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打仗,给人感观非常明显的就是旌旗蔽日,这些旌旗就是特指军旗或战旗,而敌己双方也可通过这些军旗判断出对方的兵马数量。

但是,古代真实的打仗并不有那么多军旗,都是影视剧为了营造视觉冲击力而添加的。

军旗大致可分为五类,即:牙旗(纛)、号旗、联络络(信幡)、阵旗(五方旗)、将旗等。不过,并不说所有军旗都需要誓死保护住的。

那么,哪种军旗才是最重要,最需要誓死保住的呢?

统兵主将(帅)可通过“号旗”与“将旗”,一目了然判断战场敌我双方的强弱变化,以便在调兵遣将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战场上,号旗指向哪里,将士们就会冲向哪里;而将旗指向哪里,麾下的将士也会冲向哪里。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号旗和将旗都会同时出现,号旗上常书写国号,如:秦、汉、唐、宋等字样;将旗上则常书写将领姓氏,如:卫(卫青)、霍(霍去病)、岳(飞)等字样。

不过,各军职级别将旗大小的规律,则是军职级别越高,将旗越大,反之越小。如:在汉朝时,大将军(三公级别)的将旗就明显大于低级别军职将官的将旗,而军职级别低于五品的杂号将军和六品的杂号护军,是没有资格拥有将旗的。

战斗发起后,双方将士都会跟随号旗和将旗进行冲锋,就算被打散,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部队,并相互靠拢或援救,而另一方则能尽快发现自己的攻击目标。

同时,双方主将(帅)又可根据号旗和将旗的多寡来判断敌我双方的强弱。因为,大多数号旗和将旗都处于一军的核心,一旦号旗和将旗倒下或败退,也就说明己方一军的外围防线已经敌人攻破,一军将领不但危险,而且还有可能遇难。或者,一旦号旗和将旗后退,双方主将(帅)就要决定是擂鼓助威,号令继续进攻,还是鸣锣收军,或是调兵遣将进行驰援,或是指挥大军掩杀等等。

所以,一旦号旗和将旗倒下或败退,将会给己方士气造成很大打击,相反敌方士气则会高涨,同样也关乎着一场战斗的胜负。因此,只要能在战场中斩将夺旗,必然是立一大功。例如:漠北之战中,李敢因夺下匈奴左贤王的战旗,得到了汉武帝的表彰,受爵关内侯,食邑两百户,弥补了父亲“李广难封”的遗憾。

然而,有些名将却能利用号旗设谋,并取得一场战争的大胜。

例如: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公元前204年,韩信在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中,抢先占据井陉狭道,并于深夜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号旗(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后方埋伏。待到汉军假装败退,将赵军诱出大营后,埋伏在赵军大营后面的两千轻骑迅速冲进赵军大营,拔掉赵军号旗,换上汉军的红色号旗。

不久,被汉军击败的赵军想要退回大营,却发现大营全是汉军号旗,立刻惊的队伍大乱。结果,韩信趁势攻击,赵军大败,赵王被俘。

以此来看,号旗和将旗都很重要。不过,号旗相对较为普遍,根本达不到“誓死保住”的地步。虽说在战场上,将旗相对号旗重要,也仅是一场战役中无数个将领中的一面将旗,同样达不到全军“誓死保住”的程度。

统兵主将(帅)可通过“阵旗”(又称五方旗)行兵布阵,调度指挥

古代战场上,对阵多采用“五行军阵”,又分别代表五个方位,即:青龙(左军)、白虎(右军)、朱雀(前军)、玄武(后军)、黄龙(中军)。

但也有说,“五行军阵”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即:木(左军,使用绿旗)、水(右军,使用白旗)、火(前军,使用红旗)、土(后军,使用黑旗)、金(中军,使用黄旗)。

