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破亿,并连破三亿。
另外,看看怎么就冒出来这个盛世名词的:在康熙年间,曾有官员在朝堂之上,乃至奏折之中恭维康熙,大概意思就是说,陛下如何如何的威猛,四海是如何如何的安宁,现在是千载难逢的盛世,康熙还是比较自觉的,自知一天到晚都在打仗,要不就是在圈地,离盛世还远着呢,所以这股风就没怎么吹起来。康熙觉得这词挺好,后来在批奏章,文字里经常就把盛世用一下。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摇身一变成了富二代,国库有钱了,社会秩序也相对安定了,这时候又有一些官员开始夸乾隆了,说天下如何如何的太平,陛下如何如何的虎威。其中以乾隆二年的状元,时任户部侍郎的于敏中为代表,还作诗歌颂:
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乾隆这人大家都了解,好大喜功,基本是把他爹雍正的老本给折腾没了,最大的爱好就是去江南旅游劳民伤财,然后在各种文物书法字画上加上的名,各种毁,他当真了,大提盛世,他提,底下人提的更起劲了,自此“康乾盛世”的概念开始传播,时至今日。
康乾盛世算得上盛世吗?我们只说一条,在清代所有的文人里面,你可曾见过一个有风骨的?为什么呢?文字狱!暂且不说敢不敢讽刺满清的统治阶级,就算写错一个字,都是满门抄斩。中华民族精神在清代几乎被抹杀!如此情景,能叫盛世吗?
“康乾盛世”就像中国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安定富强一样。为什么?战乱,灾荒,死的人太多,全国的人口能减少小半,以前的特权阶层被杀的干干净净,大量的土地就空出来了,百姓可以耕种的土地多了,粮食均匀到每人身上,就容易得到温饱,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一个规律。
被称颂的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满清起初征税的原则是按人头收税,后果是地方官吏不愿据实上报人口,因报得愈多,则地方上缴的税就愈多。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面积上缴固定的税金,与人口数无关,借以鼓励地方据实上报人口——人丁兴旺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表征。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而生产力方面却没有实际变化,该时期老百姓的平均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所以该时期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因为这东西产量高,好成活,不少老百姓因此而活。
当时最重要的原因和天灾有关,甚至明朝的灭亡就是源于此,那就是“明清小冰河期”。明清小冰期时,在中国,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旱灾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随着远道而来的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农业经济才逐渐恢复,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这就是真正的“康乾盛世”,盛世背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再对比一下工商业,中国宋代工商业早已非常发达。经过蒙古元朝的大破坏而逐步复苏,明代工商业进一步发展: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
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在世界都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一说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重还要高。
而所谓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品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代的水平。
到康乾盛世末期,中国工业产量仅为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不及二百年前的明代。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所谓“康乾盛世”都远逊明代。
山西产好铁,满清就向山西的冶铁户征铁,所征之数不断增加。雍正时征2.5万斤,乾隆时增加到5万斤,嘉庆时又增加到20万斤。征铁给的铁价、脚费不到市价的1/6,近于掠夺!
清廷下令:“闻开矿之事,甚无益于地方,嗣后有请开采者,悉不准行”。对于不能封闭的冶铁厂,则抽十分之二的重税。到乾隆时,全国合法的铁矿厂只有九十三处了。
潞安府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丝织业中心,潞绸精美,被满清列为贡品,每年派造的数量,大大超过机户的承受力。明朝盛时,潞安府有机织1.3万多张,明朝派造3000匹。经过明末战乱,清代仅剩织机300张,居然还是派造3000匹,致使“机户支价赔累,荡产破家”,逃亡者不少,但满清朝廷并不因此放弃派造,直到机户完全逃光,潞绸在历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成为明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苏松财赋半天下”,苏州、松江两府的田赋位居全国榜首,上缴中央的钱粮总额超过了浙江全省。
当时松江的面积是苏州的十分之三,而赋税额却为苏州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赋税额为全国最高,然而松江棉纺织业到清代开始退步,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明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计,少亦以万计”,而到了清朝,“标客巨商罕至,近来多者所挟不过万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
不但要在国内比较,还要到国际上比较。欧洲复兴以来,启蒙运动,体制改革,产业革命蓬勃发展,蒸汽机、纺织机,火车轮船、机械制造、现代工厂林立,连相对落后的俄国,也在彼得大帝时向英法德学习,走向进步。而老朽的满清帝国却妄自尊大,闭关自守;在这“康乾盛世”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和技术更新。直到西方商船和兵舰前来敲开“满大人”锈蚀腐烂不堪的国关大门。
日益腐败的八旗体制
满清入关侵占全国,主要依靠八旗体制。每年旗禄几千万两白银,满蒙汉八旗成了满清政权的根本依靠力量。
