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爷绝不是一个心疼钱的人,他的目标是乾清宫里的那个皇位,而不是区区的几百万两银子。而如果你觉得八爷是因为心疼自己的两百万两银子而不去江南赈灾筹款,那你就太小看这位朝野之上人人称颂的“八贤王”了。在说清楚为何江南赈灾的差事被胤禛拿下而非被胤禩拿下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为何要去江南筹款赈灾。

一场大暴雨把“康熙盛世”的繁华表象冲了一个一干二净,国库空虚的事实终于被康熙发现,康熙震怒,百官胆寒。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康熙晚年倦政,导致人事不修。但是震怒之余的康熙却理所当然的把矛头指向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康熙把国事交给了太子主持,让众位阿哥协同办理,国库亏空至此,皇子们自然要担主要责任。

而八阿哥胤禩奉旨兼管户部,是此次户部巨大亏空的第一责任人,康熙面前他就失掉了一城,这对胤禩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要知道黄患对于封建统治者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一场黄患下来,泽国千里,灾民百万。如果不能及时的赈灾筹粮,那么这百万灾民将会变作百万义军,大雨要淹的就不是灾民,而是皇帝的紫禁城

其次从胤禛筹款胜利归来就被封为多罗郡王可以看出,康熙帝对这件事有多么看重胤禩虽然担有重要责任,但是他如果去江南筹款赈灾,恰恰是亡羊补牢之举。更何况他自己的亲信任伯安在扬州担任盐道,掌握着扬州的盐商资源,筹款两百万两自然是易如反掌

更何况自己的竞争对手太子并不太想接这个烫手的差事,在胤禛主动向太子请缨要去筹款赈灾的时候。因四阿哥胤禛彼时是太子的一党,故而太子对胤禛还是信任的,他忧心忡忡的对胤禛说:

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这说明对于太子党来说,这件差事不是那么受重视的,只是因为胤禛一股劲的向太子恳求,太子才勉强答应去康熙面前去说这件事。但是太子必不会用几分力,他根本不想让胤禛去筹粮,因为一旦差事办砸了,这个举荐的罪又要落到太子头上。所以这件差事不论怎么看对八阿哥胤禩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他又为何不努力拿下这件大差事呢?

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胤禩的心地并非表面上表现的那样光明磊落,阿哥逐鹿虽未到白热化阶段,但已经在私下角力。四阿哥胤禛一心要去江南赈灾,太子要向皇帝保荐胤禛焉能瞒得过八阿哥胤禩,要知道胤礽处被胤禩安插了数个眼线(原著中对此有大量描写)。

故而胤禩等人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不是想着和胤禛等人来一场光明正大的较量,而是既然自己在皇帝那里失了一分,那他们就要拉胤禛下水,让太子党在皇帝面前也失一分,达到一种平衡。这是恶意竞争的思路,所以在胤禛一去江南,胤禟便去信给任伯安,让其死扛住胤禛和胤祥的攻势,务必使二人铩羽而归。

只是不想胤禟做事不密,给任伯安的信为年羹尧所截获,铁板一块的扬州官商才被胤禛打开一条通道,顺利的筹到了两百万两银子。这就叫做偷鸡不成蚀把”,绊阻不成反而为胤禛送了一大功。

其次就是太子虽然在这件事上不积极,但是他的意见对康熙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此时父子二人的关系虽然不似早期一样亲密,但是还远未达到失和的地步。故而太子虽然导致国库空虚失了一分,但康熙肯定会把这个差事交给太子的人去办,这样才能恢复太子不多的威信。胤禩自己不努力而康熙又偏向太子,这个差事自然是胤禛的无疑了。

而最重要的是,胤禩在面对千里泽国和百万灾民的时候。首先想的不是他祖宗的江山社稷,而是如何打倒太子党,好让自己脱颖而出。这样的人绝非真的“贤王”,他的贤是装出样子来收买人心。这一点康熙看的透彻,知道这个儿子的贤是假的,故而皇位在百官行述案之后就已经离胤禩远去了。

最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当时那个积弊甚多的局面下,机会不属于“贤王”胤禩,而属于勇于得罪贪官,勇于破除利益固结局面,勇于改革的冷面王胤禛。

以上。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不光是南方募捐,包括后来的追剿户部欠款一事,他也是躲起来使绊子的!说到底,还是老八胤禩的格局太低了: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九子夺嫡了。可是作为争夺皇位的有力选手老八胤禩,为什么在一开始不好好在康熙帝面前表现,选择去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项加分的差事呢?

