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发生在晚清时期的奇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宋育仁。宋育仁是清末时期的维新思想家,主张变法强国。1886年,29岁的宋育仁进士及第后,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宋育仁对外交事务很感兴趣,并且编写了《时务论外篇》一书,专门介绍与各国打交道的外交事务,于是由此得到了光绪的注意,1894年3月,他被任命为英、法、意、比四国参赞,随大清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
(宋育仁)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后中国就在平壤、黄海等战役中接连失利,局势堪忧。宋育仁虽然身在欧洲,但是忧心如焚,他对中、日两国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励精图治,尤其在海军建设上花费巨大,中国要想在海上打赢日本,非常难。但是日本兵少财乏,当时日本陆军只有6万人,占领和给养能力都有限,因此,中国应该将重点放在陆地上,同日军进行陆地防御和持久拉锯。宋育仁将他的意见呈交给了朝廷,但是,战事的发展太快了,清军不仅在海上接连失败,在陆上也是不堪一击,日本陆军势如破竹,不但占领了朝鲜全境,还攻破了鸭绿江防线,和海军一起占领了旅顺口。清军如期衰落,在陆上防御看来也不可能实现了,宋育仁不得不另想办法,转换思路。
宋育仁的上司,也就是大清公使龚照瑗,他出使欧洲其实还有一个特殊任务,就是受李鸿章指示去英国购买军舰。但是,甲午战争开始后,英国颁布了禁止向交战国出售军舰的法令,龚照瑗、宋育仁他们想方设法,最后也只买到了一艘鱼雷炮舰,但是也运不出来。
正在这个关口上,龚照瑗却突然被要求回国述职,只留下宋育仁,宋育仁也因此不得不担任代理公使一职。这时候,使馆翻译王丰镐给宋育仁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哈格雷甫,是一名英国海军预备役军官。原来,这个哈格雷甫曾经向龚照瑗提议,中国出钱给他,然后以他的名义代购军舰,这样就不算违反了英国的法令。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因为利益,绝对不是什么担心中国的前途安危。但是,龚照瑗后来迟迟没有给他回复,于是,他就自己找上门来了。
哈格雷甫的出现让宋育仁大喜过望,原来,在战事不断失利后,宋育仁心中就逐渐酝酿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他发现,虽然日军的攻势凌厉,但是由于日军兵少的原因,国内的防守很空虚,尤其是面向中国的桥头堡和重要港口---长崎,守卫很薄弱。正所谓兵者诡道也,如果中国能够出一支奇兵直接突袭日本本土,那必然能让日本举国上下大为震惊,中日战事出现转机也说不定。
哈格雷甫的计策,使宋育仁茅塞顿开:买不到军舰,就委托英国人代购,没有军队,那就直接在国外招募战斗力更强的外国士兵,至于无法突破日本人的海上封锁线,那就更简单了,舰队根本不走中日之间的海域,直接沿菲律宾群岛北上,突袭长崎。
这个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实际上非常具有可行性,第一,日本海军当时正盯着黄海,做梦也想不到攻击会来自南边;第二,日本根本没想过本土会受到攻击,也没有做类似的预案;第三,舰队大外国商船的旗号,因为本来就是以外国人名义代购的,而且船上招募的都是外国士兵,可以一路畅行无阻的北上。
宋育仁为他这个天才的想法激动不已,并且说干就干。首先,他决定不想朝廷请示,因为他知道,以朝廷的软弱,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于是,他一方面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这些封疆大吏联系,获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他在欧洲的人脉购买军舰。但是,宋育仁知道以他个人的名义肯定是买不到的,这时候他显示出了一个“大忽悠”的专业素养,逢人就说他是获得朝廷密令购买军舰的,把那些欧洲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很快,在智利海军麦福尔的牵线下,谈下了兵舰5艘,鱼雷快艇10艘,还有若干辅助舰艇,足以组成一支小型舰队。接着,宋育仁又通过英国海军退役上将夹甫士,和一个名叫澳洲商会的组织搭上了线。这个商会是由在澳大利亚经商的英国人组织的,中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在澳大利亚和亚洲之间往来的商人很是惊恐,这个商会就是为英国商人提供武装保护。经过谈判之后,这个商会同意宋育仁以他们的名义购买军舰、募兵,甚至悬挂商会旗帜。
宋育仁又得知,前北洋水师总教习、副提督、英国人琅威理此时也在澳门,于是,宋育仁找到琅威理,将他的计划向琅威理全盘拖出,并委托琅威理在澳大利亚招募2000士兵。琅威理欣然接受,并且表示要为中国政府“立一大功”。
事情基本上都已经办妥了,剩下的就是钱的问题了。宋育仁是背着朝廷行事的,朝廷肯定不会有拨款。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宋育仁咬咬牙,又打着朝廷密令的幌子,在夹甫士的帮助下,在英国康迪克特银行总共贷款300万英镑,用于购买军舰、招募士兵等费用,这可是一笔巨款,宋育仁基本上是将自己的仕途、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
贷到款后,宋育仁立即着手准备事宜。但时间很快就到了1895年1月,日本水陆两军夹击北洋水师根据地威海卫,2月11号,提督丁汝昌自杀,几天后,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琅威理)
此时,战争已经没有悬念了,就算宋育仁能够实施突袭长崎的计划,北洋水师也没有军舰来配合反攻了。但是,宋育仁依旧没有放弃,他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了尾声,船只、弹药都已交接完毕,琅威理的募兵也进行的差不多了,整支舰队的战斗力马上就要形成,并将打着澳洲商会的名号,突袭长崎。
谁知道这时候,龚照瑗突然回来了,听闻宋育仁的计划,这位老兄出了张大嘴,一脸惊异,再也没有别的表情。很快,龚照瑗将宋育仁的计划如实上报了给了朝廷,朝廷听后,也是大惊失色,李鸿章立即表示反对,慈禧也认为这是“妄生事端”,当即下令宋育仁中止一切相关行为,突袭长崎事宜一概作废。还免去了宋育仁参赞一职,立马电令回国。索性的是,朝廷念宋育仁也是一心为国,并没有过多处罚,只是收缴了原先出使欧洲时赐他的二品顶戴,仍降回四品原职,回翰林院供职。
(李鸿章)
此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出了宋育仁本人的所著的《借酬记》中提及外,其他历史资料都没有记载。假设宋育仁奇袭长崎的计划真的得以实施,那么,不仅甲午战争结局会被逆转,甚至历史将会被改写,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