湾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让蒋经国没有障碍地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把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影响力最大的孙立人软禁了起来、把国民政府内部各大可能会对蒋经国继位造成影响的大佬给摘去了职权,就连他以往最为信任的俞济时也没有逃出这个例外。

正是蒋介石帮他儿子铲除了所有的障碍,在蒋介石死后,才无人能动摇到蒋经国对他位置的接替。

所以说蒋经国之所以会去苏联是因为当时蒋介石需要苏联人的帮助,在1925年的时候,美国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蒋介石以及他身后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和美国的合作是在抗日战争后才开始的,而最开始的时候,这种合作是很微小的,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才和蒋介石大规模合作起来的,从时间的跨度上来看,想必大家对蒋经国为什么没去美国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吧。

最佳贡献者
2

蒋经国的一生也是非常传奇的,他的经历一点儿也不比他的老子蒋介石逊色,他一生辗转过很多地方,最后死在了台湾,也许连蒋经国自己都料想不到他的人生会是那样的情况。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蒋经国先后在苏联待了12年,期间还娶了一个苏联的老婆,生了孩子。那么,蒋经国为什么会去苏联呢?

1925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在蒋介石的许可下,去苏联留学。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正在与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合作,蒋介石虽然已经在国民党内崭露头角,不过还远远算不上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因此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蒋介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苏联留学,名为留学,实则为充当人质,以换取苏联方面对蒋介石的信任与支持。

而当时输送中国的留学生到苏联留学实际上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意思,鲍罗廷在当时国民党内部拥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而1925年3月,孙中山已经去世,亲苏的廖仲恺也被刺杀了,鲍罗廷急于在国民党党内寻找代理人,蒋介石就成为了不二人选,不过为了控制蒋介石,鲍罗廷就想出了让蒋介石的儿子到苏联留学,充当人质的想法。蒋介石当时也需要苏联方面的支持,所以就答应了。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加入了共青团,但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蒋经国在苏联的处境就微妙了,他一度公开表示要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不过在蒋经国待在苏联的12年间,蒋经国先后三次要求回国,不过都被苏联方面拒绝了。

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走向和解,中苏关系也开始回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蒋经国在1937年回到了中国。

3

蒋经国1925年在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一,因为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蒋经国去哪里读书,实际上并不有自己决定。作为蒋介石的儿子和唯一合法继承人,蒋经国只能去苏联留学。

一,1925年国内外形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三民主义理想,另一个就是稳定的革命根据地。

对于蒋介石,实际上手里的筹码并不多,蒋介石之前也到苏联考察,对苏联的社会制度各方面并不感冒,甚至曾劝过孙中山不要学苏联。

但是蒋介石除了依靠苏联,别无选择。

1925年的蒋介石,只是广东革命政府的普通议员,个人实力各方面远不如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人,如果此时蒋介石找英美日等过合作,他们肯定不理蒋介石。

直到1927年第一次北伐战争后,蒋介石牢牢控制江浙沪皖赣等地军事行政,才有了和英美日合作的机会,这期间和宋美龄结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1925年,宋家肯定看不上蒋介石这个女婿。

所以,这时候蒋介石虽然不喜欢苏联,却也要和苏联搞好关系,让苏联给足自己援助,帮助自己在广东建立个人势力。

二,蒋经国的秘密使命。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不光是学习,最关键的是三个秘密使命

1,充当中苏友好的使者。

孙中山遗嘱希望国民党与苏联“合力共作”,莫斯科中山大学应运而生。国民党要员子女中有50人赴苏留学,蒋经国是自己向蒋介石争取来的。与他同去的还有法国留学来的邓小平,冯玉祥女儿冯弗能,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

在亲苏派革命党里面,蒋经国分量最重,这决定了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也最为到位,这有利于国民革命军的胜利。

2,充当国民党给苏联的人质。

苏联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不含沙俄时期),干预中国事务时间比较短,对中国各地方势力的信任度不够,此时蒋介石派出儿子去苏联求学,有利于争取苏联最大限度的支持。

