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清的政局如同一滩浑水让人难以琢磨,但如果以咸丰帝驾崩以后的权力走向看,似乎又非常清晰。从咸丰到同治,再由同治到光绪,以至末代皇帝溥仪的这段历史中,满清宗室之间的权力争夺日益严重,这种斗争不仅是影响皇权的根本原因,更是晚清政治格局产生分化的内在驱动,溥仪能够当上末代皇帝,也完全是权力斗争后的产物,这种围绕权力的斗争最终是要回归到宗法体制里,载沣摄政,溥仪即位的配置是合理的。

清朝宗族辈分及储位继承体制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宗谱》

清朝是在康熙年间学习汉族习俗,给皇家子孙录入辈分时以字列入名中,康熙列出子、孙、曾孙的辈分,即胤、弘、永。所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的名字为胤禛,孙子乾隆帝的名字为弘历,曾孙嘉庆帝的名字为永琰。乾隆帝作为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皇帝,当然是在世的时候就以自己的诗词为后人立下辈分,他所立下的则是孙子辈的绵、曾孙辈的奕、玄孙辈的载。到了道光皇帝,又续“溥、毓、恒、启”四辈。

这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自咸丰帝奕詝去世以后,清朝的皇帝由咸丰皇帝子侄辈的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孙子辈的宣统帝溥仪先后继承。这里就有人提出了两个同辈分的宗室继承大统之后,再以载之辈为帝不符合宗法,且指出这是江山无后的象征,对大清国祚不利。其实清朝的大统继承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他们也并没有像汉族王朝那样“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即”,所以在影响国祚这个层面并不适合做出这等判断。

纵观清朝的帝位继承,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皆是由皇室贵族推选,也可以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拟订。而康熙帝本有效仿汉族王朝立嫡长的继承办法,但所立嫡长子允礽并非理想人选,废除之后才有了四子雍正帝,且在此间还引发了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夺储斗争——“九子夺嫡”。所以立嫡长并没有在清朝得到贯彻,反而是夺权成功的雍正帝发明了一种秘密立储的制度,即挑出皇帝的意中人,写好名字藏于乾清宫正上方“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待皇帝驾崩之后取出匾额后的圣旨便知道谁是储君。这种制度除了乾隆皇帝没有遵守以外,一直沿用到了道光一朝,咸丰帝就是秘密立储的最后一位清朝皇帝。

“一子两祧,为乾隆间特制之条,所谓礼以义起也。道光间议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年,而为兼祧父母齐衰不杖期。”——《俞楼杂纂.丧服私论》

而咸丰帝去世时只剩载淳这一个独苗,故而同治帝的皇位并没有什么争议,但同治皇帝有一个孩子在嘉顺皇后肚子里时便夭亡,且有传言是被慈禧害死(同治帝为慈禧亲生,本人并不相信此传言),所以到同治帝去世时无子,皇位空缺时便有了载湉即位,这个即位就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从努尔哈赤到同治帝,清朝前十位皇帝皆是一脉相承的儿子辈儿继承,尚未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现象。清朝由于宗室、觉罗多享有爵位承袭,故而在无子嗣继承爵位的问题上诞生了另一种制度,即兼祧制度。也就是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弥补了清宗室无后的尴尬窘境,这一制度用在皇位继承上的首例便是光绪,所以光绪的情况并不是汉族的“兄终弟及”!

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与手腕

此时是有人提出立溥字辈儿的溥伦、溥侃为帝,但慈禧的态度是“溥字辈无当立者”,因为此时的溥伦还是个婴儿。溥字辈儿不当立其实在年龄上说得过去,但此时的载湉也只是个四岁的孩子,立一个四岁的孩子与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又有多大区别呢?所以慈禧太后在与军机大臣争论溥字辈该不该立的时候说了句“此后垂帘如何”,这才是慈禧太后的动机,因为她在同治帝冲龄即位以后有过垂帘听政的经验,也因此获得了同治中兴的“丰功伟绩”,权力的欲望不会让她就此罢手,反而更是她独掌朝政的又一次机会。