据史料记载,五行军阵起源于殷商时期。

同时,主将(帅)为了便于高度这五个方位的军队,就需要使用阵旗,即:绿旗代表左军、白旗代表右军、红旗代表前军、黑旗代表后军,黄旗代表中军。简单点说,主将(帅)需要左军出击(或撤退)时,就会命令传令旗兵挥动青旗,即:上下挥动代表撤退,左右挥动代表冲锋,也就是死战不退等。就算是其他军阵,主将(帅)也都是通过阵旗进行指挥调度的。

例如:最直观的当属曹操军中的阵旗,直接使用的就是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和黄龙旗。同时,在《水浒传》中也有阵旗(五方旗)的记载:“敲金边,出五方旗,放大炮,掌号儹行营,各各摆阵出战。”

统兵主将(帅)会通过“联络旗”的旗语,会判断出进军路途中的山险处可能会有敌军埋伏、沼泽(河流)拦阻、畅通无阻等情况,以便做出扎营、急行军、冲锋等抉择命令。

许多人都很奇怪,为何将领们都喜欢争当开路先锋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机会最先遭遇敌军,自然也容易立下出战首功;二是就算没有功劳,也会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苦劳。

但是,先锋部队想将路途发现的情况及时传给后面的主力部队,就需要使用联络旗,并传递旗语。

若传令旗兵挥动绿旗和红旗,则表示先头部队遇到山林,示意主力缓行,需防火攻。待侦探后,若发现山林中并没危险,则会挥动黑旗,表示可以安全通行。

传令旗兵交叉挥动黄旗和黑旗,表示遭遇到了敌军的埋伏,并且击退了埋伏的敌军;传令旗兵交叉挥动黄旗和红旗,则表示埋伏的敌军非常多,形势很危险,救与不救,或如何救,就需要领军的主将(帅)来决定了;传令旗兵交叉挥动绿旗和白旗,表示此处有林有水,方便安营扎寒。

显然,联络旗仅起到传递旗语的作用,一般敌人很难有机会夺取,就算夺取也没有太大价值,所以基本谈不上要“誓死保住”。

坐镇中军的统兵主将(帅)营门前树有“牙旗”,一旦牙旗撤退,全军必败;一旦牙旗倒下,全军士气必溃。显然,牙旗的“存亡”关系争斗的成败,自当全力“誓死保住”。

牙旗,俗称“帅旗”,因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而得名,多为天子或主将主帅出征所用,平时立于军营门前,而其门又被称为“牙门”或“军门”。不知在什么时候,“牙门”一词在传承中,却被以讹传讹,究竟演变成了衙门。同时,牙旗亦用作仪仗,又作祭祀使用。此外,史料对此也多有记载,如:

东汉张衡《东京赋》记载:“戈矛若林,牙旗缤纷。”
三国薛综:“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记载:“不容水部赋清愁,新拥牙旗拜列侯。”
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也就是说,牙旗立于“五行军阵”的中军,而“前后左右”四周的军阵,在方便出击的同时,更起到护卫中军的作用。

多数时候,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动用后军的,既防后路被敌所断,又防敌人突然从后方袭击自己的中军。就算中军损失不大,敌人的“斩首行动”也未奏效,可一旦奋战的将士看到“牙旗”倒下,必然军心大乱,进而造成大败溃败。例如:在“靖难之役”的白沟河之战中,原本形势对燕军极为不利,突然刮起一股强大旋风,刮断南军主将李景隆牙旗(帅旗),于是南军大乱,并被朱棣抓住机会,反败为胜。

可以说,战场双方对于己方的牙旗看重如性命,就算敌人突入中军,也会“誓死保住”,不容有失。当然,最好不要给敌人突入中军的机会。对于这一点,所有的主将(帅)都应该心知肚明。因此,打仗时将士们要“誓死保住”的军旗应指牙旗,而不是笼统指的所有军旗。

图片来源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旗是军队荣誉的象征。尤其是师旅一级的旗帜,就算人死绝了也得保住。

