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回族,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嘉靖举人。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主事时,上书《治安疏》,批评明世宗朱厚熜迷信巫术,不理朝政。惹恼明世宗,被捕入狱。幸得文渊阁大学士、首辅大臣徐阶力救,免于绞刑。并在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干预下,将这件事压了下来。

明世宗朱厚熜病逝,明穆宗朱载垕继位,海瑞遇大赦获释。隆庆三年(1585年)任应天(今江苏南京、苏州、上海等处一带)巡抚。海瑞与兵宪蔡国熙等秉公办案,推行“一条鞭法”,勒令退休的大学士徐阶等退田。海瑞因秉性梗直,不识变通,得罪不少人。特别是威逼徐阶,寒了不少同僚大臣的心。张居正主持国政期间,推行考成法。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因海瑞严峻刚直,不与配合,为张居正、高拱等人不喜。海瑞又不知张居正等做法的目的(不合海瑞的意见),屡屡上书反对张居正的做法,且上书奏高拱等人不是的本。受到张居正、高拱等人的厌恶和排挤。只是鉴于海瑞刚正不阿,没有直接罢免他罢了。后在在都给事中舒化、给事中戴凤翔等人的弹劾下,官职越做越小,后因病借故被革职达十六年之久。

万历十三年(1585年)海瑞东山再起,两年之后(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在南京任上。说海瑞无能、没有被重用,那是错误的说法。历史记载也没有说海瑞无能、未被重用,而且海瑞还当过户部主事、右都御史、应天巡抚(这不是重用是什么?),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情(这是无能人做得出的吗?)。只是海瑞刚直性拗,不知变通,性格怪癖,木讷死板,不够圆滑。且得罪不少朋友、恩人和同僚,若不是由黄光升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等人的保护。恐怕海瑞早就打道回府琼山了!

最佳贡献者
2

海瑞是无能的清官只不过是近几年来一些网文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哗众取宠,甚至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谣言而已。海瑞是否无能,只要翻看史书,了解海瑞的生平就一目了然了。

海瑞生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父辈五人中便有四人功名在身,唯有海瑞的父亲只是一个廪生,并在海瑞出生四年后去世。从此孤儿寡母便依靠祖上传下来的几十亩地勉强度日。

海瑞母亲性格极其刚强正直,从小便对他要求严格,每天只能攻读诗书,不许像普通小孩子一样玩耍。在海母的严厉教导下,养成了海瑞刚正不阿、不惧奸邪的性格,并在成年后自号“刚峰”用于勉励自己。另外海瑞年轻时,正好是阳明心学流行的时候,其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对海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日后行事的重要准则。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举,次年参加会试,期间上《平黎策》: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明史·海瑞传》

就海南黎患提出了修建道路、设置城池、开设学堂等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赏识,却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这年海瑞名落孙山。1554年,海瑞再次参加会试,却依然落第,于是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当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成为福建南平县教谕。

其实从《平黎策》和之后著名的《治安疏》来看,海瑞没有中进士,绝对不是才能问题,而是当时的朝廷,更喜欢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文章,对海瑞更趋务实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但是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脱颖而出。

海瑞在任南平教谕期间,不仅传授文章知识,更身体力行的教导学生,读书人应该重视的道德思想建设。当时御史来到学宫视察,别人都是跪地迎接,只有海瑞一人长揖行礼,并说: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明史·海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浙江淳安县令。但海瑞来到淳安之后,发现当地富豪有几百亩的地,却不用交一分钱的税,而贫苦百姓,一粒米的收入都没有,却要交几十上百亩地的税,非常的不公平。

于是海瑞在全县重新清仗土地,规定税负,大大减少了当地普通百姓的负担,使不少因为税负过重而外逃的贫民重新回到故乡。此举其实也是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另外,海瑞在任期间,整饬吏治,严禁官吏奢靡浪费、假公济私,并以身作则,穿布衣吃粗粮,就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甚至一次,为了给海母过寿,海瑞割了两斤肉,总督胡宗宪吃惊的就像不得了的大新闻一样到处和人说。

《明史》记载,一次胡宗宪的儿子要到浙江看望父亲,沿途狐假虎威,收受贿赂。来到淳安之后,因为没有得到预想的款待发怒吊打驿吏。海瑞闻讯后,立刻抓捕胡宗宪的儿子,没收黄金数千两,并以假冒胡公子诈骗的名义上报给胡宗宪。事后胡宗宪并没有追究海瑞。

还有一次,严嵩党羽鄢懋卿出巡两浙、两淮盐政,沿途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勒索,唯有在淳安没有得逞,但因为海瑞的清廉之名,只有收敛自己的威风,悻悻离开。

海瑞在淳安期间政绩斐然,被提升为嘉兴通判,但因为鄢懋卿从中作梗,又被贬为兴国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持文官选拔,海瑞被提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

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买好棺材,并将家人托付给朋友后,向嘉靖呈上了后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称的《治安疏》,批评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嘉靖看完后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对左右说:“快去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传》

嘉靖听后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又拿起《治安疏》来看,之后的数月时间里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最后说:“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纣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阶讨论禅位给太子的事,并说: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明史·海瑞传》

于是将海瑞下诏狱,追究谁是主使。最后刑部判决海瑞死刑,但关于执行的奏章却一直被嘉靖留中不发。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释放,官复原职。后调任大理寺尚宝丞(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

之后又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明史》记载,海瑞到任后: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海瑞在应天十府推行“一条鞭法”,雷厉风行,颇具成效。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有奸民趁机诬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详细分辨,导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经过海瑞辖区时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费接待。

由于应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为官,海瑞在应天的这些改革触犯了这些豪强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员的弹劾。

都给事中舒化认为海瑞迂腐,“滞不达政体”,应该用南京清闲的职位安置他,不过没有收到隆庆的采纳,反而下诏鼓励海瑞。不久后,给事中戴凤翔又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

于是海瑞不得不被调任南京粮储,这时距离海瑞巡抚上任只有半年。听闻海瑞被调离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

结果当时刚好是讨厌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了空闲的南京吏部中,于是海瑞称病引退,回到琼州老家。

万历元年(1572年),张居正开始主政,虽然有不少官员向他推荐海瑞,但忌惮于海瑞过于严峻刚直,最终还是没有任用他。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朱翊钧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内容是: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直指官员们以礼待士大夫为借口,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议都切合实际。但唯独建议万历效法朱元璋用“剥皮囊草”“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整治贪官的内容,被其他官员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议。御史梅鹍祚甚至以此弹劾海瑞,最后万历认为海瑞虽然言辞过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于忠心,于是罚夺了梅鹍祚的俸禄。

后来万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员的阻挠,最终只能任其为南京右都御史,并于万历十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74岁,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明史》记载海瑞去世后,南京为此罢市,百姓自发的身穿孝服为海瑞的灵柩送行,祭奠哭拜者连绵百里。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老百姓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现实,最能分得清谁好谁坏的。他们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谁真正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带来好处,这就是民心。一个能够得到百姓自发的百里送行的人,会是一个无能的官吏吗?有哪个老百姓会记住一个空有清名,却从来没有为民办过实事的官员?

