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是有,但是自强不起来。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这种变法需要挖去腐烂的肌肤,这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皇亲、旧贵族,你让他们把腐朽的权利交出来,把他们搜刮的财富交出来,首先慈禧就不干,所以只有失败。强国,要有一个好的国君,举个例子,慈禧在掏空国库建园子的时候,日本的天皇却从自己的生活费省出20万两银子来支持造军舰。国库空了,再向贫苦百姓搜刮,使得在八国联军进京时,老百姓帮助侵略者攻城,可见百姓把他们恨到什么程度,“得民心得天下”,没有了民心,天下必失!(首)
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清朝百姓与古代很多王朝面对外敌入侵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同仇敌忾、踊跃参战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清朝晚期面对列强入侵,上亿百姓为何多数无动于衷?
清末腐朽统治让百姓极其贫困,毫无尊严。和电视剧中清朝老百姓衣冠鲜亮的形象恰恰相反,清朝的百姓的生活极其贫困,毫无尊严,我们通过很多资料和存世照片,都可以清晰了解。可以说,在风调雨顺的时候,老百姓也仅仅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而稍微发生一些自然灾害瘟疫等,那就是人间地狱,遍地饿殍。
清朝奴化统治,百姓缺乏反抗精神。清朝空前的思想禁锢和残暴统治让底层百姓成为精神麻木,毫无思想的奴才。面对强大的外敌,犹如待宰的羔羊,缺乏奋起抗争的精神。
改朝换代与个人无关,他们经常是在个人和家族利益受到危害的时候才会奋起反抗。当然,当你的学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也会接触到“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到了这个层面的读书人,才有了很初级的爱国情怀。
大清呢,那是八旗贵族的国家,是官员们的国家。所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曾经以每天一个大洋管三顿饭的价格雇佣士兵。还有很多百姓踊跃参加,其他的与侵略者合作的比比皆是:和侵略者做买卖,为他们提供物资,甚至引路。这可谓是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此外,沿路上,还有大量的汉人跟列强军队做生意,把各种鸡鸭鱼肉等补给售卖给他们。甚至有人为列强提供军事情报,包括清兵的布防图等等。更不用说列强进攻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纷纷将梯子租给他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老百姓积极提供干柴茅草等引火材料。
当然,你可能不知道,列强里面还有一支汉人组成的军队,打仗特别勇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简直就是灭清急先锋。
英国人在回忆录中写到:“在离战场很近的村庄里,村民“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能够理解,并不是老百姓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同胞,是平日里欺压老百姓的人,再加上没有家国概念,如何让军民同心,共同抵抗侵略者呢?国家没有给百姓以幸福感,反而进行欺压和掠夺,何谈百姓为国效命呢?
咸丰等满清统治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是深受儒家教育的知识精英,已经把“忠君爱国”当成理所当然的事。结果他们以己度人,以为普通百姓有同自己一样的情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并对当时局势的战略考量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所以,咸丰将要为这个错误付出巨大的代价。
试回答本题:首先应该看到,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前,清朝所处的整体内部环境,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王朝并无不同。
传统封建王朝的历史惯性太大了,对中国历史影响得也太深了,深到了什么程度呢?深入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的骨髓与血脉里去了!
试想,在传统封建思想己经将整个社会围裹得密不透风时,又哪里会容得下一丝新气象的出现?这一点在做为少数人,却成功地统治了多数人的满洲贵胄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推行"文字狱"是为了钳制思想!推行“闭关锁国”是为了使得百姓不能通过与洋人的接触来打开眼界,更不能因此而影响到清朝统治的稳定。
当清朝统治者总是以愚民、弱民、役民为“防民、制民”的政策时,又怎能指望他们“主动”打开国门,去搞改良、思变革、谋富强呢?这是不现实的!
换句话说:即便是大清王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失败了,大清的头儿们不还是要一点点地变革吗?即便是明知国外已经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了,但大清皇家不是还要以维护自己的封建特权,为第一要务吗?
