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给题主一个答案,再做详细分析,答案是:“因为楚国已拿不出更多兵力。”

为什么呢?事实上史书并没有记载楚国跟秦国交战的兵力,十万人之说是推测,也基本符合现实。


这场战争虽在名义上是秦楚战争,实际上却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秦国的实际力量是秦、赵、魏、韩四国,此时秦国已经兼并三晋,占尽中原经济最繁华地区。


由于楚国的首都“陈郢”与魏、韩二国原来的首都挨近,秦国可以直接从故魏、韩之地入侵楚国,使楚军根本守不住中原的疆土,只得往东南向寿春迁都,等重新集结兵力跟秦国决战,也已经失去了一部分领地。

楚国在跟秦国决战以前,早就失去南阳盘地和汉江平原多年,上图红框以内才是秦国的所有领地,原楚地已有小半被秦国侵占,那时楚国已不是以前的大国,仅仅是失去近半实力的弱国。

此前项燕虽然击败了李信二十万大军,却没有能够夺回故国领土。王翦伐楚时,秦王政本人就在楚国原来的首都“陈郢”督战,甚至于秦王政可以发动原楚地男丁做后勤协助王翦作战,王翦六十万大军中不仅包含赵、魏、韩的部队,估计也有不少楚兵。此消彼长之下,楚国战力处于极端劣势。更何况楚军以为是跟秦军打,秦军还有赵骑兵、韩弩兵、魏劲旅。

秦王政虽不亲上战场,本人却是战略专家,他要做的是把新占领的领地的力量转换为秦国的力量,这就是《孙子兵法》中强调在敌国作战最优先的就是从敌国领土获取粮草,在敌国取得一钟粮草就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草补给则影响到士兵的数量,你要有足够粮草供给前线十万大军,才能往前线派十万大军,不然本国人口再多,粮草供给不上也是枉然。

为什么王翦明明是进攻方,跟项燕交战时却采取守势?这就是耍流氓啊,楚国原来最富裕的领地被秦国抓在手中,是楚国急着收复领土,秦国不进攻有什么所谓?时间越长楚地百姓就越接受秦国统治,故楚地的士兵、粮草全为秦国所用。

秦王政坐镇陈郢,居中调度,把魏、韩、楚最富裕地区的粮草供应到前线,才使得王翦六十万大军可以维持战斗力,如果秦王政调度能力不足,本地粮草也不充足,秦国就算有六十万兵力,也只能往前线派三四十万,经济与君主调度能力才是决定兵力的关键。


这样就可以清楚为什么楚国拿不出更多兵力,一是大片领土已经丢失,人口都在秦国那边。另一方面是楚国变法没有成功,君权不集中,更因为晚期几次政变使楚王威信下降,楚王负刍是个弑君夺位的君主,在本国名声也说不上好。他没法指挥楚国所有旧贵族,不是人人都愿意为国家供给粮草、兵源,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楚国只能拿出极其劣势兵力跟秦国决战的原因。

楚王负刍虽然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对秦王政也算是顽抗到底,楚国跟秦国断续打了五年,王翦攻楚是从第三年开始,此前楚国跟秦国交战就已经损失了很多兵力,长期消耗下来兵力也来不及补充,所以往往推断楚国最后大约仅剩十万兵力。


我认为之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楚国为什么这么弱,是都以为这时的楚国还是几十年前的强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版图,以为楚国可以像赵国打长平之战那样跟秦国进行消耗。


往年秦国面对五国合纵进攻都难以抵挡,说明强大如秦国也承受不起好几个国家进攻,而王翦伐楚兼用秦、赵、魏、韩四国之力,楚国莫说已丢去小半领土,就算是鼎盛时期也很难同时抵挡四个强国进攻,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楚国想要对抗秦国需从大战略着手,从一开始就坚决协助赵、韩、魏抵抗秦国,或许还有希望。大战略失误后,靠项燕取得阶段性胜利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只是勉强给本国续命。秦王政瓦解各国外交,以迅雷之势横扫天下,他的战略层次也决定了该一统六国。

最佳贡献者
2

“秦国出动六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出动十万军队抵抗”,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提取其中最关键的信息,秦国出动六十万军队,而且秦国战斗力非常强大,作战也非常勇猛,那么对于楚国来说,作为一个捍卫者,他肯定要齐集聚兵力全力抵抗,那么问题来了,楚国是只能调集十万兵力抗衡,还是只需要十万的兵力就能抵抗秦国的军队呢?