一个小小的举人出身,最后能成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怎么会无能呢?

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性格又过于刚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惮和打压。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其实从百姓角度来看,依然还是贪官,只不过是相对有作为,功大于过的贪官而已。那么从贪官的本质上来说,他们怎么会重用海瑞这样一个嫉恶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员呢?这不是耗子给猫当伴娘吗?

当然,海瑞也有他的局限性,如在断案上缺少刑侦调查手段,判决偏激,过于依赖于封建道德的主观判断。《海瑞集》中就写道海瑞断案:

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

这以我们现代法治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当时的封建德道角度来说,却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教的。这完全是海瑞思维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的,如果从当时角度考虑,海瑞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当时官员的楷模。

其次海瑞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在现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很难实现的。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经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另外,曾有记载海瑞一生有三个妻子,两个小妾,私生活混乱,甚至饿死五岁的亲生女儿。如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中曾写道侍御房寰曾听海瑞的老乡巡抚王元敬、广东巡按御史邓炼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补遗卷》是《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孙沈振在康熙年间增补的,而在时代略晚于海瑞的沈德符原书中却没有这类记载。相反,在《万历野获编·十九卷》中记载侍御房寰弹劾攻击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带”,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众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偏向宠妾,殴詈正妻”,导致“其妻愤激自缢身死,妾亦慌惧相继而缢”。但是实际情况是,海瑞的妾韩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后死,只不过海瑞对于韩氏因为什么而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反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至于海瑞杀女一事,除了道听途说类的记载,也就是来源于一些野史小说,在明朝相关的正史中完全未见记载。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个女儿,且全部长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来的五岁女儿被逼饿死?

古代政治斗争,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如王安石也被政敌戴上过“爬灰”的帽子。海瑞的政敌都能够通过编造一些私生活的问题来攻击海瑞,就更不要说诽谤海瑞只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清官了。

3

海瑞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官员,年轻时科举不顺,直到四十岁才出仕。因为他为官过于清廉刚正,屡屡开罪于上司,仕途多有沉浮。嘉靖四十五年,因为“抬棺进谏”而名声大噪。隆庆皇帝登基后,海瑞巡抚应天,短短半年时间,官宦、豪强畏之如虎,百姓视之为青天,但因为高拱的排挤,愤然辞官。

张居正成为万历首辅后,很多官员都向他推荐海瑞,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启用海瑞。直到张居正去世后,在万历皇帝的坚持下,年逾七十的海瑞才复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这期间,他又不断遭受来自各方的弹劾,因为万历皇帝的力挺,才没有遭到贬斥。万历十五年,七十三岁的海瑞病逝于任上。

海瑞仕途屡屡不顺,一辈子被弹劾不断,理由基本是,海瑞沽名钓誉,不通时事,不谙政事。大白话就是,这样的人就一个空名,实际能力一无是处,花瓶而已,中看不中用。张居正的用人标准是:宁可用品行亏缺的循吏,也绝不用道德完美的清流。所以,海瑞不入张居正法眼。

那么,海瑞真的是一个,除了清誉,百无一用的书生吗?恐怕未必如此。

海瑞之“能”,足以安定一方

海瑞曾经两次作为一把手,治理一方,一次是四十岁出任淳安县令,一次是五十六岁巡抚应天,我们看看,他这两次经历,都做了什么。

一、重新丈量土地,厘定税赋

在淳安任知县期间,他针对富户隐瞒土地,百姓负税过重的情况,重新在全县丈量土地,按土地拥有量,重新厘定税赋。这个政策,打击了富户兼并土地的势头,充实了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很多逃荒的农民,重新回到家乡。

这项工作是虎口夺食,如果没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必然被各种利益所牵制,导致工作无法开展。海瑞能做成此事,至少说明他的能力不弱。

二、处理疑难案件

古代,地方一把手,身兼行政、司法、监察多项职能,断案是县令的工作职责。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期间,处理过很多疑难案件,有的案件是积压十余年的冤案,“海青天”的名号,就是那个时候叫出去的。

三、周旋官场,减轻地方负担

有两件事最典型,一次是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嫌驿站招待不周,吊打驿丞。海瑞以“假冒胡公子”名义,将胡大公子抓捕,并没收他携带的数千两黄金。胡宗宪吃了亏,还不能说。就这一件事,足见海瑞不迂腐,有手段。他没有简单地跟胡公子针锋相对,而是以“假冒”名义,人,处置了,钱,没收了,胡宗宪还说不出口。

还有一次,鄢懋卿巡盐路过淳安,海瑞不但不行贿,还借口淳安县衙狭小简陋,不能招待这么多人为名,草草招待鄢懋卿。

官场靡费,是当时的一大弊政,海瑞就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周旋于上司,想方设法减轻当地负担,这难道不是能力?

四、打击豪强、官宦家族

这件事发生在海瑞任应天巡抚期间。海瑞人还没到任,当地的豪强“望风而逃”,富户人家,吓得把红艳艳的大门,刷成黑色,生怕招惹上海瑞。此时的海瑞,俨然是富户豪门的灾星。

果然,海瑞一到任,就拿他们开刀。兼并土地的吐出来,连致仕在家的前内阁首付徐玠,都没逃过海瑞的“魔掌”,乖乖让家人把多余的田地上交。

这些,难道不是实事?

五、抗击水灾,兴修水利

海瑞在任期间,带领百姓,疏通了吴淞江、白茆河等一带水系,解决了苏州、常州太湖流域一带,常年水患,导致粮食绝收的状况。

在修建这些水利工程时,他大量录用灾民,从粮库调拨粮食,解决民工吃饭问题。他的这个举措,既节省了徭役负担,有解决了灾民的生存问题。

六、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自张居正秉政后,在全国推广,是万历新政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海瑞在任应天巡抚期间,就已经开始在当地推广“一条鞭法”。

这个法令的推行,修正了税收和徭役中的很多弊病,对改善民生,推进国家税收作用巨大。

从以上事迹可以明显看出,海瑞绝对不是那种死读书的酸秀才,他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作为一个地方大员,他的能力绰绰有余。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海瑞给人留下“迂腐无用”的形象了呢?