然而,这个人质并不能起到牵制蒋介石的作用。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一下子和苏联势力决裂,苏联多么努力的挽回都是无效。蒋经国这个不满18岁的青年,不得不和亲生父亲决裂,即使如此,后来蒋经国还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这一去就是12年。

3,表示向苏联学习的决心。

不得不说,青年时期的蒋经国,是真心向苏联学习的,在中山大学学期期间,和我当领袖邓小平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关系

可是对蒋介石来说并不是这样,蒋介石不喜欢苏联,顺带这就不喜欢蒋经国了。就此,包括孔令侃在内的四大家族对蒋经国都有了很深的偏见,说他是“俄罗斯儿子”。

抗战爆发后,蒋经国回到国内,一直得不到蒋介石信任。蒋经国除了那个俄罗斯老婆蒋方良,还找了一个江西情人章若亚。章若亚为蒋经国剩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蒋介石亲自取名孝严,孝慈。

绕是如此,章若亚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被军统特务毒杀。蒋经国都只敢独自流泪,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父子感情的蒋介石!

以传统的父子关系来看,蒋经国绝对是最会做“太子”的那一个,从1927年被父亲抛弃,到1942年爱人被毒杀,再到1975年继承蒋介石位置。近50年到隐忍,近50年到默默培育自己班底,中国历史上,还有更厉害的太子吗?

4

其因为当时的形势需要,为了让苏联提供更多的支持而不起疑心,蒋经国成了蒋介石送给斯大林的“质子”。(军情一线为您专业解读,喜欢就加关注吧!)

  蒋介石长子蒋经国1925年10月19日留学苏联,其时才15岁,15岁的孩子远离父母,去异国他乡独自生活,蒋介石当然是很心疼的,正常人不妨想一想,要没特殊原因,蒋介石愿意把这个还没成人的孩子送出去吗?其实就是为了巴结苏联啊。

为什么这么说?

蒋介石以前的经历就不说了,他呢,是1922年才得到赏识,从而发达起来的。

在此之前,最高职务是粤军,也就是陈炯明那支部队第二支队司令,中层军官,还受到粤军将领的排挤,从而万不得已,滞留上海 ,和张静江、戴季陶等人做投机生意。

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蒋介石呢,亲自登船护卫40余天,忠心耿耿,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从此就脱颖而出。

陈炯明叛乱平息之后,蒋介石便于当年10月,一跃升成东路讨逆军第二军参谋长,完成了从中级军官到高级军官的转变。

1923年2月,又被任命成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成了军方的高层人物。他那人除忠心外,也很有本事,并且在日本留过学,和孙中山有过相同的经历,所以孙中山对他是非常器重的。

当然,这些还不是他发达的主要原因,而他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这件事进入苏联高层视线的。

辛亥革命成功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了权,北洋军阀呢,和孙中山时分时合,让孙中山很不痛快,于是就有了建军北伐,夺取全国政权的主意。

可建军这事他以前没干过,不知道该怎么弄,这时候呢,苏联十月革命的新思潮传入中国,在中国引起一股留学苏联的热潮。

这件事引起孙中山的重视,于是决定派人去苏联考察军事,学习他们夺取政权的经验。1923年8月,孙中山成立了孙逸仙博士考察团,选拔军界新秀蒋介石当团长,带一拨人去苏联考察。

当时考察的理由是:想得到苏联的帮助和建议,顺利解决北平问题。北平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推翻北洋政府。

当时呢,苏联也想在中国扶持一个新的代理人,于是很快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所以蒋介石一行到苏联后,是得到苏联方面盛情接待的,参观了农村、城市,还考察了一些部队,苏联把政工和军事结合起来的建军方式,得到蒋介石的高度兴趣,以后呢,他基本上就仿照这个模式,在国民党军队里也安排了政工干部,当然, 这个做法共产党也用,不过学的更彻底而已。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蒋介石考察末期,就提出了解决北平问题的方案,他的方案是:绕开外国利益集中地华中、华南,在中蒙边境建军,在得到苏联帮助后,从外蒙方向进军,可以直插北平。

这个方案虽然稳妥,但苏联人不干。

为什么?

