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在那时的男权社会中,这是非常不被人接受的。所以虽然武则天在当政期间有所作为,但是从古至今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对她持肯定态度,说她在位期间唐朝经济发展稳定,还有人说她心狠手辣,自私自利。

武则天身上一件较有争议的事情就是她到底有没有杀死自己的女儿安定思公主。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为了扳倒王皇后,就杀死安定思公主,以此来陷害王皇后杀死公主。

据说武则天在王皇后去看望公主后就把公主掐死在被子中,当唐高宗来看望公主时,武则天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公主抱过去,却发现公主已经死了,宫女说王皇后来看望过公主,于是唐高宗就以为是王皇后把公主杀死的,起了废后之心。

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首先,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中曾经记载安定思公主夭亡,但是并没有说是什么原因。

唐朝科技不发达,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平安长大,也许公主只是患病,却无法医治而死。

而后人看不惯女人当政,就想办法抹黑武则天,污蔑她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而记载了武则天杀死自己女儿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宋代距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时间是比较久远的,所记录的历史肯定会有所偏差。

而且宋代理学思想比较发达,讲究三纲五常,女子地位地下,有可能是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宋代人就根据民间流言,杜撰了武则天杀死公主这一事件。

其次,武则天根本就没必要以杀死自己女儿的代价来扳倒王皇后。

武则天在唐太宗时入宫,却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她与当时的太子李治在唐太宗重病期间暗生情愫。

唐太宗病逝后,武则天进入感业寺,而此时,她与已成唐高宗的李治还是藕断丝连。后来唐高宗在感业寺与武则天相遇。

此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为了扳倒萧淑妃,王皇后就主动向唐高宗提出让武则天进宫,这一想法得到了李治的大力支持。

武则天进宫后,迅速得到了唐高宗的宠爱,风头甚至压过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而且武则天此时已经育有一子,武则天根本没必要再去争宠。

当时王皇后虽然是皇后,但是李治心属于武则天,且有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只是受到朝中大臣的阻挠而无法实现。

但是武则天当皇后是迟早的事,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倘若诬陷一事暴露,对她是非常不利的,武则天不会做这样的事。

最后,不合理的一点就是唐高宗的反应。

史书中记载唐高宗知道王皇后杀死安定思公主后大怒,起了废后之心。

但是并没有记载他对王皇后做出什么惩罚,这肯定是不符合现实的。

在古代,残害皇嗣是非常严重的罪名,唐高宗不可能不对王皇后做出什么惩罚。

如果真的是武则天诬陷王皇后杀死公主,她肯定会对唐高宗吹耳旁风,让他惩罚王皇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并没有。

有可能是安定思公主得病不治身亡,有可能是王皇后妒忌武则天便杀死了公主,最坏的可能就是武则天为了权利之争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

但是,在杀死自己的女儿后,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种事情武则天这种聪明绝顶的人是不会做的。

世人说在权利面前,什么都是无所谓的,但是,我认为人性是不会被权利所掩盖。更何况虎毒不食子,武则天怎么可能忍心杀死自己的女儿呢?不管怎么,历史就是历史,都已经过去,我们所有的想法都只是猜测,只是,我认为一个母亲,不可能会为了任何事情而杀死自己的孩子。

最佳贡献者
2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登上皇位的这条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为了能够在权力的斗争当中取得胜利,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子女,在这些牺牲者的名单里面,最小的居然是她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据说当初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亲手扼杀了自己襁褓当中的女儿。当然历史上关于武则天杀死自己女儿一事尚有争议,但是根据后世史书的记载,这件事应该是确有其事。

在正史上关于武则天杀女的记载,至少可以找到两处。一处是在《新唐书》,另一处则是在《资治通鉴》。

据《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同样记载了:“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覆,敷又翻。)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数其罪。(数,所具翻。)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类似的记载在《唐会要·卷三·皇后·天后武氏》里面同样出现过“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这三处记载简单的描述了武则天襁褓当中的女儿的死亡经过。因为当时武则天与王皇后两人争宠已经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一次王皇后来看望武则天的刚出世不久的女儿。武则天正苦于没有计策扳倒王皇后,便亲手扼杀了自己的女儿并嫁祸给王皇后。当唐高宗看到自己女儿的尸体之后,勃然大怒下令废掉王皇后,武则天由此赢得了这场后宫的权力之争。

