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惨剧,一个民族的悲剧,一个朝代的极恶剧!
今天可以说袁崇焕是汉奸,明天就可以说岳飞是汉奸,再明天…网络上有一股歪风邪气,就是对一切英雄,不管是民族英雄,还是其他英雄,都会进行"另类解读"。一开始,先祭出"学术讨论"的大旗,接着,又开始大谈"凡事物都有两面性",开始找英雄的"负面性",再接着,就开始编造故事,开始抹黑。
对袁崇焕的公开贬低,始于一个叫"当年明月"的人,这个人出了一本错误很多的书,还比较有名,叫做《明朝那些事儿》。从这本书里面可以看的出来,"当年明月"对历史上的明朝非常推崇,推崇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本来,崇拜、欣赏、喜爱一个历史朝代也没有什么,但是,为了拔高一个朝代,就故意把原本不好的东西也进行"洗白",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
在他的笔下,明朝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明朝所有的不好的,负面的东西,都是要么情有可原,要么是被后人栽赃,竭力替明朝鼓吹,把明朝说成是历史上最伟大,最正确,最光荣,最无私,最可爱的朝代。比如,朱厚照,魏忠贤这些板上钉钉的负面人物,都被他用文学方法,通过一些臆想和推断,赋予了大量的同情,最后间接或者直接进行了洗白。因为这些都是明朝的污点,只有彻底洗白了,才能证明明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王朝。
而对袁崇焕,"当年明月"就展开他的想象,他提出,袁崇焕根本没有那么厉害,在历史上根本就是无足轻重,崇祯杀他也是情有可原。"当年明月"还指出,之所以袁崇焕后来被捧为民族英雄,是因为这是清朝故意吹捧,借着拔高袁崇焕的地位,来打脸崇祯,证明明朝皇帝的昏庸无能,活该丢了江山。
"当年明月"的这种思想倾向,对民间产生了很多负面引导效应,大量针对民族英雄的"再解读"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袁崇焕不算是汉奸,但是他做的许多事让明朝灭亡加速。毋庸置疑,袁崇焕有几大战役,延续了明朝统一香火数年。有宁远战、宁锦战、北京战,在对抗外敌,保卫皇权上,袁崇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他也做了许多对明朝不利且被崇祯怀疑的事。比如与后金议和,这件事崇祯知道,本来就不太同意。袁崇焕还与皇太极私下里进行书信往来,这让崇祯心生疑虑,对于这么一位重权在握的人,开始怀疑。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也是一大败笔。毛文龙本是一方大军阀,牢牢牵制住后金。但是袁崇焕只因为毛文龙不听指挥,就诱杀毛文龙,并对其定了十二条罪状。没了毛文龙的牵制,后金越来越嚣张。
还有就是五年平辽,这看起来像是一句玩笑,但是崇祯当真了。又或者他只是找一个机会来除掉袁崇焕,在明朝,袁崇焕因为一条一条罪状被定义为奸臣,身受三千多刀,百姓争相食之。其实,明朝后期,要真想再找出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也很难了,袁崇焕还是很想拯救大明的,只是有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不对。定义为汉奸,确实不妥。
文|小河对岸
袁崇焕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将之比作岳飞,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千古奇冤,是崇祯帝昏聩而酿成的惨剧。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咎由自取,并无冤屈可言。而还有一些人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乃是十足的大汉奸。
那么,袁崇焕之死究竟冤不冤呢?满清乾隆为袁崇焕翻案时,乃说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想来乾隆一定是听了不少评书演义。历史毕竟不是小说,“蒋干盗书”而使曹操中了周瑜的离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该情节系虚构)。而蔡、张二人到死都不知道是因何原因的情节,也只能出现在评书演义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蔡、张,没有经历任何司法审判,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辨白的机会,仅凭一张未经辨明真伪的通敌信就给错杀了。
而袁崇焕自下狱至处死,却历经了八个月之久,多番审判。而从罪名上来看,主要是两大罪,按《明史·袁崇焕传》记载:魏忠贤遗党王永光、等等谋兴大狱.....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杀害毛文龙)二事为两人(袁崇焕、钱龙锡,钱龙锡后被免死)罪。
且不论是否阉党挟私报复,而单从“罪名”上来看,此袁崇焕之两大“罪名”都绝对成立,也绝非是阉党能栽赃陷害的。岳飞被加以“莫须有”之罪,岳飞撕裂衣服,露出后背 “尽忠报国”的刺字,并手书“天理昭昭”,而时人皆骂秦桧弄权误国。而袁崇焕自下狱至被凌迟,却并没一句辩驳之词,而北京市民争食其肉、骂其汉奸。而在众多明朝遗民士大夫的文献笔记中,袁崇焕的形象也并不怎么好。