因为外蒙对苏联太重要了,他实在是一个控制中国的前哨站,由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缘故,苏联对这个方案置之不理,一直拖了一个多月也没个回复,蒋介石就因此气愤的回国了。

当然,他这趟访问也不是没有收获。

第一、睿智的见解得到苏联高层的注意;

第二、得到苏联允诺,将在建军方面给予人员、物资及其资金方面的支持。

回国以后,孙中山就创办了黄埔军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从此便培植出自己的第一批势力。

然而这些势力都是为以后准备的,现在还早着呢。因为一个军校校长 ,你以为能有多大影响力,不过是个后备干部的而已,在他前面,还有汪精卫、许崇智、廖仲恺、胡汉民等元老,个个都像一座大山一样, 挡住了他前进的道路,要按正常程序走,恐怕几十年后才能问鼎巅峰。

但是,令蒋介石都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天大的贵人出现了。

谁?

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

鲍罗廷帮蒋介石,看起来是天方夜谭,事实上,鲍罗廷不但帮,还起了决定作用。

因为鲍罗廷除了共产国际代表这个身份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苏联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

说白了,就是在中国为苏联谋取最大的利益。

1924年,孙中山在蒋介石考察苏联之后,为了回报苏联的帮助,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因此和苏联的关系更是蜜里调油。

于是呢 ,鲍罗廷就得到了苏联方面促进国共合作的任务,说是促进国共合作,其实鲍罗廷对当时的中共是非常看不起的。

他曾经评价中共上海中央说:就40个人,研究翻译成中文的共产国际提纲是他们的重要,罢工之类的事件暂时抛在面上,否则他就呆在租界自己的小天地发号施令。

瞧瞧,这就是他对中共的态度,这种情况,他哪里会帮中国呢。

1925年的时候,孙中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有亲苏倾向的廖仲恺遇刺,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又对苏联态度不明,这个时候,蒋介石对鲍罗廷表现出过分的尊重,而且这人又很有本事。

于是寻找新代理人的目光便落在蒋介石身上,别说鲍罗廷狂妄,因为身份的关系,他当时在国民党内几乎成了仅次于孙中山的二号人物。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苏联抓紧成立了纪念孙中山的,鲍罗廷便决定,推荐一批国民党高级干部的子女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就有年纪最小的,年仅15岁的蒋经国。

这个时候急着让蒋经国去苏联,其中什么用意还用得着多说吗。

蒋介石为此非常困惑,日记里也很犹豫过,但时间不等人那,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高官天天聚在鲍罗廷公馆开会,好多决策虽然名义上是集体决定,但这个集体有多大分量就不言自明了。

于是呢,蒋介石明白了,推荐蒋经国去苏联留学,其实是鲍罗廷向他抛出的橄榄枝,用以试探下他对苏联的态度。

明白这个原因以后,他就在日记里痛苦的决定:决意允许经儿去苏联留学。

蒋经国1925年10月19日去的苏联,当年年底,鲍罗廷就在公馆里向国民党高层提议:由许崇智、汪精卫、蒋介石成立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警察等全权,由此,蒋介石便跳过诸多元老,一跃成为三巨头之一。

这趟送蒋经国到苏联留学实在非常划算,其后呢,鲍罗廷还利用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授意在国民党中央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大会的投票上给予方便,蒋介石就这么迅速升上来,很快成为中国第一人。

而蒋经国呢,留学期间,三次要求回国,苏联方面都坚决不允许,直到日本侵华,也威胁到苏联大后方以后,为了促使蒋介石死心塌地的抗日,牵制日本在华力量,才于1937年西安事变之后,把蒋经国放回来的。

苏联为什么一直扣着蒋经国,不是人质又是什么呢。而蒋介石也因为这层关系,和苏联是貌离神合的。抗战胜利后,斯大林也曾多次示意毛泽东等人,放弃武装斗争,承认蒋介石政权,但毛泽东就是没听而已,当然这件事,如果大家感兴趣,就关注军情一线吧,咱们再接着谈吧。

