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的历史剧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的鳌拜真实面目又是怎么的呢?

其实,鳌拜是清初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满洲第一巴图鲁––––功臣鳌拜

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古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只是到了康熙年间,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资历再高、功劳再大,在新帝新政局新形势之下,他只能被迫退出历史的舞台。

鳌拜精通骑射,从青年时代就跟随皇太极进攻蒙古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很好的战绩。

崇德二年,皇太极命贝子硕托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进攻皮岛,由于硕托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阿济格接受,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吸引皮岛守军注意力;另一路是进攻的关键所在,其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皮岛西北角的要害阵地。

而后一路由鳌拜和准塔率领,其渡海发动进攻时,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虽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这一战,是鳌拜的成名战,皇太极以鳌拜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松锦之战中,锦州祖大寿被包围,洪承畴13万大军来援,进至松山,与清军激战,清军右翼济尔哈朗部遭受明军火器的猛烈攻击,处于下风,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来援,其中就有鳌拜。鳌拜部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其后鳌拜也不待军令,果断乘胜追击,打到明军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五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代皇太极亲来后,彻底赢得了松山之战的胜利,而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大清入关后,鳌拜又是绞杀农民军的主力干将,从顺治元年十月开始,鳌拜一路将李自成从西安辇到了湖北,最终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害,大顺政权土崩瓦解。打垮李自成后,鳌拜又奉命前往四川,剿灭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鳌拜身先士卒,一路猛烈进攻,最终张献忠被杀,大西军主力被破。

皇太极的忠臣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贵族在帝位继承上出现了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而作为向欢庆护军统领的鳌拜手握重兵,成为了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换位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

当会议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道:“我们这些先帝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式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中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鳌拜,满洲镶黄旗人,满清第一勇士,战功赫赫,太宗、世祖、圣祖三朝元勋。鳌拜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辉煌前半生+专权(?)后半生


早年随皇太极立汗马功劳。后辅顺治帝,顺治驾崩,遗诏命鳌拜为四大佐臣之一,辅佐8岁的小康熙。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权被拘禁,后死于幽所。

战功卓著的鳌拜。


1、皮岛之战。1637年,鳌拜立军令状请战皮岛(今朝鲜椵岛),攻克明军战立下头功,并晋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

2、 松锦会战。锦州?明军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清生死攸关之战,最终鳌拜冲锋陷阵,五战五捷。此战后大明再没雄起,皇太极大喜,后,鳌拜升为护军统领。
3、打垮李自成。1644年李退守西安,鳌拜进攻西安大顺军,后转战河南、湖北大小13战。次年李自成被害,大顺军瓦解。
4、灭掉张献忠。搞掉李自成,顺治帝三年,鳌拜又一次先锋出战张献忠,扫灭大西军,并肃清残余势力。再次首功。


无论早年关外之战,还是入关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鳌拜都冲在最前面出生入死,战功赫赫。鳌拜,当之无愧大清开国功勋

忠心耿耿的鳌拜。


鳌拜出身将门,初随皇太极,鞍前马后,南征北战。后,皇太极过世,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争帝。鳌拜坚决拥护先帝后人继位,不惜以武力对抗强大的多尔衮。要知道,多尔衮为皇太极兄弟,豪格、顺治之叔,鳌拜和多尔衮比,只是个外人,皇室是人家的,这势力差太远 ?也足见鳌拜多衷心先皇。
最终双方妥协,由皇太极第9子继位(即顺治)。但,此后多尔衮和鳌拜这梁子算结下了。
鳌拜忠于皇太极,自然就忠于其后人顺治。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多次打压鳌拜,顺治多次出面调解。顺治亲政后也视鳌拜为心腹重臣,让其随侍身边,直接参与国家各类事务。可见顺治很看重鳌拜。无论对皇太极还是顺治帝,鳌拜都是绝对的干将忠臣