袁崇焕之案,所有指控都确确凿凿,而非凭空捏造。其它的“市米资敌”的等罪状,都是公开违反朝廷法度,绝非“欲加之罪”。所以,袁崇焕之案不但在当时不是冤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无法推翻此案的。
那至於袁崇焕是否通敌卖国,这倒不大可能。尽管袁崇焕也面临着此方面的指控与质疑,如据《崇祯实录》记载:....桂(满桂,明末著名将领,於北京保卫战中殉国)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袁)崇焕按兵不动,物论籍籍。
袁崇焕在大明已位极人臣,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虽然其时的大明举步维艰,但谁也预料不到大明会在十几年后崩局。而后金(满清)虽拥有军事上的主动,但至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前,也没有完全占有辽东。而后金的人口较少,社会结构又简单,经济较为单一,抵制自然风险的能力甚为薄弱。不但汉人不看好后金政权,就连满清入关之后,也没有坐定天下的自信。而将辽东的汉人尽驱至关内,以防在中原待不住,还可以退回关外。
所以,皇太极对明清“议和”比崇祯帝还着急,迫切希望大明承认满清政权及其对辽东地区的侵占。故而,袁崇焕不可能置前程、名誉及家族安危於不顾,而在主观上“通敌叛国”,这应该也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原因所在。
崇祯帝之所以杀袁崇焕,还是因为对袁崇焕将辽东局势搞得越来越糟而失望透顶。其实无论是“私自议和”还是“擅杀毛文龙”抑或“市米资敌”等罪。只要袁崇焕能遏制住辽东的局势,崇祯帝都可以忍受。就像现今公司考核员工一样,只要业绩突出,什么迟到早退、差旅费、招待费不实之类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容忍。而一旦业绩不好,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袁崇焕在明末的作用有些被高估。袁崇焕的确打了几场胜仗,但主要是守城战。而守城战是被动作战,而非野战围歼,不可能给后金(满清)过大的重创。后金军队擅长野战而不利攻城,一旦觉得“城池”难啃也就放弃了,不可能牙齿都崩掉了还死抱不放的道理。而从袁崇焕累计的战报上看,显然有谎报战功之嫌(其实,“谎报战功”已成明军惯例)。而满清入关是在袁崇焕死后的第十四年,而以坚城固守,祖大寿、吴三桂等都足当其任,并非除袁崇焕不可。事实上,直到李自成进入北京,山海关还在明军的手里。
而崇祯帝应是受了袁崇焕“辉煌”战绩的影响,而对袁崇焕寄予厚望,便将辽东之事全盘委托给了袁崇焕。可袁崇焕上来就一顿忽悠,并对崇祯帝许诺“五年可复全辽”。事实上,从当时辽东的实际状况上来讲,明军并无野战进攻的能力,能守住已有城池已属不易。而以袁崇焕原先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方针上来看,长远看还是很有希望的。短期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显然不切实际。
可这“五年复全辽”的许诺,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袁崇焕。既不能武力复辽,袁崇焕就想到了与后金议和。一旦大明与后金议和成功,“五年复辽”的紧箍咒也就自动松解了。而议和的最大障碍,便是东江镇毛文龙势力的存在。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与后金议和,而将袁崇焕杀毛文龙比作秦桧杀岳飞。
至於袁崇焕所列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状,很多都是当时明军的通病,甚至袁崇焕身上也有。而朝廷也更早知晓,并未追究,皆因仰赖毛文龙从后方牵制住后金军队。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史载:..(袁)崇焕虽诛(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而再从后来,清初分封四位汉人藩王(满清共分五位汉人为王,孙可望系势穷降清,并无军队与地盘)来看,除了吴三桂外,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将,可见毛文龙部极具战斗力的。耿、尚、孔等携红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为后金军队攻城能力的不足打开了局面。而毛文龙虽为人骄恣,但东江镇军民(多系从辽东逃避后金屠杀的汉人,毛文龙在辽东的亲属百余人亦尽遭后金的屠杀)皆与后金仇深似海,屡屡从后金的后方乘虚袭击后金。毛文龙也因此被比作“海上长城”。
毛文龙被杀的三月后,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后金军队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甚至此后,后金(满清)军队能几次大规模入关寇掠,亦是失去了毛文龙部从背后牵制的影响)。而这对於崇祯帝来说,是极为震惊与失望的,不但袁崇焕“五年复全辽”的许诺早已成了泡影,反而将辽东的局势搞得更加恶化。崇祯帝也许会想到,倘若毛文龙尚在,何至于有今日之局面?