5

大家普遍认为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蒋介石亲美反苏,所以蒋经国应该到美国而非苏联留学,但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蒋介石曾和苏联有过一段蜜月。

蒋介石年轻时是个风流胚子,他至少拥有过四个女人,原配毛福梅、妻子宋美龄,和未能结婚的姚冶诚、陈洁如,不过四个女人中只有原配毛福梅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蒋经国。

蒋介石结识宋美龄时,和毛福梅的婚姻关系仍在存续过程中,但宋美龄是个西式人物,信奉一夫一妻制,她给蒋介石开出的条件是,想和自己结婚,必须和原配离婚。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蒋介石果断选择和毛福梅离婚,和宋美龄结婚。

但毛福梅并未离开蒋介石的老家,她仍留在蒋家,一面照顾蒋介石的母亲,一面抚养蒋介石的儿子,而蒋介石的母亲也始终把毛福梅当作自己的儿媳看待。

老人家一点都不糊涂,在她心目中,毛福梅才是自己真正的儿媳。

即便在毛福梅死后,她也是作为蒋家的媳妇进入蒋氏祖庙的,所以我们在肯定宋美龄对蒋介石成功的帮助时,绝不能忽略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女人——毛福梅。

毛福梅的善良、慈爱和坚强,让蒋经国健康成长起来,也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当蒋经国长到10岁时,蒋介石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工作,他把蒋经国带到上海读书,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照顾蒋经国。

可以说,在蒋经国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蒋介石是没有在身边陪伴和照顾儿子的,父子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关系,这使得蒋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理解自己的父亲。

从1923年开始,孙中山先生开始谋求和苏联合作,委派蒋介石作为考察团团长赴苏联考察。考察期间,苏联短时间内的发展和强大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中苏开始正式合作时,委派留学生赴苏联留学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所以在1925年的时候,蒋介石决定把年仅15岁的蒋经国送往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并接受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革命,让中国尽快强大起来。

一开始,蒋经国在苏联的留学生活是平静而充实的,但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反共反苏。

蒋介石的这次行动酝酿已久,他不顾儿子蒋经国尚在苏联的危险,毅然决然发动反革命政变,这招“丢卒保车”充分显示了他“无毒不丈夫”的本性。

蒋介石的行动让苏联大为愤怒,但他们没有对蒋经国下狠手,只是把他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蒋经国在西伯利亚当了1年左右的列兵,又回到莫斯科继续学习,并于1930年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此后的时间里,蒋经国经过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洗礼”,他在工厂做过工、到农村耕过地,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甚至受到过斯大林的召见。

1933年初,蒋介石因拒绝释放被关押的苏联情报人员,再度和苏联交恶,蒋经国再次替老爹“背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一个金矿做工。

这家金矿实质是一所劳改营,在此期间,蒋经国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这些都成为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锻炼了他独立坚强的品格,如他母亲毛福梅一样。

1933年10月,蒋经国到乌拉重型机械厂当了一名技师,在这里他的命运迎来转机。

蒋经国是一个很实干的人,性格也好,很快就被提任机械厂厂长助理,还结识了一名年轻漂亮的同事、17岁的俄罗斯姑娘芬娜。

在孤苦伶仃的异国他乡,缺乏亲情的蒋经国爱上了芬娜,自幼父母双亡的芬娜也爱上了这个坚强独立的外国青年,两人就此相恋,并在1935年结婚,当年生下儿子蒋孝文。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形势日益严峻,一天不如一天。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吞中国的野心,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蒋介石一心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执意“围剿”工农红军,引发国内外一片反对。

蒋经国对父亲的行为十分愤怒,他于1936年1月在《真理报》上公开发表了一篇给母亲毛福梅的信,严厉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痛斥他“一次又一次出卖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甚至爆出蒋介石当初脚踢毛福梅,导致母亲流产之事。

若干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蒋经国被苏联“洗脑”了,但实际上以蒋经国的经历,对蒋介石这个没有尽到父亲职责的父亲有所怨言太正常了,他对蒋介石的声讨也是一个爱国的热情青年最自然不过的举动,何况蒋介石背叛革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谁也无法洗白。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答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为了拉拢和支持蒋介石积极抗日,为自己减轻远东方面的国防军事压力,他们决定释放蒋经国回国。

