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的才能再大,没有他适合的环境条件,他也是很难发挥出自己绝世的才能的。因此,《三国演义》中虽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刘备后来两人俱得,却最终没能恢汉室,也是有不得其时的原因的。

刘备起事,家底寒薄。刘备虽也很早参加了镇压黄巾的起义,也立了一些战功,但因自己是织席编履出身,没有什么官宦世家背景,也只能做一些不起眼的县丞、县尉、县令一类的小官,又因自己不会迎上,弄到最后只能弃官远走,去寄居他人帐下效力。因身边没有真正出谋划策之人,虽然刘备曾经做了徐州牧的大官,也没能守住,最终只好又逃奔寄居刘表处。在新野小县,经高人指点,刘备才知自己是因身边缺少运筹帷幄的大谋士所致,于是才有了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后来又招徕了凤雏庞统。但是,这时天下格局已基本确定,曹操统一稳定了北方,孙权已历三世坐稳了江东,留给刘备的发展机会已是不多了。刘备取得蜀地后没有把握好形势。刘备在借荆州,取益州,得汉中后,势力几乎可与曹魏、孙吴抗衡,但随后因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刘备征伐东吴的夷陵惨败,让蜀汉一下子成了三国实力最弱的一国。蜀汉偏居西南,国力太薄弱。当时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孙吴有其三,蜀汉仅居其一。曹魏有人口400多万,军队40万,孙吴有人口200多万,军队20余万,而蜀汉人口不足百万,军队不足十万。成都平原虽土地肥沃,但很是狭小,远不能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相比的。如此地小人少,物产有限,又处偏僻之地,让蜀汉完全没了对抗曹魏、孙吴任一国的国力。蜀汉人才缺乏。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又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蜀汉地处偏僻,人口稀少,受教化程度远远不能和地处中原的曹魏相比,也不能和富庶的江东相匹。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让蜀汉损失了很多人才,就是凤雏庞统也早在进攻益州的雒城时,中流箭而死,生命短暂,才能未及充分发挥,就陨命落凤坡,最后也就只剩下卧龙诸葛亮为蜀汉奔命了。

也许吧,“伏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为推荐后进的一句门面话,诸葛亮、庞统或许并没有像他说那样大的才能,但人才也需要水火既济,风云际会,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才能创下永留青史的业绩。因此,当司马徽得知刘备要请卧龙出山时,就感叹道:“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奈何,奈何!”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是心灵涤荡,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话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天下不归蜀国呢?

确实,伏龙、凤雏,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刘备有那狗屎运,能同时得到伏龙、凤雏为其所用。

可奇怪的是,既然“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刘备二者兼而得之,为什么到头来他却没让天下归蜀而归魏呢?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家和万事兴"!可刘备最终没能让天下归蜀的主要原因就在"齐"和"和"二字上,即伏龙、凤雏"面和心不和"所致。

话说庞统是孔明的好友,可庞统一生不得志,一直未为吴、魏重用过,后经孔明劝慰才得投奔刘备。虽投奔之初未被刘备器重,但后来庞统还是成为了一位深受刘备器重的人才,其依赖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样两位顶尖的人才“同处一室”,难免会暗中竞争,暗中争宠。孔明与庞统一同“侍奉”刘备期间,孔明大权独掌,深得刘备信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庞统想要成为真正的掌权者,就必须要立下不世的奇功才行,于是庞统就有了“急于求成”的思想。

话说,庞统建议刘备攻打益州,占领川西地区。期间,孔明写信劝告刘备不可鲁莽出兵,可庞统认为是孔明害怕自己立下不世之功,抢其风头,因此没有理会孔明的建议,带兵前往准备攻打雒县,不料背后张任乱箭射杀。

庞统的意外身亡,让刘备痛哭流涕,让孔明痛心疾首,并为庞统之死大哭了一场。有人认为,孔明哭庞统,纯属假哭,因为庞统来到刘备阵营中,俩人智谋不相上下。虽然在当时,刘备求贤若渴,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来归附,而之前前来投靠刘备的谋士,都不如孔明有才干,不能撼动孔明在刘营第一智谋之士的名号。但庞统来了之后,孔明就有了危机感,毕竟当初司马徽也曾说过“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于是就有了孔明和庞统“面和心不合”的说法。

到底孔明和庞统是“面和心和”,还是“面和心不和”,我们已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虽然话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刘备是孔明、庞统都得到了,但没有实现天下归蜀国的愿望,最终蜀国被魏国所吞并。

3

中国有句话叫:尽人事而听天命。夺取天下,靠的是人才,更靠实力,还得看天命!

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其实只是为了凸显这两个人物的地位和才能而已。此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能,但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去夺取天下显然是天方夜谭。

个人再怎么有能力,需要平台,更需要机会;需要谋略,更需要实力。刘备得诸葛孔明,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但却不是“如虎添翼”!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备的实力实在太差劲!