专权争议的鳌拜。

公元1661年,顺治帝去世,遗诏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8岁的小康熙。一个体弱,一个性弱,鳌拜目标就对准了苏克萨哈(多尔衮的人)。先杀了费扬古之子(康熙侍卫?对鳌拜不敬),两家结怨,后鳌拜又灭了费扬古一家。
鳌拜最大罪名或是换地事件。其实这是早年多尔衮谋私,强行用正白旗差地换了镶黄旗好地。康熙五年鳌拜要求“呈请更换”,但遭到正白旗代表反对。鳌拜无视康熙调解,把三个代表给做了,强行换地。多尔衮的错,让鳌拜一人买单也不公平吧?况且鳌拜也是为整个镶黄旗家族,而非一己之私。

康熙十五岁时,鳌拜已是朝中最有势力的宰相,这和即将亲政的康熙必然是权力冲突。老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康熙要亲临天下。鳌拜啊,鳌拜,横扫四方无敌,可惜你不擅政治谋略,只会"横"劲不懂"奸"道...鳌拜最终被康熙设计拿下,后拘禁不久,大战四方伤痕累累的鳌拜于1669年忧郁而死


总体上,鳌拜功勋卓著,功远大于过,对两代先皇忠心耿耿,他是功勋+权臣而非奸臣。这是康熙没杀鳌拜的台面原因。真相或不全如此,毕竟长大的康熙不想有人挡道。在鳌拜没选择急流勇退时,就注定了命运。鳌拜后人并没多惨,后来康熙平反,尤其是雍正恢复了鳌拜名誉,并追封至高荣誉“超武公”(岳飞同封号),都很能说明问题。
历史滚滚,岁月无情,身后事任人评。但有一点没人不服,鳌拜? 真正的铁血男人!

3

关于鳌拜这个人,从正史中的记载,确实是个非常优秀的人物,他对清朝立下了很多大功,而他最终的覆灭主要还是君臣权力争夺的后果。



我们把鳌拜的人生历程翻看一下,主要依据是《清史稿·鳌拜传》和其它一些资料,逐渐来分析进行分析。

一、出身豪门

【鳌拜,瓜尔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功。】

鳌拜,瓜尔佳氏,他的出身起点挺高,他的伯父就是费英东,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功勋卓著。鳌拜的父亲是卫齐(汉名:丁锦华),皇太极在位时,被封为游击,进十六章京之列。皇太极对卫齐很信任,每次统兵出征时,就让卫齐留守盛京任八门总管。

起点高,鳌拜从军时,就以“巴牙喇壮达”的职位随军出征,立了很多战功。

这个“巴牙喇壮达”是什么呢?就是护军校。属于军队中的下级军官,武职六品,主要是负责皇帝的护卫随从。



二、战功卓著

【天聪八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

“牛录章京”就是低阶武官了,就是后来的“佐领”,管辖着最基本的军民单位,大约就是三百多号人吧,也有变动。“甲喇额真”就是参将首领。

【崇德二年,征明皮岛,与甲喇额真准塔为前锋,渡海搏战,敌军披靡,遂克之。命优叙,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

鳌拜还打过皮岛,立了功,提升为梅勒章京”,这相当于副将,比之前高了两阶。“巴图鲁”就是勇士,就类似于战斗英雄称号。这说明鳌拜不但武艺高强,还很勇敢。

【六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赴援,鳌拜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功最,进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

鳌拜参加了松锦大战,立下首功,升了官,成为了“巴牙喇纛章京”,就是“护军统领”,相当于司令部的警卫团长。

【八年,从贝勒阿巴泰等败明守关将,进薄燕京,略地山东,多斩获。凯旋,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叙功,进三等昂邦章京,赉赐甚厚。 】

鳌拜参加过进入明境的战斗,还打败过吴三桂,这次升官,就是“昂邦章京”,相当于明朝的总兵官。这就厉害了,手中就握着一定兵力了。



三、帝位之争

但这一年,皇太极死了,清朝内部就发生了一次危机动荡。关于鳌拜在这件事中的所作所为,咱们就要从别的史料中去查找一下。

《清史稿·索尼传》中记载:

