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攻打苏联的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执行的当天展开的,要分析为什么希特勒要攻打苏联,我们就要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
从地理角度来说,当时能够攻打的国家也只有苏联
当时德国能够选择进攻的国家为英国和苏联,其中英国和德国隔了个英吉利海峡,苏联则与当时的德国接壤。
于是希特勒就面临着与历史上拿破仑同样的问题,是进攻英国呢还是进攻苏联(俄国)呢?其实希特勒与拿破仑都对进攻英国有过尝试,毕竟英国就在家门口,总是站在那儿显得非常地碍眼。
拿破仑英国特拉法加大海战丧失了海军,从而基本永久地丧失了进攻英国的可能。而当时的德国没有获得制海权,因此也不能派出大部队去进攻英国。英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强国,要拿下英国需要多少部队呢?不说多了,100万总是要有的,而这100万人怎么去英国呢?也只能横渡英吉利海峡,没有制海权可以么?当然不行,没有制海权,英国人的战舰不断地炮击,这100万人估计还在渡海的过程中就已经基本都葬身鱼腹了。
不过希特勒当时还多了个选择,就是拿下制空权,迫使英国屈服。所以他在1940年实施了“海狮计划”,对英国进行了为期数天的狂轰滥炸,但结果却是效果不理想,既没有迫使英国屈服,也没有获得制空权,德国空军却在空袭英国的过程中损失惨重。
既没有制海权,也没有获得制空权,那么进攻英国可能么?当然就不可能了。
▲1941年,从地理角度来说德国就只能进攻苏联了
德国最弱的是海军,最强的是陆军,其次是空军,而当时的苏联在陆地上和德国接壤,所以从陆地进攻苏联就正好发挥德国陆空军的实力,这点和拿破仑一样,只不过拿破仑时代没有空军,法军最为强大的是陆军。
从战略角度来说,解决了苏联问题就等于是解决了英国问题
德国在接连拿下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之后,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尤其是法国,极大地提高了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而苏联也是当时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拥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
▲二战时期如果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德国所获得,后果不堪设想
就整个二战时期来说,苏联生产了大约15万架飞机、10万多辆坦克,德国生产了大约11万多架,坦克5万多辆,英国生产了飞机12万多架,坦克3万3千辆左右。如果德国获得了苏联,那么德国的飞机完全可以达到26万架以上,坦克15万辆以上,对比英国的12万多架飞机和3万3千辆左右的坦克,英国基本会被德国碾压。
同时占领了苏联之后,德国可以和日本会师,从而出兵中东地区,占领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动主力部队进攻印度和北非,拿下英国的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切断英国的工业原材料来源,那么无论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多强,最终都只能停摆,那么英国问题也就等于是解决了。
从形势上来说,1941年是进攻苏联的最佳时机
其实在战前苏联就有个“大雷雨”计划,内容是这样的,先与德国瓜分波兰,然后乘着德国和英法死磕的时候从东线出兵进攻德国,此时德国因为和英法死磕的差不多了,所以也就无力抵抗苏联,苏联就可以顺利拿下德国。运气好的话英法也死磕的差不多了,还可以顺便拿下英法,从而称霸整个欧洲。
当然,苏联也没想到德国会那么快就打败法国,所以这个计划实施的时间也就推迟了,不过也做好了进攻德国的准备,不然也不会把主力部队基本全部布置在德国边境地区了。
▲与其等到苏联打过来,还不如自己先打过去,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
如果德国继续实施“海狮计划”,继续和英国死磕,时间长了形势就会发生变化,继续下去也只是毫无意义的消耗战,在德国持续和英国打消耗战的时候苏联也会随时从东面出兵进攻德国。当时德国也认为苏联会进攻德国,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与其等到苏联进攻自己,还不如在苏联进攻自己之前先进攻苏联,获取战争主动权才是上策,所以说什么呢?还是打吧。
从军事角度来说,德国认为当时苏军战力远不及德军
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联与邻近的小国芬兰爆发过一场战争,是为“苏芬战争”。苏联出动了大约120万军队,而芬兰全国军队不到20万人,结果苏联凭着人多枪多虽然打赢了,但是也付出了30多万人的伤亡代价,而芬兰伤亡仅为2万多人。
▲芬兰的小米加步枪都打的苏军灰头土脸,换了德军呢?希特勒表示我很期待
这场战争就充分暴露了苏军作战效能不高的情况,这也被希特勒及德军高层看在了眼里,当时德国就认为,和芬兰都打成了这样,换了是德国呢?嘿嘿。
希特勒甚至也说过“现在苏联就是一幢破房子,我只要踢上一脚,整栋房子就会垮掉。”结果他确实踢上了一脚。
所以,从地理角度来说,当时德国也只能进攻苏联;从战略角度来说,解决了苏联问题就是解决了英国问题;从形势上来说,1941年是进攻苏联的最佳时机;从军事角度来说,当时的德国认为德军战力远在苏联之上。所以还多说什么废话?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