海瑞之“纯”,不容于世俗

海瑞恐怕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最“纯粹”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和“白”。他心底有个“孝”,所以,他每晚侍奉母亲于卧榻;他心里有个“忠”,所以,他要抬棺进谏,当嘉靖死讯传来,他伤恸得呕吐不止;他心底有个“廉”,所以,他不近人情到谁的礼也不收,连母亲过生日,割二斤肉都被当做新闻。

总之,他的行为非常极端,极端到非白即黑。这种纯而又纯,清澈得像一汪清泉的人,通常注定成为“祭品”,可以被高高供起,绝不能亲近。

这种世俗的观点,使人们忽视了他实实在在的作为。

海瑞之“刚”,难合流于官场

海瑞的“纯”又催生了他的“刚”,“海刚峰”名副其实,一个连皇帝都不怕的人,还怕谁?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刚”得让人望而生畏。

比如徐玠,他是海瑞的救命恩人,当年入狱,要不是徐玠保全,或许就可能被弄死在监狱。但海瑞对徐玠开刀的时候,一点都不手软,逼着徐玠交出了几万亩地。

徐玠还算大度,官场里勾心斗角,为利益你死我活才是主题曲,海瑞被人以“迂腐无能”为名弹劾,不过是借口罢了。

张居正的担忧

张居正为什么不敢用海瑞?其实,张居正虽然是历史伟人,但他的贪污腐败,不落任何一个官员下风,他身边的左膀右臂,通常是一边做事,一边捞实惠。

这不奇怪,张居正已经说得很明白,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贪污腐化不算事,只要能办大事,主题曲就是好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海瑞出现在张居正身边,不等于给自己放了颗定时炸弹?以海瑞的“纯”和“刚”,张居正和他的小兄弟们,不得天天被海瑞敲一头鼓包?

所以,张居正不用海瑞,并非是海瑞无能,而是张居正看到这尊神就害怕,有他在,所以阴暗的、见不得人的“黑”东西必须清除,这事能好办吗?张居正做不到,所以,不如不用。

4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张居正的原则是用人唯贤,他曾经说:良吏不都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

明朝中期之后,有非进士出身官员不受重用的惯例,但张居正显然不是那种囿于成见的政治家。

海瑞不受重用,也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举人出身,而是有更多的其他原因。

一、勇武有余,智慧不足

海瑞是张居正新政“一条鞭法”的强力推行者,在他任职的地方都强力推行了新政,海瑞在清丈田地工作中不遗余力,为推行“一条鞭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海瑞在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几乎是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暴力执法,不但得罪了大批权贵,就连前任内阁首辅徐阶也得罪透了,可要知道那是现任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恩师。

海瑞为官的强力执法,虽然推动了“一条鞭法”,却既得罪了权贵阶层,也得罪了张居正。

明朝的官员任免是推荐制,如果反对弹劾的人多,就很难得到升迁。张居正虽然为官也很霸道,但他并不喜欢不会转圆的官员。

二、虽有民声,却无官声

海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修水利,为民着想,是民声极好的官员,搏得了“海青天”的美名,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清官之一。

但若要对海瑞的行事方式仔细予以推敲,则是锄强扶弱有过头之嫌,似乎也有是非不清之嫌。海瑞虽然是获得了底层百姓的爱戴,却失去了中上层人士的支持。

海瑞貌似身清气正,在官场的名声却是费力不讨好,无论是同僚,还是上级官员,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高,也就很难获得上级官员的举荐,自然也就失去了升迁机会。

三、刚正不阿,反腐先锋

海瑞为官清正廉洁,原本是做官的好品德。但官场并不是清一色,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未必其他人都能够做到。

海瑞反腐的力度也相当惊人,同僚自然不必要说,对上级和巡视官员也是一样,甚至于釆取监视手段,这很让那些官员不快。

俗话说:水太清则无鱼,人太谨则无智。海瑞的为官之道,似乎也犯了江湖规矩。

总而言之,海瑞是一位好官,但不是能臣;是一匹良驹,但不是千里马;是忠臣良将,但缺乏经天纬之才,也没有大智慧。诸如此等原因,海瑞没有受到重用,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谢谢邀请!




5

其实,史书上从来就没有说海瑞是一个无能的清官。这种说法是现在才流行起来的,主要来自两本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这两本书说起来都不是正史,其中掺杂了作者大量的主观观点。《明朝那些事》中认为海瑞是一个无用的好人,不值一提;《万历十五年》则试图通过海瑞来论证道德不适于治国,其实也早已经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受这些流行文学的影响,人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海瑞是一个无能的清官,只能当花瓶供着,不能委以重任。

更有甚者,当今社会厚黑学大行其道,对于海瑞这种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的人不屑一顾,认为海瑞是低能、幼稚,对严嵩、严世蕃这样的奸臣、佞臣反而大加推崇,这真是黑白颠倒。今天就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海瑞是否是一个无能的清官?第二,海瑞问什么不被张居正重用?

一 海瑞是清官不假,但并非无能,而且是一代能臣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从他的号就可以看出他的追求,刚正不阿,峰峦傲立。

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在琼州参加乡试,在乡试中他写的文章题目是《治黎策》,主要分析了海南的政策弊端,并且对朝廷在海南的治理提出了他的意见,这篇《治黎策》,使得海瑞得中举人,但是,这也是他的巅峰,此后海瑞在科举之路上屡试不中。嘉靖三十三年,海瑞被海南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海南省厅)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这是明朝的教师正式编,不管怎么说,海瑞也算进了大明的体制内。

当然,就读书而言,海瑞算不上天资敏锐,35岁才中举人,此后再也不中。而张居正,13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可以说海瑞天资比张居正差远了。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海瑞就是能力不行,历史上的那些能臣,有多少是像张居正这样的神童呢?大多数还是靠着后天的勤奋,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海瑞就是这样的官员。