以日本的联队旗为例,在每个联(3500人编制)队建立以后,有天皇亲自授予。

所以,联队旗是所谓联队的象征,也是天皇的标志。

天皇在宫中将军旗授予新成立联队的联队长时,照例发表如下的敕语:“兹宣布步兵第XX联队建制完成。尔等军人必须协力同心,以宣扬武威,保卫国家。”然后,联队长宣誓:“谨奉明敕。臣等定将尽死力,誓死保卫国家。”依据明治宪法规定,军队的指挥权、统率权属于天皇。而天皇亲授的军旗乃是代表天皇的旗帜,联队长以下全员必须对军旗致以最高敬礼。

颁发军旗的那一天就是这个联队的建军日,每年的这一天就是这个联队的“军旗祭”,联队会举办盛大的军旗祭典。

在日本陆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联队哪怕死伤殆尽,联队长战死,但只要联队军旗保存下来,联队就可以保存番号,给以重建。

但如果联队旗被敌人缴获,该联队即便还有 部分兵力,也会取消番号和编制。

对于日军官兵来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联队,如果联队番号被取消是最大的耻辱。

所以,日军官兵对军旗的敬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行军时,军旗装在旗套之中;而在正式的操典之时,擎出的是象征军旗的旗杆、旗冠与流苏。由于联队旗不会有另一面,因此不容许老化及修理,和普通的军旗不同。战时日军的新闻检查制度曾明确规定,军旗不能在报刊上公开出现。

日本联队有专门的护旗小队,通常是一个班到一个排,由联队最高大英军士兵担任旗手。

对于旗手有个重要的要求,就是一旦军旗存在被缴获的危险,就要不惜代价将他保住或者直接销毁,绝对不容许被敌人缴获。

所以二战中日军被消灭了上百万,竟然没有缴获一面联队旗。

因为日军覆灭之前,一定会毁掉军旗。

资料这么写:

13师团下属的三面联队旗逃过一劫后,很快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老牌常设师团第3师团下属的步兵第68联队军旗就遇到了更加危急的态势,这也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距离抢夺日军军旗最近的一次。

1942年1月4日,步兵第68联队已经在之前的作战中残破不堪,为了突破中国军队的包围,只能分散突围。联队长的野宪三郎指挥联队本部数百人从中国军队第4军的包围网中突破,就在日军利用暗夜行进之时,突然前方出现几个黑影,并用日语询问口令。没想到对面居然是中国军队,措手不及的日军在突袭之下损失惨重,联队长指挥所有官兵围着军旗站成一圈,拼死抵抗护卫军旗,此时双方已经陷入白刃战。中国军队距离68联队军旗只有数米。当时日军已经来不及烧毁军旗,只要有几颗手榴弹落入日军中。这面军旗就会成为日军历史上唯一,被外国军队缴获的军旗了。可惜的是当时夜间第4军并未发现这附近有日军军旗,一夜白刃战后,日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军旗并未受损。随后日军援兵赶到,保护军旗逃出生天。这是整个二战中日军军旗距离被缴获最近的一次。

在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所有联队旗都被烧毁。

日军下令烧毁了共计444面军旗,其中海外265面,本土179面。但是仍然有一面几乎完整的军旗留存下来,因为步兵第321联队联队长后藤四郎只是把那面军旗的旗杆烧毁放入“奉安箱”充数,其他部分都完整地留存下来,现在这面军旗(旗杆为复制品)供奉在日本靖国神社。是目前唯一一面距离完整军旗最接近的日本军旗。

3

军旗是一支军队的魂,是一支军队的脊梁,是军队荣誉的象征,因此军旗的作用就是凝聚士气,同时一支军旗也是一支军队的象征。

历史上军旗的地位其实只有到近代才开始变得重要,在古代的时候其实军旗代表的不是一直军队,而是这支军队主人的身份荣誉。

古代地位最高的军军旗就是皇帝的军旗了,皇帝的军旗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信幡。而将军特有的军旗叫做:纛。除了表明身份的军旗外还有通讯旗、号旗和五方旗,他们分别是通讯联络各方部队,确定方位的旗帜。