从1925年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生活了12个年头。

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做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他让蒋经国先回到奉化老家,送给蒋经国四本书——《孟子》、《曾文正公家书》、《总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让他潜心阅读,谓之“补课”和“洗脑筋”。

蒋介石的这一举动无疑十分可笑。

蒋经国15岁远赴苏联,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在苏联呆了整整12年,回国时已经27岁。这12年不是象牙塔的12年,不是吃喝享受的12年,而是充满了充满波折的12年、努力奋斗的12年、劳动锻炼的12年,社会这个复杂的大课堂教会了他一切,也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岂是读几本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书能替代得了!

事实证明,蒋经国在后人中的口碑比蒋介石好得多,他敢于革新,敢于追求民主法治,也是一个重实干重民生的理想主义者。若不是早年的命运多舛、生活磨难,一个生活在温室里的官二代根本无法接手蒋介石留下的摊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6

当时正统的中央政府在北京,也就是后来我们称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是得到国际上承认的政府,它才同美国等西方列强有外交关系。而同时期的国民党只是在广州建立的非法政府,没有国家承认,到美国留学也不是你想去就去的,再说当时也不是为了读博士,拿学位,纯粹为了革命理论,革命信仰去学习,学习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国民党要发展,要建立自己的武装,必须寻求外援,看上了苏联。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来自东西方列强的压力也很大,一方面搞“国际共运”,瓦解列强内部,另一方在中国寻求代理,牵制来自日本的咄咄进逼,也看上了国民党,双方一拍即合。

你要问为什么不扶持共产党?那时的共产党就是苏联远东共运的一个支部,可惜当时全国共产党员统统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人,来不及啊。这就有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苏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建黄埔军校,苏联从资金,武器到军事教员全力支援。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在莫斯科建了中山大学,是为了培养中国的革命力量,或者理解成亲苏分子也可以,不仅蒋介石派去了,国民党许多大佬都派去了。现在总说苏联当时就想把蒋经国当人质,那是写文章的人古书看多了,当时不会考虑的那么多,就是去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要说一下,当时的蒋介石还不是反共分子,那时国共合作的很好,后来变了是后来的事。




7

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这首先是因为当时苏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国。当时曾有一种流言,说列宁要把以往沙俄时代侵占中国的领土全部还给中国——自然这个纯属虚构。但苏联确实在当时令人向往,因为据说斯大林一上台,就推行了大规模工业化运动,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至少在重工业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其次,是因为苏联对当时的孙中山方面表现出若干善意。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在桂林与孙中山进行多次长谈。1922年,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越飞更来到中国。他当时脚踏三只船:既跟北京政府谈,也跟吴佩孚、孙中山谈,

吴佩孚自然是军阀,但他对苏联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坚持蒙古属于中国,一旦中国形势好转,苏俄军队必须立即撤走,即蒙古回归中国——吴佩孚还向报界公开了与越飞的秘密联系,以示“绝不讨好俄国”的决心。

于是苏联便冷淡了吴佩孚,转向孙中山。虽然在他们看来,孙中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军事和经济实力也比不上吴佩孚。但越飞与孙中山会面之后,却谈妥了一些事,譬如:

“越飞君正式向孙博士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但即便是孙中山,显然也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这一主张,越飞也没有表示疑义)

当时孙中山计划发动北伐,他希望苏联派兵佯攻东北以牵制张作霖,而后他就可以乘虚而入,直捣北京。当然孙希望苏联能给点钱,譬如说给200万金卢布。

除此之外,孙中山还有另一个方案,就是组织十万军队从四川和甘肃进入外蒙,以进攻北京。同样,他也请求苏俄给予武器、装备和顾问方面的援助。

(图:蒋介石和苏联代表在一起)

结果,苏联拒绝了孙中山的西北方案,但对北伐表示支持。1923年越飞曾表示苏联愿意分期援助孙中山200万卢布,另外还可以给他步枪、机枪、炮和装甲车。越飞还表示,孙可以建立一个军校。随后,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便率团赴俄考察,而苏联也派鲍罗廷抵达广州——孙中山则开始表示:“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