嘉靖三十七年,在教书岗位待了4年后,海瑞终于因公被任命为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虽然是七品小官,但是也是一方父母官。海瑞刚到任,就显示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重新清丈土地,规定赋税负担,把地方豪强、贪官污吏侵占的良田都清出来。在淳安县,海瑞还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巧妙的惩治了他的上司--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的儿子,另一件就是宁死不向大贪官鄢懋卿低头。这两件是使得海瑞深受淳安县百姓爱戴,称他为“海青天”。

海瑞在淳安县的做法,虽然为穷苦百姓出了头,但是却惹怒了当地的豪强劣绅,他们利用朝中的关系,把海瑞挤走,于是海瑞又被派往江西兴国县当知县。其实,嘉靖时期,大明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冗官冗员现象严重,百姓良田、军田被大量侵吞,在严苛的赋税下,百姓大量逃亡,人丁凋落,这就使得剩下的人赋税更重,逃亡人数更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海瑞到任后,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部署,清丈土地,核实税赋,安抚百姓,裁撤冗官冗员,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办事效率,,,海瑞在兴国待了两年,又把兴国县的地主豪强们给害苦了,给他贿赂他不收,威胁恐吓他不怕,总不能把海瑞杀了吧,擅杀朝廷命官,他们可担不起这责任。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出钱出力,为海瑞跑官,宣传海瑞在兴国的政绩,他么心想,只要海瑞不在兴国做知县,去哪都行。这回他们可是动真格的,跑省里,跑京城,最后给海瑞跑到了个户部主事的职位,海瑞调离的时候,他们都纷纷在家庆祝,可把这位海青天给送走了。

嘉靖一朝,海瑞担任的官职都不大,他的仕途巅峰在隆庆三年,这一年,海瑞被升调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辖区包括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辖区内很多贪官听说海瑞要来上任,吓得纷纷辞官,那些大地主家主动把朱红色的大门漆成黑色,避免招人注意。

除了日常打击贪官污吏、惩治豪强外,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早在永乐年间就有人提出要治理吴淞江,但是被当时的工部尚书夏原吉驳回,他认为工程浩大,难以施行。后来在任者都知难而退,没有提起此事。但是海瑞知难而上,主动将责任揽下来,他亲自视察吴淞江,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委派时任上海知县张嵿测量河道、制定方案,工程开始后,他亲自复查,不辞辛苦,两个月内就开疏了八十里的河道,还使十三万饥民度过了饥荒。就连被他打击过的大地主,也对此事表示赞扬。

海瑞并不只是个理想家,更是个实干家,为民请命,他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真真实实的落实到行动上,这还能说海瑞是个没有能力的清官吗?

二 为何海瑞不被张居正重用,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一方面是和张居正政见不合,另一方面是得罪了官场太多人

张居正时期,大力推行一条鞭法,海瑞上任应天巡抚后,虽然大力推行一条鞭法,但是实际内心里,他却并不认可一条鞭法。当然,他知道一条鞭法是一剂良药,短时间内可以缓解大明积习日久的弊病,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是长久之策。他认同的是明朝初期洪武年间的制度,并且在《治安疏》里希望“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这和一条鞭法有本质上的冲突。这种拧巴的心态,使他一方面推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另一方面又屡屡反驳张居正,张居正对海瑞的意见不以为然,曾写信给海瑞:“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暗讽海瑞的主张不合时宜。因为政见不合,张居正并没有重用他,谁会重用一个老是和自己唱反调的人呢?

海瑞在应天府大搞丈清田地、退田于民,结果查到了当朝首辅徐阶的身上,发现仅徐阶一家在松江就有至少二十四万亩田地,原来,徐阶借“投献”为名,与亲友大量兼并土地,占田无数,使数万农民成流民或家奴。海瑞知道后,怒不可歇,当即遣散徐府成千名家奴,并扬言严惩徐阶的儿子徐璠、徐琨,逼迫徐府退田。

当时明朝的官场分为清流和浊流两派,浊流者,如严嵩、严世蕃;清流者,如高拱、徐阶、赵贞吉等。对于清流、浊流,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有过一段深刻的台词: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意思就是清流要用,浊流也要用。对于浊流,海瑞当然嗤之以鼻,把浊流得罪了不少。而这次丈量清田,又把以徐阶为代表的清流给得罪了,两边都不讨好,结果就是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撤职了,此后再也没有得到过重用

6

说到海瑞这个人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称号:一个海阎王,一个海清天。同一个人为何会被两极分化哪?我们且走进海瑞的生平去看看,看看这个明朝第一清官跌宕起伏的一生。


海瑞1514年生人,1587年离世,享年73岁,在古代算是长寿。而海瑞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的舞台,却是在41岁那年,算是大器晚成。


海瑞不是一个聪慧的人,但他是一个坚持而又固执的人,从他考了二十几年举人就能看出来,高考复读两三年算什么,在海瑞眼里都不是事。


海瑞自小过得清苦,与母亲相依为命,海瑞的母亲重视教育,海瑞也听话,同年龄的孩子在爬树斗蛐蛐,他在读书,同年龄的孩子争吵打架,他在读书,同年龄的孩子出游踏青他还是在读书。海瑞不仅只顾着读书,还不爱理人,身边的人都不爱跟他玩。


海瑞童年过得孤独而又无聊至极,但是海瑞不觉得,他乐在其中。长时间的沉默和沉迷学习,与外界的隔离,使海瑞的世界黑白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黑即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说严重了,海瑞没有变的变态而是性格滑向了一个危险的边缘——偏激。


生来贫苦,节俭成风,性格孤僻而又偏激,这让海瑞的官场之路注定了不会順坦,注定了与官场中人格格不入。


海瑞他并不是一个学霸,算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渣,勤劳刻苦但不聪慧,他考到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在举人在当时是没多少用处的,可以做官,但是是那种连品都没有的管,还要排队等,等到有位子空出来了才有机会,所以至少得考个进士才有个七品芝麻官当当。

事实证明海瑞是执着的,他又考了六年,没考上,一把年纪,算了算了。


41岁,海瑞终于进入了官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福建南平县的教谕,其实就是一个管地方读书的,这种官职大家都是随便敷衍敷衍,走走过场,学生也是爱来不来。海瑞就是与别人不同,他不仅要管,还要管的严严实实,妥妥当当。


制定了规章制度,谁不遵守就罚谁,学生们叫苦连天,被压着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海阎王就是他的学生给他的外号。但是学生们虽然累了点,但是还是敬佩他的,之前的官员都要收礼金的,不给会被穿小鞋,海瑞不收,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海清天的名声也是从这里慢慢开始积累。