既然史书已经明确记载了武则天杀女儿一事,为何后世仍然对此持怀疑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在比《新唐书》跟《资治通鉴》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对于武则天杀女一事只字未提。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编撰时间前后不过是五年,超乎了以往大型史书的编撰时间。之所以能够成书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旧唐书》的编撰材料都是现成的。《旧唐书》大量的文字都是在唐朝时期都已经撰写完毕,相当于是晚唐给自己编撰的一本史书。书中关于武则天的篇章都是唐中宗、唐睿宗,最迟到唐玄宗时代就已经编辑完成。作为武则天儿子的唐中宗、唐睿宗自然不希望自己的母亲为争夺权力而杀害亲生女儿的事情被后人所知,所以在《旧唐书》里面便没有了武则天杀害女儿的记载。

撇开三部史书的记载,以武则天的为人,相信她确实是可以做到亲手杀害女儿的。在武则天登上皇位的路上,牺牲的不仅仅是她的女儿,就连她的儿子也多次被她所害。长子李弘至今死因可疑,次子李贤被武则天逼令自杀。而李贤的三个儿子,一个被杀,一个死于幽禁,唯一幸存的李守礼因为常年受杖责,伤及筋骨,甚至能到知阴晴的程度。

据《旧唐书.李守礼传》记载:“时积阴累日,守礼白于诸王曰:‘欲晴。’果晴。愆阳涉旬,守礼曰:‘即雨。’果连澍。岐王等奏之,云:‘邠哥有术。’守礼曰:‘臣无术也。则天时以章怀迁谪,臣幽闭宫中十余年,每岁被敕杖数顿,见瘢痕甚厚。欲雨,臣脊上即沉闷,欲晴,即轻健,臣以此知之,非有术也。’涕泗沾襟,玄宗亦悯然。”作为武则天的亲孙子却因为祖母的迫害而备受风湿之苦。可见在权力面前,武则天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牺牲的。

类似遭遇的还有她的三儿子唐中宗李显,当皇位距离武则天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李显、李旦兄弟二人屹然成为了母亲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登上皇位,唐中宗李显一度被废,流放到外地,并且的流浪的时候还时刻担心母亲派人来暗杀他,活生生的把李显吓成了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可以说这样一个对子女如此寡淡的母亲为了权力,去杀害襁褓当中的女儿也不足为奇。

3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和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武则天为了权势,不惜牺牲任何人的性命。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说她:

“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骆宾王骂武则天骂得可是酣畅淋漓,读来甚是痛快,上数罪状基本不假,但他漏了一些,还有侄子、女儿、姐姐等。

但骆宾王写作的时候为了现实需要,有夸大的成分,她到没有谋杀亲夫。

下面敲重点,我们看下其是否亲生扼死过女儿?

我们来看一下史料。

《旧唐书》记载:“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旧唐书的记载非常简单,是自己把刚出生的孩子给掐死的。

《新唐书》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娼,今又耳邪!”
《资治通鉴》记载:“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都比较详实,并且大同小异,我们一起分析。主要内容是:皇后看望,昭仪杀女,昭仪惊泣,皇帝大怒。

以上三部史料,都认同确实是某人为了换取皇后的位置而做出的惨绝人寰的事情。

我化身一次侦探,带大家穿越一下。

根据当时情况来看,孩子已经出生几天了,并且很健康,没有无端暴毙的可能。

在这个时间内,嫌疑人有且只有两个,一王皇后,二武则天。天下所有的人认为武氏一定不会杀掉孩子,那结果就明了了。

依我来看,武氏但杀女陷害这招肯定不是蓄谋已久,而是临时想出。王后一来,武氏是临时起意,足以看出她确实足智多谋,应变能力强,并且心狠手辣。

那武则天的作案动机是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行此狠棋?