明末兵部尚书、学者王在晋就曾说道:“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袁崇焕虽不大存在主观上“通敌卖国”的可能,但的确“坏了事”。其逾越皇权,擅杀大臣,又公然违反朝廷的诸多法度,而使辽东局势越来越加恶化。以致崇祯帝对其失望透顶,而痛下杀心,其事虽很惨烈,但也正如王在晋所说,乃是“自取之祸”,也怨不得他人。
参考史籍:《明实录》等等
袁崇焕应该算是志大才疏,穷于心计的人!
袁崇焕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因与魏忠贤闹矛盾辞官回乡,半路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继位,重新启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
崇祯二年(1629年),就是袁崇焕说完五年复辽的第三年,袁崇焕不经朝廷同意,杀了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毛文龙的东江镇(今皮岛)拥有一支骚扰后金后方的军事力量,在战略上起到牵制清军后方的作用,在清军历次对明作战中,毛文龙的部队就像是在清军背后的幽灵,让清军始终不敢远土作战。袁崇焕杀毛文龙后,皮岛的军事组织瞬间瓦解让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
在毛文龙死后的第三个月,皇太极采用轻兵从遵化,绕过山海关,直逼京师,袁崇焕马上驰援京师,力战皇太极部队,由于皇太极没有后方补给,绕着京师烧杀劫掠一番就走了。
皇太极走后,袁崇焕就被下狱了。最后,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赐袁崇焕凌迟处死。两条罪名,都有一个“擅”字,说明什么问题,不论你建立多少功业,做出多大贡献,你擅自做主,就是越权,驻守边关的部队不姓袁,而姓朱!
所以,我认为袁崇焕不是汉奸,第一,是五年平辽的承诺下,不久就被打到家门口是崇祯所不能容忍的;第二,在崇祯继位之初不能坐看各地军队的军阀化,也就是说擅自行动是不能允许的!
是不是汉奸不确定,但看他所做的事情造成了的危害和后果比汉奸更甚!袁崇焕主要的失误是改变了1628年关外的有利形势,袁大人出关以前,后金由于饥荒而没有粮食吃,窘迫得向朝鲜要粮食,恳求王之臣和毛文龙谈判都遭拒绝,攻不破关宁防线,又因为有毛帅的牵制而不能绕道蒙古,非常困难。可袁大人出关后,不仅杀毛帅毁东江,私下议和又卖粮食,让后金安然绕道蒙古,使“关宁防线”报废了,从此关内再无宁日了。他这些错误里许多都是无法弥补的,比如东江镇,在他任命的一帮当了二十几年汉奸,投诚不过一年的人把持东江要职以后,这些人又重新投降了后金,最后兵变夺取了实权,后来有叛乱,并积极策反,所以东江被搞瘫痪了不说,连山东也叛乱,满清四个异姓王有三个出自这里,还有一个是袁大人手下吴三桂。他耗费的银子砸进了锦州这个巨坑很难恢复,当锦州被修成了鸡肋后又是很难放弃的,最终明朝最后的家底“八总兵十三万人”被人家“围点打援”了,这些也是无法恢复的。他不策应朝鲜和东江,不仅让东江受损,朝鲜和后金结盟,更让蒙古部落寒心转而投靠后金,这样明朝在辽东的封锁圈就没有,毛文龙死后金则毫无顾及的绕道蒙古入塞。关于崇祯为什么要杀他,这里也需要说明一下:崇祯给袁大人定了许多罪,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崇祯留了他几个月,杀他是因为民愤不平,国法不容。民愤主要是京畿地区的,因为袁大人自己保证在蓟西堵住后金军,他上奏曰:“必不令敌越蓟西”,结果他瞎指挥,后金军过了他都不知道,第二天才往北京赶。蓟门很险要,素有“畿东锁钥”之称,袁大人不集中兵力在这里堵,却把聚集的兵力四散到各地,连侦防都不能实现,实在是无能啊……袁崇焕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另外,崇祯殚精竭虑凑来的辽饷和最后的主力都损失掉了,其实“中兴之策”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依托。 