在同治帝即位之前,清朝的政坛充斥着三股势力,一则顾命大臣派,也就是咸丰帝临崩之前安排的辅政八大臣,其中包括宗室亲王和军机大臣,此为政要加宗亲的辅政体系;二则是帝胤派,我们可以理解为远离辅政体系的宗亲权贵;三则是帝后派,即以两宫皇太后为核心的联姻势力,或者外戚势力。由于咸丰帝去世前留下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慈安)和懿贵妃(慈禧),并下诏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所以慈禧联合慈安,拉拢帝胤势力对付八大臣,随即发动了辛酉政变,继而由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进行垂帘听政,并派恭亲王辅政。咸丰皇帝留下的辅政体系瓦解,进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阶段。

面对亲儿子去世无后的境地,慈禧太后既然想继续垂帘听政,那么就应该立一位与自己亲近且年幼的君主,所以载湉是一位合适人选,因为他是慈禧胞妹的儿子,也是辛酉政变帝胤派的关键人物奕譞的儿子,在恭亲王奕訢与慈禧貌合神离之后,慈禧也迫切需要奕譞这样的宗室亲王合作,故而载湉成为最佳人选,而由慈禧培提拔起来的军机大臣附和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朝中再也没有了立溥字辈的声音,傀儡皇帝光绪登上舞台。

慈禧的妥协与溥字辈儿的回归

溥仪的上位与光绪帝如同一则,首先一点是溥仪并非慈禧临终前才决定立储的。慈禧于“戊戌政变”之后便有了废帝之心,但光绪帝与同治帝一样无嗣,因此慈禧于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年底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是想兼祧同治、光绪两房为嗣,并预定庚子年元旦令光绪帝举行让位礼,改元“保庆”。此举遭到国外势力以及心腹大臣荣禄的强烈反对,慈禧才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后因义和团引发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事中,载漪成为祸首,溥儁也就被废了大阿哥储位。

溥儁能够立为大阿哥,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说溥儁算是慈禧的外孙。而溥仪呢,他的父亲是载沣,且袭封了奕譞的醇亲王爵位,这种政治面貌可以说是信得过、用得上;而溥仪的生母是慈禧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苏完瓜尔佳氏,且是由慈禧亲自安排给载沣的嫡福晋,这种身份是政治联姻下最好的果实,因此也就成为慈禧继溥儁之后的另外一个操控目标,或者说是对光绪彻底失望之后又因自己年迈,欲培养溥字辈儿的继承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已经病重在床,这时候慈禧就已经下令将新目标溥仪带回宫中扶养,到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但此时的慈禧也已经卧床不起,如果说慈禧之前的准备是有继续垂帘听政的嫌疑,而此时大限将至她不会没有感觉,所以这一次的任命更多的是弥补同治帝到光绪帝传承时的问题。

上文讲到了同治到光绪皆为载字辈儿,其实这个安排也是为其垂帘听政的身份打基础,因为只有立刻载字辈儿,慈禧才是皇太后的辈分,如果立了溥字辈儿,那么她便成为了太皇太后,自古有皇太后听政,未见太皇太后听政(孝庄从未听政)。如果溥字辈儿被立为同治帝继承人,那么同治帝的皇后则会被尊为皇太后,听政轮不到慈禧;而立了载字辈儿,同治帝的皇后则只是皇嫂,所以慈禧立光绪的举动是符合游戏规则的。

到了溥仪被扶上皇位,此处更多的是慈禧力图改变之前的政治格局。我个人倒很相信慈禧于光绪亲政后的让权是真心实意的,但光绪的变法将宗室守旧派利益虐的体无完肤,这一点是慈禧改变态度的起因,更何况袁世凯透露出光绪帝的“杀心”,慈禧收回权力属于自保以及维护宗室利益。到了溥仪这里,慈禧就是有心也已无力,她在此时的决定更像是为大清铺好最后一条路,所以载沣也成为清朝第二位真正意义上的摄政王,上一位则是多尔衮。此时以溥字辈儿接任大统,恢复到清朝隔代传位的传统体制,是一种回归宗法的行为,而载沣在清末算是一位不错的亲王,他摄政总比乱政强!