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募捐,要知道这里本就是老八胤禩的地盘,如果老八过来赈灾,岂不是水到渠成?还有老四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户部本就是老八胤禩管理的,他说一句话,老九和老十的欠款岂不是马上就还上?

从康熙帝的角度来看,老八胤禩才是最优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老八胤禩不争取呢?

本期话题: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不接赈灾也不接追债,为何偏偏接了刑部一案?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分三个方面来讲:

一、老八胤禩为人

其实,要说雍正王朝中最像康熙帝的一个皇子,非老八胤禩莫属!

虽然《雍正王朝》中处处都在体现康熙帝为民着想,其实他这只是想想,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

康熙帝心中明白自己的政策已经出了问题,他想到的并不是马上解决,而是选一个皇子继承他的志愿,然后再解决!至于自己这一朝怎么办?得过且过吧!

我们仔细看这部电视剧,其实整部剧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几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与官僚集团的矛盾、人民和皇帝的矛盾,官僚集团和皇帝的矛盾。

康熙帝最需要的是一个铁面无私、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要有扫除旧习弊政,以民为主,一个勇于挑战权威,实行改革的决心。

显然,这一点上老八胤禩跟康熙帝的期望出现了偏差,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其实就是谁也不得罪,做好好先生,尤其是不能得罪满朝文武大臣。

这就是老八胤禩的民主思想,认为只要这些大臣拥护自己,自己就有了群众基础,那么以后上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在黄河泛滥这件事上,老八胤禩仍然想忽悠过去,扯一些每年都会泛滥,官员都会虚报受灾人数等等理由来搪塞。其实本身就在打太极,一方面掩饰自己对户部管控不利的心虚,毕竟户部账目上亏损了太多银子。一方面又在拍康熙帝的马屁,顺便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刚才太子的话让康熙帝非常不满意。

对于老八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他以为自己学到了康熙帝的处事真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在康熙帝临终前曾经跟老四胤禛说过: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

二、这两件事的难点

首先说赈灾,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如果这百万灾民不能好好予以安置的话,那么这水患就变成了人患,百万灾民就变成了百万义民,到那时候黄河淹的就不是灾民了,说不定直接淹到北京了。

处理这件事有几个难点:一是粮食,附近省份也已无粮可调;二是银两,户部已经无法拨款赈灾;三是人员,扬州一带均是老八一派的官员,团结一致,难以说服他们募捐。

如果老八胤禩去赈灾,那么第三点难处就变成优势了,只不过会伤害到自己一派的利益,刚才也提到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老八胤禩是不会接的。

其实不光他不会接,对于太子胤礽来说,也觉得这个活不能接,他对老四胤禛说道:

“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尤其是太子胤礽最后的一句强调,就表明这件事如果办成了,那么肯定得罪一大帮子人,胤禛又是太子的人,那么就是太子得罪了一大帮子人,这是一害。

万一办砸了,这就不仅仅是得罪一大帮子人那么简单了,还会被康熙帝怪罪,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继位。

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自然也会这么想,毕竟他在太子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在这战术上,属于以逸待劳,虽然这件差事自己没有接,也就是失去了加分的机会,但是太子一派做这件事几乎难以成功,难以成功的结局就是不仅仅加不了分,还会被扣分。

这就是老八胤禛的策略,后来他给任伯安写信让他死扛,也能看出,既然我加不了分,那么你们也休想得分!

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毕竟这里面牵扯的人物太多,甚至一些问题根源还在康熙帝身上,老八胤禩多么聪明,自然躲得远远的。

而且不仅不接这两个差事,还得给这两个差事使绊子,也就是说老八胤禩心中想的并不是江山社稷,也不是黎民百姓,而是怎么扳倒太子。

他的首要任务也不是做出多少功劳,而是收集太子有多少罪状,因为在他看来,只要笼络住了大臣们,太子一倒,皇位自然就落在了自己手里。

三、老八胤禩的能力有限

虽然说老八胤禩如果接下这两个差事,在某些方面比老四胤禛有优势,其实在杨角风看来,这些优势反而成为了他的劣势。

先说南方赈灾,虽然任伯安等人是老八一派的人,可是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银子,说不心疼,谁信?

