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主席是李小龙的铁杆影迷!

李小龙虽然仅仅活了33年,但他刚毅俊朗的形象、盖世无双的截拳道功夫,跨越国界、纵横四海。各国粉丝数以亿计,更是功夫电影的先驱,中国人的骄傲,连毛主席都对李小龙赞叹不已。

毛主席晚年得了白内障,医生建议少看文件、少看书、少看报纸。但不看文件可以接受,不看书不看报根本不行,而且毛泽东晚年脾气大,不喜欢被限制,所以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努力培养他看电影的习惯。

当然毛主席要看的电影须经过严格的审查,主要是有几大类,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传记类电影,田园风景类电影等。只要说是有好的电影看,毛主席会非常高兴地放下文件。因为已经看过了不少外国电影,华国锋就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庆棠找一些香港电影来看。

当时内地和香港没有文化方面的交流,刘庆棠带着华国锋的条子,坐飞机到广东,找到了当时的广州军区政委、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韦国清也没有好的办法,就把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梁威林从香港叫到广州商量。梁威林认识一位香港的大律师,通过这个律师联系到了邵逸夫。

当时邵逸夫和大陆没有什么联系,听说大陆文化部要借电影就非常紧张。后来听说李小龙的电影也要,就放心多了。不过李小龙是嘉禾旗下的演员,邵逸夫并无版权,好在邵逸夫手上的电影院比较多,拿到了李小龙电影的拷贝,包括《精武门》、《猛龙过江》、《唐山大兄》三部电影。

这三部电影毛主席断断续续反复观看了一个多月,看到中国的李小龙打外国人打得起劲,一个人一边看、一边鼓掌:“功夫好!打得好!”在刘庆棠的印象中,没有哪部电影能这么吸引主席,让他看上三遍,只有李小龙的电影,其中毛主席尤其喜欢《精武门》。

不过可惜的是,毛主席看李小龙的电影是1974年,而李小龙已经于1973年去世,不然很可能留下珍贵的合照。毛主席与李小龙是素味平生的两个人,但都做着同样的事,就是努力提升中国人的国际地位。

毛主席看李小龙的电影,肯定有种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当李小龙饰演的陈真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时,踢碎“东亚病夫”的招牌时,暴打外国演员时,毛主席一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称李小龙的铁杆粉丝并不为过。

而邵逸夫因为李小龙电影的关系,成为香港人进入大陆的桥梁。当邵逸夫要到大陆考察参观时,总是很快就能被批下来,与当时租借李小龙的电影有很大的关系。

最佳贡献者
2

我说两个人物:苏轼和高俅。

一个人是全中国人民都喜欢的大文豪、一代词宗、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一个是全中国人民都痛恨的大奸臣太反派。这两个人会有什么关系吗?

答案是:有的。

高俅原本是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时的“小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的角色),为人聪明伶俐,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擅长抄抄写写,还有一定的诗词功底,而且会使枪弄棒,武功基础也有一些。

苏东坡喜欢喝酒,喝了酒就开始写诗词。他在酒醉之后写的很多诗词文章,据说都是高俅记录下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才能有幸看到这么多的苏轼作品。

苏轼其实也挺喜欢这个机灵的年轻人的。元祐八年(1093年),苏东坡被贬出京成,调定州太守。于是他在临走前把高俅推荐给了自己的好朋友王诜。结果高俅在王诜府上认识了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从此平步青云。

王诜,就是《水浒传》里的小王都太尉。《水浒传》里就记载了“小苏学士”把高俅送给王诜的情形。这个“小苏学士”,便是苏东坡。

3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王导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是叔侄关系(王导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王导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但是有一句话一说,大家就都有印象了,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是王导说的。

一、东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王导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词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王谢说的就是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安,在诗中代表豪门的意思。这里的“王”指的就是王导。

王导和从兄王敦一起帮助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和周顗(yi),字伯仁的关系都不错,但是王敦不安分,发动了叛乱,伯仁和晋元帝司马睿关系很好,王导希望伯仁能在司马睿面前多美言几句,结果误会了,最后王敦把伯仁杀了,所以王导后悔地对儿子们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而我而死。”

王导十分热爱书法,尤其喜欢钟繇的《宣示表》,并缝在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并常常教授堂侄子王羲之书法,后来王羲之和钟繇史称“钟王”书法二圣,不能不说也有王导的功劳吧。

