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爷绝不是一个心疼钱的人,他的目标是乾清宫里的那个皇位,而不是区区的几百万两银子。而如果你觉得八爷是因为心疼自己的两百万两银子而不去江南赈灾筹款,那你就太小看这位朝野之上人人称颂的“八贤王”了。在说清楚为何江南赈灾的差事被胤禛拿下而非被胤禩拿下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为何要去江南筹款赈灾。
一场大暴雨把“康熙盛世”的繁华表象冲了一个一干二净,国库空虚的事实终于被康熙发现,康熙震怒,百官胆寒。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康熙晚年倦政,导致人事不修。但是震怒之余的康熙却理所当然的把矛头指向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康熙把国事交给了太子主持,让众位阿哥协同办理,国库亏空至此,皇子们自然要担主要责任。
而八阿哥胤禩奉旨兼管户部,是此次户部巨大亏空的第一责任人,康熙面前他就失掉了一城,这对胤禩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要知道黄患对于封建统治者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一场黄患下来,泽国千里,灾民百万。如果不能及时的赈灾筹粮,那么这百万灾民将会变作百万义军,大雨要淹的就不是灾民,而是皇帝的紫禁城。
其次从胤禛筹款胜利归来就被封为多罗郡王可以看出,康熙帝对这件事有多么看重。胤禩虽然担有重要责任,但是他如果去江南筹款赈灾,恰恰是亡羊补牢之举。更何况他自己的亲信任伯安在扬州担任盐道,掌握着扬州的盐商资源,筹款两百万两自然是易如反掌。
更何况自己的竞争对手太子并不太想接这个烫手的差事,在胤禛主动向太子请缨要去筹款赈灾的时候。因四阿哥胤禛彼时是太子的一党,故而太子对胤禛还是信任的,他忧心忡忡的对胤禛说:
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这说明对于太子党来说,这件差事不是那么受重视的,只是因为胤禛一股劲的向太子恳求,太子才勉强答应去康熙面前去说这件事。但是太子必不会用几分力,他根本不想让胤禛去筹粮,因为一旦差事办砸了,这个举荐的罪又要落到太子头上。所以这件差事不论怎么看对八阿哥胤禩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他又为何不努力拿下这件大差事呢?
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胤禩的心地并非表面上表现的那样光明磊落,阿哥逐鹿虽未到白热化阶段,但已经在私下角力。四阿哥胤禛一心要去江南赈灾,太子要向皇帝保荐胤禛焉能瞒得过八阿哥胤禩,要知道胤礽处被胤禩安插了数个眼线(原著中对此有大量描写)。
故而胤禩等人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不是想着和胤禛等人来一场光明正大的较量,而是既然自己在皇帝那里失了一分,那他们就要拉胤禛下水,让太子党在皇帝面前也失一分,达到一种平衡。这是恶意竞争的思路,所以在胤禛一去江南,胤禟便去信给任伯安,让其死扛住胤禛和胤祥的攻势,务必使二人铩羽而归。
只是不想胤禟做事不密,给任伯安的信为年羹尧所截获,铁板一块的扬州官商才被胤禛打开一条通道,顺利的筹到了两百万两银子。这就叫做偷鸡不成蚀把”,绊阻不成反而为胤禛送了一大功。
其次就是太子虽然在这件事上不积极,但是他的意见对康熙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此时父子二人的关系虽然不似早期一样亲密,但是还远未达到失和的地步。故而太子虽然导致国库空虚失了一分,但康熙肯定会把这个差事交给太子的人去办,这样才能恢复太子不多的威信。胤禩自己不努力而康熙又偏向太子,这个差事自然是胤禛的无疑了。
而最重要的是,胤禩在面对千里泽国和百万灾民的时候。首先想的不是他祖宗的江山社稷,而是如何打倒太子党,好让自己脱颖而出。这样的人绝非真的“贤王”,他的贤是装出样子来收买人心。这一点康熙看的透彻,知道这个儿子的贤是假的,故而皇位在百官行述案之后就已经离胤禩远去了。
最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当时那个积弊甚多的局面下,机会不属于“贤王”胤禩,而属于勇于得罪贪官,勇于破除利益固结局面,勇于改革的冷面王胤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