综上,慈禧在最后选择溥仪即位,载沣摄政的人事安排,在宗法上讲,是恢复有清一朝两百多年隔代传位的传统;从清末政局来讲,算是慈禧归政的一种举措,无论她是否真心交出政权,至少在体制上已经做出了妥协,也许就是人之将死,其行也善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1908年11月14日的晚上,瀛台孤岛的涵元殿内,身形消瘦,面容枯槁的光绪皇帝带着绝望与不甘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三十八岁。这位清朝第一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四岁便被两宫皇太后懿旨接进宫中,他一生在位三十四年,是清朝十二帝中除了康熙帝和乾隆帝之外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但是其生前却从未掌握过实际权力,他的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姨娘兼伯母的阴影下度过,可以说做了一辈子的傀儡,在这方面,他甚至超过了他的前任,也是他的堂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虽然在位三十四年,却终身没有诞育子嗣,三十八岁去世时与同治皇帝一样,也是绝嗣而终。光绪皇帝去世后,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成为了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大清帝国第二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严格的来说,如果光绪皇帝的继位是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共同的决定的话,那么宣统皇帝的继位则纯属慈禧一人的决定了。慈禧太后我和不选立年富力强的载沣位皇帝反而选择三岁的溥仪为帝呢?其实这里面及由慈禧太后的私心,也有关于清朝理法上的制约。

慈禧太后内心的如意小算盘:

老佛爷最所以选立年幼的溥仪而不选成年的载沣,这其中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年幼的溥仪易于控制,而溥仪的父亲载沣则早已经成年,如果在载沣成为皇帝,那么虽然慈禧太后仍然是皇太后,但是却根本没有继续垂帘听政掌握权力的必要了,而选择年幼的溥仪有着这方面的优势,溥仪继位时年仅三岁,虽然慈禧太后将顺势升为太皇太后,但是作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既没主见,又没能力,朝政大权仍然可以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虽然清朝没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但是这些在老佛爷这里都不是事儿。

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爷选立溥仪为光绪皇帝继承人时,光绪皇帝尚未去世,虽然处在弥留之中,但是神志头脑尚算清醒,据说当慈禧派人将册立溥仪为皇帝的消息通知仍在囚禁之中的光绪皇帝时,光绪皇帝苦笑的同时还吐出了一句话:“又是一个傀儡皇帝!”所以光绪皇帝生前是知道溥仪将成为了自己的继承人的。而当时的慈禧太后虽然也已经病重,但是她却丝毫没有料到自己已经行将就木,反而非常乐观自己的病情,她认为自己的病之时小病小痛,不日即将康复,她仍然要亲临朝廷一线,掌握权力,但是历史和命运仿佛和这位权欲熏心的女人开了个玩笑,就在光绪皇帝去世后的二十多个小时,这位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的女人在一片哭嚎声中升天了。

兄终弟及连续两代与祖制不符:

同治十三年,当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龙驭上宾时,他的母亲却将与其平辈的载湉选立为了新皇帝,因为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而同治皇帝的驾崩宣告了咸丰皇帝一脉的彻底绝嗣,所以载湉在继位之前先被过继给了咸丰皇帝为嗣子,其继承的实际上也是咸丰皇帝留下来的皇位而不是同治皇帝的皇位,这样额皇位继承实际上就是除了父死子继之外的另一种继承方式--兄终弟及,清朝从太祖努尔哈赤开国一直到同治皇帝继位,皇位的继承一直以来都是父死子继,而光绪皇帝的继位则是清朝皇位继承的第一次兄终弟及。

当时的人们一定不会想到,三十四年后,皇帝无子而逝的尴尬一幕将再次出现在朝堂之上,光绪皇帝去世后,当时朝堂之上曾有人呼吁慈禧太后册立载沣为新皇帝的呼声,但是慈禧太后却以皇位继承不能三代平辈为由加以拒绝,实际上慈禧太后这个回绝的理由也是合理合法的,光绪皇帝的继位已经是打破常规了,载沣如果继位将是对清朝祖制的继续破坏,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慈禧真没必要这么干,何况,对自己确实没好处。

