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实录》是最权威的清代正史史书,所谓实录就是史家按照真实事件的情况,把实际发生的背景,年月日,事件,负责人等等一切的情景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是历代常用的一种史料题材。在清圣祖实录就详实的记载了康熙玄烨的身体情况,如在康熙四十七年冬天开始,玄烨的身体就开始出现了状况。
雍正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他是个明君而非仁君,明君指的是治理国家能力很强,但在某个地方也犯下了严重错误,但总的来说是七三开的,即成绩七分,过错三分。
可以这样说,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
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康熙是自然死亡还是被雍正弄死的?
对于康熙皇帝的死因有很多,康熙在位61年,享年69岁,并不算什么高龄,那么死因究竟是什么呢?
1.对于正史的记载中,对康熙之死《清史稿》只有一句话“十一月戊子,上不豫,还驻申昜春园。以贝子胤祹、辅国公吴尔占为满洲都统。庚寅,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甲午,上大渐,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2.中毒而死
根据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二度被废的时候,康熙似乎比第一次废太子轻松许多,谈笑间,便将此事快速了结。
从此后,康熙便再不愿意提及预立储位之事,若有大臣不识趣妄提这事的话,往往会把康熙惹得勃然大怒,后果非常严重。康熙之所以不愿意再立太子,一来是不愿意看见这些皇子们在那里尔虞我诈甚至公开争斗;二来怕万一立了太子,到时候又来个像胤礽那样的,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与安全。
立储之事弄得康熙晚年心神郁结,愁闷不堪,很多本想办的事情都没有办成。
康熙于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前往南苑狩猎,这个时候身体完全健康无虞。十一月七日“偶感风寒”,也就是感冒了,随即移驾畅春园,五天之后就驾崩了。期间他下诏“偶感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且中途曾说“朕体稍愈”。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康熙的治病过程,没有任何记载,对一个皇帝来说很是刺眼。所以,很容易判定康熙系非正常死亡。
康熙自己对医道的精通程度远高于雍正,雍正怎么能在一个行家面前下手?再说如果下毒,那么牵扯进去的人就不只一个,这事肯定不能是每道工序都雍正自己去做,肯定有数个人帮着他一起做。
那么怎么保证这好几个人都对雍正死心塌地跟着他一起做这种谋逆的大事?再说如果真是雍正弄死康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怎么还能坐在皇位上十三年而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以此为由发起过对他的反抗?
另外还有传教士马国贤的记载,马国贤当时就在隆科多家里吃晚饭,听到外面人荒马乱,好像有很多人走动的声音。
他就觉得出了事,后来他看到很多部队在跑动。据康熙八世孙后来走访当时畅春园附近的爱新觉罗后裔得知,当夜隆科多调动很多人,因为康熙得了感冒需要温度低一点,但是隆科多把寝宫外面点了很多大香炉,提高温度,加速了康熙的死 。
总结:最后的结论就是,康熙就是年老体衰,身体的免疫力低下,加上已经有很多的老年病缠身,在冬天不注意保养自己还任性去打猎,做这种剧烈的运动导致由风寒引起的疾病器官衰竭而正常的病死。毕竟69了,这个岁数在古代已经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