刘备要资本没资本,要立足之地无一城一池,唯一所拥有的,不过是“仁义”、“情义”。在三国当中,若论实力,曹操最盛,孙吴政权次之,刘备最末。要不是仗着张飞关羽,刘备是很难白手起家的。

因此,尽管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样的治世奇才,却始终没能夺得天下。能成三足鼎立之势,我认为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更何况天下究竟有多大,也要看个人的志向和抱负有多高。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夺得川蜀地区作为立足之本,偏安一隅,却也是小小的天下了,更何况刘备还称帝了,你说这是不是“天下”?

此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也作了“三分天下”的经典论述,确实诸葛亮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开展工作的。只不过,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既需要实力,也需要时间。话说刘备死了,诸葛亮老了,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哪还有实力去统一天下?再遇上这么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真是天命如此!

因此,个人能力再突出,但也不要寄全部希望于一人。毕竟攻城略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统一天下,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结果。非一个人即成矣!

4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天下不归蜀国呢",各说各理,观点不一。

●水镜先生有说法:只想对当年求贤若渴那人送外号宏福齐天的"大耳朵"刘备说,别得了便宜还装傻,当权亦须有“担当”哟。今天我要为当年的"荐言"论道论道,让你理清三层意思:一是对绝世奇才,得而不用非“得”也,而只用其智不用其谋,又非全“得”也。人才到手,而不重使用,又不善听取和采纳其意见,这与浪费人才没什么区别。只用其智慧,而不遵行他的谋略与规划,这不又等于得到了半个人,为此又从何谈你那"安天下"。你作为西蜀集团总裁,动辄用感情行事,攻西川打刘璋时,你却发檄文告急,敦促正在固守要地荆州的诸葛亮火速发兵救援,并授意其让你二弟关羽镇守荆州,尽管我那个敏感的“爱徒”,再三叮嘱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关羽却置若网闻,刚腹自用。不仅丢失了荆州,父子死于非命,更重要的是破坏了联吴战略规划。尤其你作为刘总裁,拒不听诸葛亮再三劝告,竟一意狐行,感情用事,倾国举兵伐吴,夷陵大败而归,从而极大地削弱了西蜀势力,这又何不是把西蜀推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这种情形中的诸葛亮,虽有其人,而不用其谋,又怎么称真正"得到"了其人呢。二是可安天下并非得天下。"大耳要悟透哦,"诸葛亮自隆中对为刘总裁提出了战略规划,为事业勾勒了宏伟蓝图,并经初期运作取得了联东吴,借荆州,取西川,得益州,形成了魏、吴、蜀鼎足之势,为刘备安顿了一份天下,创建了蜀汉基业,也可谓是一种兑现了。三是天下不归蜀国,也是我预测的结局,很正常。当时我讲"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记住还有后两句:即"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结果子初(刘巴)孝直(法正)均亡,汉室岂能复兴?;我也曾叹息说过,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那么俺"好好"先生当初所荐之词,所料之果又有何不妥呢?

●军事专家有定论。《孙膑兵法.月战》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而孟子又论述三者关系认为,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西蜀占人和。想要统一天下需要三个条件兼备,而西蜀虽占重要因素,毕竟只占其一,想要天下归蜀谈何容易。另外,作战中集中兵力是自古及今用兵制胜的不二法门。譬如隆中对在战略规划上,就有缺点,兵分三路犯了兵家大戒。毛主席在分析诸葛亮失败原因时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以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刘备集团从鼎盛到衰败的根本在于一个"骄"字,骄兵必败这是战争规律。纵观蜀汉,大意失荆州是为一败;兴兵复仇,傲视吴军,终在夷陵之战损耗残重,败上加败是为二败;晚期又以攻代守,以弱击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穷兵犊黩,无限消耗国力是为三败。由蜀汉政权基业前的“三把火”,到之后的妄乎所以"三失败",最终使蜀国走向了"自生自灭"性质的残局。

●社会历史发展有观点。天下不归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会因为你有"神"一般的本领而改变。①从历史客观现实看,蜀国势力弱小,地域狭窄,特别失去荆州后,蜀国区域相当于魏国的五分之一,吴国的二分之一,人口是魏国的八分之一,吴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经济基础差,人才缺,将寡兵少,战力悬差大。②地理位置偏辟,居国西南一隅,民族复杂,文化风俗落后,多为丘崚地带,山地土沃不肥,交通闭塞,粮食欠丰,虽经诸葛亮大力兴修水利,减税减赋等措施,但仍因连年旱涝灾害严重,农民年收无几。③生产力水平相对魏国、吴国落差都很大。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同时改革租税政策,从而使北方社会转向稳定,终于达"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逐兼灭群贼,克平天下"。吴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力不断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广泛发展江河航运,通航收效可观。蜀国诸葛丞相则采用"民安食足而后用"方针,内修政理,外复关盟,务农殖谷,兴修水利,发展蜀锦生产。由此可见,三国都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国壮大的根本抓。

