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历史上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计,真正用过空城计的是曹操和赵云,然后我们来分析演义中的空城计。

演义中,诸葛亮因为用兵失误,被司马懿大军压境,此时的诸葛亮手下只有不到一千兵马在城里,而司马懿十万大军转眼便到。诸葛亮迫于无奈只能假装淡定的在城上抚琴,独自面对司马懿大军。

司马懿看见诸葛亮独自抚琴,第一反应应该是疑惑,然后是怀疑,最后撤军。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司马懿的行为,身为统军大帅,敌人的帅也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即使是最稳重的主帅也没有理由不去博一下,而司马懿的选择呢?当时他对儿子司马师说:“诸葛亮一生从不行险,城内必有大军埋伏。”司马师却说:“即使有伏兵,如此小城,也不过千人,冲进去,必可活捉诸葛亮!”司马懿又说:“城外山上有伏兵,不可逗留,快撤!”

从司马懿和儿子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破绽,城外山上如有伏兵,也很可能远水不能救近火,敌军主帅身处险境,身边兵不过千,即使真有埋伏,派出一万精兵杀入城中,再命司马师领剩余军队防备山上伏兵,必可一战功成,活捉诸葛亮。而他却是干脆利落的撤军。可见他是故意的,故意放诸葛亮一马。

兔死狗亨,司马懿深明其理,所以如果真有诸葛亮的空城计,那司马懿就是故意配合的。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地缘观天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历史上的空城计,真的是司马懿故意配合的吗?其实,本身这个问题存在两点误解:

第一点误解

从作者的问题来看是想问真实历史中“空城计”是什么样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在真实历史中根本不存在。这个故事是罗贯中演绎编写的,为了是突出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神”。

第二点误解

提问者问是否是司马懿故意配合,也就是说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空城计”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看成了是司马懿故意配合。从《三国演义》小说角度分析,首先,从司马懿本身来看,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兔死狗烹”的道理谁都明白,一旦司马懿就此拿下诸葛亮,那么魏国没有了对手,留司马懿还有何用?司马懿必没有好的下场,反而留着诸葛亮这个巨大威胁,司马懿就永远有用武之地。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在小说中提到,司马懿到死也没有提起这个原因。

那么,从作者的简角度来分析,那就更不可能是司马懿的配合了。众所周知,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极力神话两个人物,一个是关羽,另一个则是诸葛亮,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如此有胆量、有谋略的一场“空城计”,最后成了司马懿主动配合?这样怎么突显出诸葛亮的“出神入画”的智慧呢?


搞清楚问题存在的歧义,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真实历史记载的“空城计”到底是什么样?“空城计”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主角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孙坚—最早使用“空城计”之人

三国时期,最早使用“空城计”的是孙坚。《三国志?吴书》记载:汉献帝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中,孙坚驻守鲁阳,当董卓几万大军都已经兵临城下时,孙坚依然在城前行酒说笑,并命令部下不要妄动,等董卓大军全部抵达时,才慢慢指挥部队撤回城中。

董卓见孙坚队伍严整,若无其事,料定城中必有埋伏,不敢攻城,后引兵撤退。孙坚笑谈之间吓退董卓数万精兵,这是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当然,天下各路诸侯都争相讨伐董卓,董卓恨不得赶紧除掉孙坚,也完全没有配合的可能。

赵云—第二位使用“空城计”之人

三国时期,第二位使用“空城计”的是赵云。《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曾有一次战役,赵云的兵全借给了黄忠,只剩数十轻骑跟随,结果却遭遇曹操大部队。寡不敌众,赵云率这十几轻骑,边战边退,被打回自己的营区门口。

这个时候,大家都主张,赶紧闭门死守,而赵云并没有这么做,如果闭门拒守,如此少的兵力必被曹操击溃落败。赵云命令,营门大开,偃旗息鼓,曹操本就是生性多疑之人,一看这形势,其中必有埋伏,急忙引兵撤退。赵云趁机命令士兵擂鼓摇旗呐喊,还不断从向曹军背后放箭,曹军更为慌乱,反而自相踩踏,死伤甚多。

想必通过我的回答,让您能对《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的“空城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地缘观天下,想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天下大事,请关注地缘观天下,一起品历史、观天下