二、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成语是关于王羲之的,就是“坦腹东床”。

当时朝廷重臣郗鉴的女儿,十分美貌,郗鉴与王导关系十分要好,听说王导家的子弟们多,而且个个才貌双全。郗鉴就把想在王导家族的后生中给女儿找女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很高兴,传达给了自己家族的子弟们。

郗鉴就派管家带上重礼去了王导家。

王府子弟都知道郗鉴女儿的美貌,听说郗鉴派人来相亲,个个卖力装扮,后来,发现还少一个人,王府的管家就领着郗府管家去了东跨院的书房里,看见靠东墙的床上有一个坦腹仰卧的青年人,对郗鉴女儿找女婿的事情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鉴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只有东床上有位公子,坦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看。”郗鉴来到王府,发现王羲之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就这样王羲之稀里糊涂成了郗府的乘龙快婿。

最后结论:

其实历史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人实际上却有关联的人很多,不过这些说的都是历史上的名人而已,仔细追究他们的关系和往事也是十分的有趣。

4

信陵君和刘邦。刘邦和秦始皇。

信陵君死后十八年,魏国灭亡。信陵君活着时养了个门客,这个门客名字叫张耳。张耳后来收了个小弟,名字叫刘邦。刘邦一开始特别崇拜信陵君,直到他无意间看见了秦始皇的车仗。

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俩人的特点正好相反,秦始皇每一步都比同龄人早,刘邦每一步都比同龄人晚。在10岁的刘邦爬在树上撒欢时,13岁的秦始皇已经登基了;在19岁的刘邦在琢磨怎么混进沛县的流氓队伍时,22岁的秦始皇已经干掉了吕不韦,开始亲政;在36岁的刘邦还啃老耍光棍时,39岁的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了;46岁的刘邦钻进芒砀山避难时,49岁的秦始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5

这个就有点多了,随便说几个吧!

很少有人知道,秦桧其实是李清照的表妹夫。一个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婉约词派代表,另一个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看起来,是不是完全不搭?但事实的确如此!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一生娶过两任妻子,都姓王,一个是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宋史·李格非传》描写到:“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

另一位妻子则是元丰年间宰相、文恭公王珪的长女

史书记载:“岐国公王硅,元丰中为宰相。父准、祖赘、曾祖景图皆登进士第……又汉国公准子四房,孙婿九人:余中、马玿、李格非……曾孙婿秦桧、孟忠厚同时拜相开府。”

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孙女,而秦桧的夫人王氏则是王珪的孙女。也就是说,李清照和秦桧的妻子王氏是姑表姐妹关系。王氏的父亲又是李清照的二舅舅,这样一来,王氏就是比李清照小几岁的嫡亲表妹。

那这么算来,秦桧便是李清照的表妹夫。



民国歌星,被称为“一代妖姬”的白光,曾经给歌神张学友颁过奖!这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一个是民国歌星,一个是当今的天王。乍一听,感觉有点扯犊子,但这也是事实。

民国时期,上海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也被誉为“东方巴黎”。诞生了很多著名影星歌星。

比如上海滩五大歌后,金嗓周璇、银嗓姚莉、一代妖姬白光、低音歌者吴莺音、电台女王张露。七大歌星:周璇、白虹、白光、龚秋霞、姚莉、李香兰、吴莺音。

白光曾和李香兰一同拜在日本著名的声乐家“蝴蝶夫人”三浦环的门下。后来也参演过很多的电影,最终一炮走红。她凭借着电影中放荡妖娆的坏女人这一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白光被病痛折磨,也遭受事业的低谷,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时,时间已经到了1995年。

这一年,香港娱乐圈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明星,港台“大姐大”徐小凤、“天后”梅艳芳、四大天王等等,香港电台当时举办“十大中文经典歌曲”颁奖典礼,

当为歌神张学友颁奖的时候,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颁奖嘉宾出现了,在场观众不禁热泪盈眶。原来这位神秘的颁奖嘉宾,就是一代妖姬白光,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在香港露面。



少帅张学良听过周杰伦的歌曲!之前有过一个专访,张学良管家曾说,张学良逝世前曾听过周杰伦的歌曲,周杰伦大概是2000年首张专辑出道,张学良时2001年去世的,从时间线来看,也并非是没有这个可能。

这些应该都算是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吧!