其实武则天,这样做的重要原因是王后的地位太高,难以扳倒。

王皇后出身于名门大族,向来没有什么过错,并且她和李治的婚姻是受到先帝太宗认可的。唐太宗临终前对长孙无忌说,我的好儿子和好儿媳就托付给你了。所以,高宗欲立武氏为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一致反对。

武氏的心腹们的地位始终不可能与长孙无忌等人相提并论,武氏只能暗地里动刀子。

击垮王后,莫过于先击垮皇帝对她的感情。而对武则天来说,这比较容易做到的。王后无子,又是包办婚姻,高宗跟她的感情很一般,故此武氏敢陷害王皇后。

事实证明,高宗笃定是王后无疑,让大臣弹劾王后家族。武氏同时给高宗疯狂吹枕边风,扳倒王、萧二人,成功上位。

武氏就像一位高明的围棋大师,操纵着一颗颗棋子,随时准备为大局而牺牲。这就不难理解,她日后会害死更多的亲人了,并且祸乱天下了。

一个连自己亲人的性命都不在乎的亡命之徒,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

4

第一次听说武则天杀自己的女儿,还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当时的历史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怎么也有800度),说武则天那叫个厉害啊,为了争宠连亲生女儿都敢杀。后来有一热播剧叫《至尊红颜》,贾静雯在剧中饰演武媚娘,当然我很迷这部剧啊(主要是男演员们个个都很帅),而这部剧中杀死武则天女儿的人变成了她的闺蜜徐盈盈(徐婕妤),当时我也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在为武则天洗白罢了,毕竟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嘛~

好了,不纠结谁对谁错,直接看史料记载吧,这下又尴尬了,看完史料我又纠结了。在《旧唐书·本纪第六》结尾部分中记载着一句话,我没理解啥意思:

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

到了《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更是毫不客气: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司马光认为,当年的武则天就是为了陷害皇后才对自己的女儿痛下杀手。而《唐会要·卷三》中也仅仅记载了小公主的暴毙而亡,可没说武则天下了死手: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

关于武则天的争议还没结束,在其等后位之后,由于李治的身体比较羸弱,宫中传言李治准备提前让李弘继位,李弘可是咱武后的亲生儿子,但是当时的武后可是身体倍儿棒在官场上也是春风得意,所以就有人说后来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了而非病死了。所以武则天的子女们但凡半路暴死就总会把这根暗杀的线引导这位女人身上,所以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也不知道了…


文/车逻辑的逻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5

我认为,聪明的武媚不会新手扼杀自己的女儿

1.出生一个月,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公主就匆匆离开了人世,谁是凶手?个人认为小公主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小公主死于永徵四年年底,当时是寒冷的冬天;在北方的宫中取暖,往往是紧闭窗户门扉,再在偌大的铜炉里,燃烧木炭,众所周知,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不完全呢?则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严重阻碍氧气与血液结合,最终使人死亡;在当时,人们不懂得这一点,后宫的太监与宫女显然没有人为他们科谱这方面的知识,取暖时没打开门窗及时排出有害气体,导致了小公主的暴毙身亡。


2.其实,她女儿夭折的时候,经过武媚的纵横捭阖,王皇后已经不受高宗待见了,而且皇子李弘已经出生,武媚迟早会上位,她自己也心知肚明,高宗有这个决心,王皇后和萧淑妃已处于朝不保夕、不堪一击的状态,为此再付出一个亲生女儿的性命,代价太大了,武媚当然不干了!