海阎王”的名声起于一个小县,不过是学生的玩笑话,但是过不了几年就会人尽皆知,海瑞成了官场同僚眼中的“阎王”,谁碰到谁倒霉。


41岁这年,是海瑞为官生涯的起点,差点成了他终点,一个个小小的教谕,不跪来视察的领导,这种在当时就叫以下犯上,碰到个心眼小的,脾气暴的,说不定会死人的。海瑞还得罪了两个,知府来视察,他不跪,御史来视察,他也不跪,抬头挺胸,端的一身正气,不愧是海清天。延平知府还给他一个外号“海笔架”,众人皆跪,一枝独秀。


好在海瑞当年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没人会费心去记得。


不入流的官员升职是很难得,海瑞是幸运的,他的努力被一个贵人看在了眼中,海瑞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伯乐——福建的学政朱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去到浙江淳安担任知县,这回有品了,是个七品官。


海瑞到任后那可是烧的不止三把火,而是烧到他调任为止。搞得底下官员各个叫苦不迭,海瑞一生清廉,到任的地方通通被禁止收受贿赂,一毛钱都不许。工资又不够糊口,衙门的人通通罢工,奋起反抗,要吃肉,要喝酒,要钱,海瑞鸟都不鸟他们,一个人包揽了一个衙门的活,真真是一代劳模。


浙江淳安,这里是海瑞成名的开始,为何哪?海瑞把明朝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给打了一顿,还顺带了几千两银票。那在旁人看来可真是胆大妄为,嫌活的太长。


海瑞微微一笑,不虚,待我写信一封,胡宗宪看了信还真没跟海瑞计较。所以海瑞不是无知他只是正直,只是坚持自己的正义和原则。


经过胡宗宪的儿子一事后,海瑞又惹了麻烦,也可以说是麻烦又找上了海瑞,是个大点的官都要接待,都要好吃好喝的招待,海瑞可不干,他没钱,有钱也不给那些人吃吃喝喝。胡宗宪是个好说话的人,这次的钦差可不是什么好鸟,鄢懋卿鄢御史,一个臭名昭著的人,海瑞这次又写了一封信,鄢御史可不好说话,你让我难堪,我就要让你不好过。不过,鄢御史当时按捺下了,记了海瑞一笔。


海瑞总算安安稳稳在淳安度过三年,淳安在他的治理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个为人民办事的好官。海瑞受百姓欢迎但是不受同僚欢迎,对百姓来说海瑞是“海清天”,对同僚来说海瑞就是个“海阎王”。


很快,海瑞又受到了提拔,救任嘉兴府通判,对海瑞来说这似乎是件好事,但是“海阎王”之名让嘉兴府的官员避之不及,开始找门路阻止海瑞到任,于是乎,海瑞第一次在朝堂上被弹劾,鄢懋卿刚好在这里等着海瑞。这也证明了海瑞的影响开始出现了,毕竟,籍籍无名的人谁管你。


海瑞被降职了,但是官位没丢,又被朱衡保了,那时朱衡已经是吏部侍郎,吏部嘛,管官员迁升,动动手还是比较方便的。


49岁,海瑞还是在当县令,只是换了个地方,在江西兴国,这对海瑞来说都一样,反正不影响他办事,江西兴国的官员就惨了。


海瑞安安稳稳做事升职,安生了几年的海瑞却又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骂皇帝。胆肥的让人羡慕,那封奏章被称为天下第一明疏,明晃晃指着嘉靖皇帝的鼻子骂皇帝修道误国,那可真真了不得,严嵩,徐阶都没这个胆子。


海瑞敢骂皇帝,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棺材都自己买好了,嘉靖气得想把海瑞剁了,马上把海瑞抓进了大牢,本来是必死的,又先后被太监黄锦和徐阶保了,海瑞一直在监狱里待到了嘉靖驾崩。


海瑞上书不是一时冲动,不是愚蠢至极,他知道后果,也做好了承担的准备,他行事的准则是他心中的标尺,敢说天下人不敢说的,明明白白的踏入死地,这是一种大义和勇敢,毕竟总有人理想高于生命


海瑞在嘉靖驾崩后又出来做官,一路被徐阶提携。隆庆三年(1569)海瑞升职做了应天巡抚,官做的越来越大,海瑞却还是海瑞,一如既往清正廉明,这次查案查到了曾经对他有恩的徐阶身上,徐阶是应天最大的地主,海瑞要徐阶还全部的地,徐阶不干,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的家产,哪能割舍。


海瑞和徐阶杠上了,高拱都不敢正面刚的三朝元老,“海阎王”的称号可不是吹的,海瑞正直的不会变通,不会拐弯,正好成了高拱的棋子,一颗搬倒徐阶的棋子。徐阶晚节不保,与海瑞有莫大的关系。


海瑞并没有做错,徐阶确实不干净,只是在道德情义上有点亏欠,毕竟,徐阶对海瑞有恩。


海瑞后半生大起大落,两次被罢官,最后死在任上,他一生进不去内阁,得不到重用,并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的一身正气和清廉跟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非黑即白的人,注定在当时官场会被排挤。


海瑞看到了政治上的黑暗腐朽,想要撕破黑暗的面纱还政治一片清明,海瑞会是一个好官,但是不适合做官。相比高拱,徐阶,张居正同时期的政治家,海瑞是不合格的,海瑞玩不转官场,也达不到顶峰,海瑞有能力,但是他没能力去改变一个朝代的政治。他为国为民,不为皇权不为官僚利益,注定在当时得不到重用。

7

讲到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实可以把他和另一位著名的清官包拯放到一起来说。

“清”,是自古以来流传的理想品格,早在《尚书》等史籍中就有出现,经过孔子的赞誉,成为儒家敬仰的德行。

历史上,清官通常被认为好官,有人将其等同于“良吏”或“能臣”。不过,历史的另一面,往往并不是这样,清自然是好的,但古代清官并不一定是良吏,也不一定是能臣。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很多,最有名的当然是包拯和海瑞,两人都被称为“青天”,我们就以这两位民间最出名的青天大老爷为例。

包拯被称为包龙图,是因为他曾任龙图阁直学士。不过,龙图阁直学士只是个无甚实权的从三品官员。当然包拯也不是全无政绩,在当时的朝廷,他也算个有点名气的人物,虽然权力其实有限。包拯权知(暂代)开封府只有两年,也并非断案如神,在不少史料中都能找到包拯断错案的例子。不过,随着后世对其的神化,白脸都传成了黑脸,额头长出了月亮,包拯自然是被神化了。

而海瑞的仕途比之包拯还大有不如,他的最高职位是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海刚峰是个怼王,官场上,他的领导和同僚们,对他的评价,普遍是一根筋,名气很大,但大家都怕被他怼死,没人敢重用他。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但只是有些风颠,又寡深识,殊无士大夫之风尔。"这是与海瑞同朝的何良俊对他的评价。

包拯海瑞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各自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宋朝宰相就有一百三十几人,明朝内阁首辅就有一百多人,严格来说,如果不是后世被神化,或许不会有多少人在史册上注意到他俩的名字。他们既然所处职位不高,自然也没有实权来改变什么,但既然不被皇帝和上司认可,又有谁敢给他们实权呢?