老四胤禛为什么最后能赈灾成功,当然背后离不开田文镜和老十三以及年羹尧、李卫等人的帮助,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掌握了任伯安跟老八胤禩来往的书信。

最后在脑袋和金钱之间,他们选择了脑袋。

这种选择是被迫的,就像遇到了打劫,告诉你,要钱就别要命了,要命就别要钱了,两害相争取其轻!可是,如果没有遇到打劫,也让你拿出钱来,你会心甘情愿吗?

整部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除了会收买人心以外,其实他的业务水平非常有限,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大就可以看出!也不是实干家,更接不了地气,他去赈灾,最多也就走走过场,底下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后银子也花了,灾,也没赈成,而且还得罪了自己原先这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老四胤禛去赈灾,就是把得罪的人往老八阵营中送,这一赔一赚的买卖,老八胤禩不会算不出来。

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

而且老八胤禩一直是以“贤”著称,老四胤禛能追回三成欠款,老八胤禩最多能追回一成,还是老九跟老十的欠款,最后弄得这哥俩也不痛快。

而且他身边也缺少一个邬思道般的人物出谋划策,整天跟老九老十这种格局低的人在一起,怎么能成事?

那么为什么他接了刑部冤案的事呢?

这就是我前面一直在讲的事了,这件事只会得罪一个人,那就是太子!

对于老八胤禩来讲,凡是对太子有利的事一概不做,凡是对太子不利的事一定要做,这就是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指导思想。

说到底,老八胤禩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这个国家的基础并不是人民,而是那些士绅和官员集团,外加读书人!穷苦人民不会把你的“贤”名传递下去,而恰恰是那些既得利益者,才掌握着话语权啊!

难怪雍正帝最后也对弘历说:

“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3

非不愿也,实不能也。《雍正王朝》中,八阿哥一直以“贤王”标榜自己,这个“贤”字,既成就了他,也压垮了他。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泛滥,灾民百万,如不及时赈灾,易生民变。康熙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如何赈灾。赈灾需要真金白银,而此时国库亏空,文武百官一筹莫展,众皇子各有算盘。



康熙派人去江南募捐,八爷本应该身先市卒。八阿哥执掌户部,国库空虚,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爷毛遂自荐去江南募捐,八爷正好金蝉脱壳。


江南一直都是清庭的赋税之源,也是八爷党的“小金库”。江南的富商,很多都是八爷党的门人,募捐就需要这些富商出钱,这无异于虎口拔牙。八爷是这帮富商的代言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贤王”形象,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得罪自己的“钱仓”。




募捐是个得罪人的“苦”差事,没做成,既不好向皇帝交差,也会成为政敌的攻击借口;做成了,吃亏不讨好,得罪地方官员和富商,也会触动朝中官员的利益。

康熙需要干实事能够刷新吏治的孤臣,厌恶笼络人心结党营私的贤王,让康熙大失所望,却成就了“雍郡王”。

4

谢谢!@炒米视角 无论是正史、野史、电视剧,有如下几个方面说明九王夺嫡中的皇八子胤禩都不具备当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一、太子胤礽还在,没有迹象表明康熙帝有废太子的可能。)

二、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身价,在满洲至高无上的皇帝继承人的出身非常重要。

三、一个贤字就注定做不了君主,况且八阿哥胤禩代表官僚资本的利益集团,正是康熙帝在位的弊政。

四、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皇八阿哥就锋王毕露,大有炸评庐山之势,让康熙帝感到可怕。

五、在办理刑部大案中,他利用不正当手段威逼利诱对太子不利口供,连夜进入深宫私下告状,使康熙帝感到这不是君子所为。

六、君子不党,但是八阿哥胤禩结党营私,且结交外臣,圈养鹰犬。

江南福泽之地,朝廷重要经济支柱与经济付税来源之来源,而且有大部分是皇八子胤禩及九子胤塘、十子胤娥作为后台操重的买卖 ,如果他们去募捐就等于左手掏右手。

作为八贤王的胤禩的大本营在北京,他不会离开政治中心。那么他就更不会去干那些得罪人的事了,笼络达官贵人与他的出身有关。

居我分析,八阿哥胤禩对这个皇位的继承人的争夺是没有信心的,但是他的出身使他要与命运竞争,不想低人一等,这一点,八阿哥胤禩只有做到“贤王与钱”这才是资本。

至于传说十阿哥胤娥弄到的道士是不可信的,八阿哥胤禩的失败在于他没有高参、使阴谋、没有注重军权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弊病,即是他去了江南募捐,也注定失败。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5

谢邀

试想八爷接下这当差事会是什么结果呢!