唐高宗将废后之事公开化在永徴五年底,他以皇后无子为由亲自到自己的舅舅,开国元勋长孙无忌官邸寻求支持;长孙无忌作为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在李治上太子位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对此事,长孙无忌却罔顾左右而言他,让高宗自讨没趣,在随后的永徴六年六月,唐高宗召集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就废后一事开了专题会议,小公主之死(永徴四年底)距当时已经一年半了,如真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的那样,唐高宗完全可以以小公主之死作为王皇后的一条罪证在会上罗列出来,但自始至终,这个会议没有涉及此事。

3.公元684年9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初唐 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此起草了《讨武檄文》,骆宾王在檄文中把武则天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痛快淋漓,并以凝练的文笔,字斟句酌地陈述了武则天杀害丈夫和母亲等的情节以引起公愤,但对武媚亲手杀女之事没有只字片语。如此重要的攻击武媚的证据不被才华横溢的骆宾王采用,不是骆宾王疏忽大意,忘了素材,而是此事纯属虚构,子虚乌有。

6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有的可能性大,没有的可能性小。

《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记载:“史臣曰: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这里说的就是武则天把襁褓中的女儿掐死了。

《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娼,今又耳邪!”

《资治通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记载:“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按此三部正史的记载,武则天杀亲生女儿这事是有的。

但也有很多历史研究者怀疑此记载的真实性。理由有大致如下几条:

一、《唐会要》的记载与以上三部史书不同。

《唐会要·卷三·天后武氏》记载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

只说昭仪所生女暴卒,没说是武昭仪掐死的。

《唐会要》,北宋王溥编辑,录入了唐德宗时期苏冕的四十卷本及唐宣宗时期崔铉的《续会要》,保存唐代国史资料比较多,但流传至今脱误也较多。

二、《旧唐书》没有正面提及此事,是在武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曰”中写下了此事:“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三、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中只写了武则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为什么没写她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其它怀疑的理由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我认为,判断历史事件的真伪,要从人性、史料编撰者所处时代、资料来源渠道、模拟复原当时实际场景等方面来分析。

一、《旧唐书》是后晋刘昫编撰的,《新唐书》是宋欧阳修和宋祁编撰的,《资治通鉴》是宋司马光编撰。《唐会要》是唐朝苏冕以唐高宗至德宗时期史料编撰40卷、崔铉、杨绍复等续编至武宗时期40卷,后又由五代宋初王溥搜集唐宣宗至唐末史料,编撰《新唐书会要》100卷,基本涵盖了整个唐朝时代。但流传至清朝仅存抄本,脱误较多。

按说史料编撰者是当朝或延后新朝代较近时期写的史书可信度应该比较高,但也存在当朝编者为“尊者讳”的情况,当朝人写史,不敢写皇帝的丑事,直接写个“暴卒”完事,所以很多史料往往是后朝人写的可信,因为撰者没有忌讳。

二、很多皇宫本事是怎样是流传出来的?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史书,好像说的是有人驳斥“帝与妃”的枕边语,写书者是如何知道的?

想象恢复一下武则天杀女儿的场景,分析武则天做此事的难度极大:王皇后走后,她要先把侍女一干人找个理由赶出宫,才敢下手残忍地掐死亲生女儿,用被子盖上。还要算准高宗驾临的时间,如果掐死女儿后,高宗没来,岂不前功尽弃,白白杀死女儿?

抑或是武则天事先收买了侍女?

三、历史的长河里,淹没了海量的事实真相,后人只能根据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来了解百年、千年以前的事。

撰写史料的人也有从个人好恶出发,美化、妖魔化前朝帝王的情况,更有跟着当朝皇帝走,皇上欣赏前朝的谁,我就美化他、她;皇上厌恶谁,我就丑化妖魔化他、她。

综上:三部正史记载的事,武后掐亲生女儿的事可能真有,从她毒害王皇后、萧妃的残忍看,舍不得孩子套不来帝位。但后人怀疑此事真伪的各种理由也值得思考。

打住,这个问题我回答的模棱两可,无奈!

7

武则天,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天子,她的事迹在中国的历史上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国妇女的骄傲!

今天这个题所提出的武则天杀女确有其事吗?