那么,随社会进程不同,社会生产力有了差别,甚至出现悬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加深,从而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使各集团综合经济优势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三国时期的最终结局为强国取代弱国,优胜劣汰,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综而述之,水镜先生不是在推销,也不是竭力地在推荐,因为这对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况且他早日看透天下大势。也并不是存心地把徒弟推向"火线",只因刘备的滋滋一求,有心助英雄一程而已。他所说的每句话都是无可厚非的。军事家评论客观公正,天下不归蜀国的社会历史看法,就是社会发展观。

原创作者:托土屯山

2020.07.09

5

首先,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基本是水镜先生为了推销自己而抬高徒弟的广告!诸葛亮和庞统确有过人之处,也是三国时期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但是得他们其中之一可安天下就言过其实了,后来水镜先生又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实际就是为自己辩驳!

其次,蜀国地处大西南地区,交通落后,人丁单薄、土地贫瘠,虽有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但是相对于魏国、吴国的千里沃野就逊色太多了!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比不过魏吴两国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朝纲,穷兵黩武,以微弱之兵六出祁山,出兵魏国,简直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加上蜀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屡屡犯边,使得蜀国内忧外患并存,最终历44年二世而亡!

6

在绝对的实力对比面前,魏国对蜀国是碾压性的存在,这蜀国怎么赢?

7

三国时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讲的是刘备在襄阳庙会后被蔡瑁追杀,急忙中刘琦送给刘备一匹好马,他纵马奔驰,路中遇见一儒士,即庞统,他指出的卢马伤主,要给一部将骑后才是匹好马。然后他辞别后,却被一道檀溪拦住去路,的卢马失前蹄,陷于溪中。虎贲军追兵已至,刘备只等束手就擒。不料的卢马以雷霆万钧之势腾空而起,直跃对岸。黄昏中,浑身泥水的刘备渐渐进入一座庄园,园主水镜先生设酒待客,水镜先生为刘备推荐一军师徐庶,竟然是路遇的那位儒士。这是刘备去水镜先生司马徽对诸葛亮和庞统的一句预言式的评价了。因为流传太广泛,甚至一度被很多朋友视为正史记载。但是不管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并无此记载。这句话的原出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可见是罗贯中杜撰的故事。

但如果仔细分析起来,我觉得刘备已经得到诸葛亮,还要得到庞统,这可以说犯了“贪”字绝。本来刘备以“仁义”起家,他已经拥有诸葛亮,就不能再拥有一个庞统。俗话说得好,既然是人才,同样存在着一山不能容二虎。诸葛亮为人最大的要不得处就是没有雅量,他什么人都怀疑,而且处事小心谨慎,不会做冒险的事情。如今庞统归刘备,本来如虎添翼,但诸葛亮却对庞统的计策不加思考就答应了,作为蜀国的地理大师,诸葛亮肯定知道有一个叫落凤坡的地方,而且刘备还给他骑自己的马,这庞统也是感激刘备对自己知遇之恩,忘记了自己先前对刘备的嘱托,说卢马伤主。也许是庞统希望用自己的命来回报刘备,古人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缘故。庞统人生得丑,连孙权都不喜欢他。三国中两个丑人,一个是张松,天才。一个就是庞统,是大才。就是人生得丑的缘故,没有找到主子。两个人的结局都很是悲凉。

既然犯了“贪”念,刘备也就只有拥有蜀地,成为一国之主,但要安定天下,他还是没有这个实力,毕竟他的出身和地位,能力和机缘都不如曹操,曹操都难安定天下,可见当时的诸候力量依旧是旗鼓相当,谁也灭不了谁。如果不是司马懿经营魏国,他的孙子司马炎也无力统一中原。

所以说,三国为何能够鼎立,就是汉朝末年局势混乱导致军阀割据状态的。这与一人之力却无法能够改变历史现状。故此,刘备也是如此!