了解这个原因,就首先要明白秦国为什么要大动干戈、赔上老本,调集六十万的军队去攻打楚国呢?那么就要了解当时的局势了。

秦国与楚国针锋相对时,已经是战国中后期了,之前在秦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攻击下,韩国、赵国、魏国都已破灭,秦国军队可以说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得楚国军队落荒而逃,国土丧失,连都城也搬迁了。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嬴政想要王翦出战,而王翦想要六十万军队才能出兵,嬴政认为王翦年事已高、胆小怕事,所以没有允诺。而是任用年轻的将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但是万万没想到,李信辜负了嬴政的期望,年轻终归败给了经验。没办法,嬴政只能向王翦认错,让他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大将军王翦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深知楚国难以平定,如果不以重兵一击摧毁的话,恐怕日后还会死灰复燃。而大将军王翦一定要求秦王嬴政六十万军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楚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战线太长不适合作战,后备补给很难跟得上。众所周知,楚国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那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高,楚怀王时期吞并了越国,国土板块迅速扩大。在秦国军队猛烈攻势下,打败楚国,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军队落荒而逃,迅速转变都城,依靠广阔的国土,可以与秦军打持久战。相对于其他的国家被攻破都城,早就灭国,俯首称臣了,而楚国幅员辽阔,物资丰富,楚国人民本身性情彪悍,勇猛顽强,再加上楚国人本身就非常痛恨秦国军队,所以想攻破楚国并非简单。

二,楚国与周王朝的制度非常相似,都是施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多个诸侯国,但是,楚国王室软弱,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当秦国军队进攻楚国时,那些楚国的诸侯国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一起抵抗外敌的侵略,所以单靠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军队是很难抵抗兵力众多的诸侯国的。

所以这是为什么秦国一定要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的原因。

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局势,消灭六国只是时间问题。当时楚国内部矛盾不断,而且楚国国土面积广阔,全国人民上下一心,而且楚国人心情彪悍,个头高达,例如:西楚霸王项羽和楚国将领向燕,他们几乎都是人高马大,身材魁梧,作战也是非常勇猛的,所以不要小看楚国这十万人,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强大的。话说回来,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时楚国执行政策和周朝一样,都是执行分封制的,分封制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难以管理手下的番国,当时楚国情况基本就是内忧外患,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而且当时楚国国君昏庸无能,已经很难掌控手下的番国了,抵抗秦国军队也是在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当时楚国能凑齐十万军队已经非常不错了,奈何秦国军队太强大了,被消灭也是迟早的事。

3

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答案,楚国出动的10万军队,那是全国各地抽出来的精锐军队,是中央军,在楚国存在许多皇亲国戚,四大家族,还有好多地方军队。

楚国,自建国后就好像化外之地,历史悠久,自建国到被秦灭,有800年的历史,疆域辽阔,底蕴深厚。

对待东周天子,也是桀骜不驯,在春秋之时,就开始称王。

在楚灭国之战前,楚国多次被秦击败,大伤元气,楚国多次迁都,但它实在太大了,秦军攻入楚国腹地,战线拉长,而楚国之地多山丘、多河流,每占一地,要分兵把守,应为这是灭国之战,占领要进行有效治理。

进攻时兵力过于分散,会被对手歼灭,太过集中效率底下,灭楚主帅采取麻痹对手的策略,采取筑城对峙,暗中摸索敌情,最终突然进攻,将楚国的精锐歼灭,楚国大势已去,但是幅员辽阔,很多更南面的领土,需要去占领开发,所以再后来,灭楚大军,少部分驻守,大部分继续进攻岭南,史称秦越战争,这场大战是秦灭楚的延续。

手工手机录入,大家可以发表自己见解!

4

《史记》是记录王翦60万灭楚 楚军10万并无记载,题主从哪里得到比司马迁更准确的资料?