慈禧要兑现同治十三年的承诺:

同治十三年,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当两宫皇太后决定选立年仅四岁的同治皇帝堂弟载湉继位时,朝野上下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大家对这位醇亲王自出身的小皇帝并没有什么敌意和不好的看法,但是载湉的继位是继承了咸丰皇帝的皇位,这就宣布了同治皇帝的绝嗣,人么你对于慈禧太后不给自己亲儿子立嗣的做法非常不满,但是慈禧太后却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没有做任何改变。直到一位叫吴可渎的御史以最最激烈的“尸谏”方式向慈禧太后抗议,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出来进行了解释,当时的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的选立做出的解释是:“万不得已而为之。”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当众承诺,在光绪皇帝生下皇子后即过继给同治皇帝,日后光绪皇帝驾崩后,光绪皇帝的儿子继承的将是同治皇帝的皇位,这就是所谓的“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溥仪后来的继位就是慈禧太后对当年承诺的一种兑现。

慈禧太后选择溥仪继位而没选载沣继位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就是为了能够在皇帝年幼的时期牢牢地把持着朝政,慈禧太后对于权力有着难以解释的痴迷,她的一切决定都是以不失去权力为前提,一切做法也都是为了保住既得权力。所以她选溥仪而不选载沣,也是基于这种情况。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3

众所周知,1908年,清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光绪帝载湉和皇太后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而在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也快不行了的时候,慈禧便在中南海召见了朝廷重臣,商量立储之事,以便在光绪帝驾崩后继承大统。

而大家都知道,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立醇亲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嗣君。那么,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呢?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立溥仪为帝光绪和同治才不会绝后。

在慈禧和张之洞等军机大臣商议储君之立时,这时候的张之洞深知清政府内忧外患,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丞需治世的明君,于是他向慈禧恳奏:“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也就是说他主张立成人的载沣。

然而,慈禧却面露悲戚地说:“你们说的虑的都很有道理,但是不为穆宗(同治)立后,终无以对死者”。

也就是说立载沣则同治和光绪都会绝嗣,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慈禧才会选择立年幼的溥仪,并将溥仪过继给光绪为子,史载君主溥仪,“一人祧两房”,也就是说溥仪是继承光绪和同治两个人的宗姚的,要称光绪为父,祭其于宗庙的,如此一来,光绪帝就有了后。

而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总不能让他尊光绪为父吧?侄子可以过继给伯父,称其为父。而弟弟是不可以过继给兄长,称其为父的,这是基本伦理。

所以说如果慈禧选择了传位于载沣,那么光绪和同治就要绝后了。所以,慈禧才会选择过继溥仪于光绪,让他继承大统,而不是传位于载沣。

第二,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慈禧太后的养女。

溥仪的亲生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而荣禄又是慈禧太后一派的人,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慈禧为了巩固和荣禄的关系,便收其女为养女,并指婚醇亲王载沣。而溥仪就是苏完瓜尔佳和醇亲王的长子,所以有了这层关系,慈禧太后自然心有偏袒,一心要立苏完瓜尔佳氏的儿子溥仪为帝了。

第三,慈禧和载沣有过节,产生了隔阂,慈禧不愿立他为帝。

上面就提到过载沣由慈禧指婚,娶了苏完瓜尔佳氏为妻。然而,其实,他真正想娶的人并不是苏完瓜尔佳氏,而是另一个女孩子,而且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经亲自主持,让载沣娶他那心仪的女子了,并且已经放了大定,只待选择吉日迎娶过门。

然而,这件两情眷属的美事却被慈禧给破坏了,慈禧为了达到自己政治目的,霸道地毁弃了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既定的婚约,硬是让载沣娶了自己不喜欢的苏完瓜尔佳氏为妻,而载沣敢怒不敢言,只得接受皇太后慈禧的旨意,与苏完瓜尔佳氏完婚。

因为此事,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气得精神失常,载沣因此也暗自深深地恼恨慈禧。所以说,载沣和慈禧二人早有隔阂在了,因此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

以上三点就是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成年的载沣的原因。

4

首先慈禧决定立三岁溥仪为帝的时候,光绪并未驾崩,在光绪驾崩前一天慈禧就下旨立溥仪为帝,其父载沣辅助溥仪监国摄政,随后慈禧也走完自己垂帘听政的一生。

我们不仅要好奇,当时溥仪的父亲二十多岁正是大好年华,而溥仪只有三岁,为何慈禧不立溥仪之父而立溥仪为帝呢?