我们从失书上记载的资料看,这个事件记载的比较模糊,可以说是模棱两可,只是在一些个流传和影视剧中表现出,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当然流传只是流传,没有一定的根据,而影视剧只是一个文学艺术,有艺术加工的可能。

所以我们只能以她的性格,和当时武 则天所处的环境,我们来推断一下,她是否有 杀害自己女儿的可能。

史书中记载,武则天16岁进宫,是个才人,但其性格非常的泼辣。

唐太宗李世民得一匹宝马,其性格非常的刚烈,无人能驯服。

那 时武则天本想把它驯服,却被重重的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武则天竞持刀刺死了这匹马,可见她的手狠。

就在武则天把持的朝政以后,发现他的两个儿子,妨碍了她的大业,竞用毒酒把两个儿子双双毒死。

至于如何对待她的政敌我们就不多说了。

我们在回到武则天,在生他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的环境。

此时宮内的斗争非常的残酷,而又激烈,当王皇后与武则天联手除掉了肖妃后,王皇后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武则天。

此时武则天在宫内,没有任何势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俗话说,最毒不过妇人心,以武则天心狠手毒,做事果断的性格,掐死自己的幼女,嫁祸于王皇后,完全具备心理条件。

武则天,以牺牲自己亲生女儿的生命为代价,除掉政敌,保住自己的位置,己至实现它做女皇的梦想,完全是划得 来的。

在古代,以牺牲自己亲骨肉为代价,赢得政治上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很多,那个努尔哈赤,不就是杀死了自己的大儿子吗?

8

武则天杀女(安定公主),并栽赃王皇后,导致王皇后被废,这段历史是真是伪,其实一点不难辨析。我们只要将相关记载罗列出来,然后对史料加以辨析,再结合政治背景分析,真相大体可以水落石出。

武则天杀女的史料辨析

初唐历史,及武则天杀女事件,主要有四本史料可以参考,按成书时间先后,分别有《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我们对这四部史料,做一个简单分析。

1.四部史料记载

①《唐会要》

《唐会要》是唐德宗时期的士曹参军苏冕的个人作品,新旧唐书中,都有苏冕个人传记,以表彰他的《唐会要》贡献。

《唐会要》记载了从唐高祖至唐德宗,九朝的历史,以典章制度的变革为主轴,是历代史学家研究唐朝历史的珍贵史料。此后,《唐会要》又经扩编,涵盖整个全唐史。

关于武则天杀女事件,《唐会要》的记载是:“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意思是安定公主是暴卒,并未说武则天杀女,但是武则天却拿女儿之死做文章,诬陷王皇后,导致高宗李治有了废后之意。

②《旧唐书》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由晋高祖石敬瑭下令,翰林学士刘昫、赵莹编著,是唐朝的第一部官修朝代史。很遗憾,《旧唐书》对此事不着一字,一片空白。

③《新唐书》

《新唐书》是宋仁宗年间,由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人合编的一部唐朝官修国史。我们今天将后晋时期编撰的唐史叫《旧唐书》,其实它成书时就叫《唐书》,只是由于该书编撰仓促,出现大量不如人意之处,所以宋仁宗下令重修《唐书》,这就有了新旧版本。

《新唐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是: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这个记载,就是今天大多数人笃信的历史。

④《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成书略晚于《新唐书》,他是司马光的个人著作。不过,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资治通鉴》不是历史,它是司马光个人对历史的解读,立足点放在评价历代政治得失,阅读对象是皇帝。也就是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初衷,是通过对政治得失分析,给后世君王治国提供一面镜子。

《资治通鉴》的记载是: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2.四部史料记载辨析

首先,从文字内容看,《资治通鉴》基本采用了《新唐书》的记载,只是措辞稍有不同,将武则天杀女,由含糊的“毙”,改成了更具体的“扼杀”。另外,基于《资治通鉴》的性质,可以不对它作讨论。

从成书时间上看,《旧唐书》比《唐会要》晚一百多年,《新唐书》又比《旧唐书》晚一百多年。这个事件差很重要,因为年代越久,史料缺失就越严重,史料辨析就越困难。

《唐会要》是本朝人依据《实录》编写,无疑可信度最高。《旧唐书》成书于战乱时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实录》出现大量遗失。所以,后唐、后梁都曾经悬赏征集唐朝史料。