试想一下,如果让包拯当了宰相,世上可能少了个包青天,多了个平庸的宰相,让与他同朝的名相王安石、欧阳修们置身何地呢?海瑞若当上内阁首辅,几剂猛药下去,大明朝还不得立马瘫痪?徐阶张居正之流又如何容身?对于这些,深谙帝王之术的嘉靖其实是心知肚明。

他们有宰辅之材吗?大家都看得出来。

古代清官当然也有能臣,魏征是著名的清官,但他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人镜”的作用,“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身处景泰朝大臣最高位的于谦也是大清官,比海瑞包拯更为难得,不过他为人称颂的却是京师保卫战的挽狂澜于既倒,如今于谦墓与岳飞墓都在杭州西湖边,他们的历史地位,说甩包拯海瑞两条街也不为过,“于岳双少保”美名至今流传,是因为他清吗?

既然古代清官不一定是能臣,那能臣一定是清官吗?

试举宋朝的名相赵普、寇准,说他们是清官,怕是没几个人相信。

“(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赵普更是收受吴越王钱俶所送十瓶瓜子金,并私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不过这两位的成就,可比包拯高太多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出自赵普,说他以谋定国,也没什么问题。寇准坚持主战,澶渊退敌,若没有他,恐怕又有众多州县被割让给辽国。而包拯的政绩,跟他们有可比性吗?

再试举嘉靖朝的几位首辅,夏言评价正面,但谈不上清官,把他斗倒的严嵩与其子严世蕃结党营私,似乎是贪官了,最后,徐阶把他斗倒了,那徐阶似乎应该是个清官了?其实徐阶是个大地主,徐阶又被高拱顶翻,高拱也不是清官,而继任的张居正,绝对算不上清官,要说开去,就显得太啰嗦了。但海瑞比之这几位,却又不知被拉下多远了,连海瑞买块肉都会成为新闻,海瑞这个清官,清得似乎有些离谱了。


那么包拯、海瑞等为何会被神化?这可能是民间的一种迷信、一种理想,形成了致幻效应,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法制的不足,导致百姓把希望寄托在人治上,塑造出来的神。他们的影响,几乎是完全是由民间促成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舆论的力量。

8

海瑞一生经历过三次罢官,三次复起,而且每一次复起都比前一次的官职都要大。本文就从海瑞三起三落的从政经历中剖析海瑞的为人为官之道,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第一次罢官是在嘉靖四十一年。 海瑞从浙江淳安县知县平调江西赣州兴国县知县,在兴国县任上一年半之后,因为政绩突出,调进京城出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了正六品的京官。 这次入京,主要是因为海瑞为官清廉。清廉到什么程度呢?自己在衙门里面种菜,母亲的生日也比较低调,仅仅割了二斤肉祝贺。弄得在当地成为特大新闻,浙江总督胡宗宪也大为惊呀。并且海瑞的这种清廉是贯穿一生的,在他临终之时,全部积蓄只有俸银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服数件。甚至连死后的丧葬费都是朋友捐赠的。做官做到这份上,在老百姓眼里绝对是好人、好官、清官。

第二次罢官是在嘉靖四十四年。 海瑞调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之后,感觉几经成为京官。受皇帝恩惠,自然要解君父之忧,面对当时朝政颓废、官吏腐败、海瑞必须要出手了。

他的目标首先对准了皇帝——嘉靖帝。嘉靖帝的哥哥明武宗没有子嗣,就选了在楚国任诸侯王的朱照總,朱照總千里迢迢从荆楚之地进入紫禁城当了皇帝,是为嘉靖帝。

嘉靖善帝王之术、好道教,整日躲在西苑炼丹,不问政事,大权旁落在内阁首辅严嵩和阁员严世藩他们父子身上。 海瑞按照三纲五常的标准一卡,发现嘉靖一条也沾不上,海瑞急了,这位“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六品司员,向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奏章,叫《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瑞知道嘉靖帝不会听从朝臣的直言,上来就说,不能倾听臣子直言的皇帝不是合格的好皇帝,嘉靖非常好奇,因为没有人敢如此对自己说话,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好皇帝,嘉靖看完了奏章。

在奏章中,海瑞对嘉靖诛心剖骨,拿他与汉文帝做了比较:您比汉文帝英断,但是不如汉文帝仁慈。汉文帝创造的是“文景之治”,您治理的天下是“吏贪官横、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的乱世,随即海瑞列举了嘉靖的三大罪状:不君、不父、不夫。肆意怀疑诛杀大臣是为不君,如国天监主事周云逸之死;对自己的儿子不管不问,是为不父;与皇后长期分居,躲在一边炼丹,是为不夫,而这样的后果很严重。老百姓的愿望无非就是官员剥削的少一点、冤案少一点、风气正一点,这样的事情难做吗?不难!既然不难,皇帝您为何不振作起来做好这些事情?