慈禧病危之时感觉自己能挺过去从而继续垂帘听政

大家都知道慈禧只所以立光绪,是当年光绪年幼,加上与慈禧有点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慈禧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所以下一代帝王不但要年龄年幼,跟自己还要有亲近的关系,那怕是过继而来的子嗣。

于是乎,慈禧就把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子,这样溥仪在名义上就是慈禧的孙子,溥仪此时才三岁,年幼不懂事。慈禧感觉自己也许会有奇迹出现,在身体好了之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把持朝政。

不立载沣主要原因还是溥仪的父亲是一位成年之人,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载沣为帝,慈禧起死回生之后难免大权会旁落,慈禧这么做还是害怕权利被抢夺。

立载沣为帝与礼法不合

一般帝王驾崩之后都是以父死子承的规则立太子为帝,而同治皇帝没有子嗣,驾崩之后立光绪为帝,光绪按照辈分来说是同治皇帝的兄弟,如果光绪驾崩之后在立载沣为帝愧对同治皇帝。

也就是说如果立载沣为帝,同治、光绪、载沣三人是平辈,一个朝代连续三位帝王都是平辈不利于朝代的国运,自古封建王朝讲究一代一代的往下传,光绪继位已经兄终弟及,继续以兄终弟及立载沣为帝好像在预示清朝后继无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立三岁溥仪为帝,载沣监国摄政,虽然这是慈禧为了自己的权利不被抢夺强行以礼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似乎也有点道理。

立载沣为帝慈禧害怕有损自己的历史地位

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慈禧虽然渴望奇迹发生,让自己身体好转长寿下去,但是大限将至,命数不可违也。

纵观慈禧的一生,从垂帘听政到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把整个大清朝弄的内忧外患,体无完肤。

若立载沣为帝,自己死后难免载沣会大权在握,自己的一些亲信势必要被载沣清除,到时载沣会把所有过错推到慈禧身上,让慈禧遗臭万年。

立溥仪为帝虽然载沣监国摄政,但载沣不会大权在握,慈禧的亲信能制约载沣,不会让

载沣太让慈禧难堪,历史地位得以保全。

慈禧一生到最后都在考虑自己的权利,自己的历史名声,殊不知自己掌权时期的所作所为已经留下千古骂名,那怕去世前后考虑的如此周全依然改变不了自己在历史上的遗臭万年。

5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季,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下令将溥仪从醇王府接到宫中养育,并成为嗣皇帝,准备接位已经卧病不起的光绪皇帝,成为大清朝新任君主。11月13日,醇亲王载沣被慈禧任命为摄政王,总揽大清朝上下军政事务。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下诏溥仪为新君,过继于同治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11月15日,慈禧驾崩。



13日到15日,3天的时间,大清朝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巨变,先帝去世,新君继位,慈禧驾崩,事事毕至,一切宿怨迅速了断,清朝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同时也走向了穷途末路的结局。

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慈禧要选溥仪这个年仅3岁的幼童为帝,却不选已是成年的载沣为帝呢?其实这个原因大家或许都会说,那是因为慈禧在乎权力,她想继续掌控这大清天下,所以她不能立年长的君主为帝,她只能立幼君,如同当年立光绪皇帝一般,只有这样她才能以新君年幼,再次垂帘听政,掌控这偌大的大清帝国。



但是如果真的就只是这个原因,为何慈禧在立溥仪为帝时,还要去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让他去全权帮助溥仪处理朝中事务,这种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等同于让载沣为皇帝。所以个人觉得慈禧立溥仪为帝,绝非是为了什么能够再次掌控清朝大权,因为如果真的是这样,她就完全没必要去再立载沣为摄政王。