3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 “ 空城计” 出自小说家之笔。

就三国故事整体而言, “ 空城计”的经典计谋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诸葛亮运用“ 空城计”惊退了司马懿, 不但使诸葛亮免遭被擒, 也使司马懿能巩固自己的位置, 为今后夺取魏国政权创造机会, 可谓是双赢的妙计。

为何上演“空城计”

《三国演义》的“ 空城计”, 描述诸葛亮在兵败之际, 仍能以虚张声势的空城计, 吓退魏国名将司马懿, 安全地退回蜀国境内。

当时诸葛亮正处于街亭失守而退却到西城之时, 身边只有老弱兵卒2500 余人, 而司马懿拥有精兵 15 万人。诸葛亮将西城城门大开, 自己端坐在城楼之上, 笑容可掬, 焚香操琴;城内四门各有百姓 20 余人在低头洒水扫地, 旁若无人。此情景竟然惊退了老谋深算、智勇兼备的司马懿。

为何司马懿被惊退?因为过去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交战中,诸葛亮是每战必胜, 从未失手, 所以司马懿心有余悸, 得了恐“ 诸葛”症而被吓跑了。

但细想一下, 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1. 司马懿与诸葛亮是同一时代的人, 即使是智商有差距也不是不具有可比性。在街亭之战前, 魏主下诏司马懿复职, 诸葛亮大惊曰 :“ 吾岂惧曹睿耶? 所患者唯司马懿一人而已 。”以司马懿身经百战的经验和思虑审慎的才智, 且有其聪明健壮 、曾识破街亭防守漏洞的两个儿子助阵, 如何能轻易被一个骗局所欺骗。
  2. 诸葛亮所设的空城计看似天衣无缝, 实则存有破绽。士兵假扮的百姓不可能装得很像 ;敌兵压境给士兵造成巨大的压力, 使士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可能很正常,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如何能看不出?
  3. 如果这是诸葛亮的用兵之计, 连普通人都能想到, 司马懿可以分兵 3 万人试攻城内, 以探虚实, 余下 12 万人在城外埋伏, 更何况是智勇兼备的司马懿呢。
  4. 假如城中有埋伏, 也可以召来神箭手射杀城上的诸葛亮或制造一些骚动以观其变。

所以说, 诸葛亮的“ 空城计” 对别人而言可能是个骗局, 但对司马懿而言则不可能是个骗局;司马懿不是被“ 空城计”吓跑的, 是识破了“ 空城计”而主动撤兵的

诸葛亮对敌情的分析

司马懿目前失去朝中权力, 且受朝中曹姓和夏侯姓权臣的排挤

在诸葛亮进攻魏国之前, 司马懿一直处于被排挤而赋闲状态。这次能重掌兵权, 要感谢诸葛亮进攻魏国之举。即司马懿现在的敌人除了坐困危城的诸葛亮外, 最具威胁的是朝中众权臣。眼前如果消灭掉诸葛亮, 便无疑宣告自己已丧失利用价值, 朝中众权臣还会加以迫害, 魏明帝会再次削去其兵权, 所谓“ 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司马懿如果歼灭诸葛亮, 取得作战胜利, 充其量博得“ 用兵如神”的美誉。而司马懿的鸿志不在于此, 其更重要的目标是执掌神器, 为天下之主。

司马懿的目标是要获得朝中的权柄, 乃至皇位。而魏明帝则希望击败诸葛亮, 进军蜀境, 完成统一天下大业。这种君臣之间的目标差异和心理猜疑为诸葛亮提供了活动空间。

司马懿自街亭之战击败马谡而追击诸葛亮时, 想必心中是极其矛盾和痛苦的, 当时虽获得重用, 但“ 鸟尽弓藏” 的阴影与恐惧早已掩盖了获胜的喜悦。

诸葛亮对其竞争对手司马懿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所以摆出一个其实是漏洞百出的“ 空城计”, 以让司马懿下台阶, 摆脱其所处困境。

