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姬姓诸侯国中的元老,晋国在整个春秋时代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这跟它能够在漫长的春秋时代一直保持相对强盛的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点体现在历史上便是即使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后,所谓的“三晋”依然能够压制秦国东向长达几百年。而晋国能够做到这点,究其原因,跟春秋时代早期的“曲沃代翼”事件不无关系。
一、嫡庶之争
所谓“曲沃代翼”,指的是以翼城为首的晋国公族被以曲沃为首的晋国庶族取代的过程,它来源于公元前745年的国君晋昭侯将其叔公子成师封到了曲沃一地开始。关于为何成师以一个非嫡长的身份会得到曲沃这样一个有着重要战略位置的大城,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在昭侯之父晋文侯从叔父晋殇叔手中将国君之位夺还的过程中,成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昭侯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对成师做出感谢。
当然了,虽然按照《史记》的说法,大夫师服从一开始就预言成师和仇会因为名字的不同给晋国带来祸患,但是这种神棍预言自然是没有什么可信度。实际上人的欲望都是随着地位和年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曹操最开始也只想做一名征西将军,只是后来随着地位越来越高,贪心不足而已,有理由相信,最开始的成师可能也只想当一名忠良辅弼的臣子而已。然而时代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晋昭侯在位七年后被大臣潘父所刺杀,而潘父正是公子成师,或者现在应该叫曲沃桓叔的亲信,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理由相信,实际上成师就已经开始有了取代晋国公族的野心了。面对一个在各方面的才能上都跟自己相去甚远的国君,同样拥有正统血脉的成师无法甘心于处在为人之下的地位上,更何况西周的秩序已经崩盘,随着郑庄公而开启的春秋时代,以“唯力为视”的政治态度影响诸国,晋国自然也不例外。“曲沃代翼”的大幕正式拉开。
二、 拉锯战
尽管曲沃桓叔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拥有相对的优势,然而大义名分的余波仍在,对于晋国来说,旧有周礼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失,尤其是当晋昭侯死于非命后,他们更加无法接受曲沃桓叔接手晋国的大权。于是在这件事情上,曲沃桓叔最终没有能够成功实现篡权的目的,反而是大臣潘父搭上了一条命。此后过了几年,桓叔因为年老病逝,继承他位置的是其子曲沃庄伯,而这个时候翼城的国君一系则是有昭侯之子晋孝侯即位,可能是在潘父暗杀中尝到了甜头,结果庄伯如法炮制,又派人暗杀了孝侯,这次庄伯以为问题不大,可以一鼓作气的结束,没想到翼城系找到了以荀国为首的外援,对曲沃系展开了一次反攻,庄伯被打了措手不及,再次以失败告终。
在此后对晋鄂侯以及晋哀侯的作战中,曲沃庄伯吸取了教训,也开始联络诸侯甚至于周天子,以各种方式寻求帮助和背书。此时的周天子尚未彻底失去权威,对于春秋时代诸侯国也有一定的威望和掌控力,通过这种手段来让翼城系得到制裁和失去外援,是庄伯此后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然而比较尴尬的是,正统国君的影响力依然在晋国人心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曲沃系想要通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来进行篡夺始终比较困难。最终在哀侯时代晚期,庄伯也因为多年的劳累而病逝,将接下来的目标传给了儿子曲沃武公。
三、大功告成
但是并不能说曲沃桓叔和庄伯两代人的努力是没有结果的,实际上在“钝刀子割肉”的指导方针下,曲沃系对于翼城的国君势力是采取了一点一点的削弱,最终在武公继承曲沃系宗主时,翼城的国君嫡系已经开始明显的跟曲沃系有了不对等的力量对比。此时的翼城系已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而哀侯却突然昏头,调转枪头进攻起了自己的盟友,这个举动直接让曲沃系得到了绝佳的机会,于是武公联络原本支持翼城系的诸侯,打了一个伏击战,一举击杀了晋哀侯,让翼城系内部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洗牌。此后继承翼城系君位的是晋小子侯,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小子侯的死更加具备戏剧性,是被曲沃武公派人以谈和为名诱导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而一举暗杀的,这种历史退场方式显得啼笑皆非。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翼城系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成为了定居,公元前678年,翼城系的最后一位君主晋侯缗被曲沃武公消灭,为了确保战斗顺利,在此前曲沃武公还提前贿赂了周王室,买通他们不会随意干涉自己的军事举动,自此“曲沃代翼”大功告成,小宗和庶族彻底取代了大宗和嫡族,获得了晋国的统治权力。
曲沃代翼作为历史事件本身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偶然性,比如公子成师被封曲沃和昭侯暗杀事件,但是自此之外,也诠释了一种必然。那就是如晋国这种地域面积以及实力都处在春秋诸国巅峰状态的国家,必然会因为权力划分和随着社会环境以及整体政治局势的不同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动。因此这种近似于篡逆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晋国本身政治生态的发展,讽刺的是正因为传统贵族在晋国被踢下了政治舞台,而取而代之以异姓的才能之士被重用,才最终导致了晋国能够一以贯之的拥有超强国力维持争霸,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晋国的成功源于超越时代的改革以及政策,而晋国最终分裂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也同样源于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