【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旨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 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是夕,巴牙喇章京图赖旨索尼,告以定立皇子。

黎明,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旨崇政殿。

诸王大臣列坐东西庑,索尼及巴图鲁鄂拜首言立皇子,睿亲王令暂退。

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 礼亲王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乃定议奉世祖即位。

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盟于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

索尼和鳌拜等人带着兵上殿,以武力威慑,坚决不允许多尔衮兄弟夺取帝位。

而朝鲜史书《沈馆录》把当时的凶险记录得更详细:

【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鳌拜这些皇太极亲随部下是拿着剑上殿讨论问题的,坚决要立皇太极的儿子。

于是,在这场斗争中,最终六岁的福临登位。多尔衮没有能获得皇位。所以,鳌拜为皇太极这一系是立了大功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顺治,也就没有后来的康熙。



四、遭受打压

【顺治元年,随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诸臣功绩,以鳌拜忠勤戮力,进一等。】

到了多尔衮摄政时期,鳌拜也是从龙入关。多尔衮初摄大政,政局尚不稳定,鳌拜继续攫升。

【二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湖广,至安陆,破流贼李自成。进征四川,斩张献忠于阵。下遵义、夔州、茂州诸郡县。】

追击李自成,击败张献忠,鼎定中原,鳌拜立下不少功劳。这次,没有升官的消息。

【五年,坐事,夺世职。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锾自赎。】

顺治五年,清朝基本上政治上就稳定了,报复也就来了。鳌拜论罪下狱,差点问斩。罪名是他“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

这纯粹是胡扯淡的事。很明显的报复。

【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镶,迭败之,克孝义。】

【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这是两年后,立功不受奖,又被多尔衮贬了,真正的原因很简单:鳌拜忠于清朝,忠于顺治皇帝,却不肯效忠于多尔衮。



五、受命辅政

【世祖亲政,授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予世袭。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多尔衮死了,鳌拜才又获升迁,被顺治重用。一个字,“忠”。

【十八年,受顾命辅政。】

这是顺治皇帝驾崩了,鳌拜成为辅政大臣。他与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成为辅政四大臣。

以前都是说功劳,再往后,史书上就只记载他怎么干坏事了。

六、迫害政敌

【既受事,与内大臣费扬古有隙,又恶其子侍卫倭赫及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同直御前,不加礼辅臣。遂论倭赫等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并弃市。又坐费扬古怨望,亦论死,并杀其子尼侃、萨哈连,籍其家,以与弟都统穆里玛。】

七、圈占土地

【初入关,八旗皆有分地。睿亲王多尔衮领镶黄旗,定分地在雄、大城、新安、河间、任丘、肃宁、容城诸县。至是已二十年,旗、民相安久。鳌拜以地确,倡议八旗自有定序,镶黄旗不当处右翼之末,当与正白旗蓟、遵化、迁安诸州县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中外皆言不便。苏克萨哈为正白旗人,与相抗尤力。鳌拜怒,悉逮苏纳海等,弃市。事具苏克萨哈传。又追论故户部尚书英俄尔岱当睿亲王摄政时阿王意,授分地乱序,并及他专擅诸事,夺世职。】

八、得罪蒙部

【时有窃其马者,鳌拜捕斩之,并杀御马群牧长。怒蒙古都统俄讷、喇哈达、宜理布于议政时不附己,即令蒙古都统不与会议。】



九、位列首班

【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

十、结交朋党

【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讷莫及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玛尔赛、泰必图、济世、吴格塞等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

十一、阻挠上奏

【侍读熊赐履应诏陈时政得失,鳌拜恶之,请禁言官不得陈奏。】

十二、掌握官员调度

【上亲政,加一等公,其子纳穆福袭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师,纳穆福加太子少师。鳌拜益专恣。】