司马懿的判断

“ 亮平生谨慎, 不曾冒险” 。从历史交战序列资料看, 诸葛亮从没有失误过, 每战必稳操胜券, 以此推测“ 空城”非空城, 里面定有埋伏。

“ 今城门大开, 必有埋伏;吾兵若进, 中其计也” 。诸葛亮熟知兵法, 懂得兵法所说的“ 实则虚之, 虚则实之”的道理。

撤退时遭到由张苞和关兴各带领的三千精兵的伏击。诸葛亮在城外设有伏兵, 证实了司马懿的城内“ 确有埋伏”的判断。

只有诸葛亮出“ 空城计”的策略, 司马懿出“ 不打”的策略, 才是一个双赢的对局

放诸葛亮回境, 自己则班师回朝后, 极力夸大诸葛亮的用兵如何厉害, 以便继续掌握兵权, 这应是司马懿此时的最佳选择。

所以,刚哥认为“ 空城计”是个恰到好处的骗计, 它欺骗了除诸葛亮和司马懿以外的所有人。两个人可以”顺坡下驴“,是心领神会的默契配合。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虚构的,只是罗贯中为我们编出的一个好剧本,那么司马懿到底有没有中计呢?是司马懿故意为之的,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呢?

在演义中,诸葛亮因为用兵失误,被司马懿大军压境,此时的诸葛亮手下只有不到一千兵马在城里,而司马懿十万大军转眼便到。诸葛亮迫于无奈只能假装淡定的在城上抚琴,让几个童子跟随,并大开城门,让几个老兵清理扫地城门,几个人面对司马懿大军。司马懿看见诸葛亮独自抚琴,第一反应应该是疑惑,然后是怀疑,当时他对儿子司马师说:“诸葛亮一生从不行险,城内必有大军埋伏。”司马师却说:“即使有伏兵,如此小城,也不过千人,冲进去,必可活捉诸葛亮!”司马懿又说:“城外山上有伏兵,不可逗留,快撤!”最后司马懿撤军。

从司马懿和儿子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懿是真正的害怕了诸葛亮,毕竟司马懿和诸葛亮多次交手,深知诸葛亮是个用兵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再加上司马懿本就是一个生性多疑之人,司马懿不会做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所以司马懿选择退兵。

司马懿面对“空城计”,许多人认为他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之所以没有进攻是因为兔死狗亨,司马懿深明其理,所以如果真有诸葛亮的空城计,那司马懿就是故意配合的,怕曹睿对他下手。其实,我觉得是司马懿真的惧怕诸葛亮,并不是故意配合诸葛亮演“空城计”。从书中二人几次交锋来看,司马懿多次称赞“诸葛亮真乃神人也”,可见他对诸葛亮是多么佩服,且深知诸葛亮的厉害。司马懿熟读兵法,也肯定知道“兵者诡道也”的根本原则,他当时不敢断定城中一定没有伏兵,也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退兵,毕竟司马懿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用不了几年就可以不攻自破。不必急于一时,且做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


5

空城计这个故事并非取自《三国志》,而是《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历史上,街亭之战发生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那时司马懿正在忙着智取孟达,而且当时拒蜀汉的主帅其实是曹真。曹真病死后,司马懿才有资格与诸葛亮较量,他俩正式狭路相逢是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不管如何,既然要聊空城计,那只能以《三国演义》的情节为主。

空城计

那事情发生在蜀汉第一次北伐,马稷失街亭,诸葛亮得知后,急忙撤退。这时,司马懿引军15万杀过来了,诸葛亮却只有2500人,因此,便城门大开,司马懿心生疑窦而退军。诸葛亮退军后,他才从城中百姓那里得知,诸葛亮和他玩了一把空城计。司马懿为此懊悔不已,并自叹不如诸葛亮。

司马昭曾问司马懿,为何退军?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为人谨慎,空城计为假,请君入瓮为真,故撤军。

但是,有人却认为司马懿是故意将计就计,实则另有所图。

司马懿的处境

司马懿、陈群、曹休、曹真等人为曹丕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曹休和曹真为曹魏宗族子弟,手握重兵,曹休坐镇东线,负责对抗东吴,而曹真则坐镇西线,防御蜀汉来犯。陈群为司空,主要负责辅政。

两条战线、宫中政事貌似都被那三人瓜分完毕,那司马懿做啥?