可以想象,嘉靖读完海瑞的奏章是何等的愤怒。他立马吩咐下去:抓住这个目无君父的狂人,别让他跑了! 然而,身边的太监黄锦跪下说:陛下息怒,他跑不了。上书之前,海瑞遣散了家人、诀别父母、还买了一口棺材带在身边。 嘉靖无语,交刑部议处,刑部拟订的罪状是死刑。但是嘉靖就是不批准海瑞死刑。让东厂羁押了海瑞整整十个月,直到嘉靖帝逝世。

嘉靖为何处死海瑞,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海瑞海瑞是对的,碍于面子不肯认错,因为皇帝没有错。 在这中间,徐阶也曾经帮过海瑞说话。他向嘉靖帝进言:海瑞是一个沽名钓誉之人,想出名想疯了。如果您杀了他,正好成全了他清正刚直的美名而有污圣德。 就这样,海瑞一直被关押着,没人知道该怎么处置他。

嘉靖帝死后,隆庆帝继位,海瑞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并且一路高升。先是出任兵部武库司主事,后调任大理寺丞、南京右敛都御史、再升到了全国粮道都督应天巡抚,管理苏州、常州、安庆、池州等十府,实打实的封疆大吏。

做为全国的道德模范、政治英雄,海瑞没有理由不升迁,也没有任何人对他的升迁提出异议。

在应天巡抚任上,海瑞决定大干一场。 第一件事是整顿吏治。 海瑞发文所有下属官员: 所有的公文纸张一律使用廉价纸张,并且誊写完一张才能去领第二张,不能空着白纸; 所有官员的走动拜访一律登记,包括谈话内容和纲要。 官员外出必须报告行踪,记录言行。 没有批准,所有官员不准出城,以免扰民。 过路官员或者外放官员,必须自己雇佣船夫和轿夫。如果超标,地方上一律按照原来的标准执行。假如你雇佣了两条船而本来一条船就足用,那好,只能给你报销一条船的费用。搞得外放官员如林敌国,纷纷绕道而行。

这样的政令颁布下去,以后,苏州的官员纷纷要求调走。因为海瑞能忍受微薄的底薪,他们受不了;海瑞能够以圣人的标准做人做官,他们同样做不到。他们始终不明白,海瑞为何要视自己的同僚和下属为仇寇。

在海瑞的脑海里,做官做人有两条准绳:一是四书五经倡导的圣人之道,一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颁布的法令。 他认为,人生的追求无非就是义和利。你如果想得利,可以做农、工、商。如果你选择了仕途做官,追求的是义,义高于利,士人如果逐利而行,那就没有资格做官。 他把这种准则都放大到了全国的官员体系中,我能做得到,你们为何做不到!

他把道德约束当成了法律条文硬性的执行下去。殊不知,治国也好,管理下属也好,道德需要提倡,也必须提倡,但是无限扩大道德的约束力,会使人生活的很惨,毕竟每个人是有私欲的,孔子的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也未必现实。

当一个人的私欲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需要法律的准绳来约束他,使他们感觉到腐败的代价太大,这场买卖不划算。使他们不敢腐、不能腐。

反腐倡廉就是这个道理,道德上要提倡,法律上要严控。 外儒内法,刚柔相济。治国是如此,治人亦如此。

海瑞拿着孔孟教义和洪武皇帝的法令去抗争、意图去改变整个官僚系统,当他面对整个文官集团的围攻时,他又显得那样孤独和悲惨!

当初徐阶救了自己一条命,海瑞也很感激徐阶。在徐阶遭到高拱,下属弹劾的时候,海瑞力挺徐阶。 然而,当海瑞到达应天任上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而其中最大的地主竟然是徐阶。徐阶家族好几代人没有分家,上百口人的家族竟然吞并了四十万公顷的良田。这导致了农民破产的越来越多,而朝廷的税收有无法足额收取。 徐阶高大清廉的形象瞬间在海瑞心里崩塌,也许是徐阶不知情,很多事情都是他的儿子们干的,但是你徐阶也有姑息的成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此等行为。

而此等行为上对不住君父,下对不住黎民百姓,海瑞愤怒了,他准备进攻了,无论这个人对自己有功还是有仇。 毕竟徐阶救过自己的命,感恩之心还是要有的。

海瑞给徐阶写信要他自己退出一半良田,徐阶退出三分之一的土地,没了下文。海瑞无法违背自己的价值取向,最终弹劾了徐阶。

因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张居正能够进入内阁,乃至后来荣登内阁首辅,徐阶功不可没。张居正给海瑞去信,希望他“体存老之脸面,达玄翁之美意”。

在他看来,海瑞是应天巡抚,摆平这件事,是很容易的,要估计徐阶的面子,还不让高拱有机可乘。良田必须要交,但是没有必要交出这么多,毕竟,还要同朝为官。

然而,海瑞最终弹劾了徐阶,加上高拱的推波助澜,处理结果很快下来了:徐阶的儿子革职,家奴充军,良田交出一半,徐阶引咎辞职。 如此一来,海瑞算是彻底得罪了徐阶集团,也让张居正脸面全无,加上隆庆元年,海瑞又弹劾了高拱的儿子。如此算下来,海瑞把徐阶、高拱、张居正都得罪了,三人的权势大的很,海瑞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

万历继位之后,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联合李太后,太监馮保开启了“万历新政”,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张居正当政期间,有阁僚几次举荐海瑞出来做官,但是张居正始终都没有答应。因为海瑞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即使用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爆炸,连同自己也被炸的粉身碎骨,不论你是他的恩人还是仇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海瑞不久以后遭到弹劾,被罢免应天巡抚,海瑞一气之下给皇帝写了一封信,称朝中多妇人,皇帝不可偏听,躲到老家海南养老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六年。这是海瑞第三次罢官。

直到张居正去世,万历反过来清算了张居正,海瑞被官复原职,并一路做到了南京督察院都御史的高位上,七十三岁那年,海瑞死在了任上,孑然一身,无妻子儿女陪伴。

海瑞自小清贫,四岁那一年父亲去世,算是幼年当父。母亲谢氏二十八岁守寡,靠几亩薄田和做针线活把海瑞养大,心理多少有点问题。海瑞步入仕途之后,娶了三个妻子,两个小妾,前两任妻子因为与母亲不和被海瑞休掉,第三人妻子和小妾又在同一个月去世,海瑞的家庭关系处理得很糟糕,因为他受母亲的影响太大,他以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衡量自己的宦海沉浮,自己得到升迁是因为善良得到了伸张,自己被罢免是因为丑恶占据了上峰,自己还要抗争。

殊不知,当时的朝局,党争已经非常厉害,自己的沉浮已经与党争密切相连。

他第一次罢官调任兴国知县是因为他弹劾了严嵩党羽;第二次罢官是因为得罪了嘉靖皇帝;第三次罢官是因为他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因为如果按照海瑞的标准审核官员,估计全国会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海瑞。

他所坚持的孔孟之理想,洪武帝之训令,在海瑞时代早就被整个官场抛之脑后,一条法律假如从一开始就没有推行下去的可能,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然而海瑞强力推行,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文官集团,结果可想而知。

9

海瑞因性格原因,自称“刚峰”,如字面意思,为人处世太“刚”。海瑞“刚”到什么程度呢?