慈禧当时已是病入膏肓,这点慈禧不可能不知道,作为当事人,她肯定知道自己已是时日无多,所以她完全没必要为继续掌权去刻意立一位幼君为帝。个人觉得慈禧会立溥仪为帝,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而非继续掌控清朝的权力。



慈禧这个人对于权力很看重,对自己的身后名同样也很看重,这点从她临死前所留下的遗言就可以窥知一二。其在临死前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就是后宫不得再干政,后世之君应该要严加防范,同时太监不得干政。以上的事情说实话,在慈禧之前清朝都遵守的很好,只是在慈禧出现后才被破坏的,所以慈禧说这话难免会让人觉得可笑。而这点慈禧难道不知道吗?当然知道,那为何她还要说呢?显然不就是想要给自己的身后名留下一个较好名声吗?



如此,从以上的事情可知,慈禧很看重自己的身后事,她不想自己死后遗臭万年,她想自己死后能留个好名声,且还能风光大葬。

也就是这样,慈禧在弥留之际才会选择幼君溥仪为帝,才会选择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因为这是慈禧在做两手准备。首先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慈禧的养女,也就是收养的女儿,就是说溥仪是慈禧的外孙,载沣是慈禧的女婿,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溥仪、载沣与慈禧存在着“血缘”关系,而这点就是慈禧选择溥仪的最重要原因。



只有存在着“血缘”关系,慈禧才能确保自己的身后事能得到一个较好的对待,毕竟封建时代还是讲究孝的,如果载沣、溥仪不好好的对待慈禧的丧事,不给一个慈禧好的身后名,难免会被人说成不孝。

再者慈禧之所以会立溥仪为帝,同时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其目的就是保证自己能在清朝两代“帝王”的统治下,身后事和名不被更改。毕竟如果只立溥仪这位年幼的孩子为帝,而不立载沣为摄政王的话,难免在自己死后,身后事被更改,身后名会变差,因为溥仪是位幼君,自己死后所有事情肯定是要大臣讨论的,而如果这时没有一个向着自己的决策人,谁知道那些憎恨自己的官员会不会掌控话语权,然后恶意的对待自己。



再后,如果直接立载沣为帝,慈禧也怕接任载沣的新君是位对自己有意见的,那到时候自己的身后名肯定还有被更改的可能。所以先立溥仪为君,再给载沣一个摄政王实际皇帝的头衔,这样慈禧就能确保自己的身后名至少在70余年不会被更改,因为载沣死后,溥仪掌权,溥仪是自己的外孙,而且还是自己立为帝的,所以肯定是不会动自己的。而到了70年后,慈禧的名声早就固定了,之后的皇帝就想改也改不了了。



综上所述,慈禧会立溥仪为新君,而不立载沣为新君,其目的虽不是为了继续掌控大清权力,但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就是为了给自己的身后留下个好名声。

6

说到晚清时期的历史,慈禧真的是一刻耀眼的明珠,就清政府而言,她可以说是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慈禧掌权

说到底,整个大清国的末期就是由慈禧一个人掌控着的。即使是下面的官员多方的变化,但是慈禧一直都是他们围绕着的中心。李鸿章,张之洞,还有后来的袁世凯等等,几乎都是围着慈禧在转。

而慈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活着的时候,即使是她去世以后,大清朝的局势很长时间都不能摆脱了她的影响。就比如说载沣还有他的儿子溥仪。

慈禧立后世之君

说到底,历史上慈禧一手操办了三位皇帝的地位。同治皇帝,光绪皇帝还有就是宣统皇帝。而最后一位更是她在去世的前一天一手策划的。

慈禧也是厉害,即使是死亡,她也是表现的非同一般。一边布置着后世,一边又着手将光绪给带走。

慈禧一生辅佐了不少的皇帝,就她前期的遭遇倒是有些孝庄的意思。都说大清国成于女人,败于女人,很不幸慈禧就是败的那一个。她立的皇帝几乎都是小孩子,前面的同治,后来的光绪,所以对于后继之君她可能也是这么思考的。