但就在孙中山和越飞的联合宣言中,却有这样的表示:

“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

所以,孙与俄的合作,并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他不会放弃“三民主义”为正宗意识形态的坚持,虽然“容共”,但其实并不以之为然。而苏联那边,之所以选择孙中山和国民党,也是一种权宜之计,苏联不可能做孙中山的无私援助者。

此时,蒋经国正在北平吴稚晖所办的“海外补习学校”读书,当时的他正年轻,而且基于父亲蒋介石的立场,他反对北洋政府,参加示威游行也毫不奇怪,所以他曾被北平警察局关了两个星期。施放之后他便来到广州找老爹,正好那个时候他爹当校长的黄埔军校正筹划派一批青年人去苏联留学。蒋经国就去找吴稚晖,请他推荐。吴让他考虑两周,而在两周之后,蒋经国依旧坚持要去俄国。

那么,他爹蒋介石怎么看呢?实际上老蒋早在1919年就萌发过要去俄国看一看的念头——当年1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他曾把俄国革命看成是“一个新纪元”,说:“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共产党,必竭力为之辩护”。

1923年,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的团长访问苏联。但是,因为实地考察,他发现了不对头的地方。譬如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态度,蒋介石显然以为苏联最终会将外蒙古还给中国,所以他希望能在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建立一个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基地。如此一来,他便可以从库伦出发南伐,只要突破河北的张家口一线,就可以杀入北京,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

然,苏联一口拒绝了蒋介石,为什么?因为在苏联看来,外蒙古是自己的地盘,不可能真的还给中国。而如果国民党在库伦立足,苏联就无法再掌控外蒙古。

所以,只能拒绝。

蒋介石非常不满,他在日记中说:“什么朋友啊、盟友啊,都靠不住。”显然就是这一点。所以,蒋介石回国后就向孙中山进言,不同意联俄,受到孙中山的批评。孙说:你顾虑过头了。如此一来,蒋介石就只能继续表示对苏联的友好,而此时他的儿子蒋经国要去苏联留学,无疑他也必须支持。这一点有1925年10月1日蒋介石日记为证:“我再次提示经国,允许他到苏联进修。”

至于美国,当时不可能成为蒋经国的留学对象,答案很简单,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没有对孙中山表示支持。蒋经国不可能去不支持本方的国家留学,所以他只能去苏联。

而在蒋经国抵达苏联的初期,苏联也确实在表扬他爹,说蒋介石是不断革命的表率。北伐军占领上海的消息传到苏联,据说莫斯科一片兴奋。人们在共产国际总部门前聚会,而蒋经国则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1927年4月,曾有一场红场游行在热烈装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人准备了“红色将军”蒋介石的肖像。

然后,随后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不再是红色将军,而是反革命。于是尼古拉在中山大学发言:“蒋介石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友人,现在却是我的敌人。打倒叛贼!”

(图:在苏联做工人的蒋经国,从照片上看简直就是个黑人)

尼古拉,就是蒋经国的俄文名。随后,苏联报纸《消息报》4月21日发表题为《父与子》的文章,摘录经国给父亲的公开信,说:“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后来,《真理报》又刊出蒋经国写给母亲毛福梅的信,说父亲是“全体人民公敌,因此也是他儿子难以和解的敌人”。

(这些内容,据说出自王明之手,王写好之后,让蒋经国签字。)

8

很多不为人知的是,黄埔军校当时建校很困难,是苏联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提供了武器等等,这就是为何周恩来能来当中将主任的原因,否则为何让你们的人当这么重要的职位?