6

1,张学良和溥仪的弟媳妇


溥仪的弟弟溥杰,娶妻唐石霞。


唐石霞本姓他他拉氏,她是光绪帝的妃子珍妃和瑾妃的侄女,后来瑾妃做主把她嫁给了溥杰,溥杰是光绪皇帝的同母弟弟。


大清完了后,军阀混战,后来张作霖的奉系进了京城。


作为奉系的少帅,张学良当时在上流社会的名媛中可谓炙手可热。


北京饭店的一次舞会上,唐石霞认识了张学良,然后关系迅速升温,唐石霞在《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的回忆录中写道:


自北京饭店的舞会之后,我和张学良的见面越来越多,情谊与日俱增,在长约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们成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和张学良的接触交往很多,和他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溥杰更长。


啥叫密不可分的好友呢?


少帅在晚年的口述历史中,对这段交往写的更直白一些:


我就跟她偷了,以后还差一点娶了她。


2,谭嗣同和杨昌济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在狱中写下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然后慷慨赴死,享年33岁。


谭嗣同生于京城,后来在老家湖南浏阳求学。学成后谭嗣同游历四方,认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的维新派。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谭嗣同回到老家湖南,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和唐常才创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南学会比时务学堂更激进一些,谭嗣同借助演讲向学生们宣传变法思想。


湖南巡抚陈宝箴有个孙子叫陈寅恪,后来成了国学大师。


南学会的有一个学生,不顾老师的反对毅然加入,这个学生叫杨昌济。


谭嗣同一死,南学会也被解散,但是谭嗣同的思想却影响了杨昌济等学生。


杨昌济开始教书,他有一个乡音难改的学生,后来娶了他女儿。


谭嗣同的变法失败了,却留下了星星之火。


3,袁世凯和杨振宁


杨振宁凭借,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


帮助他实验这一理论的科学家是袁家骝亲吴健雄夫妇。


吴健雄有“原子弹之母”、“东方居里夫人”之称。


袁家骝他爹叫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是青帮大佬,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


袁克文的女儿后来嫁给段芝贵的孙子。


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干儿子,他出身很低,因为善于逢迎而屡获升迁,最高当到曾任京畿警备司令、陆军总长。


段芝贵身边有个秘书,那时候叫“笔札”帮段芝贵写写文书啥的,这人是个秀才叫杨邦盛。


杨邦盛原来是安徽的一个秀才,跑到天津讨生活,进入段芝贵的幕府。


段芝贵失势后,杨邦盛失业了,他决定闯关东,去沈阳碰碰运气,没想到半路染上鼠疫去世了,家中留下十一岁的儿子叫杨武之。


杨武之的母亲在他九岁时候去世了,父亲又死了,只得投靠叔叔。


好在他很争气,学习很努力,他积极备考想去留学。


虽然杨武之父母早亡,但是父母在世的时候给他定了一门娃娃亲,是同乡罗家的姑娘,在他留学前叔叔做主给他们成了亲。


完婚三年后,他通过了公费留学的考试,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数学,罗姑娘抱着他们不满周岁的儿子前来给他送行。


那孩子是他们的长子,叫杨振宁。


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都不用六度人脉理论,杨振宁和袁世凯就扯上了关系,很神奇啊。



文:薛白袍

7

刘邦和日本国征西将军大藏春实。

这不是胡说,是日本历史上自己记载的。

日本朱雀天皇时代的征西大将军大藏春实是刘邦第四十五代孙。

2020年的现代,日本九州福冈市还有一座“汉太公,庙中有一本“原田家族的族谱”上面明确地写着他们的祖先是大汉汉高祖刘邦。

诸位努力,日本岛自古以来就是刘邦家的土地。

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汉献帝刘协禅让被封于河南焦作山阳。

是为“山阳公”。

刘协和曹节夫妻,人很好的,不做皇帝做良医,悬壶济世,活民无数,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后来刘协死了,他的后代也依然被当地人民爱戴崇敬。

到公元289年的时候,天下已经显露出了大混乱的征兆,汉献帝刘协的玄孙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和他的一个兄弟刘阿知看出了不对头。

他们为什么就认定了要天下大乱了?

这不奇怪,毕竟祖上做了多少辈子的皇帝了,“家学渊博,“这一点天下趋势兄弟二人还是看的明白的。

他们召集家人和旧臣说:”我们久在此地,财富堆积,天下将乱,恐有覆灭之祸,莫如我们学习徐福泛舟海上去东国吧!“

于是开会,刘秋打算留下再想办法,刘阿知准备学习徐福。

于是开始打船买粮食,学开船练打仗,万一遇到海盗呢?还有找地图。

准备了好几年!