所以,《旧唐书》几经增补,杂入了一些遗文和故旧传闻,其可信度明显不如《唐会要》。

《新唐书》成书于五代之乱后的北宋,以《旧唐书》为蓝本,杂合民间个人笔记等,由宋祁和欧阳修,分两个阶段编撰而成。从体例和内容完备度,要比《旧唐书》高几个档次,但其真实性远不如《旧唐书》。

最可信的《唐会要》,记录是安定公主暴卒,武则天借题发挥,《旧唐书》则一字不提。假如武则天亲手杀女,这条信息的份量,《旧唐书》怎么会不记载?假如《旧唐书》编撰时没看到这份资料,请问年代久远的《新唐书》从哪儿来的资料?又为何不见资料来源的任何其它旁证?

所以,从史料考证看,《唐会要》记载更可信。

王皇后究竟因何被废

如果王皇后没有杀害安定公主,她为何被废呢?《新唐书》记载:

“昭仪乃诬后与母厌胜,帝挟前憾,实其言,将遂废之。 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济濒死固争,帝犹豫;而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 宗素险侧,狙势即表请昭仪为后,帝意决,下诏废后。”

《旧唐书》的记载,“稍有差别:

“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

两本史料的差异看似不大,其实不小:

1.巫祝的性质不同

按《新唐书》说法,王皇后没有施巫祝,是武则天陷害。《旧唐书》则说,王皇后确实施巫祝了,而且是和她母亲柳氏共同作案。

2.废后的根源不同

《新唐书》说,因为王皇后被强加了巫祝,因此被废后。《旧唐书》则说,巫祝事件后,由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废后被阻止,最终促使王皇后被废,是李义府的推动。

这两个记载,其实同时推翻了武则天杀女栽赃王皇后的可能性。试想一下,按《新唐书》的记载,皇后杀公主,这该是多大的罪?怎会不了了之?

安定公主死于永徽五年五月,王皇后被废是永徽六年十月,一年多的时间,“案犯”逍遥法外,连皇帝都无可奈何,这事可能吗?

真相应该是《旧唐书》所写,王皇后由于巫祝事件,在废与不废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李义府起了决定性作用。

王皇后与武则天之争背后的政治内幕

李义府时任中书舍人,由于得罪了长孙无忌,被贬壁州司马。就在诏书下发前,李义府提前得知信息,他与王德俭密谋,当夜觐见高宗李治,陈述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立场:

“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

因为这个建议,李治大喜,不光停发贬黜李义府的诏书,还按照他的建议,废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此后不久,李义府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宰相。

李义府哪来这么大能耐,竟然几句话就能翻云覆雨?太夸张了吧?

一点不夸张,因为李治一直苦苦等待的,就是李义府这种人的出现。因为他要与长孙无忌等,掣肘皇权的门阀势力决裂,他需要帮手,李义府为代表的寒门士族,让李治找到了依靠。

不光李义府与长孙无忌是寒门与门阀之争,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之争,也是寒门与门阀之争。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是关陇门阀集团家族,本质上他们与皇权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从唐朝建立之初,皇权与门阀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

而武则天出身于寒门之家,她的家族从其父武士彟开始,才步入贵族圈,唐初编制的《氏族志》,武氏根本没资格入选。

所以,李治废王立武,跟爱情无关,他们就是政治联盟,为了共同对付门阀士族。李义府的进谏,让李治意识到,他依赖的寒门士族其实力量并不弱,坚定了他与门阀斗争的信心。

李义府说话管用的蹊跷,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王皇后被废,其实跟安定公主之死没有一毛钱关系!其背后是政治利益的刀光剑影!

我们还发现一个记载,多年后,武则天登基前夕,徐敬业从扬州起兵,宣布讨伐武则天。他让大才子骆宾王起草了一份《讨武曌檄》,其中有一句:“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所谓“弑君鸩母”纯属没边的胡说八道,怎么不把她杀女写进去?这个情节不够分量吗?这也从侧面证明,武则天杀女就是后人的编造,当时根本没这种说法。

为什么后人坚信这段伪历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得出结论:所谓武则天杀女事件,就是段伪历史,虽然《新唐书》黑纸白字写在那里,根本不可信!