  • 曹魏心中的救火队长

原来,司马懿虽为托孤大臣,且谋略出众。然而他却心怀异志,而且早就被曹操盯上了。司马懿和曹操本就是同道中人,因此,曹操既欣赏他的才干,又担心有一天司马懿会像自己一样,窃取曹魏政权。于是,防范司马懿便成了曹氏家训,一代代传了下来。所以,司马懿很尴尬,朝中无事就被闲置,朝中告急便充当救火队长。

  • 曹真排斥司马懿

曹休倒是应付得了东线,曹真面对诸葛亮却是黔驴技穷。司马懿精通兵法,曹叡很欣赏他的军事才干,为了确保关中万无一失,曹叡便安排司马懿前去助曹真一臂之力。

曹真不乐意了,关中可是自己的地盘,凭啥要让司马懿来插一腿?因此,他并不想司马懿干预自己的军事行动,总是想法设法打压他,反正不能让司马懿立军功。

  • 司马懿如何自保?

这么多年,司马懿也知道曹氏三代都对自己有戒心,也知道曹真等宗族子弟很排斥自己。为了自保,他假装不争。

更难得的是,司马懿非常清楚自己在曹氏心中的价值。伴君如伴虎,这人必须有利用价值,国君才可能留下自己。对于司马懿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来说,那便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命还在,平日里受点委屈算个啥。

那司马懿如何才能有用武之地呢?一个是强有力的对手,一个是猪一样的队友,两者缺一不可。

诸葛亮便是曹魏的头号对手,曹真就是那个猪队友,因为两者实力悬殊,自己才有被利用的价值。

司马懿会故意放走诸葛亮吗?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确有放走诸葛亮之嫌。一旦诸葛亮死于第一次北伐,曹魏立刻乘胜追击,就凭当时蜀汉之实力,很容易被灭国。西线之忧解除,无论是曹叡还是曹真,会让司马懿继续活下去吗?不会。曹叡不想被司马懿窃国,曹真也不想失去军权,那么司马懿之人生就走到了尽头。

那你要问了,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没有被处死啊?那是因为形势又变了。曹真、曹休都死了,曹叡不依仗司马懿,还能依靠谁呢?

然而曹叡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朝政却尽落曹爽之手。司马懿感觉到自己对曹魏而言,已再无利用价值,死亡不过是一步之遥。为了自保,司马懿父子终于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此曹魏政权落入他们手中。

6

司马懿真的看不穿空城计吗?

这就很难说了。因为按照三国演义原著,是说司马懿被空城计吓住,自行撤退,民间也有传说。但现在各种分析中,不乏司马懿老奸巨猾,看出自己可能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在西城下故意装傻充愣,是有意放诸葛亮一马,借以保持自己掌控兵权的地位。这种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难以落实。一是演义中,史料中,民间传说中,都没有丝毫印迹;二是这种分析结论只存于司马懿心中,司马懿至死也没留下一段他曾经识破空城计的话,所以各种分析,也只是猜测,揣摩,没有实据。

看穿但不说穿,是司马懿的大智慧。

如果诸葛亮被司马懿抓了,曹操还会留司马懿吗?诸葛亮可以说是魏国的一大敌人,诸葛亮不死,魏国就永远无法吞并蜀国,抓了 诸葛亮虽然能让主子高兴,但一定是最好的吗?司马懿在西城面前看到诸葛亮在城墙上弹琴的时候,脑子里就想了很多事,诸葛亮弹琴给司马懿听是在提醒司马懿:你今天要是抓了我,曹操一定会杀了你的。

后来又得知诸葛亮摆的原来是空城计,司马懿又追了上来,先森认为这总要做做样子的,15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征讨诸葛亮,结果连支箭都没发出去,这怎么好交差?

司马懿的仕途很坎坷,一直是大起大落。曹叡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战场上的数次交锋,也让诸葛亮充分领教了司马懿的实力。为了打破这样的局面,诸葛亮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言论,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叡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对司马懿有了很强的戒心。朝中的嫉妒司马懿的官员,更是对他落井下石。幸好大将军曹真觉得司马懿是个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这才捡了一条命,回家养老去了。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诸葛亮巧用孙膑添兵减灶之法,神秘退兵几天之后,司马懿才到诸葛亮原驻兵营地,查看清点军灶数,询问当地民众,弄清楚后感叹说,此天下奇才,吾不如也!这不是罗贯中空对空的虚构,在后汉书宣帝纪中有记载。能被老冤家如此评价的,历史上寥若星辰,这就足够了。所谓空城计,对诸葛亮不过是锦上添花,对司马懿也是可有可无,如今反证空城计是否真实,司马懿是否识破,则略显多余,似乎也没有必要。