8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在我看来就是小说家一种美好的愿景,这句出自《三国演义》的名言,更多是迎合了全书尊刘贬曹的意愿,单看卧龙,凤雏之才还不足以安天下,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卧龙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卧龙,也就是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中肯,不是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而是说诸葛亮本身更善于治理国家。

事实上在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一生当中,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的平定南中,北伐中原,却忽略了诸葛亮对蜀国治理的贡献,北伐中原,平定南中不过用了六七年,并且北伐还没有成功,其余时间诸葛亮都在治理蜀国内政。

乱世之中,能攻善守,开疆扩土才能有占领天下的资本,而蜀国仅靠诸葛亮一人是不能办到的,这就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丐帮除了乔峰再没有什么高手了,涂有天下第一大帮的虚名罢了。



二、凤雏名声在外

卧龙凤雏,卧龙排在凤雏前面,卧龙诸葛亮成名也在凤雏庞统之前,起码单从道号上看出,诸葛亮已经成龙,但是庞统,凤雏?证明其有成为凤的潜力,但是还是凤雏,没有一飞冲天的实力。

庞统确实有才,但是要说真能安邦治国,肯定还是需要一番磨练的,可惜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否则和诸葛亮二人一起配合,会在三国究竟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不可未知。

庞统的成名更多的是社会舆论的影响,庞安民,司马徽的大肆宣传,但即使这样孙权没用(因为长相),但是唯才是举的曹操也没有求贤若渴的去请庞统,可见庞统还不是那种弹指间樯橹飞灰湮灭必要的人才。

一个司马懿不来,曹操都要威逼利诱,由此可见庞统的名声有些大于他的实际才能了。



三、卧龙凤雏只有在蜀汉才能展才

卧龙凤雏,两个人都是极有战略眼光的,要是投靠孙权或者曹操都无法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才华,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两方的人才储备都要比刘备强太多。

放开东吴的孙权不说,单说曹操手下荀彧,荀攸,程昱,司马懿,贾诩等人才能不在诸葛亮,庞统之下,或许单科成绩卧龙凤雏高些,但是综合实力还是曹魏强大。

冷兵器时代,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想要扭转乾坤,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便有了卧龙凤雏,蜀汉的实力还是没法和曹魏抗衡。



总结:卧龙凤雏得一克安天下,就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尤其是对诸葛亮的赞美,把诸葛亮从人造成了神,但是抛开小说演义,分下三国实际形式,二人综合实力,还不具备帮助君王一统天下,当然偏安一隅还是绰绰有余的。

9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司马徽为自己徒弟做的广告,就像现在的商品打广告吹嘘的很厉害,其实谁用谁知道啊!

这句话是有夸张的成分的,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司马徽的徒弟嘛,为自己的徒弟做推荐也是很正常的事啊,徒弟有出色了,做老师的也有光荣嘛!庞统和诸葛亮都是有才能的人,吹嘘一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问题是得一就可以安天下,刘备就得到了两个了,就是统一不了天下,难道太多了吃撑了消化不良饱死了吗?再说这句话说的是安天下,不是统一天下,安就是安邦定国,刘备不就是是建立蜀国三分天下,不也是应了安天下的预言嘛,至于安天下和统一天下是有差距的,司马徽最后也出来打圆场,说诸葛亮是得其主,不得其时,明摆着为自己吹的牛辩解嘛!如果庞统和诸葛亮真的决定天下归属的因素,早就被人杀了,还留他们去投奔刘备,显然大家是不认可的!

刘备的庞统占据了西川,诸葛亮占据了荆州,可以说庞统和诸葛亮都为刘备立下很大功劳的!可是庞统早死,如果庞统和诸葛亮一起合作,也许真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但是不要高估了庞统和诸葛亮,也不要低估了曹操和东吴的实力,你刘备有庞统诸葛亮,曹操和东吴也有人才啊,而且还是同等水平的人才啊,数量比你刘备还多呢,那你刘备就凭庞统诸葛亮统一天下了,这太小看天下秀英雄了吧,人家人才比你多,为什么别人不能统一天下,就一定是你刘备呢,这不能违反现实啊!最终还是靠实力啊,说实在的,刘备统一天下真的挺难的,曹魏和东吴,不管是人口和资源士兵粮食都比蜀国多,你刘备怎么统一天下啊!

诸葛亮后来不就是六次北伐曹魏吗,结果不都是失败而归嘛,你可以说诸葛亮用人不当,可归根结底还是实力的问题,曹魏比你蜀国强多了,你诸葛亮玩智慧,曹魏也会玩智慧,同样水平,就靠背后的实力了,结果曹操更强,诸葛亮就输了,这是很现实的道理!诸葛亮能安天下就很不错了,还想统一天下,这就很难了,他试过失败了,只能认命了,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办到的,需要集体的力量,集体强,什么事就好办,把成败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古往今来都是冒险的行为,大家不提倡的!

10

这是水镜先生推荐人才所用的一句雅词,经历史证明,卧龙凤雏确有安邦定国之才。水镜与二位皆是文人雅客,相互深交后,彼此钦佩,水镜深知卧龙凤雏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叹未遇明主。刘备跃马过檀溪后,找到水镜先生住处,一番交谈后得知皇叔志在匡扶天下,却无顶级贤才辅佐,于是乎世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就来了。刘备得卧龙,占据荆州,得凤雏,定居西川,已经有了魏蜀吴三分天下,三足鼎立。可惜凤雏早死,不然一统天下未可知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