而且可以看出这些旗帜往往代表的都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代表着他们的将领,他们指挥者,因此在古代其实人们并不是十分在意军旗的。

之后到来近代以后,军旗代表这一支部队这一观念才深入人心,并且逐渐变成了一种荣耀的。

日本的军队就是一个十分看重军旗,日本军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联队以上的军旗都是要誓死守护,即便是联队长战死也要守护。因为只要有军旗在,这支部队就不会被撤销的,就还会重组的,可以保存这支部队原本的番号。

现在国家对于军旗也是十分看重,而且经常我们也会听到各种各样的称呼,想必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军旗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

4

魂,军魂只有军旗飘扬才是这支部队立于不败的标志军旗是军人的精神支柱。

5

军旗的发展是跟随历史不断变动的,不同时期军旗具备不同的意义和概念,它首先是一种军队文化,是军队代表自己的标志。

上图.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的大旗

古代军旗主要作为阵营识别符号使用,当时的军队制服识别度很低,且封建统治者的军队具备一定的私有性,所以军旗便成为了区分彼此的最大代表。

比如中国古代,一支军队会区分将、帅、各军的军旗,下面的部队还有各自的营旗,用以分别下一级将领的部队。所以“帅旗”便成为了军队的核心,周围的将旗代表了将军们的位置,而营旗则显示了不同部队的位置;这些军旗会通过专门掌旗的军士负责树立、护卫和移动,时刻不离所属指挥官左右。

打仗的时候,指挥官们只需要站在高处,便能很清晰的通过旗号的变化了解部队的运行情况,知道将军在XX位置,元帅在XX位置,XX营在XX位置,快速的做出决断。而且这些旗号还能让传令兵快速找到传令对象的位置,否则在没有电话、定位的古代,在乱七八糟的战场中很难找到目标。

上图.地方抗法武装“黑旗军”的北斗七星旗

所以军旗实际形成了战场上的军队核心,它代表了将军们的存在,士兵们会跟随自己所属的旗帜运行,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旗在人在,旗倒人亡,士兵不会去验证将军是否还活着,往往旗帜倒下,便宣告指挥机构出事了。封建统治时代,认为失去效忠对象的士兵会士气大跌,从而引发崩溃或混乱。

比较有名的是“淝水之战”,晋军在战前就不断通过埋伏和小部队分割来打击秦军,时不时还在草丛中晃旗帜迷惑人,搞得秦军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到开战后,渡河而击的北府军快速的斩将夺旗,打得秦军前军一片混乱,指挥官们纷纷倒旗溃逃。后面的军士一看前面旗帜倒了一片,这还不赶紧逃?结果引发了百万大崩溃,自相践踏无数,白白葬送了苻坚统一天下的美梦。

外国亦是一样,在大流士对阵亚历山大的“高加米拉之战”中,人数极少的马其顿军队本来已经让波斯的大军打得差不多了,连大营都被波斯人瓜分劫掠,但逼急了的亚历山大直接给波斯人来了个骑兵突击,硬是骑马冲到大流士的面前飞起一矛,这根飞矛扎死了大流士的车夫,吓得波斯中军护驾急退,结果王旗一倒,波斯大军也跟着兵败如山倒,丢掉了万里江山。

所以军旗对古代战争是多么重要,守不住旗帜,部队等于失去了指挥,失去了士气,更会向外界传达一种“该部覆灭”的信号,造成连锁效应。

上图.韩军“白虎团”旗帜

现代战争中,军旗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象征,按照军事习惯,它也代表着一支军队的存续,只要在战争中被打得覆灭并夺走军旗的部队,便再也不能重建,只能取消掉他们的编制。但反过来,哪怕部队被打得全军覆没,只要军旗让残兵带回去了,部队仍然拥有重建的资格。