假若司马懿活捉了诸葛亮,或杀死了诸葛亮,功高震主,他会是什么下场呢?如果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司马不会轻易代曹的,最大的可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来的钟会、邓艾是什么下场,其实就是司马懿的下场。司马懿从大局出发,找了个理由说是有诈而退兵。其实这才是他人生的大智慧,大智若愚的表现,当然司马家族最后也从中获利,最后成为三国最大的赢家。

总结:

在人类社会中,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是需要的,这就是生态。在完整的生态链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把某一种生物消灭掉,而是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我们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7

按三国志,三国空城计是不存在的。是罗老先生演义出来的。但是空城计是存在的。春秋时候就有。楚国大夫攻打郑国,郑国很弱,眼看兵临城下,被迫用空城计吓退楚军,李广遇到匈奴大部队时候,只有几百人,故意下马悠闲自在,匈奴以为是疑兵不敢进攻,也是空城计。历代都用过。

空城计的精妙在于虚虚实实,利用了对方的怀疑心理。这种计策一般是对于作战很有经验的对手。因为,有经验的将领都很谨慎,安全第一,只有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好打败对手。这也是一般将军的心理。遇到那种没有军事经验的这招可能还不灵验了。兵法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空城计就是要充分了解对方,也要了解自己的处境。所以,兵家用之竟然屡次不爽了。

我们看下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司马懿是深知兵法神速的。例如他千里飞兵斩杀孟获,诸葛亮都预料不及司马懿会那么神速。可见司马懿兵法造诣已经大大超出一般将领。因此立有奇功。又看司马懿围剿辽东公孙渊,前后用了疑兵之计,攻城知计,可见司马懿智谋绝非是偶尔爆发的。是学习与认真思考的结果。也说明了司马懿是极其稳重之人,不打没把握的仗。

在对阵五丈原时,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也是兵家老手,坚壁不出,终于把诸葛亮给累死。之前,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的策略基本如此,不出战,只等蜀军粮草尽。

这样看来,罗老先生给设计出空城计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司马懿太稳重,不敢贸然进攻,从而错失了一次擒获诸葛亮的大好机会。

我们再来看,司马懿是否会是“配合”?当然不是。有机会司马懿肯定不会错过。例如,在诸葛亮大军撤退时,他命令张郃追击,当然是觉得会有收获,或有其他考虑,结果失败。有网友说,如果司马懿把诸葛亮抓住了,那么就没有对手了。以后可能没打仗的机会了。是养敌自重。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司马懿那个时候,对曹魏是忠心耿耿,到死也是如此的。在司马懿的一生中,他对于农业,治理地方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希望早日太平安定的。因此司马懿绝非是要故意放跑诸葛亮,而的确是自己太过小心,而诸葛亮也绝非庸才,才使得战争一直拖延下去。欢迎讨论。

8

首先,这个问题有所偏差,因为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根本就没有空城计这一回事,空城计只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的形象,特地给他加的戏,目的自然为了衬托诸葛亮高深莫测的智者形象。

那么《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施展空城计,司马懿是不是故意配合呢?

答案自然是,司马懿其实早就看穿了诸葛亮的计谋,但是他却又不得不配合的理由,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用常见的一句话就可以很好解释,那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初司马懿虽然名望高,权力也很大,但是在朝堂上也并不好过,魏明帝曹叡对他相当猜疑和防范,但是却又不得不用他,因为当时的魏国在行军打仗上的人才已经没有多少了,当初跟随曹操的老将们已经所剩不多,张郃算一个,曹真也算一个,但他们始终精力有限,所以司马懿同样成了对抗诸葛亮的主力。

那么司马懿自然会选择明哲保身,他也怕啊,怕把诸葛亮弄死,把蜀国灭掉,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而且他和他的家族也完全没有做好谋反的准备,他需要时间,所以他即使有机会能把诸葛亮这个老对手捉拿,也不会行动,反而配合他来演戏,因为司马懿这也等于是在帮自己,也许诸葛亮就是洞察了他的处境和心理,才敢那么大摇大摆地摆下空城计。

司马懿也算是老谋深算,很能忍,考虑问题很周全,最要紧还长寿,活活熬死了魏国几代君主,最后终于找到机会上位,也是十分值得佩服的。

我是文娱小士,期待您的关注,小士将持续与您分享更多文史趣事!