康熙亲政,但鳌拜丝毫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就导致君臣双方矛盾无法调和,走向分裂。

【户部满尚书缺员,欲以命玛尔赛,上别授玛希纳,鳌拜援顺治间故事,户部置满尚书二,强请除授。汉尚书王弘祚领部久,玛尔赛不得自擅,乃因事齮而去之。卒,又擅子谥忠敏。】

【工部满尚书缺员,妄称济世才能,强请推补。】



十三、走向覆灭

【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

被列了大罪三十,父死子囚。

【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

康熙晚年,给鳌拜又重新恢复名誉,关心他的后代。

【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

雍正年间,几乎就是彻底给鳌拜平反了,还加了封号“超武”。

【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

到了乾隆时代,鳌拜的地位又有所下降,基本上与康熙晚年的立场一样。

【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核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并命当时为鳌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那么通过以上的史料,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鳌拜的一生:

鳌拜为清朝,为皇太极英勇作战,扶立顺治,辅佐康熙都立过大功。

康熙初期,鳌拜打击政敌,擅权谋政,圈地谋利、结党擅权,他都干过。

康熙亲政,鳌拜仍然不愿意放权,导致君臣反目,鳌拜最终走向了覆灭。

鳌拜始终忠于清朝,忠于每一任君主,这没有问题。他既不是叛臣,也不是奸臣,而是个权臣。

但就是这个“权”字害了他的后半生。

鳌拜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开基创业、征战沙场的时代,而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君主也换了。他以为他的一切权力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不断建功立业而得来的。但实际上,在这个皇权社会中,他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皇权”的基础上。

做为臣子,“皇权”是万万不能沾手的啊。无论你出于什么目的,无论你多么忠诚,多么勤苦付出,只要你敢沾上,就必然遭到最沉重的打击。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啊。



鳌拜,用他的自由和生命再次验证了这条巅扑不破的真理,代价却是惨重的。

唯一幸运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仍然把应当属于鳌拜的那一份还给他的子孙。

4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鹿鼎记》的朋友们肯定知道鳌拜手握大权,认为是权臣、奸臣,那历史中真实的鳌拜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鳌拜,全名瓜尔佳·鳌拜,满洲镶黄旗人,其祖父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伯父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可见其骁勇善战是家族遗传,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是历经清朝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重臣。

1、皇太极时期,是战场上勇猛之将。

鳌拜因家族出身显赫,善于骑射,初露锋芒便受到皇太极的重用,。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相继命贝子硕讬、英郡王阿济格攻打明军所在的皮岛,鳌拜自荐并立军令状,经过英勇对战,顺利登岛,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勇士)。

崇德六年(1641)鳌拜又数次在松锦会战中冲锋陷阵数次打败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明军,取得胜利晋升为护军统领。

(松锦会战)

顺治元年(1644)十月——顺治三年(1646)正月,又率军打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队。

(清军攻打农民军)

2、顺治帝时期,是其心腹忠臣。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皇长子豪格、以及皇九子福临等多方势力为争夺皇位出现争斗,鳌拜作为手握重兵的镶黄旗护军统领,在这

场争斗中与多尔衮相抗争,也为顺治帝登基助力了一下,奠定得到顺治信任的基础,此后鳌拜多次与多尔衮抗争,直至顺治亲政。

鳌拜随侍顺治左右,大到参与管

理国家大事、调和孝庄太后与顺治帝母子矛盾,小到参与王室宗亲、审理案件等事务。顺治更是在鳌拜病重时亲自探望,可谓是顺治忠心耿耿的得力重臣啊!