上图.“北极熊团”军旗

在许多军队文化中,军旗、战旗也代表了他们的光荣历史,往往会在旗面设计元素或文字中展现这些特色。比如我军缴获的美军“北极熊团”的军旗,这支部队曾因为一战以后对苏联西伯利亚的作战,获得了“北极熊团”的称号,他们将相关白熊图案画在了旗面上,结果在朝鲜战争中被志愿军在新兴里歼灭3000多人,团长也给毙了。

由此,“北极熊团”陆7师31团的番号被美军取消,再也没有回复,连带着两个残存的散营也跟着无影无踪了。

二战的日军则狡猾的多,他们被歼灭的部队不在少数,但往往在最后关头焚烧军旗,或者故意留下诱饵骗人,让部队得以避免了被缴获军旗的丑闻。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战后人们才搞清楚,鬼子的军旗形式根本不是旗帜,而是“节仗”,他们仿造了中国古代的“受命持节”礼仪,实际上那根花里胡哨的旗杆才是他们的军旗,旗面反倒只是个装饰而已。

还记得“苏武牧羊”吗?苏武持的就是“节仗”,是大汉赋予他的使节和权力象征,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与职责,因此它被苏武始终带在身上,等他回去的时候,节仗上的须子都烂光了。

总的来说,军旗始终是军队灵魂的一部分,它们承载了光荣和历史,也承载了一个国家军队的荣耀和刚强,当然需要豁出性命来守卫,相信每一个看到它们的战士,也都会用生命去将之保护。

6

军旗是军魂,誓死要捍卫;今天说军旗,不说日本旗。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一个志愿军战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昏迷不醒,醒来后的第一个愿望就是看看“红旗”。

其实他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为了安慰自己战友,后来他说,我虽然看不见红旗,但心里有一面旗帜,在迎风飘扬。

军旗是军人的骄傲,是战士的灵魂,是官兵的主心骨,是一支部队的灵魂。

军旗是信念,是信仰,是勇气,是国家的象征。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经被称为旗手,可见那个举旗的人,分量有多么重要。

旗手这么伟大,那么他手里的旗帜,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军队里有一句话,叫人在阵地在,人在军旗在。

军旗飘扬的时候,将士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就有杀敌的勇气,就有必胜的信心。

军旗是战士的荣誉,是身份的认同,同时在战斗的时候,军旗也是令旗,是各种信号的传达者,是长官作战意图的体现。

长官需要通过旗帜来传达自己的作战思路,士兵通过军旗来领会上级的指导方针。

军人最激动无比的,是把自己的军旗,插上敌人的高地。

军人最伤心欲绝的,是敌人的军旗插上自己的阵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句口号:“人在军旗在,人倒旗不倒”。

在人民军队遇到的千万次战斗中,战士们靠着军旗指引方向,旗到哪里,就冲向哪里。

占领一个又一个阵地,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围绕军旗,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1935年5月,刘伯承深入大凉山,到了彝区,和当地最大的“家支”之一的果基家头人小叶丹结盟。

此后,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刘伯承在临走的时候,把一面军旗赠给了彝族兄弟。

红军的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事业;旗帜中央缝着一个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是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和力量;靠旗杆的地方,镶有一条10厘米宽的白色布条,上面写着“工农革命军第X军第X师”的番号。

旗帜的意思是,党指挥枪。

红军走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兴师问罪,追究小叶丹“通匪”罪责,小叶丹宁肯冒着杀头的风险,也决不交出刘伯承赠送给自己的红军旗。

他走到哪里,将旗帜带到那里,并且一再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要是哪一天我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它(红军旗),红军一定会回来,到那个时候,亲手把军旗交给刘伯承!”1942年,小叶丹死于一次伏击,临死把旗帜交给自己的警卫员。

