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于水利工程的军事设施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而齐国就是这一故事的发源地。由于孟姜女的原型是齐人杞梁妻,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哭倒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因为孟姜女故事出现时,秦长城尚没有修筑。

齐长城最早是修建在水利工程之上的。原来齐国特别是齐国西面,水灾非常频繁,因此齐国很早就在河岸筑起一些拦水的堤坝,当时就叫“防”。公元前555年,晋国会同诸侯联军攻打齐国,齐灵公指挥从堑壕里挖出泥土附在堤防上,使堤防更高更宽更长,从而发挥其御敌功效。于是,这道防就由水利工程一跃而成为军事防御工程。是年,平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平阴之战”。虽然战事以齐灵公指挥不当而大败,但从此拉开了齐国长达几百年的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帷幕。

世界壁垒之最

齐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时之功,平阴之战后,齐国历代君主认识到在其南境分水岭的交通要道和关隘要塞上,依照筑水坝的方法构筑防御工事,是种效果很好的国防工程,于是就有了《竹书纪年》中齐威王“筑防以为长城”的记载,而《史记》中所说的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则是后来的事了所以学术界一直认为齐长城是分段修建的,即泰山以西段在公元前557年已建成,中段泰山以东至穆陵关建于公元前356年一公元前320年,东段建于公元前319年一公元前301年,前后持续了250多年虽然在学术界一直为与齐长城同时修建但没有切遗址的楚长城”是否存在而争无定论,但齐长城西段的修建年代要比其它诸侯国的长城早200多年,就是中段和东段也比其它长城早几十年至上百年,已是不争的事实。齐长城不仅因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而被史学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同时它也是世界壁垒之最。就世界范围内来说。齐长城比庇犹斯半岛上于公元前457年所始修的仅长79公里的雅典壁垒护道墙早100多年,比公元2世纪罗马人所建哈德良和安东尼长城早700多年。

古老就是历史,古老就是文化。齐长城以其苍凉巍峨的身躯,无声地凝聚着沉重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作为中国长城的始祖,齐长城的这一开创之功并不一定为人所尽知无论先秦诸侯国的长城,还是之后修建的历代长城,都是中国几个省甚至十几个省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但齐长城则不同,它独立于山东省境内,主要是由齐人修建的。从现在山东省的地图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它贯穿山东全省东西。齐长城的起点在今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50米处的岭子头,经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临朐、沂水、莒县、五莲,诸城、胶南等18个县市区在今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延伸入海全长达618公里。现存的遗址一般高2至3米,最高处达5米,宽一般为7米。最宽处达15米。由此可推知,齐长城原有高度应在6米,宽应在8米上下。据粗略统计,齐长城的土石方总量约为2970万立方米,如果用这些土石方建筑一条高1米、宽1米的墙可由北京开始,向东越过太平洋,跨过美国全境,再向东越过大西洋,然后穿过地中海,一直修筑到希腊的雅典。

可以想象,如此浩瀚的工程和宏大的建筑,在2000多年前,是何等的不易与艰难!每当史学家、建筑学家考察过由山东人民独立建造的齐长城后,都赞叹它是古代山东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它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章。

齐国称雄天下的重要屏障

齐长城是随着不同的地质和地貌条件而修筑的,不仅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其建筑工艺水平也相当高。整个长城的修建,突出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山区多用石筑,有的全部用石头砌筑。由于当时还没有石灰等粘连材料,完全是干砌,得讲究石块与石块的叠压与交错。特别是陡坡地段,采用分段垒砌,一段为一个层高,下墙靠上墙形成阶梯形的墙体。后来蒙恬为秦筑长城的“垒石为城就是吸取了齐长城的建筑方法。而齐长城在丘陵和平原地带,则用沙土或粘土夯筑。为了增加墙的坚固程度,还采取了在夯土中掺盐的方法。

齐长城上有许多关隘、敌台、烽火台、城堡、兵营和点将台等,它们构成了一套完整、严密、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关隘一般修建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如防门,长城铺、青石关、锦阳关、穆陵关等。城堡遗址较多,全线发现了几十处,一般修建在山岭险要处,烽火台是战时报警的设施,有的建在长城上,有的则修在长城之外,在当时,除了在关隘守有重兵外,还在险要处驻有军队,平时执行巡逻任务,战时能及时支援吃紧地段。长城上及其附近的点将台、跑马场则是操练部队的地方。可以说,齐长城无论在设计、建筑、布局还是防御功效上,都为后来的长城修建积累了经验。

2000多年来,这条千里巨防,经历了一场场鼓角铮鸣、浴血鏖战的烽火硝烟,阅尽了一幕幕诸侯征战、国家兴亡的沧桑变迁。尽管在战国末年,齐长城并没有能阻止秦军攻占齐国的铁蹄,但谁也不能否认200多年前齐长城对保卫齐国的安全维护人民的安宁和社会稳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的存在。也是促成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一直称雄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长城家族中的另类

《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长城是齐国与鲁国的边境线,现在齐长城所处的地段仍延续了2千多年来的习俗,基本上是县界和市界的交叉线。而在齐长城的南北,有的地方虽然相距只千米远,但风俗习惯却是大不一样。在莱芜,章丘交界的锦阳关,长城南北农民说话的口音差别甚大。不过除了战时发挥防御功能之外齐长城并没有隔绝南北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从齐长城构建之初人们就在巨防上设立了防门,实际上就是考虑到人员来往,交流的方便,齐长城除了在交通要道上建有关隘之外,还在一些山间狭路处建有便门,如北门关东便门、鲁地便门、北便门、风门道便门等;还有临朐境内的将军胡同沂水、安岳边界上的青石胡同等,都是人员往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在莱芜、博山交界的青石关关北陡峭的青石路面上,至今还遗留着千百年来往来车辆压出的清晰车辙沟,最深处可达20厘米在车辙沟两边的石坡上凿有一级级石阶盘路,据说这是车辆过关时拉车人艰难登攀的台阶。而青石关南的官庄村,则是古时来往商贾下榻住宿等候过关的地方。在这条曾经的南北交通要道上,今人仍可以看出2000年前交流往来的繁忙景象。

历史已成过去,齐长城也早已失去它昔日的防御功能。据考证,齐长城现存遗址的总长度为398公里,约为原齐长城的64%。齐长城之所以能够历200多年的时光而被大部分保存下来,除了其建筑工艺水平高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多隐蔽在崇山峻岭之中。然而现在,许多地处偏僻的齐长城遗迹,在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和近几十年来的人为破坏后,已经是遍体鳞伤、满目疮痍大自然的风雨侵蚀,以及现代修路、开山、开矿、耕种等对齐长城的破坏都很大。近几年来,当地农民挖长城捉蝎子更是加剧了对齐长城的破坏在济南,当我采访曾徒步考察齐长城的史学家张华松时,他对齐长城的破坏速度加快深感痛心。他说现代人对齐长城的破坏用触目惊心来形容绝不过分因为近几十年对齐长城的破坏比200多年来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还要严重!

在长清,建于平地上的齐长城大多被黄河两次改道淤积的泥沙掩埋,只有少数高亢段露出墙体,就是这些零星的石墙石垛也未能逃脱被扒毁的命运。甚至,曾经在仅存的150米的巨防遗址上,当地人竟种起了庄稼!

虽然政府已于2001年6月将齐长城全线列为国家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齐长城的保护形势依旧严峻。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全线保护,也许2000多年前的遗址将会成为绝景。

最佳贡献者
2

2020.8.16 齐长城锦阳关。该处长城系章丘与莱芜自明清民国到现在固定的行政区分界线,今天专程去拍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