还有广为人知的张灵甫的74师,之前很多时候是装备苏械的。是的,你没看错,这支王牌军装备了大量苏联的武器,可想而知苏联的输血。所以我觉得蒋经国去苏联有点作质子点意思,而且老蒋是两条腿走路,蒋经国去了苏联,但是蒋纬国是德国留的学,这是两面押宝的意思?开个玩笑。

另外,过去关于蒋经国留学莫斯科的记述,从未提到他与冯弗能的短暂婚姻。根据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身为克格勃)在1996年将苏共中央秘密档案局档案解密的内容,有关蒋经国留学苏联时期的短暂婚姻真相终于曝光。从此以后,他们当年的同学也陆续开禁,片片断断回忆他们当年的罗曼史,不过老蒋似乎不太喜欢他这个苏联儿媳妇。

9

1925年10月19日,蒋介石儿子蒋经国与张熙媛、陈绍禹等人自上海搭乘游轮前往苏联共和国。

也是从这天开始,蒋经国的人生发生了惊天逆转,这也为蒋家后人血脉最终“中俄混血”埋下了伏笔。

蒋经国的这一命运,早在1919年,便已注定。那年,还未登上高位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

“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苏联共,必竭力为之辩护。”

这段日记,在2009年3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布。日记被公布后,顿时吸引了世界各地研究蒋介石的学者的目光。

通过研究蒋介石的日记,世人惊奇地发现,蒋介石竟曾一度对苏联如此向往。

这篇日记的被公开,也解释了1923年,蒋介石费尽心思找机会,代表孙中山对苏联进行了访问的缘由。蒋介石在当时的情况下访问俄国,实是必然。

在三民主义已经无法应对国内局面的情况下,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几乎成了所有被殖民国家的向往,当时的中国虽已进入民国,但本质上仍是半殖民地半民主国家。所以,中国对于苏联也充满了向往。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孙中山终于意识到革命的根基并非那些资本大鳄,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孙中山真诚希望可以从苏联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并积极与苏联合作,以图找到救国之路。在此背景之下,蒋介石访问苏联成为必然。

从苏联回来之后,蒋介石对苏联大肆褒奖,认为苏共的最高boss加里宁非常慈祥;和他站在一起,哪怕一句话都不说,也会如同沐浴在春风中一样舒适。

但这种春风般的舒适绝不是蒋介石将儿子送到苏联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持续了不到一年,蒋介石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他一度在日记中写到:

“各国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什么朋友啊、盟友啊,统统都靠不住!”

蒋介石为何会发生如此态度变化呢?原来此次访苏除了学习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想让苏联帮助国民党在蒙古修建一个军事基地。

苏联人又不是缺心眼儿,怎么会答应他们这种要求?谁会同意别人在自家后门按个定时炸弹?更何况,这个炸弹还得是自己掏钱按,点火装置在别人手里。

求而不得的蒋介石,此时自然就会对苏联不满。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必然能够察觉蒋介石的不满。毕竟,力从来是相互作用的。既然如此,他应该不会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的。不管怎么说蒋经国也是亲生儿子,此举无异于羊入虎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儿子送到苏联,听上去真真有些令人费解。是蒋介石不懂政治吗,显然不是。实际,把蒋经国送到苏联上大学,就是蒋介石懂政治的表现。

换言之:把亲生(可能是唯一)儿子送到苏联,是出于政治考虑,说得再白点:就是利益。

苏联人和他玩阳谋,蒋介石亦以阳谋解之,可谓是针锋相对。

当年访问苏联的时候,蒋介石已经看出了苏联的诸多问题,比如说:苏俄是少数人种当国,排斥异己,他们的大清洗运动也令蒋介石十分担忧苏俄的前途。

那么,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到底能达成什么政治目的,换取怎样的利益呢?

1925年,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与北方旧军阀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此种情况下,双方自是必有一战。

当时全国的军阀均有外国势力扶持,苏联在国内除了与国民革命军交好,同时也和诸多其他军阀有过来往。大家都在紧盯着局势的变化,然后伺机押下手中的筹码。

在小日本紧盯着东北三省和山东半岛的情况下,想要和他们搞好关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北方又毗邻苏联,倘若自己在北伐过程中,苏联人南下搅乱局势,势必对自己的统一大业造成极大影响。如此一来,蒋介石就不得不向苏俄妥协,以便为北伐争取时间。

所以,到此,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蒋经国名义上是去苏联学习的,实际来看,他更像是被人当做人质。如果日后蒋介石违逆了苏联的意志,他们完全有可能将蒋经国给撕票了。