第一,江南乔伯安本来就是他的党羽!

他向他们募捐岂不就是从自己的势力范围拿钱出来充公嘛,这种买卖怎么做都是自己赔钱,让自己的势力蒙受损失,八爷不划算!

第二,赈灾需要的银两太多!

赈灾的银两可不是一定半点儿就能搞定,国库空虚,这么多银两都得去想办法,那怕让乔伯安等人拿钱出来,他们肯定会内心对八爷诸多不满,可能会与八爷交恶,这样下去岂不是让他们背弃自己,八爷不愿!

第三,赈灾是吃力不讨好,危险重重!

赈灾势必面临着各种纷纷扰扰的民事纠纷,需要大量的银两去安置灾民,而后续的事情处理又是很麻烦,指不定民怨四起,发生暴动都未可知,对自己的性命都有威胁,八爷不敢!

第四,吃力不讨好,有功没有赏!

众阿哥是眼睁睁的看着差事,没人愿意去接,因为没人能够肯定解决好这个问题,而谁去接都会成为其它皇子严重的“出头鸟”,无论结果如何,都会被其它皇子所针对!而且,这个事情做好了也是你应该做的,毕竟作为皇子有义务有责任承担国事,康熙皇帝最多给语言上的奖励,而并不能多给更大的权利,因为这会引发其它皇子的不满!所以,八爷不动!

第五,把差事办好还不一定继承大统

八爷相争皇位,而且把事情搞的激烈化,这是明摆的!并且,他得罪了江南的官僚只会让自己蒙受损失,失去人心,而这些是他最在意的,毕竟他之所以称为“贤王”,就是善于拉拢人心!而此去虽然可能会解决问题,但更可能得罪人,这种会让自己人背离,直接会影响到后续的争权,所以,八爷不值!

江南毕竟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无论哪个皇子过去,还都得看他的脸色!

目前朝中无一人愿意挑起这个胆子,因为谁都明白这个事情不好办,也都知道这会动摇八爷的势力,八爷注定会在从中作梗!

随后,只有独来独往的四爷结下了这个担子!八爷心里更加阴险,更清楚如何给四爷下绊子!让四爷完不成任务,让他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颜面尽失,而且还得罪了众皇子,他就难有立足之地,更加失去人心,这样就能让自己掌握主动权

这样一举两得,自己不用出马,还可以趁机干掉四爷,这简直是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八爷阴险的笑着,算盘打的啪啪响!

四爷刚开始在江南寸步难行,面对乔伯安等人的刁难,他没有任何办法!但是机会也出在八爷这里,年羹尧截获了八爷给乔伯安的书信,而内容就是八爷指使乔伯安别捐款!这一下子扭转了局面,让四爷抓住了把柄,乔伯安等人只有老老实实的去捐款,最终化解了赈灾的危机

八爷本来以为能够在此事上做手脚,让四爷下不了台,却让自己被牵连,最终得不偿失!可见,八爷为了皇位是居心叵测,无所不用其极!

正如康熙说过,胤禩样样学自己,却样样不像自己!自己笼络人心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八爷笼络人心完全是为了自己一己私利,为了让自己得到皇位,其实这种不把老百姓死活放在眼里的人如何能做一国之君?

八爷把权利看的太重,所以所做的一切只为自己,他的自私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范畴,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为了拉拢人心,他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自己势力,他不惜一切代价!

为了得到皇位,他不惜无视苍生!

胤禩是没有仁爱之心,内心只有自己,没有天下,他的格局是远远比不了四爷胤禛!

他虽然笼络人心,但实际上却被这些人所害,因为这些人过于表现让康熙多有反感,而胤禩之用心,怎么能逃得出康熙的眼里呢!