3、康熙帝时期,大权独揽,结党营私,囚禁至死。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死后,年仅七岁的玄烨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政。然四位大臣并没有团结一致,索尼年老不问事,苏克萨哈和鳌拜两人政见不合互相厌烦,遏必隆为鳌拜是首。

此时鳌拜已是朝中最显赫有实权的大臣,于是欲望膨胀、私心不满,开始专权蛮横起来。以不敬为由杀死内大臣费扬古一家;在苏克萨哈请旨辞掉首辅为顺治守陵时,以24种罪名陷害处决。

鳌拜的党羽势力已经遍布朝廷内外,鳌拜与康熙矛盾渐渐激化。康熙想要掌权必须解决鳌拜,于是秘密训练一批亲贵子弟。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调走鳌拜亲信,让鳌拜入宫。自以为是的鳌拜毫无防备的来了,即便再英勇,也挡不住被一群训练有素、孔武有力的年轻人扑倒擒住,以30条罪名被囚禁,不久就死了。

(康熙设计杀鳌拜)

总之,鳌拜作为清朝三代元勋,前半生战功赫赫,是忠于大清朝,忠于皇太极、顺治帝的,晚年时权力膨胀,对康熙忠诚不够才被囚,电视剧中鳌拜形象的塑造有失偏颇。

5

鳌拜不是个奸臣。却是个权臣。

如果皇帝年轻力壮,权臣不权臣根本无所谓。但是皇帝是个年轻孩子。那你权臣就必须完蛋。

因为历史上权臣欺负皇家孤儿寡母的事情太多了。比如伊尹,比如霍光,比如赵匡胤,比如赵光义。

6

鳌拜在影视剧中是反面人物形象,但有史记载他是功大于过的人,影视剧没有客观公正的反映,从影幕中看鳌拜就是一个坏人……

7

提到鳌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电视荧幕上那一次次的登台亮相,每次都是胡子拉碴、怒目圆睁,目中无人和嚣张跋扈的形象,简直是深入人心,沁入骨髓。

尤其是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的那一幕,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耳熟能详,各个影视作品打着滚儿的演绎了一遍又一遍,《康熙王朝》、《鹿鼎记》、《于成龙》等等,甚至都有些不厌其烦了。但是,基本的故事情节却大都一致,就是说鳌拜同学自恃功高,谁都不屌,欺凌少主。而小董事长康熙则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终于一击而中,将鳌拜集团全部拿下。

事实上,历史中的确有鳌拜这个人存在。鳌拜(1610年—1669年),出生于瓜尔佳氏,满洲上三旗镶黄旗人,历经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朝。其军功赫赫并以战功受封公爵,赐封称号“巴图鲁”,是康熙帝早年的辅政大臣并在此间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位极人臣,风光无二。

鳌拜可以说是清朝初期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出生于武将世家的鳌拜,继承了满人的传统,自小尚武,精于骑射,长期效力于军前,很早便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并且屡建奇功。

第一次大功当属皮岛之战。明朝天启年间,满人攻击辽东,守将毛文龙一看形势不妙,于是率军退据皮岛,坚守不出,正好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朝驻军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对后金形成极大的威胁。这个隐患,一直困扰着满人,从努尔哈赤一直到皇太极,都将皮岛视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1637年,皇太极命贝子硕托再次攻打皮岛,而毛文龙采取一贯的方针,死都不出来,看你能咋滴?大家都知道,满人骑马射箭没问题,这攻城战不是强项,尤其还涉及到了水战,那就更是不灵光了。皮岛防的是严严实实,硕托久攻不下,清兵士气低落,皇太极改命阿济格接手,带领鳌拜一同出战。

鳌拜查看地形后,决心带领先头部队渡海攻击。哪知,明军早已严正以待,瞬间就乱炮齐发,打乱了清军的阵型。鳌拜大呼一声稳定住军心,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与明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终于拿下了皮岛。

皇太极听到鳌拜攻克皮岛的战报后,激动到爆,当即下令,赐鳌拜“巴图鲁”称号。

另一个需要为鳌拜记录的就是松锦会战。当时,锦州是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而在锦州的西面,还有另一处的重镇宁远。这些军事重镇,对于明朝抵抗外部满人的入侵和袭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满人若要入关,必须先拿下宁锦之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和假想。