除了政治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符合苏联的对华政策;苏联在那个时期,又是给中国派教官、又是派遣指导员,给当时的统治阶层造成幻觉:苏联是真心帮助中国的。

而苏联对中国的友好政策,就意味着国民革命军拒绝了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

蒋介石清楚地知道,国民党革命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势必影响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任由苏联在中国搞下去,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他们的附庸。到时候,国民政府能不能存在还得另说。

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国民政府与苏联交好的情况下,便意味着和西方交恶,蒋经国必然不可去西方上学。

既然如此,倒还不如让蒋经国去苏联学习了。不仅能够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如果有一天两国发生摩擦,也能提前做好准备。

如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15岁的蒋经国登上那艘来自苏联的油轮........

此后,蒋经国便把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奉献给了苏联,奉献给了苏维埃建设,对了,在苏联的13年里,蒋经国并不叫蒋经国,他叫: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到苏联的第10年,他与白俄罗斯人蒋方良结婚..........

10

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满清的一次革命、然后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四次革命......不同时期寻求过不同列强的襄助。

兴中会就是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同盟会则是成立于日本东京,黄埔军校是在苏俄的支持下创建的,通过以上例证,国民党及其前身不同时期的国际倾向性一目了然。

蒋介石自称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一直到1927年,仍是秉从孙先生遗志,随苏俄起舞。

蒋介石与1923年出访过苏俄,这一次行程改变了苏俄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他对苏俄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政治组织结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均产生质疑。

质疑只是埋在心里。脚步还要追随孙先生,因为他自己羽翼未丰。

蒋介石的大公子蒋经国留学苏俄,就是发生在这一时间段。

这时候的孙中山先生已经去世,为了使他生前的“以俄为师”的口号落地,继续扶持中国的亲俄势力,苏俄决定成立在莫斯科成立“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在中国我们叫它“中山大学”,用苏俄的理论培养中国的革命干部,招生对象全部是中国人。
1925年的“五卅惨案”发生时,不满十六周岁的蒋经国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蒋介石早就定下来让蒋经国去中山大学留学,于是就派蒋经国先去北京就读“俄语培训班”,去了北京的蒋经国也没闲着,继续投身反对北洋军阀的游行示威活动,思想比较先进、激进。

中山大学成立不足两周,蒋经国和国民党其他党政要员的50名子女、还有其他渠道选拔出来的进步青年就坐上远洋轮船出发了。

派子女远赴苏俄留学,是当时的国民党要员的唯一政治正确路线,蒋介石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亲俄立场,以当时老蒋的地位,蒋经国还远算不上“质子”。

1927年4月,蒋介石与苏俄闹翻,蒋经国在苏联本来学的好好的,这下倒霉了。蒋介石曾经评价过两个儿子“经儿可教,纬儿可爱”,蒋经国的“可教性”马上显现,为求自保,他坚决宣称与蒋介石划清界限,靠着这种态度,后来又进入列宁格勒中央军政学院深造,1930年,蒋经国顺利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就是探讨“游击战”。
苏联征求了一下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利扎罗夫同志(蒋经国俄国名字)的意见,准备把他送回中国开展游击战,这使得蒋经国差点有机会回国跟他老爹开干。后来国内同志没有认可这个计划,蒋经国没回成国。

这就尴尬了,他毕竟是敌对势力的后代,学习成绩再优秀也不好安排工作不是?苏联人对他采取了冷藏处理,先后去农庄、工厂去直接参加劳动。蒋经国吃了不少苦,有一次饿得去偷饭馆外面的地沟油,回家补充肚里缺乏的油水。

1937年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这位已经成长为“质子”的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利扎罗夫厂长同志终于熬过了12年苏联留学加劳动的时代,带着他的白俄罗斯妻子芬娜回归祖国,父子一见面,就跪在了蒋介石的面前。

然后对着自己几个月前还在骂“独夫”、“笨蛋”、“叛徒”、“家暴者”的这位血脉至亲,恭恭敬敬的连磕三个响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