所以,最终四爷成了继承人,让八爷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不是二人能力所决定的,而是二人的担当和格局所决定的!

八爷虽非大奸大恶之徒,但也是毫无仁慈之心!幸亏他没有成为继承人!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6

因为八爷跟四爷的执政理念不同。

公正地说,《雍正王朝》中第一大反派八爷,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就误国误民的小人,他心里也装着国家。后来西北叛乱,他不顾自己与雍正的恩怨和个人荣辱,兢兢业业地帮平叛的年羹尧筹集粮草。他的党羽九爷、十爷、十四爷都不理解他,都来挖苦他成了雍正的忠臣,但他还是坚持。

不过,四阿哥的治国理念是打击特权阶层,维护底层百姓的利益;八阿哥的治国理念是,对特权阶层仁慈,不怎么顾底层百姓。

四阿哥认为,士绅地主们,地是你们的多。你们还不交税、不服役,都让贫苦百姓去交、去做。即便如此,你们还贪心不足,继续上掏国家,下害百姓。国家要平叛、赈灾、修河堤,你们阳奉阴违,那只能捡软柿子,在老百姓那榨钱了;你们平时还没少干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的事。所以,雍正对权贵阶层磨刀霍霍,让他们吐出利益来,尽量减轻穷苦百姓的负担。他走的是朱元璋的路线。

八阿哥认为,国家是靠士绅、权贵们支持,而不是靠底层百姓支持,所以尽量拉拢权贵阶层。他们想贪点污啦,少交点税啦,多占点田啦,抢个民女啦,都极尽宽容、仁慈之能。收获了不小的人望,得到了个贤名。他走的是宋仁宗的路线。

那你说,维护了穷苦百姓,他们也会感激你,说你好,也能落个贤名啊。这个还真不能,在古代几乎所有底层百姓,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去不了几次县城。他们的想法是不会流传开、保存下来的。但那些权贵阶层,尤其是读书人可不一样,他们交际面广,会写文章,话语权完全掌握在他们手里

让他们舒服了,他们能把你夸到天上,打击他们维护百姓,看他们怎么编排你: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活剥自己的儿媳;雍正杀父,用血滴子暗杀大臣,儿子都是偷的陈家的。天启为了让西北灾区减轻负担,东北拿得起军饷,派魏忠贤这个恶狗逼迫江南富商交税。结果天启被编排成了白痴木匠,魏忠贤成了第一变态太监。

所以,到了后期雍正嘱咐弘历:〖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 。

死一些灾民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但要为了灾民得罪富商们,可就有损自己的贤名了。因此,八爷怎么会让富商们去吐钱呢?

在古代,八阿哥很多,四阿哥很少。

7

小编为您提供一个耳目一新的观点——

其实《雍正王朝》并不是一个历史考证剧,相反,它说得更多的是现实。

九子夺嫡,康熙要的是一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铁面无私,做事情雷厉风行,能够一扫旧朝弊政和陋习,大力推行改革的皇帝,而不是一个表面光鲜靓丽,和蔼可亲,好评如潮,处处打哈哈的好好先生。这个,既符合康雍两朝的历史现实,也符合今天所有强大国家的基本政治规律。

在《雍正王朝》中,八爷代表的就是今天西方的大民主——看起来是好的,看起来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舒服。然而其实是宠溺每个人自私自利的恶习,牺牲国家,民族的大利。

八爷认为,自己只要不得罪满朝文武,处处为他们说好话,那么满朝文武也要处处为自己说好话,这样熬到老爷子死,靠着“群众的呼声”,自己获得“普选”的民主胜利,是毫无悬念,理所当然的。

实际上,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发生在清朝真正的八爷身上的。

第一,清朝皇子都非常优秀,尤其是康熙的皇子,被淘汰很可能只是基于大必然下的小偶然。

第二,清朝作为封建专制的顶峰,八爷不可能拥有这种过于先进的民主思想。

第三,清朝人谁都知道选皇子肯定是康熙自上而下的授权,绝不可能是大臣自下而上的选举。爱新觉罗家族的事情,大臣们根本说都不敢说。

而四爷,代表的就是一群和稀泥的人中间最另类的那一个,他严于利己,不怕得罪人出来改革,不怕做孤家寡人,只为了江山社稷。你见过哪个好公司,大企业的老板是每天没事和员工在一起厮混,睡一张床,偷懒,休假,坐吃山空的?一个好的领袖是有威严,并且要坚定地带领大家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要吃苦,利益要受损。