再有,明朝灭亡于一场天灾,即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长达七十余年,这是全球性的灾害,是因为太阳黑子突然消失了70多年,整个北方气候寒冷,是人类一万年以来最冷的,它造成的是北方长期干旱,灾害不断,游牧民族、渔猎部族入寇频繁,军镇屯田收入锐减增加朝廷负担,而明朝的税赋又集中于农业,减少比较大,又因边患和北方九大军镇的消耗也很大,最终亡于瘟疫和财政破产。 另外,袁大人消耗的“宁锦防线”上的太多的资源,不仅导致了蓟镇无法加强而被后金突破,还导致了其他几个北方军镇的军饷、粮饷无法如数派发,灾民不能得到及时的赈济,这导致了诸如李自成这样流民和溃兵相结合的起义,最终导致了北京在遭受瘟疫以后被流寇轻易攻陷。 就明朝灭亡而言,袁大人这几下子确实来得不轻,而且很不是时候,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持续70余年,明朝以那点可怜的财政,一直撑到了1644年,就快熬过去了,1650年以后灾害就逐渐消失了,所以才有所谓“康乾盛世”,其实只不过是灾害逐渐减退带来的恢复而已,离明朝正常水平还差了很远,若没有袁大人这几下子折腾,明朝再熬上几年,就缓过气来了,国力恢复到相当水平,那不是后金这种对手能应付的。 在灾荒年间,人口其实是负担,但在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的时期,人口就是资源,明朝就是没有熬过这个节点,实在很可惜。
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
事实上,袁崇焕在被崇祯处死之前,他个人的一些举动,确实是有通清叛国之嫌疑。这些也都是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从他被处死后,京师百姓争相分食其肉这点来看,当时的百姓也普遍认为袁崇焕是“汉奸”!
我们也不妨来看看他再次坐镇辽东后的一些表现:
首先,就是私斩大将毛文龙!要知道毛部驻守皮岛,能够干扰满清的后方,就如同明朝架在满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时刻牵制着八旗军。而毛文龙的死,无疑为满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
其次,袁崇焕利用崇祯对自己的信任,到任后还开始排斥异己,独揽辽东军政。最后,袁崇焕坐镇辽东期间,与满清之间的书信来往次数也有所增多......
如果说他这么做是想和清朝议和,其实这一点也是有点说不过去的。因为,他所有的这些举措,与之前他在崇祯面前,口口声声承诺的五年平辽计划,是大相径庭的。
更何况在明朝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袁崇焕当年居然还敢给皇帝开空头支票,这点所产生的可怕后果,他为官多年应该不会不知道吧!因此,等到他所承诺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焕横竖都是一死。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袁崇焕事实上完全有叛明降清的可能!
都说崇祯是中了反间计,害死了袁崇焕。但是,感觉并不仅仅是这样。袁崇焕的死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他那时的“五年平辽”计划,明明不可能,还是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关键是到最后,辽事未平,倒是让八旗再一次打到了京师城下。如此巨大的反差,换作谁当这个皇帝,都难免会对袁崇焕起杀心。
然而,不管如何猜测都好,袁崇焕死之前都还没有真的叛敌,这点也是事实!
不过,从后来满清对袁崇焕之忠义大书特书这一点上来看,其实也颇有可疑之处。在个人看来,满清塑造袁崇焕的崇高形象,很可能是政治宣传罢了。
一来,能突显自身对汉族英雄的敬佩,做个敬重忠良的样子给汉人看;二来,又可以借此来贬低崇祯,突显他昏庸、自毁长城,进而达到抹黑和丑化明朝的目的;同时,也正好能说明明朝的灭亡,是不值得同情的,给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造势!
