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长达十年的秦灭六国之战,使得秦帝国得以最终成型,并且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在我们后代人被长时间影响下的固有观念里,东方六国在秦国多年的打击和遏制下早已经成为了摇摇欲坠的危楼,秦始皇出兵征伐仅仅是不费吹灰之力地将他们推到而已。但实际上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剿灭六国的过程中,至少有这么一个国家,给貌似无坚不摧的秦军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而即使它被灭亡后,为秦国留下诅咒也最终将秦国的霸业和雄心彻底埋葬,这就是楚国。而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关于秦楚之争,一个最大的不解则是:为何楚国成为了秦国统一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楚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实力,让秦国在对其作战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呢?
一、 筚路蓝缕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楚国作为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可以说后来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所做的大部分决策都与它本身的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楚国在整个西周宗法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独特,楚人据说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建立起了原始的部落体系统治着江淮流域的部分地区。
然而此时的楚国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行政架构,而夏商两代在对于王室直领地以外的区域统治上,也并未采取后来周王朝那种成熟的分封制度,从这个层面来说,楚国的雏形出现很早,但是正式立国却非常之晚。楚国王室的始祖名为鬻熊,史籍记载是火神祝融的直系子孙,但是他真正得以崭露头角则是作为周文王的老师帮助其攻伐商王朝,因此从法统来说,楚国也称得上是周王室得以建立的功臣。鬻熊在武王取得天下后被任命为火师,传至其孙熊绎时,正值周成王统治时代,成王追念鬻熊之功,册封熊绎为子爵,自此楚国才得以正式建立。
仅从这几个点来看,楚国跟周王室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周王室得以依赖,并可以以此压制疏远诸侯的亲近藩国。但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楚国在此后的春秋时代曾经多次表达出对于周天子的蔑视和不敬,甚至有所谓“问鼎中原”的僭越之举,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 见贤思齐
原因就出在楚国的文化体系上,实际上周王朝建立后,看似领土比之前的夏商都扩大了不少,但实际上能够真正进行直辖统治的区域却依然十分有限。册封的诸侯慑于王室的兵威,表面上更顺,实质上却依然自行其是,这还只是那些距离王室直领地较近,同样接受了宗法制和周礼影响的中原诸侯。更有甚者,像楚国这种本身就远隔长江,游离于主流文化外的所谓“远藩”,他们早在夏商两代就已经拥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化脉络,并且建立起了完全不亚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体系。中原从文化上的影响非常有限且不具备决定性的优势,最强大的意识形态武器失效了。鬻熊的人情联络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淡,没有诸如联姻这种维系王室与藩国间关系的纽带加持,因此在之后周王室与楚国之间关系愈发恶劣,也就是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但是在另一方面,楚国却非常讽刺的走上了周王朝建国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楚地的文化传统中,残留了大量部落自治的因子,可以说楚国从最开始的建国到后来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可以看成一个小号的周王室在南方采取兼并的过程,区别只是在于它所面临的敌人并没有当年周王室在吞并商国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那么强悍。实际上当年周文王到武王两代能够在最终悍然发动商周易代的军事活动,也是因为在此前数代的时间内将几乎所有忠于商王室的诸侯清理干净,自身邦国的安全保证上有备无患。同样楚国也是这么做的,因而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努力下,到了战国晚期,才有了雄踞南北,跨地千里的战国疆域第一:泱泱大楚。
三、福祸相依
既然复刻了周王朝的建国之路,那么同样的在行政规划上,楚国也只能口是心非的模仿周王朝。从某个角度来说,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无心也无法实现中央集权的国家,因为在楚国貌似广阔的疆域中,大部分地区是由当地的土著贵族所控制的。在他们的意识中,楚王只是一个类似于“诸侯盟主”的存在,名义上尊奉而实际上除了拿出一部分税收外,楚王的权力根本下放不到地区上。而在楚国的中央核心也是如此,楚王的权力非常有限,基本上是昭、景、屈三姓贵族掌握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规划,这三姓是楚国宗室,但是同样在后来成为了把持国政阻碍改革的祸根。著名的吴起变法最终功败垂成,也来源于他们不顾一切的阻碍。
但同时也因为这点,在秦国的征服过程中,面对实现了封建化改革,同样作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其余五国,在他们的国都被秦军占领,国君被秦军捕获或者杀死的情况下,没有统一的号令和自上而下的有序领导,地方上瞬间失去了自我组织抵抗的力量。秦军的占领和清缴摧枯拉朽般顺利,轻而易举的就将这五国彻底消灭。但楚国则不然,即使国都被占领,国君被抓华,长时间习惯了区域自治的楚国各地并没有失去其领导核心,甚至可以说秦军在楚国每占领一个地区,就要重复实行一次清理首脑进而通过军事手段压制反抗的微缩版“灭六国”。秦国灭楚的整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打成了治安战,消耗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不仅如此,因为秦国的这一举动直接到了楚人对于秦国的征服有着超越其余五国的憎恶以及仇恨,这直接导致了后来著名的口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出现。
因此,秦灭楚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充满了艰难,并且后患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