我分析得应该算比较清楚了,把政治背景都交代了,但是我相信依然会有人指责我:你这是在为武则天翻案!

呵呵,我凭什么为武则天翻案?她能给我一块钱,还是能给我点个赞?

读历史要有冷静的思维,和客观的角度,要学会脱离古人的视角局限性,这样我们才能看清全貌,不会陷于盲目相信。

比如,《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为何污贬武则天?很简单嘛,女主不符合儒家尊卑思想,武则天篡唐更违背了忠君思想,嫁于父子两代人,更是被儒家思想所不齿。唐朝不大好贬低武则天,毕竟她是李唐祖先,宋人没有这个忌讳,必须一脚踩死!

其实武则天的命运还算好的,像她这种被历史误解,刻意污损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王莽、隋炀帝、秦始皇等等。

几千年儒家思想,就这么都信了,连我们今人很多都被误导了!

9

是否是真凶无可勘查,但确实是武则天下令处死了她,也葬在自己的墓陵。

自己的女儿被人窜怂着夺权,看着是明正言顺,若成事,当有多大面积的动荡,也注定成不了,不然就不会那她女儿来出头。摆了阵势多好,这就是一个投机,筹码就是公主。输了代价是设计的公主,赢了是交代一个许诺的皇帝位。

但是如果真成了,武则天玩完,女儿一样没有好结果。如果没成,就这事,武则天归天后,女儿一样在前后处在风口浪尖,顷刻齑粉。自古皇家无亲情,没办法,有时候讲亲情代价就是死亡。

对公主来说是个死局。对武则天来说是个打击,是个攻伐和报复,其实 都早已看开了。

知道了开头,明白了结尾。

按公事来说对公主不公平,按亲情来说公主不仁义。

最后有没有掉包的可能?

其实,我们都在瞎掰。

古今多少事

豆腐小坛盅。

10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武则天的女儿是被她掐死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旦败露后果太严重。毕竟这是在宫廷最黑暗的的后宫进行政治斗争那是相当残酷的,稍有不慎非但达不到打击对手的效果,相反一旦被对手抓住把柄那对自己简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任何像武则天这样成就帝王大业的政治家来说,她是绝不会靠这种玩命式的赌博方式去打击对手的话!能消灭敌人的人,首先要会生存据说武昭仪的长女安定公主刚出生不久,便在王皇后探望之后离奇暴毙,武昭仪的盈盈泪水,让愤怒的高宗不假思索地认定王皇后便是杀婴的凶手,事情虽无由证明,王皇后却也无法自解,最后不了了之。但高宗对王皇后的印象从此一落千丈.然而在局外人的眼中,此事殊不合理,作为一国之母的王皇后有什么理由去杀一个宠妃的女儿呢?

就算真的是妒火攻心,那对象也应该是皇子弘。因此,长期流传的一个说法,就是真正凶手实际上正是小公主的亲身母亲武昭仪,因为没有这样嫁祸于人的举动,她很难向皇后的位置再迈进一步。但《旧唐书》并未记载此事,加之虎毒不食子,故近人颇有不相信者,认为当时婴儿死亡率很高,小公主是正常死亡,只是被武昭仪所利用而已。 不过,最为劲爆的说法还是近来才有的——这位小公主也就是武则天的女儿根本不存在,完全是司马光编出来的!

论者认为,武氏长子弘出生于永徽五年(654年)初,次子贤生于永徽五年年尾,而小公主是中间出生的,那么一年之中怎么生得出三个孩子来呢? 诚如胡戟先生所言:“许多人怀疑武则天手杀女儿的可信程度,一个母亲如何下得去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对武则天可以像常人一样论理,那么她就不成其为武则天了。 当时的情势之下,武则天除非施展宫廷阴谋,脚踩自己女儿幼小的尸体,否则是很难朝皇后位置进一步的。……既然没有退路,她决不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于是下毒手嫁祸于人的做法,也就是在最不合情理的情理之中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