关于王翦灭楚之战楚军的兵力,无论是《秦始皇本纪》,还是《楚世家》都没有记录,只有《王翦列传》有这么一句话: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悉国中兵,是说楚国倾国而出抗击秦军,至于多少,没有具体数据。也可能是10万,也可以是30、40万,反正没人知道。


王翦灭楚之战是因为60万人胜利吗?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王翦60万军队是因为楚军够强。李信20万灭楚是太小瞧楚军了。

但其实并非李信20万就不能灭楚,非得掏空秦国的60万军队才能灭楚。

李信20万灭楚失败最大的原因是后勤基地郢陈的楚国人昌平君叛秦救楚: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秦始皇本纪》

李信灭楚过程是: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李信又攻鄢郢,破之——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

李信为什么在破鄢郢引兵而西,让楚军在自己身后追赶?原因就在于郢陈昌平君反秦,李信不得不战略回防。

李信灭楚的行军路线见下图:

蓝色线是蒙武军路线,紫色线是李信军路线,本来二军是向东南攻打楚国都城寿郢(今淮南市寿县),但中途要回军城父(二军交汇点);

同时黄色先是救援寿郢的项燕军,绿色线是郢陈的昌平君军,红色线是追击李信的楚国首都寿郢守军。

李信被击败,是追击的寿郢守军、项燕军、昌平君君三方夹击的结果。

李信20万灭楚,不是楚军太强,而是后方叛变,不得不回撤;在回撤过程中被楚军三方夹击而败。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因为战败处罚李信,反而让李信在223年王翦灭楚后“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李信和王翦灭楚战略观念不同

王翦60万是要和楚国主力决战,先灭军后灭国,是阵地战;

李信20万是要夺取楚国首都,先灭国后灭军,是闪电战。

王翦信封步步为营,李信信封夺人先声。

但不管王翦,还是李信,一旦后方造反,粮草支援被断,都必败。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5

乱扯,谁说的秦灭楚时楚是十万军队。李信第一次灭楚时双方各二十万人,李信军后路被抄失败。王翦二次出兵六十万,楚先是派项燕为大将率军二十万迎战,后来听说秦军起倾国之军六十万,担心楚军兵少,于是派将军景琦统军二十万和项燕汇合,四十万对抗六十万,是个特大战役,可惜楚军粮尽没办法对峙只能撤兵,被王翦所乘,楚军彻底崩盘。

6

这些数字往往只是概数,有夸大之嫌,但是秦国能够动员的兵力大于楚国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是因为秦国经过成功的法家统治变法已经形成完整的中央集权政权,但是楚国的变法失败,仍然处于君主与贵族共治的阶段,楚国处于贵族共治,无法类似中央集权迅速调动全国的资源与人力,因而动员兵力不如秦国。

但是中央集权未必就一定能够打败贵族共治制度后世往往出现反例,贵族军事民主制度往往导致更加恐怖的战斗力,只要能够出现杰出的统治者,后世的金太宗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因为私动国库被大臣殴打,但并不妨碍金朝吞辽灭宋,清太祖请太宗甚至多尔衮都没有中央集权式的绝对权力,但是照样开疆拓土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多尔衮甚至都不敢称帝,因为有贵族制约,明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也只是与淮西军事实力派共治,稳定江山后,朱元璋将其大部处死,这才建立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度。

反而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度往往导致拖累军事行动的恶果,例如北宋的赵光义北伐幽州之大败南宋赵构处死岳飞的恶果。秦朝本身也是反例法家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一旦被征服就彻底玩完而贵族共治的国家则会反抗不断。

刘邦项羽进入关中,秦人说降就彻底降了,甚至三秦父老成为刘邦的铁杆支持者,而不思驱赶这个刘邦外来征服者恢复秦朝;秦国征服楚国各种暗潮和反叛不断发生,直到反叛成功彻底灭亡秦国。

刘邦仅仅发布约法三章就获得了秦地百姓的真心拥戴,盖是因为法家统治的秦国严酷过度即使是秦人也不会再想回到那种体制之下;而秦国征服楚国,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这类反叛者多于牛毛,尤其是各地贵族希望恢复自己的势力与家产无不谋划赶走和消灭外来征服者,这就是秦国与楚国的区别,历史的诡异在于让楚人报了亡国之仇,却也部分接受了秦人统治天下之术。两种制度都有合理之处,汉家治理天下霸王道杂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