电视剧里,八爷处理刑部冤案,是想损太子,而不去处理江夏镇,是怕损自己,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怎么可能被康熙看中呢?能够眼睁睁的看着清朝的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不下手,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康熙眼中,他就已经OUT了。而历史上真正的八爷,并不是因为这些事作死,而是第一,他年龄不如雍正,立长不立幼。第二,他母妃的地位不如雍正的母妃。也就是说,八爷和四爷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在一个平面竞争。在清朝众多皇子里,大阿哥作死,太子是靶子,三阿哥做学术厉害,搞政治不行,这三个人都不行了,顺着数下来到雍正这里,雍正可以,那就他了,根本轮不到八爷露头。只不过是后人编得有些传奇罢了。

所以,雍正王朝20集,康熙逝世前,已经讲清楚了核心思想——

立新君,第一标准是仁,太子连自己兄弟都容不下,出局。

而第二标准,治。仁是为了治,不是为了大家在一起斗地主。

康熙对八爷评价如下——

这一部分其实描述的不是康熙选雍正,也讲述了今天社会上实力竞争的本性——

下流领导看长相。

三流领导看人缘。

一流领导看实力。

希望有原则,有实力,坚持理想,知道好好做事情,为公司,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早晚得偿所愿!

8

八爷并不心疼钱,他只是想坐山观虎斗——看戏。八爷党遍布朝野,八爷的门人有的开当铺,有的开酒楼,个个财大气粗。弘时生病,八爷九爷前来守夜。事后打赏太医一出手就是千两。八爷是不差钱的。他也不心疼钱,他心疼的是自己的人气,人缘。

黄河发大水,国库却只有五十万两银子,几乎空空如也,拿不出钱赈灾,更别说修河堤了。这里有八爷的责任,毕竟他主管户部,责无旁贷。但更大的责任在于康熙,康熙晚年,诸子争斗,党争激烈,吏治腐败。康熙年老多病,倦于政事,政务多交于太子,人事不修终致国库亏空。康熙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他并没有怪罪八阿哥。值此百姓危难之际,四阿哥胤禛站了出来。他请求太子向康熙说情,自告奋勇去江南募捐。八阿哥并没有请缨,这是为啥呢?

1.这是件苦差事,得罪人的事八爷不愿干

赈灾、修河堤所需银两百万,但是让江南的官绅心甘情愿的捐款谈何容易。办的好,势必要虎口拔牙,得罪一大帮士绅贵族。办不好,又不好向朝廷,向皇阿玛康熙交差。这种两边不讨好的事情,八爷不愿干。不愿意得罪江南官绅贵族,要保证自己的人望,这是重点。

2.在家看戏更好,中途还可以使绊子

这个苦差事被四爷胤禛接下来了,这其实正中八阿哥下怀。江南是八爷党地盘,九爷的门人任伯安是江苏巡盐道,有权有势,而且富甲一方。只要八爷、九爷一个眼色,一封信,这些贪官,士绅都会按兵不动,不予配合和捐款。四爷的差事也就办砸了,四爷是太子举荐的,太子也难逃干系。所以,八爷九爷坐享其成,看笑话,何乐而不为?

3.康熙为了给太子树立威信,为了历练四爷和十三爷,就算八阿哥请求前去募捐,康熙也只会听太子的。

四阿哥之所以主动找太子说情,就是因为太子的面子胜过自己,胜过八阿哥。康熙为了给太子储君树立威信,为了历练四爷和十三爷,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相信太子。这时候如果八阿哥也主动请缨,势必会令康熙猜忌,为什么与太子争功呢?康熙也断然不会将募捐的差事交给八阿哥。


令八爷万万没想到的是,虽然京城这边遥控指挥,与任伯安暗通密信,但是,四爷和十三爷还是用计巧妙的拿下了任伯安。任伯安“大出血”的同时四阿哥也圆满的完成了此次任务,被康熙加封为雍郡王。

江南募捐是雍正王朝的开篇,却也只是九子夺嫡中的一个插曲,之后阿哥们的争斗将更为激烈。八阿哥之后频频失策,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也就与皇位无缘了。