1566年,海瑞写了一封奏折,名叫《治安疏》,把当时的皇帝嘉靖皇帝怼了一顿,并且明里暗里嘲讽皇帝不理朝政、迷信巫术、生活奢靡,不顾民间疾苦,致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要知道,1566年可不是一个平凡的年份。

有一部电视剧就叫《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说这一年不平凡呢?在这一年,嘉靖皇帝驾崩了。所以啊,海瑞在这个时间点上把皇帝给“怼”了一顿,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人老了,谁不想听几句顺耳的话?更何况是皇帝!

于是,嘉靖皇帝大怒,将海瑞的奏折摔在地上,并将其捉拿下狱。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嘉靖皇帝虽然“不务正业”,但是他非常清楚,海瑞上的这封奏折,字字属实,每一句都切中当时朝中之要害。以至于,嘉靖将奏折扔在地上之后,自己又捡起来,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并叹道: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意思是说:海瑞这个人的才能,可以与比干相媲美,可朕不是商纣王啊?!

嘉靖皇帝一生争议不断,有一点却是无可置疑的,他非常聪明!14岁即位那年,就能通过大礼议给自己树威,将满朝文官镇住,足见其能力。嘉靖见过官吏如过江之鲫,能够被他赞为“比干”者,仅海瑞一人。

单凭这一点,也可见海瑞并非碌碌无为之辈。

那么,海瑞既然有能力、又爱民如子,为何张居正不重用他呢?

按照《明史》里的说法:

“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

意思是:张居正非常忌惮海瑞中正耿直的性格,尽管各地大臣纷纷推荐海瑞,张居正也不敢重用他。

想必,张居正也是担心海瑞性子太“刚”,给万历皇帝写一封《治安疏》,再把万历皇帝骂一顿,到时候他这个内阁首辅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海瑞的能力体现在哪里呢?

人说,一个人当官当的好不好,不应该由官评价,而应该由他所管辖的百姓评价。海瑞在各地当官,当地的百姓怎么评价他呢?举个很小的例子,海瑞在任上去世之后,当地老百姓来送行。《明史》记载:

“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译文:海瑞死后,膝下无子。同事王用汲来为他送行,看到他生前所用的帷帐,连贫穷的老百姓都看不上!不禁潸然泪下,发动朋友捐了一些钱,这才将海瑞体面的下葬。海瑞出殡那天,长江两岸都是穿着素服送行者,哭拜之声百里不绝。

能让如此多的老百姓为他素服送行,不禁让人想起“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真真如出一辙。

试想,若是海瑞在任上无所成就,仅有“清官”之空名,能让百姓如此送行?

海瑞能有如此成就,与他的高情商、高政治能力、忧国忧民之情不无关系。比如说,海瑞出入官场,任淳安知县时,就发生了一件体现他能力的事情。

话说,海瑞出任淳安知县后,生活简朴,每天粗茶淡饭,甚至让自己的仆人在后院种菜,以补贴家用。海瑞的老娘过生日,也只割了二斤肉,足见平日里有多仔细!

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之子路过淳安县,想要这里的官吏款待他。可是,知县整天都粗茶淡饭,哪有什么“油水”孝敬总督之子呢?吃了瘪的总督之子将此官吏吊起来暴打一顿。

这件事传到海瑞耳中,当即命令将此人逮捕。

海瑞能不知道这娃的身份吗?他当然知道了!可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此人竟然敢打朝廷命官,这怎么能忍?搁别人,可能官官相护,就让他走了。但,海瑞可不是一般人。

海瑞处理此案的手法,堪称教科书级的高明!

海瑞捉了胡公子之后,命人将他搜刮的一干二净,光是搜出黄金就有数千两!这么多钱,着实震惊了整日“粗茶淡饭”的海瑞。

于是,海瑞心生一计,给总督胡宗宪写了一封信:“大人多次教导臣等,不要铺张浪费。然,近日来,淳安县有一青年,公然冒充胡公子为非作歹,今已捉拿归案。在其随身行李内,搜出黄金千两,白银若干!此人行事如此奢靡,怎能是大人的儿子?”

尼玛,自己的儿子啥德性,自己心里能没个点数?

胡宗宪心似明镜,海瑞的这封信,就是告诉他:你儿子被我逮捕了,不过,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不罚他太狠,这样,大家面子都好过。回头,我就把你儿子放了。

如此,胡宗宪算是吃了个闷亏。海瑞呢?白得了千两黄金,充了府库。

这样的海瑞,怎能说他没能力呢?

咱们这些小老百姓啊,做梦都盼着自己头顶是清官。可是,真的出现了清官,却要质疑他是不是有能力?真真稀罕事也!

10

张居正不重用海瑞,并不是因为海瑞是一个无能的清官,相反是因为海瑞是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清官,张居正虽然是一位能臣,主持的改革也确实为明朝延长了国祚,但依然掩盖不了他是一个贪官的事实。

例如时任尚书的殷正茂为了巴结张居正,特意送了两个金盘子给张居正,再则张居正死后,万历下令将其抄家,其中查抄黄金有一万多两,白银十万多两,这些钱大多数都是张居正贪污受贿得来的。

而海瑞又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清官,如果张居正不贪污腐败,自然会重用海瑞,但张居正毕竟是一个腐败分子,自然不可能重用海瑞,毕竟谁都不会放一颗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

海瑞是一个有能力的清官,海瑞在应天担任巡抚时,很多贪官污吏得知后,纷纷主动辞职,还有一部分地方豪强跟当地官府互相勾结,欺压百姓和抢夺百姓农田。

海瑞得知后,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推行“一条鞭法”,在没推行一条鞭法,赋役是分开的,另外还有名目繁多的税收,推行一条鞭法后,全部合并为一体,简化了税制,方便收取税款,还能避免地方官员从中做手脚,赚取额外好处,加深老百姓的负担。

同时海瑞还彻查地方豪强,将地方豪强抢夺百姓的土地,重新返还给百姓,海瑞这一举动深受老百姓爱戴,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海瑞的功绩,还将此称为“海青天”。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海瑞去世,由于海瑞生前并没有子嗣,在海瑞去世后,一切丧事皆有御史王用汲主持,在海瑞的灵枢运回家乡时,当地的老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前来给海瑞送行,其中祭奠哭拜的人络络不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