9

司马懿:不是我多疑怕有疑兵。。。你们后人必须得给老夫正名!!!

影视剧照,司马懿:你们得给老夫正名!

你们都说诸葛老儿‘计安天下’,可就是这样一位被你们捧上神坛的神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看错了自己的弟子马谡,由此才让蜀军失了街亭!

剧照,马谡请战

说到配合,老夫我本来就想在街亭大败而归!为什么?这些你们都看不透?你们都知道曹阿瞒生性是多么的多疑,老夫若拿下街亭必将死于曹阿瞒后人的刀下!因为曹阿瞒一直都说老夫有‘鹰顾狼视’之相,还说老夫是能登大宝、问鼎九五之尊之人。

剧照 司马懿:这是‘鹰眼狼顾’之相?

好吧,老夫的确动过这个心思,只是为何曹公能看出来?还告诉了曹丕,曹丕又告诉了曹睿,老夫一直很小心低调啊!当时,只要不放走孔老先生和他的蜀军,吾必死于曹睿之手!

剧照 曹睿:孤的爷爷、父亲和孤都想杀你!

言归正传,当时打下街亭还不是时候,只是马谡小儿坏了老夫大事,若不是诸葛先生演了一场空城计,老夫都下不来台!老夫身边可是有很多曹家的心腹大将,都不用我发令,他们都能‘一役没尽蜀军’,当时老夫脸都白了!

剧照 诸葛亮:是不是服了老夫了?

还好伟大的诸葛老先生看到了老夫的窘境,所以我们俩共同完成了历史大剧《空城计》的演出,相当完美!当时孔明老先生谈的那首曲子真好听。。。

剧照 诸葛亮:小司啊,我能做的就只有弹琴了!

要说‘多疑、怕有疑兵’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故意配合。。。有!保全了蜀中兵将,就保了自己的性命,还让曹睿和曹家后人没话可说,真是太完美了!

老夫就配合了,怎么地吧!

新人,求关注,求点赞,谢谢!

10

很荣幸回答您得问题:

首先为什么会出现空城计呢?之所以诸葛亮要使出空城计。也是为了掩护大军撤退,以此保全实力。为此还不惜亲身犯险。可以说摆空城计所在的西城,那是非常危险,也许魏军一个冲锋,也就全部占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摆下空城计,不是因为他猜到司马懿足够的谨慎,或者愚笨。而是,他知道,司马懿足够的聪明。

“诸葛亮的死期”

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懿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击诸葛亮的残军,准备一举打败。但是到西城,看到的却是诸葛亮在楼上眉头紧锁的谈琴,琴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看不出慌张!而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城中灰尘四起。如果此时,司马懿一个冲锋,诸葛亮肯定被活捉,最后可能直接就死了。后世,评价司马懿怕有埋伏,这点完全站不住脚,西城多大点地方啊,一个小城,能埋伏多少军队,即使有一些埋伏,司马懿出于谨慎起见,也应该先派小股部队先上,看看动静再说啊!怎么可能十几万大军对一个小城一枪一炮都没放就直接转头就走了!这里面其实,蕴含的就是当时的做人之道。

“司马懿的考虑”

司马懿为什么扭头就走,为什么一枪一炮都没发,就直接走了,并不是他太笨了,上了诸葛亮的当。其实,正是因为司马懿足够的聪明,才会选择扭头就走!为什么?因为他明白,诸葛亮被抓或者杀死了,自己离死期也就不远了!因为,自曹操开始,对司马懿是既爱又怕,爱他的才华,怕的也是他的才华。因此,曹操和曹丕都没给司马懿军权,对他防范很深,曹睿上台后,还把他直接关到大牢,不是曹氏亲贵打不过诸葛亮,司马懿可能当时就被杀了。因此,司马懿知道,一旦诸葛亮死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也就没有了!诸葛亮的琴声也一再提醒,所以说,这一冲锋,杀了诸葛亮,也就是杀了自己,故而果断撤军。

其实诸葛亮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摆出与司马懿同归于尽的架势,明白的告诉司马懿,我死了,你离死也不远了。这就叫做,一物降一物啊,有时候如果直接搞死竞争对手,自己离覆灭也不远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