7

光绪驾崩,慈禧立薄仪为帝而不立载沣,理由有二。

一:咸丰帝晏驾慈禧垂帘,载淳为帝,即同治皇帝。载淳十九岁薨,因无子嗣,慈禧立外甥侄儿载湉为帝,即光绪皇帝,是为兄终弟及。现光绪帝驾崩,若立载沣为帝,将又一个兄终弟及。大清帝国会出现三个载字辈的皇帝,中国历史绝无先例。而溥仪是载湉的嗣子,由他继位名正而言顺。

二:光绪帝驾崩于1908年,是年载沣26岁,年富力强,精明干练。若由载沣继承大统,慈禧再若垂帘听政,于情于理于法于制都说不过去!按载沣的才干,她想垂帘听政继续操控大权,载沣未必像载淳载湉那样窝囊,估计也玩不转。

慈禧油尽灯枯之际,仍不放权,应该是她立溥仪为帝,而不想让载沣接手的主要考虑的原因。

8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这件事情哪怕用脚后跟想一下,慈禧太后也绝对不会立载沣为皇帝,只能立载沣的儿子为皇帝,因为光绪就是这样成为皇帝的。

事件回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慈禧太后是如何夺权的,如何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面从之前的一位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慢慢的将权力收归为自己的手中,并且号令天下无所不从。

很简单,因为咸丰皇帝在去世的时候曾经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可是咸丰皇帝仍仍然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在挑选八位顾命大臣的同时给了慈禧太后一个印章,这个印章的主要权利,就是一旦当皇帝决定去做某些事情,需要盖皇帝的大印,必须向慈禧太后请求,希望能够获得印章,慈禧太后有权利拒绝给皇帝印章。

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较量之下,自慈禧太后慢慢的将权力收归自己,并且在后来的系列皇帝执政期间,慈禧太后牢牢的掌握住自己的权力,从来没有放手过。

可后来出现了意外,因为当光绪皇帝慢慢长大成人之后,对于皇权的贪婪超过了慈禧太后的预料,于是慈禧太后不得已将光绪皇帝安排在一个小岛上,并且每日只能吃一些粗茶淡饭,过上苟且的日子,就连平日里对光绪皇帝非常尊敬的太监也转眼之间变成了另一副嘴脸。

就在光绪皇帝遭受到慈禧太后的极端压迫,以及自身对于皇权的渴望却无能为力去获得的时候,光绪皇帝终于再也承受不住了。当光绪皇帝去世之后,慈禧需要挑选新一轮的皇帝,请注意这里指的慈禧,只是单纯的慈禧挑选,因为满朝文武大臣全都听从慈禧的号令,与其说是清王朝皇位的更迭,倒不如说是慈禧指令谁来当皇帝。

挑来挑去也就这么个娃娃更能够入得了自慈禧的法眼,慈禧也感觉非常不错,于是便让载沣的儿子成为了皇帝。

没错,这就是事实

在当时那个情景之下,谁当皇帝慈禧不在乎,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否还能够牢牢的被自己把控。

说句不太恰当的话,这时候哪怕突然之间出现一头猪,并且这头猪想要当皇帝,慈禧太后也会非常愿意让这头猪当皇帝的,前提只有一点,那就是这头猪必须要足够的听话。

对于慈禧而言,礼仪廉耻全都是身外之物,只要能够将手中的权力牢牢把控,只要能够继续享受这样的生活,那就足够了。对慈禧来说,什么大清王朝、什么延续帝王,通通都是废话,只有把自己伺候舒服了,把自己伺候爽了,那才是最为正当的事情。

9

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接连下了三道懿旨。懿旨内容都指向载沣和他的儿子溥仪。

第一,让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即位为皇帝。

第二,让摄政王载沣监国。

当时,溥仪才3岁,而载沣却是26岁。两人相比较,显然载沣即位更利于清朝后续的发展,是什么原因导致慈禧太后不让载沣为帝?难道因为他和光绪是兄弟么?