即便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失败了,那曾经感觉良好的清朝统治者,不还是在抗拒维新变法吗?在明知区区日本小国,与大清比较不过弹丸之地,但就是实行了自上而下的、主动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改革,而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成功的变身为东方强国了,然而即便国事危急至此,清未的统治者依然想要逆流而动,妄图保留封建特权!
看吧,即便是在遭受了外敌连番痛殴,割地赔款到几乎连小辫子都快赔进去了,可清朝统治者不是还在抗拒潮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想要让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腐朽王朝去“自醒、自救”?这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罢了。
感谢邀请。
答案是不可能的,中国古典时代的农业文明就注定了这个老大帝国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很难发生变革的。说到底都是经济的问题,因为经济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中国古典时代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因为古典时代中国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合精耕细作的种植业发展,只要一户人家不懒惰,就可以凭借一块土地获得温饱,这也使得中国古典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小农经济的优缺点,小农经济的优点是稳定,只要没有天灾人祸以及不懒惰,再加上统治者不折腾,老百姓就会维持温饱,丰年还会小康。这一点蒲松龄笔下就有体现,他笔下的清朝老百姓是一片物阜人丰的景象,老百姓不仅能吃饱穿暖,余粮足够酿酒,丰年不仅有肉,还会出现浪费粮食的情况。正因如此,历朝历代得统治者,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想方设法尽量维护小农的利益,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缺点更明显,就是由于劳动所得足够维持自给自足,再加上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所以中国古典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就是重农;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稳定的经济产出,把人钉在了土地上,进而让人产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也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简单说就是农业文明让人的思维逐渐僵化、保守,在国家的层面来说就是封闭、内敛,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古典时代的主流。
那么历代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那是肯定意识不到的,因为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放到清朝也是如此。虽然大清康熙、乾隆两位君主战略眼光确实不错,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他们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而且清朝恰恰是在保护小农的利益,鼓励小农的劳动积极性。
而且清朝不收人头税,只向土地要税,而且不管是土财主还是士绅勋贵都要缴税,极大的保护了小农的利益,因为小农的收入因为税制的调整而增加,极大的缓解了社会矛盾。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清朝把小农经济的生产力发展到了极致,同时这也是康乾盛世的基础。另外再说句大实话,清朝是中国古典时代的上限。
所以,清朝能接触到的就是农业文明和小农经济,以及重农的思想,所以苛责大清没让中国进入工业化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清朝从没接触过和近代工业文明有关的东西,而且古典中国也没这个基础。举个例子,西方之所以有工业革命是建立在中世纪自然科学革命以及工商业文明的基础上,然而古典中国都不具备。
所以,清朝只能按照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轨迹发展,没有外力根本不可能改变。其实也很难完全改变,现代中国农村依然是小农经济,很多人都有农业文明的思维方式。
所以,指责大清没给中国带来工业化是非常无知且无耻的说法。全文完
一个反人类的封建专制王朝自己是不会觉醒的,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面前,大清帝国只是晢时残喘......
大清国晚期的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通病,早在汉朝大文人写的亡秦论里就已经说的清清楚楚了,亡秦者非天下也乃秦也,亡大清国也非八国联军,乃大清国自己也。为什么统治阶级早都明白这个道理,可就是做不到呐?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利益集团固化,贪腐成为第一,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内心深处早就把那个腐败的政府和强盗等同看待,巴不得有人去推翻它,那管他是八国联军还是英法联军。
没有外族的入侵,像清朝这样政府腐败透顶,贵族只为吃喝玩乐,搞得民不聊生啊!各地方起义,揭杆而起,没有外族入侵也会垮台的,只是时间早点晚点问题。
有腐烂点的苹果不把烂肉除掉只会越烂越严重最后全部烂掉好不了!
清晚期自强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源就是腐败,无论什么社会制度,如果贪腐成风,不为普通百姓谋福利,最终的结果就是灭亡。
如果没有外敌入侵,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会知道自己外强中干,技不如人?即便是多次外敌入侵之后,慈禧太后也只知割地赔款,镇压志士,霸占了四五十年江山。哪有过一点点自醒自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