1641年,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攻击锦州。时任明军主帅的洪承畴,亲率13万明军主力前来救援,与锦州守将祖大寿里应外合,变被动为主动。在此情况下,鳌拜率部迎头而上,奋勇反击,终于将洪承畴所率明军包围并大获全胜,彻底扭转了明清双方的攻守之势。

战场上,鳌拜所向披靡,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为大清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勋。战场外,鳌拜也日益成为了皇太极的心腹大臣,直接统领皇太极的近卫军,并且忠心耿耿。

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安排继位人选,所以在去世以后,朝廷内部发生了纷争。当时,有资格继位的人选共有三个:一是两黄旗系统的势力,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执掌;一是两白旗系统的势力,由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统领;一是两红旗系统的势力,由皇太极的哥哥代善指挥。而其中,尤以豪格和多尔衮的竞争最为激烈,双方互不相让,已成剑拔弩张之势。

当时鳌拜统领皇太极的近卫军,自然也成为各方势力的争夺对象。出于对皇太极的忠心,鳌拜没有犹豫,他旗帜鲜明的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继位,并且同时向另外两方势力施压。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很清楚,各方最终妥协,共同拥立福临继位。就这样,坚决拥护豪格的鳌拜成为了摄政王多尔衮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开始被残酷打压,一步步淡出了清初的政坛,几乎就要被人遗忘。

荡到谷底就会反弹,股票如此,人也一样。

在顺治皇帝亲政以后,对鳌拜很是器重和赏识,鳌拜又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积极参与国政和军事,进一步赢得了顺治的信任。当鳌拜旧伤复发之时,顺治皇帝以九五之尊亲自前往鳌拜府上探视,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客观的讲,在鳌拜担任镶黄旗的统领期间,无论对于皇太极还是顺治,都非常的忠心,可以说是史志不渝。不论受到多尔衮多大的迫害,始终未改其心志,没有向多尔衮屈服,更没有投靠多尔衮。仅从这点来看,鳌拜称得上是一位忠义之臣。

康熙八年(1669)五月,先帝遗命的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被康熙皇帝玄烨缉拿问罪。这个缉拿的过程远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么凶险,因为!因为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这点很重要!请记录。

如果鳌拜真要谋反,以他当时的权势,即便不能除掉康熙,但最起码反抗的力量总是有的,毕竟几十万的军队在那儿摆着。但鳌拜没有这么做,而是束手就擒。康熙皇帝事后也觉得或许过分了,将原本议定的死刑改为幽禁。

康熙四十二年,特意下旨善待鳌拜的后人,重新给予官职和田产。虽然没有公开为鳌拜平反,可也算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歉意。

康熙五十二年时,公开承认:“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着,应给世职。”追封为一等男爵。

雍正皇帝即位后,加封鳌拜为一等公,并将先帝康熙所定鳌拜的诸多罪状悉数勾去,正式为鳌拜正名。之后,又再次追封鳌拜为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

鳌拜既是一个功臣,也是一个忠臣。至于说,康熙皇帝除掉鳌拜是否正确?那就见仁见智了。

8

挺有意思,有人总愿意为一些早被历史定论的说上一二,以为这样会寻求某种心理平衡。首先说鳌拜是有功的,……云云。这不简直废话吗?无功,焉能官致一品?怎会让其辅佐顺治帝?但,功高就可盖主吗?就可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吗?过去讲叫:祸乱朝纲。今日说是违犯国法。试问?谁人身边能容此等人?