实际上,慈禧病重的时候,曾秘密召见过古稀之年的老臣张之洞以及军机大臣世续,告知二人,打算立溥仪为帝,意在征询。

《国闻备乘》中记载,张之洞说: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张之洞对此发表意见,向慈禧太后提议,立载沣为帝。这样才是社稷之福。为什么?清朝已经两世“临以幼主”,若再加上溥仪,则是三世,他心里忧愁,担心又是垂帘听政。

慈禧颇是戚然,你这样说,很有道理,但是:

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

什么意思?同治皇帝载淳驾崩后,按道理,应该找个人,为子嗣,继承他的皇位,满足“父死子承”的规则。但是没有,反而兄终弟及,立平辈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皇帝)。如今又立平辈载沣,实在是“无以对死者”,愧对同治皇帝。

当年一锤定音立光绪的人是慈禧太后,现在反对载沣的人也是慈禧太后。都在理,合乎时宜!不立载沣,那怎么办?

慈禧又说:

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而无所憾也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溥仪承继同治,而让载沣主持国政,辅助溥仪。这样做,公义私情,两相都好。

好吧!张之洞又说,“让载沣主持国政,没有名义啊,名不正言不顺的。”

慈禧太后问:“那怎么办?”

张之洞出招,“前明有监国,国初有摄政王,可以按照此例来。”

所以,最终意见:立溥仪为帝,但载沣监国摄政。而不立载沣的原因看似“愧对死去的同治皇帝”,实则违背慈禧的个人利益——慈禧相信自己没那么快死去,自己还能继续执政。

我们仔细观察慈禧太后前后的一波操作,会发现,立溥仪恰恰是她一招棋的最终成果。

戊戌变法后,慈禧动过“废黜光绪,改立溥儁”的心思,不过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溥儁是她弟弟桂祥的儿子,光绪不听话,那就换个听话的溥儁。令人遗憾!慈禧太后无法摆平绝大多数外国公使的反对意见,所以计划夭折。

随后,慈禧太后将目光注意到生性禀厚的载沣身上。为拉拢载沣,她将心腹荣禄的女儿,同时也是她的养女,赐婚载沣。目的也明显,生育儿子!

公元1906年,溥仪出世。

公元1908年,溥仪为帝。

慈禧太后第四招棋才彻底完成。自然而然,载沣不可能为皇帝。

综上所述,慈禧可能是早有预谋,最重要的是载沣肯定不符合她的实际利益,所以她最终立溥仪,而不是载沣。

10

第一,不是立载沣的儿子,而是立载湉的嗣子

并不是立载沣的儿子为帝,而是立光绪的嗣子为帝。

虽然溥仪确实是载沣血缘上的儿子,但溥仪登基的依据并不是这个。

溥仪能够登基,是因为被过继给光绪当嗣子,也就是宗法上的儿子,再根据父传子的大义,由溥仪登基。

在宗法上,光绪(载湉)才是溥仪的父亲,生父载沣在宗法上其实是堂叔。

第二、基于国政继续按照慈禧的意志运行需要立溥子辈的皇族

慈禧原本有一个亲生的儿子,同治帝载淳,慈禧正是因为母凭子贵,以两宫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

如果事情顺利,帝统将一直在慈禧的后代中传承,然而并没有,载淳无子而崩。

按照宗法制,应该保证大宗传承,选小宗入继载淳的法统,也就是选载淳的下一个辈分,溥字辈过继给载淳。

但慈禧为了继续掌权,不惜让自己儿子绝后,改为立妹妹的儿子,外甥载湉继位,因为载湉是过继给自己的丈夫咸丰帝,所以也是自己宗法上的儿子,可以以母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如果立小辈的溥字辈,那么自己就变成祖母了,垂帘听政的就是新帝的母亲,而不是自己这个祖母。


基于这样的原因,慈禧再立了一个载字辈的皇帝,相当于自己儿子绝后了,都是为了自己继续掌权。

立溥仪也是如此,因为感觉自己寿命无多。

为了巩固自家势力,让弟弟的女儿、光绪的皇后继续垂帘听政,就必须立一个溥字辈的皇族,所以没有立载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