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词叫血浓于水,但对胤禛和胤禵这两个亲兄弟而言,貌似并不适用,从小到大没有亲情的培养过程,也没有真正的利益纠葛,真正发生大事件还是疑似夺位,这哥俩的关系能好?不能够。
由顺治二次登基到康熙年间,满八旗开枝散叶,人数也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所以他俩的母亲乌雅氏,虽然是满洲正黄旗,但是仅凭这样的身份就想提高身价,那是万万不能的,13岁入宫算是白板一块,生下胤禛后才赐嫔位,但也没有资格抚养亲子,不得不说,这对人母来说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折磨,毕竟是自己第一个孩子,只能看着胤禛交由她人抚养。
无论是何原因造成胤禛的离开,从母性上来说,毕竟乌雅氏亏欠了胤禛母爱,但尤其到了胤禛即位后,德妃的表现好像对这个儿子极其不待见,德妃也没留下心路笔记什么的,我们只能猜测,正是因为失子之痛,让乌雅氏更加想要一个孩子,自己独立抚养,也是心想事成,时隔两年,她的第二个儿子胤祚出生,可惜5年后,胤祚夭折,德妃再次陷入失子之痛。
盼来盼去,年复一年,生出来女儿三个,最终才生下了胤禵,那个时候乌雅氏已经一路由白板升到了嫔,又由嫔晋升到妃,她具备独立抚养自己骨肉的权利,亲手带大的胤禵,能不把自己所有的母爱,所有的感情都毫无保留的倾注给他么,所以同是儿子,也就有了远近亲疏,这也不算奇怪,不过乌雅氏也确实有点问题,仅此而已。
铺垫过后,我们知道,胤禛并非乌雅氏带大,他是由佟佳氏抚养成人的,做为康熙的第三任皇后,身份贵重,大名鼎鼎的“隆科多舅舅”就是佟佳氏的弟弟,以这后台来看,胤禛自小也是多占便宜少吃亏的主儿,直至成人,也就他敢抢胤礽的“走私”生意。
再看这边的胤禵,貌似得到了母亲的更多关怀,但是出身问题始终萦绕,挥之不去,这让胤禵对胤禩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出身同样不高,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拼出一份前程、一条坦途,但是皇位之争哪来的什么坦途,试想,如果仅仅是结党老四的话,胤禵用得着玩命么?
正在康熙帝斥责胤禩的不良居心的时候,胤禵竟然在康熙气头上力挺胤禩,如果不是老五,胤禵怕是会被康熙真的一剑捅死,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必定夹杂着一些个人感情因素,而并非全是政治企图,回过头来看出身,再看后期胤?等人对老十四的支持,不难发现,虽然各怀鬼胎,这里面多多少少也有抱团取暖的悲怆调调,同是表面亲近,实际不受待见的人,一到事儿上,立马看出皇帝老爹对这些儿子的亲疏了。这是夺嫡上半场的背景。
总结来说,胤禛和胤禵关系真不咋地,其中原因之一,胤禛和胤祥的脾气对路,胤祥的感恩心忒强,搞得胤禛都被感动了,他俩无与伦比的好,年龄相差也并不很大,算是一起长起来的,胤禛对胤祥的人品、秉性都是非常看重的。
胤禵这方面,见不到面是不可能,但是成长环境会有不小的差别,说白了,也玩不到一块去,胤禛的脸也是硬了些,没办法,天生就这脾气秉性,不明就里的人看到,只能是觉得他不好相处,甚至有点装,能和老四玩到一块儿的,也就胤祥。
以胤禛的隐忍性子,他不会把本心露给别人,落人口实,他就一直默默的看着,气着,当亲王那阵子,潜邸不是没人,很多人都劝胤禛筹谋一下,但无一例外的都被痛斥一番,包括年羹尧,对他的口气同样很不客气,可见胤禛的翻脸速度。