(往后余生,欢迎分享关注吐槽)

9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之中,老四是冷面王爷,老八胤禩是贤王,两个人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代表,一个是铁面无私,一个是拉拢人心的高手。其实背后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老四选择走的是民心之路,老八选择走的是官心之路。

江南赈灾这个加分项,老八为什么不去呢,因为与老八的官心之路不符合,所以这个加分项在老八眼里压根不算加分。而且太子一党的老四表现积极,正好借此打击太子一党还求之不得呢,老八自然是没去。

江南是老八的八爷党地盘,可以说下江南赈灾,不是老八的人谁去都要碰钉子,老八自然是放任老四去江南赈灾,然后借此打击。但是没想到的是老四将这个死局盘活了,所以才使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表现机会,其实难度也挺大的。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道说道。

一、老八的小心思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处处是经典,而开局的江南赈灾就是高潮剧情,将九子夺嫡时期的几位皇子刻画的是淋漓尽致。

其中老八这个所谓的“贤王”更是将所谓的贤表现的让人有一种还可以这样操作的感觉。

因为老八的贤是走着拉拢官员,得官心者得天下的路线。

商议江南赈灾朝会之时,老八的表现可以说是不在状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八刚开始拍马屁拍的太明显了,说一条黄河千古泛滥,自古还没有像康熙这样治理的如此好的,说康熙帝怀忧民之心则可,不必太自疚。

这时候老十三开始打脸了,说不要忘了康熙四十三年黄河就发了一次大水呢。

老八不愧是贤王,面色稍有不自然,眼睛一转,继续说下去了。说这正是他想说的,康熙四十三的黄河大水并不严重,地方官员为了掏国库的银子无限夸大灾情,结果发现实际灾情并没有这么严重,这次他敢断言,灾情肯定没有奏折上面那么严重,当下无非钱粮两项,可以先下旨临近省份调粮过去,然后下旨户部拨款修河堤。

老八为何会先是赤裸裸拍一个低级马屁,后来又是说灾情没这么严重呢。因为老八的如意算盘打的响亮,老八当时是负责掌管户部的,国库空虚,户部当时存银已经不足五十万两了,真大规模拨款的话,存银剩这么点的事情就暴露出来了,自己也不好过了。

而且这些银子都是老八为了拉拢人心,大手一挥没有门槛的借给了前去借款的官员,这也是人称老八贤王的原因之一。


二、老四与老八的交锋

当老八在朝会上费尽心思的为自己掩护之时,老四已经跑到老八主管的户部清查账目抄后路去了。

这时候有个细节很是耐人寻味,老八说完赈灾方法以后,老四就巧合的急匆匆赶来,然后又说老八刚才所说的他都听到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四就等着老八慷慨激昂的说出他的空头计划以后,出来来打老八的脸来了。

当然老八这边老十当时就反击了,说户部是老八奉旨该管,老四这样是越俎代庖。(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老四马上就回击说康熙交代过,让他多留心国事,有什么事情要及时向皇上和太子汇报的。

然后老四就开始说出了赤裸裸的真相,户部存银不足五十万两,灾区临近省份也是无粮可调了。

康熙大怒,呵斥平常管理国事的太子,但毕竟是爱子心切,说太子之余,稍微迟疑了一下,说还有这群阿哥协助管理国事,结果搞成这样,意思是是太子跟这群兄弟的责任,而不是太子一个人的责任。

康熙接下来问老四该怎么办,老四说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用户部所剩无几的钱在直隶一带购买粮食送往灾区,然后派钦差大臣前往灾区筹款赈灾。

可以说这一个回合,老四将老八这个苦心积虑想要掩盖的真相给捅出来了,同时说出了自己的办法,赢了老八一把。

而老四的想法也是实际的,本着民心而出发的,比之老八的花架子强多了。

三、老八的反应

可以说下江南赈灾加分这项,是老四把老八想要掩盖国库空虚的表象撕破以后而来的。

老八当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更何况江南是他的势力范围。但老八并没有。一是因为老八走着官心路线,筹款二百万两银子,会得罪当地官员和士绅,不符合他的官心之道。二是老四靠打他的脸来出风头,又有意想当筹款钦差大臣来表现,老八当然想要借此机会整整身为太子一党的老四。