警卫员把旗帜交给了倮伍伍加嫫,这个深明大义、坚韧勇敢的彝家妇女,用生命保护着红军军旗,国民党士兵多次闯进小叶丹家里搜查,倮伍伍加嫫就把红旗缝进自己百褶裙的夹层,敌人找不到红军红旗,就拿他们出气,但倮伍伍加嫫没有屈服,一直坚持到革命胜利,把那面军旗,交给了亲人解放军。

还有一个旗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五团三营七连的旗手老黄。

那是红军最困难的时期,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这支部队从鄂豫皖苏区出发,一直到陕北。

10个月,300多天,天天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度过,但是老黄扛着大旗,跟随红军官兵义无反顾冲向敌人,没有皱过眉头。

每一次军旗飘扬的时候,敌军都闻风丧胆、失魂落魄,因为军旗背后是如潮的红军战士。

因此敌人对红军的军旗又恨又怕,总是集中火力,向旗手和军旗狂射。

老黄在枪林弹雨中毫不畏惧,他大吼着,我X,只要打不着我老黄,你们就要完蛋。

一年中,老黄六次挂彩,右手都无力了,军旗上也弹痕累累。

每次战斗结束后,老黄都要拿出针线包,缝补军旗,负伤的时候也不例外。

在到达陕北的一次战斗中,战士们跟着军旗冲上山梁,一个子弹打中了老黄,他摇晃一下继续前进。通讯员见他中弹鲜血直流,就去抢夺,但老黄没有给,跑的更快。。

可是没有跑多远,老黄就在一块石头跟前抱着军旗不动了,他用尽力气把红旗插在石头缝里,伟岸的身躯在顺着旗杆慢慢倒下,倒地之后,双手依旧紧握旗杆,军旗漫卷西风烈烈飘扬,战士们怒吼着冲向敌人。

7

,打仗时军旗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誓死捍卫军旗?

古时候,军旗是起指挥作用的,部队的移动,前进与后退都会随着军旗行动,军旗在那,军队就会前进在那。判断一支溃败的军队是否真正的溃败,可以通过观察它的军旗是否还在军队的前列引导行动,因为军旗是士兵们的灵魂,军旗倒了,军队的行动失去指挥了,军心也就散了,也就败了。后来的发展,军旗成了一支军队的最高荣誉的象征,代表了一支军队的成立的历史与光荣,军旗在,表示阵地还在,战士的战斗意志还在,这支军队还存在。捍卫军旗,也就是捍卫军队的荣誉,这就是为什么在战场上拼死捍卫的原因了。战胜的一方会把对手的军旗,作为一种荣誉保存下来,战败的一方会把军旗的失去,作为最大的耻辱。

8

战场上军旗的做用~

进攻的方向,

军魂的象征,

军人的标志,

气势的体现,

……

为什么要誓死保卫~

它是军队的灵魂,军人可以战死,但军旗就不能倒,军旗一倒灵魂没了,也可以理解全部战死疆场。

9

军旗作用有不少,激励士气,代表胜利等。不论是古代文献还是现在拍的电视作品中,一般军队交战有一方军旗倒了的话,基本就表示战争失败。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代,最近可以追溯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而且在东南亚国家最是盛行。

当然,如果放到21世纪的战争来看,再挥舞军旗上战场的话纯粹是找死。因为对方的先进侦察设备很容易就可以观察到军旗所在位置,随便用火炮或炸弹就可以炸死一大片,所以个人是非常反对再使用军旗的。

实际上,现代战争中军旗的意义已经被替代,各种信息化设备可以有效的沟通己方部队联系,也不会因为敌方在某个山头插上旗子就认定对方占据了优势,一切都需要海量炮火过后才能决定胜负。在我国演习中,扛旗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但相信如果真与敌方国家交战的话,应该不会这么干。

10

军旗就是军人的主心骨!军旗在军心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