9

鳌拜是清初满洲第一勇士,战功赫赫。曾经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皇帝。皇太极驾崩后,坚决反对皇太极弟弟多尔衮争夺皇位,极力保皇太极之幼子福临(顺治帝)上位并且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在康熙临朝听政后,以三朝元老自居,结党营私,排挤打压异己者,甚至功高震主,成为康熙帝之大患。在幼年康熙权谋下,捕于故宫武英殿,朝廷定其三十条大罪,罪罪当斩。鳌拜乞怜,向康熙皇帝示忠,且露出救康熙皇爷爷皇太极之伤疤。康熙认为,鳌拜无谋反弑君之图谋,罪不当死。将其囚禁并且死于狱中。这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无边无际的演绎。这段历史告诉后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0

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鳌拜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成了一个被误读和丑化的人。其实,真实的鳌拜,是没有那么恶毒和不堪的。就从康熙用摔跤的方式拿下他,对他只是作监禁处理,并没有杀他,同时康熙晚年的时候,还给他平反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至少康熙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甚至对他被拿下,多多少少有些心存愧疚。

(鳌拜剧照)

那么,真实的鳌拜,应该是怎样的呢?

第一,鳌拜是一个英勇的人。

鳌拜是跟随皇太极打出来的,他最终能走上高位,靠的全都是自己的战功。鳌拜性格倔强,不怕死。在皮岛战役中,若不是他冒死率军冲上皮岛,在明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满清根本就不能攻克皮岛。松锦大战中,鳌拜五战五捷,立下汗马功劳。西充之战中,鳌拜身先士卒,大破大西军,杀死张献忠。

鳌拜就是凭借这种不怕死,英勇无畏的作风,所以他才总能打胜仗,获得皇太极的高度信任。

第二,鳌拜是一个忠诚的人。

在古代社会,所谓“忠诚”,就是忠于自己的主人,一心为主人谋福利,从不背叛主人。鳌拜就是这样的人。

满清当时虽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天下,但是由于实行八旗制度,早期又采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因此势力集团众多。当皇太极没来得及确定皇位继承人就去世后,忠诚于皇太极的鳌拜,为了让皇位继续在皇太极这一脉上延续,联合索尼等人,坚决地和多尔衮抗衡,最后终于斗败多尔衮,让皇位传给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顺治皇帝)。而且在整个顺治朝,鳌拜对顺治一直忠心耿耿,所以,顺治去世时,才把鳌拜选为年幼康熙的辅政大臣。

(顺治剧照)

第三,鳌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鳌拜本来在四个顾命大臣中是排在最后一位的,但是索尼年迈,无力处理政务;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投降过来的,有“叛徒”和“小人”的嫌疑,他说话不服众;遏必隆是个依违两可的人,好好先生,说话不压秤。因此,政务主要就是鳌拜在处理。

历史上对于鳌拜当政期间,处理的政务事情,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之所以会这样,应该与鳌拜最后被拿下监禁不无关系。但至少有一点,鳌拜主政期间,整个清朝和平安宁,没有发生过大事,没有出过乱子。这从侧面也反映出,鳌拜是很有能力的。

(苏克萨哈剧照)

第四,鳌拜是一个正直的人。

历史上对鳌拜多有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专权。典型的例子,就是“换地风波”。也就是鳌拜强迫苏克萨哈所代表的正白旗的人,与自己所代表的镶黄旗的人换地。

不过,关于换地风波,其实鳌拜并没有做错什么。正白、镶白两旗在多尔衮执政时期,利用多尔衮的权力,强势占领了两黄旗的土地。那时候,两黄旗的人,有苦说不出。现在,多尔衮早已去世,苏克萨哈又背叛多尔衮投奔顺治,鳌拜要求两白旗和两黄旗换地,其实就是让两白旗把多占的土地吐出来。虽说鳌拜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他打抱不平、正直的一面。不能对这件事一味否定。

当然了,虽然鳌拜有诸多优点,但并不能就此说鳌拜是一个好人。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鳌拜的失败,就失败在他的性格上。他太倔强,太直率,又认不清形势。当同样具有极大权力欲望的康熙渐渐成年的时候,他并没有及时把权力交还到康熙的手里(当时其实他也和索尼等人一起请过康熙亲政,但康熙拒绝了),因此最后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参考资料:《清史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