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题主一个答案,再做详细分析,答案是:“因为楚国已拿不出更多兵力。”
为什么呢?事实上史书并没有记载楚国跟秦国交战的兵力,十万人之说是推测,也基本符合现实。
这场战争虽在名义上是秦楚战争,实际上却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秦国的实际力量是秦、赵、魏、韩四国,此时秦国已经兼并三晋,占尽中原经济最繁华地区。
由于楚国的首都“陈郢”与魏、韩二国原来的首都挨近,秦国可以直接从故魏、韩之地入侵楚国,使楚军根本守不住中原的疆土,只得往东南向寿春迁都,等重新集结兵力跟秦国决战,也已经失去了一部分领地。
楚国在跟秦国决战以前,早就失去南阳盘地和汉江平原多年,上图红框以内才是秦国的所有领地,原楚地已有小半被秦国侵占,那时楚国已不是以前的大国,仅仅是失去近半实力的弱国。
此前项燕虽然击败了李信二十万大军,却没有能够夺回故国领土。王翦伐楚时,秦王政本人就在楚国原来的首都“陈郢”督战,甚至于秦王政可以发动原楚地男丁做后勤协助王翦作战,王翦六十万大军中不仅包含赵、魏、韩的部队,估计也有不少楚兵。此消彼长之下,楚国战力处于极端劣势。更何况楚军以为是跟秦军打,秦军还有赵骑兵、韩弩兵、魏劲旅。
秦王政虽不亲上战场,本人却是战略专家,他要做的是把新占领的领地的力量转换为秦国的力量,这就是《孙子兵法》中强调在敌国作战最优先的就是从敌国领土获取粮草,在敌国取得一钟粮草就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草补给则影响到士兵的数量,你要有足够粮草供给前线十万大军,才能往前线派十万大军,不然本国人口再多,粮草供给不上也是枉然。
为什么王翦明明是进攻方,跟项燕交战时却采取守势?这就是耍流氓啊,楚国原来最富裕的领地被秦国抓在手中,是楚国急着收复领土,秦国不进攻有什么所谓?时间越长楚地百姓就越接受秦国统治,故楚地的士兵、粮草全为秦国所用。
秦王政坐镇陈郢,居中调度,把魏、韩、楚最富裕地区的粮草供应到前线,才使得王翦六十万大军可以维持战斗力,如果秦王政调度能力不足,本地粮草也不充足,秦国就算有六十万兵力,也只能往前线派三四十万,经济与君主调度能力才是决定兵力的关键。
这样就可以清楚为什么楚国拿不出更多兵力,一是大片领土已经丢失,人口都在秦国那边。另一方面是楚国变法没有成功,君权不集中,更因为晚期几次政变使楚王威信下降,楚王负刍是个弑君夺位的君主,在本国名声也说不上好。他没法指挥楚国所有旧贵族,不是人人都愿意为国家供给粮草、兵源,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楚国只能拿出极其劣势兵力跟秦国决战的原因。
楚王负刍虽然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对秦王政也算是顽抗到底,楚国跟秦国断续打了五年,王翦攻楚是从第三年开始,此前楚国跟秦国交战就已经损失了很多兵力,长期消耗下来兵力也来不及补充,所以往往推断楚国最后大约仅剩十万兵力。
我认为之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楚国为什么这么弱,是都以为这时的楚国还是几十年前的强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版图,以为楚国可以像赵国打长平之战那样跟秦国进行消耗。
往年秦国面对五国合纵进攻都难以抵挡,说明强大如秦国也承受不起好几个国家进攻,而王翦伐楚兼用秦、赵、魏、韩四国之力,楚国莫说已丢去小半领土,就算是鼎盛时期也很难同时抵挡四个强国进攻,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楚国想要对抗秦国需从大战略着手,从一开始就坚决协助赵、韩、魏抵抗秦国,或许还有希望。大战略失误后,靠项燕取得阶段性胜利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只是勉强给本国续命。秦王政瓦解各国外交,以迅雷之势横扫天下,他的战略层次也决定了该一统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