所以老八并没有争取前往江南赈灾的钦差大臣,而是放任老四找太子去说情,争取下了这个筹款的钦差大臣之位。

太子也看得清楚,知道这是得罪人的活儿。建议老四不要去,结果看老四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也就同意了。

而老四到了老八的势力范围之内,老八自然有机会整老四了,但老四是谁呢,是九子夺嫡最后的胜利者。(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那有那么简单,老八出的招都是接的滴水不漏,最后甚至靠着老九给任伯安写的那封信,威胁任伯安跟那群盐商捐款二百万两,顺利完成了赈灾任务。

可以说不是老四有着大智慧和不按套路出牌,只要不是老八的人过去赈灾,都要碰钉子的,最后老八这个贤王既打击了政敌,还可以因为江南是他的势力范围,出来和稀泥,最后表现一把,但谁让老八的对手是老四呢。

通过江南赈灾也可以看出,老八的死党老九每年光是江南任伯安和盐商一处,就可以搞到一百万两银子,本来赈灾的二百万两咬咬牙也是可以出来的,结果老八老九他们心中无国无家,只知道拉拢官员,只知道打击政敌太子和老四等人,这样利欲熏心的小团体,遇上康熙这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老狐狸和老四这个厚黑学高手,焉有不败之理?

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时,看似老四势单力薄,只有一副为国为民的孤臣姿态。其实老四才是真正的高手,隐藏的最深,每次都是不经意间压制着老八,老四滴水不漏的高超手段,通过这次江南赈灾的分析,大家看明白了吧。

第127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10

@忠肝义胆岳老三 相邀!

《雍正王朝》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人物性格刻画非常成功。

开篇第一集的江南水灾募捐事件,就引出了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残酷。

特别是对有“贤王”之称的老八胤禩,为了争夺皇位而不顾天下苍生,假仁假义的心理刻画的淋淋尽致。

老八不愿意去江南募捐,一是因为江南是他的地盘,募捐就是拿自己的钱充实国库;二是珍惜自己的“贤名”,也想借这个机会将把太子拉下马,为争夺皇位扫清第一条政治障碍。

驻扎江南的乔伯安本身就是老八的党羽,也是老八的钱袋子。

胤禩可以说势力还是有的,江南商业领袖乔伯安就是他的人,问题就在这里。

如果老八接受了赴江南募捐的政治任务,就等于是从自己的钱袋子里掏出钱来充公,这种赔钱的生意,以老八的性格是不会去做的。

赈灾的银两缺口太大,光靠募捐是无法补足国库空虚的缺口。

老八太过精明,精明到什么事都要衡量利益。所以在事件发生后肯定是经过仔细盘算的。

一旦去了江南,面临的事务不仅繁琐,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去筹备银子,搞不好又会让乔伯安等对他心生不满,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老八肯定不会做。

在意自己在官僚士绅前的“贤名”,无视民间百姓的艰辛;并想借这个机会把太子拉下马,顺手打兔子,扫清争夺皇位的障碍。

赈灾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如果处置不好就会引发民乱。以老八那种性格是绝对不会将自己放在危险的处境。

何况去江南肯定会得罪地方官僚,影响了他的“贤名”从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这也会使得他前期拉拢人心的举动全白费了。

更重要的是,募捐赈灾这种事如果处理的好也许只能得到康熙口头上的赞扬,得不到实质的好处。

但是处理的不好肯定会引起康熙震怒,反而在皇位争夺中落于下乘。

如果换成太子亲自去,这么棘手的事情拉太子下马,除掉皇位争夺路上第一障碍的大好时机。

工于心计的老八自认为看得很透,才会躲在暗处观察,不主动要求去江南募捐,为他的父亲分担国事。

只是胤禩根本就不知道,他只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去笼络人心,却不顾天下苍生的心态,早就被康熙看得一清二楚。

对康熙来说,这样自私自利的人是不适合成为一国之君的。

其实江南募捐事件发生后,也是康熙对老八态度转变的开始。

老八根本就没弄明白,帝位不是官僚给予的,而是康熙授予的。

不做康熙的孤臣,只做官僚的贤王,就注定他离龙椅的位置越来越远。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