袁崇焕是不是汉奸一说,不少学者和网络上的历史爱好者曾有着激烈的辩论,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说,我认为袁崇焕并不是汉奸。
他被崇祯下狱,然后被千刀万剐,是有历史记载的,而同样也有记载说他是被满清的反间计而除去的,崇祯上当了而亲手毁去了辽东前线战场令满人畏惧不前的统帅。
袁崇焕被崇祯看重,豪言五年平辽,他上位就先除去了皮岛毛文龙,这可是钉在后金大后方的一颗钉子,使后金出兵而每每有所顾忌,他的做法不好评论,毕竟刚成为都督,需要上下一心,威服于众,而杀毛文龙则是稳定了他统领的威严,可是同样令仇者快亲者痛。
袁崇焕宁锦防线守卫的不错,可是却让满清走了另外一条路而直奔关内,中原大乱,紫禁城告急,这是他袁崇焕应该负有的责任,毕竟敌人是从他的前线而绕道南下的。
袁崇焕没有完成他的诺言,又擅杀了毛文龙,而且令得满清铁骑叫嚣于天子宫门之前,一系列的事件已经令得崇祯很是不耐,甚至隐隐之间火气直冒,这一切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实现明朝中兴的帝王而言,他的容忍力度是有限的,而给袁崇焕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一个被俘虏的太监逃回来,告诉崇祯他听到了袁崇焕投降于满清的秘密,如此对于早已经对其不满的崇祯来说,感性的怒火已经大于理性,而且加上其刚愎自用和疑神疑鬼的性格,他在所谓的“事实”面前揭露了“真相”,袁崇焕离死也就不远矣。
袁崇焕曾经在守辽东之时,就凭借其惊人的魄力而一人之力防御住了宁远,有了他的成功,也才有了宁锦防线进一步的修筑攻势,而且有说他还炮轰了努尔哈赤,导致其最终重伤而死,如果此事是真,那么他就没有理由投降联手于满清,因为这是不共戴天之仇。
崇祯将他处以凌迟之刑罚,真说明崇祯皇帝对于阴谋叛国之人的憎恨,也从侧面衬托出崇祯曾对袁崇焕是寄托希望的,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越是刑罚狠辣,越说明崇祯对其失望之重,而且这很有可能是借袁崇焕之刑罚告诉世人,叛国者的惨淡下场,无论其身份地位和受宠的地步,只要危急到大明江山即不得好死,很明显这是杀一儆百,挑起民众的爱国情怀。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关于袁崇焕一开始我还抱有嘻哈的状态,但是我发现满清或者现代的一些“史学家”洗白黑化的能力太强了,让那么多的“史盲”深信不疑。
这里就不说袁崇焕是不是汉奸,说他是,也可能是,说他不是,也可能不是。很多历史学家都在争论,咱们就说他该不该被千刀万剐?
接下来我就深刻的说一件事,可能有些人都看吐了,就是冤杀毛文龙:
袁崇焕没有经过皇帝的允许杀掉毛文龙,这个性质你们可能不知道是多么的恶劣。没关系,我来说。
毛文龙是持有尚方宝剑代表皇权节制的大将,(哪怕这个人是坏人)但是没有皇帝明旨就敢杀掉他跟造反没什么区别。除了皇帝,谁都没有权利杀他,明朝立国以来,节将杀节将,尚方宝剑杀尚方宝剑,这是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这严重的突破了国家法律的底线。
这件事情是多么的恶劣,我来给你举个栗子:
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秦桧杀岳飞,为什么这么说?秦桧再怎么坏,再怎么冤枉岳飞,但是他把该走的程序、法律都走完了才下的手。与史弥远上朝路上截杀韩托胄可以与之相抵,但是袁崇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远远的超过了史弥远杀韩侂胄。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有伪造圣旨的嫌疑,他根据自己的说法,下令杀毛文龙,对毛文龙手下及将领声称:“皇上赐我尚方宝剑,正是为此。”这样就有很多人会理解为是皇上要杀毛文龙,之后毛文龙的诸多将领投靠满清,换成你,你会不会叛变,太委屈了对不对。
还有袁崇焕之后干的那些事情,我就不一一说了,这个人绝对该死,如果要洗黑,充其量也就是死的太惨了。
为什么一个近亿人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科技先进的伟大民族会两次被小蛮族征服?不就是因为国人爱窝里斗,爱诋毁英雄吗?岳飞、于谦、熊廷弼、袁崇焕是国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耻辱。骄傲是他们让敌人敬畏,耻辱是自毁长城。袁崇焕是绝对的忠臣,即忠于皇帝又忠手大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忠于皇帝是袁公不顾众将士的反对,朝廷的猜忌星驰入卫,亲自上阵血战八旗,还敢独自进宫见崇祯,足可见其光明磊落,赤胆忠心。忠于百姓是袁公当官两袖清风,当县官亲自给百姓家救火,当督师又严整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袁崇焕当文官如包青天,当武将如岳武穆,只可惜遇到了薄情寡恩的昏君。在北京保卫战时崇祯即爱面子又爱瞎指挥,他要求袁公与皇太极进行决战时,就是因为袁公审时度势没有遵命才恼羞成怒,抓了袁督师改命满桂与后金决战。之后洪承畴、孙传庭的决战也是崇祯命令的。可惜的是明军在满桂的指挥下全军覆没,让崇祯大失颜面,这时又有奸臣温体仁的挑拨离间。崇祯为了面子,温体仁则为了一己之私,这才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