民族歧视下满清官僚制度,使一大批无德无能、缺德少才的满蒙王公、贵族官僚,长期窃居高位;朝廷执掌大权的达官贵人和各省巡抚总督,大多数为满蒙世袭,昏庸腐朽不堪。
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八旗兵军纪已散,军力已大不如前,不得不招募汉兵。此后,八旗兵和八旗子弟更加骄怠,凭借权势,横行无忌,无恶不作;不仅军纪败坏,训练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赌,包伶嫖娼,敲诈勒索,蹂躏百姓。
曾经剽悍英武的八旗兵,变成不能打仗、只会扰民的老爷兵,八旗子弟成了游手好闲的纨绔儿、坐吃山空的败家子;他们的形象就是提鸟笼、逛妓院、赶饭局、玩金鱼儿、斗蛐蛐儿、唱小曲儿……的一群“无知、无耻、无畏”的寄生虫。
后来,清廷但凡有战事,主要依靠绿营兵(八旗以外招募汉人组成的军队,因用绿色军旗而得名)。但60万绿营兵在衰败的社会大环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军饷,兵匪勾结,贪污中饱,弊端丛丛,也沦为徒有其表,只能吓唬平民老百姓的花架子部队。嘉庆皇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曾经随乾隆皇帝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闹剧(《嘉庆朝东华录》,卷7,嘉庆4年正月)。
以至于鸦片战争中,八旗、绿营、乡勇、团练都不管用,数十万清军被万余名英国远征军打败。中国从此陷入挨打的深渊。
盛世年年发生饥荒 康熙: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一餐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要被称为“盛世”,至少得解决温饱问题吧?当年,唐朝现实主义是这样描写开元盛世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些场景,在康乾盛世是看不到的。
事实上,在康乾盛世,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一直让统治者头疼。
根据《清史稿·灾异志》记载,康乾时期,几乎年年发生大饥荒。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 二年,合肥饥。 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 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 六年,应山饥。 七年,无极大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 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 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 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 五年冬,江陵、崇阳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 三年秋,平阳饥。 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 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 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 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
翻开《清史稿》以及各种地方志,这一时期“人食树皮”“立人市鬻子女”“父子相食”“人相食”之类记载不绝如缕,人吃人现象远超历朝历代。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待饥荒的态度。
有一年,又发生了旱灾,大臣张鹏翮打报告请求祈雨。你猜康熙皇帝怎么回答?他说:
“不雨,米价腾贵,发仓米平价粜糁子米,小民又拣食小米,且平日不知节省。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
你看,康熙皇帝竟然大言不惭地责怪汉人吃饭太多,要求他们将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一餐,这样一来,就等于粮食产量翻了倍,怎么会不够吃?
张鹏翮听了,只能跟着拍马屁:“小民不知蓄积,一岁所收,随便耗尽,习惯使然。”是啊是啊,都怪老百姓放开肚皮随便乱吃。
原来,康熙皇帝所言的“盛世”,是要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啊。填不饱肚子就算了,还不让说话……看下面文字狱。
思想禁锢——文字狱
我们只说一条,在清代所有的文人里面,你可曾见过一个有风骨的?为什么呢?文字狱!暂且不说敢不敢讽刺满清的统治阶级,就算写错一个字,都是满门抄斩。中华民族精神在清代几乎被抹杀!如此情景,能叫盛世吗?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特征是:罪状由权势大人对文字的曲解而起,证据也由权势大人对文字的曲解而成。一个字或一句诗一旦被认为诽谤皇上或讽刺满清政权,即构成刑责。满清王朝初期,顺治、康熙“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正皇帝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文字检察制度。乾隆时,文字狱达到顶峰,发生了160多起。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
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甚至一些疯子的言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荒唐至极。
英国使团抱着景仰和期待出访乾隆时期的清国,来到以后,各种失望,使者马戛尔尼说:“中国是一个神权专制帝国,它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人们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他们给妇女裹脚,残杀婴儿,统治者残酷却胆怯。中国最终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不是说,外国人说的就一定对,但他说的确实有道理,那么多人夸赞清朝皇帝的勤政,其实他们的勤奋只忙着保住自己一小部分人的统治特权和荣华富贵,满汉不通婚,汉人不能去东北,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不能随便进入汉地,当时怎么可能真的把自己八旗和其他民族当一体,真正当一个民族呢?就像这个康乾盛世的虚名,不过是很多人用来遮羞的破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