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事修筑还是很讲究的,例如某军阻击时候,专门研究了怎么修防御工事,战壕、掩体、散兵坑、土工作业几乎完美,充分发扬火力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有生力量,阻击战打了好几天,都撤防了,敌军依然难以通行(有大量的铁丝网、陷阱、诡雷)。

小时候调皮,喜欢点了炮仗往水里扔,可是大多数时候的结果是,爆仗在入水的那一刻熄灭。后来小伙伴们发现,从芯子烧完到爆炸还有两三秒时间,这段时间没爆仗会喷出火花,扔水里就能炸出漂亮的水花。

这就是考验一个男孩胆量的时候了!黄粘土中挖窑洞,厉经千年也不塌,当年宋军抗金寇,就把地下长城挖,古迹历历今犹在。

游击战十六字方针,首要的就是敌进我退。有退才有进,进退要有据,对平原地区来讲,青纱帐和地道是最便捷高效的隐身腾挪转战之处,进可攻退可守。

冀中平原细腻干爽的土质也是适合开展地道战的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换南方就不行,挖地一尺就出水,土质松散石子多。

最佳贡献者
2

地道战时,如果自己所在的地道被扔进了手雷,我用参战一年多的亲身经历告诉你,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会造成人员伤亡,轻者受伤,重者死亡,毫发无损者少之又少。首先要看手雷的起爆时间。一九八五年,我们用的手雷的起爆时间约为一点八到二点二秒之间,投手雷一般是拉环挂在小手指上扔出,从扔出到落地大约一秒左右(看距离远近),落地后距离爆炸还有一秒左右,等到发现手雷落在自己跟前了,最好的办法是立刻原地卧倒,卧倒时尽量远离手雷,有可能时,使自己的脚朝向手雷,这样能使手雷的危害降到最低。其次要看自己的反应能力。反应快的人能利用不到一秒的时间,窜出三四米远卧倒,一般人窜出一二米远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战场上的战士的神经是二十四小时紧绷着的。我连的一个新兵,晚上上岗时发现阵地前面的竹林里有响动,慌忙拿起手榴弹拉弦就扔,结果手滑,造成向后脱手,直接飞进了后面指挥所的洞里,多亏年青的副连长身手敏捷,一头鱼跃窜出,毫发无伤。最后,要看自己的运气。如扔过来的手雷落在坑里、土堆上或障碍物后,对卧倒人的杀伤力会大幅度降低,这种情况下就是受伤也不会丢命。如果自己处在狭小的空间里,面对扔进来的手雷,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3

地道,往地道扔手雷能让人无处藏身而可能被炸死的那就不叫地道,那是地窑。

所谓地道都会有一定的深度,会有拐角能容身隐藏之处,可以躲避洞口外射来的子弹及小威力爆炸物,有的地道还具备通风,防水,防烟,防毒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地道战》里境头,鬼子往水井内扔手雷,躲藏在水井壁洞口内的老乡和孩子被爆炸震得捂耳张嘴但毫发无伤。鬼子发现了洞口,并没有往洞口内扔手雷,因为起不到实际作用,鬼子是朝洞内灌水,放烟要浸死熏死洞内的人们,而洞内人只能被动的封堵洞口和向洞外突围,及至后来改进了地道才解决了防烟水毒的问题。

地道战是发生在河北冀中平原的真实故事,电影虽有政治倾向,但是一部拍攝于50年代的战爭教学片,非常接近于抗战时真实情况,远不是现在抗日神剧可比的,而地道也一直保存到了建国后,至七八十年代大部损毁塌陷。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地道的作用,那还是很简单的人工地道,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坑道战也打出了志愿军的威名,使联合国军无计可施,因此普通手雷对于地道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威胁。但还有例子,我军在对越反击战中,越南山地自然溶洞众多,越军总会三三两两藏于洞中伺机向我军袭击,使我军遭受一些损失,我军根据情况改变战术,以班排为单位,三人一组相互配合,逐洞搜索消灭残敌,称为挖老鼠洞,当发现一洞中有越军时,便将整箱的手榴弹扔进洞,一箱不够再扔一箱,只到将洞内越兵炸死,震死,熏死或受不了出来投降为止,这个方法非常行之有效,也体现了我们的弹药充足。

4

地道战是一种消极、被动、无可奈何弱者防御战法。是强者和弱者游击战,如:苏军和日本关东军虎头要塞之战,还有中越边境反击战手段,则有力说明胜负结果。

制胜地道的办法很多种,就拿你所说的手雷就完全可以,发现洞口用手雷炸塌了堵死,如法炮制以此类推就可以了,哪么地道一无是处了?也不是。

我们应该记得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举国上下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指事。进行著名的七三八一挖地道弘伟工程,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核战争地道是最好的防御措施。由此想到现如今的地铁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望发扬光大。

5

地道里面有很多小的隔断,可以防烟,防水,防手雷等。

6

闲极无聊,替古人担忧。地道战,地雷战,都属于策划出来的娱乐报道,即使有电影,即使有几处遗址,都改变不了那时很小众很个别的事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