而此时,因为上次的充斥胤禩事件,康熙帝消气后,一是觉得太过冲动,影响了本来不错的父子关系,胤禵恐怕会真以为他这个当爹的会剁了他,二是觉得胤禵护亲情,懂感情,仁义厚道。比如胤褆这位嫡长子,看到胤礽倒大霉恨不得抄家伙就上,剁了胤礽,有点当初莽古尔泰弑母的风格,这种人谁都无法容忍的,反观胤禵呢,还不错,懂的兄弟亲情,知道回护兄长。
康熙帝是否不合时宜的错发了误导信号呢?玄烨到死也没说,我们只能看他的做为,他的做为是让人充满美妙遐想的,尤其是胤禵,包括四爷党也频频示好,好像九子夺嫡的迷雾即将散去,一切终将露出端倪。
西北边陲大乱,策妄阿拉布坦的胸膛藏着一颗并不怎么安分的心,声东击西之下,竟然想染指西藏,谁的身体谁知道,康熙帝当然明白自己不再年轻了,亲征这类事可能会真的要了自己的命,尤其是让胤礽这个逆子气出了心悸的毛病以后,自感身体大不如前,所以决定让胤禵“代父”出征,一是康熙帝有心无力去不了,二是虽然去不了但这事太过重大,所以无论是在出征造势上,还是仪式规格上,都有超出,然而这就更令胤禵浮想联翩,想象空间巨大!
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理解错了么?我只知道,胤禵班师回朝已经有人跪迎于他了,一时间成为角逐场上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所有人都知道,康熙帝不知道?仅以当时的态势考虑,只有两个可能:
①利用胤禵施障眼法,让胤禵吸引火力和注意力,变相保护胤禛。
②真的有心,但也真的没有想好是否传位十四。
美女作伴之下,在军中饮酒,可能也是让康熙帝看清了胤禵的不堪重用吧,至于为什么打了胜仗,那是康熙帝运筹帷幄,他才是真正的遥控掌军人,现在看来,无论是送行的隆重,还是所谓的大将军王头衔,也不过是把胤禵当做支起军心的幌子罢了。
就在胤禵头顶着大将军王的耀眼光环而意气风发的时候,雍正已经继位成功,回到京师的胤禵一时适应不了这角色的变换,在拜祭康熙的时候,不肯向雍正帝下跪,有侍卫来拉,他还将了雍正一军,要么侍卫死,要么处分我,而已经接受现实的胤禩则让胤禵下跪,胤禵虽然听劝,但是下跪后,心内犹自愤愤不平,一声不吭,丝毫不具臣子之礼,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单要接受雍正帝继位的结果,还要接受自己被改名字的现实,允禵心中的憋闷可想而知,几经沉浮之后,最终允禵被革去爵位,囚于景山寿皇殿,直到乾隆帝登基,允禵才被释放,封奉恩辅国公,十年后封贝勒,转年晋升为君王,授正黄旗都统,又七年过完跌宕起伏的一生,谥号“勤”。
雍正帝和允禵的一生,早期并无什么交集,维系兄弟关系的也仅仅就是血脉而已,相互之间,谁都看不惯谁,胤禛爱胤祥,胤禵爱胤禩,只不过后来自己有了“基本面”,允禵才开始活动心思筹谋得继大统,正处于人生巅峰洋洋得意,不料一朝跌入谷底,要向关系最不好的,最不起眼也最不可能得继的兄长叩首称臣,继而怠慢获罪。
雍正好歹还念着同母的这份香火情,没有直接下死手,一应待遇虽然想都不要想,但是能活到乾隆二十年肯定不会仅仅是因为允禵体格好,雍正没有真正苛待他才是真的,没办法,没有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即便是同母所出又如何呢,他俩属于互相“伤害”,相互不亲,不及一起长大的兄弟。
而即便他们这对亲兄弟没有分开,并且在同样环境一同长大,兄弟情深,关系好到无以复加,又如何呢?遇到皇位之争,哪里会有什么亲情,最终还不是你死我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