海上迁移是由刘阿知和他儿子刘都贺带领的。

留下来的资料记述的很详细,参与海上迁移的除了姓刘的人之外,还有姓段的,姓郭的,姓李的,姓多的,姓皂的,姓朱的,姓高的,加上姓刘的,一共八个姓氏,男女2040人。

这2040人于公元299年五月一日以“求取仙丹”之名,登船离开故土,航行了四个月零四天于299年九月五日到达日本。

我们要知道,这时候离大唐还很远,日本还是野蛮人社会,这两千人带着的先进文明和先进武器上岸足可以立足杨威了。

这时候日本是应神天皇,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不敢轻视,送了一块土地于刘阿知,并赐号“东汉使主”

自此开始,刘邦的子孙就在日本开枝散叶了。

人才辈出。

一直传到第四十五代出了大藏秋实这个征西大将军。

目前已经七十三代。

8

要说起两个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那不得不说一下曾国藩和李鸿章了。如果对清朝的历史不是很了解那么你会觉得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时期的,但事情并不是这样。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于1838年同时考取进士,且殿试时同列三甲。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虽然资质一般,但颇有识人的眼光。他认定曾国藩将来必有大成就,于是便把曾国藩当成自己的挚交。同时又让自己的儿子李鸿章拜于曾国藩门下。

果然不出李文安所料,曾国藩日后果然飞黄腾达。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的对抗,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在清廷的威望那是相当的高。

而李鸿章也正是因早年拜于曾国藩的门下所以才能一路绿灯,官运亨通。

李鸿章受他师傅曾国藩思想的影响,在行政方面多有一套。他创建了淮军,并且还是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外国将领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

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徒也深受慈禧太后的青睐,慈禧太后视他们为“再造玄黄之人”,与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9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神州陆沉,十万南宋军民蹈海殉国。

有一个陈姓士兵跳海不死,侥幸逃生,避居乡间,娶妻生女,四十九年后(1328年),他的一个外孙诞生,取名朱重八。

而他自己则高寿九十九岁,时常和小外孙讲起当年在张世杰大帅麾下,血战蒙元大军的旧事。

正是留着当年英雄血脉的这个孩子,在四十年之后,历经百战,统领麾下数十万虎贲,日月重光华夏之天,不但收复了宋朝全部国土,更收复了已经丢失数百年之久的河西、漠南、幽燕、云贵、辽东等地,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封外祖父为扬王,立庙设祠,设守墓户二百一十家,世代祭祀,并亲笔撰写了记述外祖父生平的《扬王行实》和《祭外祖扬王文》。

朱元璋《扬王行实》:【王姓陈氏,世维扬人,不知其讳。当宋季,名隶尺籍伍符中,从大将张世杰扈从祥兴。至元己卯春,世杰与元兵战,师大溃,士卒多溺死。王幸脱死达岸,与一二同行者,累石支破釜,煮遗粮以疗饥。已而绝粮,同行者闻山有死马,将其烹食之。王疲极昼睡,梦一白衣人来曰:「汝慎勿食马肉,今夜有舟来共载也。」王未之深信,俄又梦如初。至夜将半,梦中仿佛闻橹声,有衣紫衣者以杖触王胯曰:「舟至矣。」王惊寤,身已在舟上,见旧所事统领官。

时统领已降于元将,元将令来附者辄掷弃水中。统领怜王,藏之艎板下,日取乾糇从板隙投之,王掬以食。复与王约,以足撼板,王即张口从板隙受浆。居数日,事泄,彷徨不自安。飓风吹舟,盘旋如转轮,久不能进,元将大恐。统领知王善巫术,遂白而出之。王仰天叩齿,若指麾鬼神状,风涛顿息。元将喜,因饮食之。至通州,送之登岸。

王归维扬,不乐为军伍,避去盱眙津里镇,以巫术行。王无子,生二女,长适季氏,次即皇太后。晚以季氏长子为后,年九十九薨,遂葬焉,今墓是已。】

朱元璋《祭外祖扬王文》:【惟我扬王,昔隶戎麾,狞风荡海,粮绝阻饥。天有显相,梦来紫衣,挟以登舟,神力所持,易死为生,寿跻期颐。积累深长,未究厥施,乃毓圣女,茂衍皇支。萝图肇开,鸿祚峨巍,日照月临,风行霆驰。自流徂源,功亦有归,无德弗酬,典礼可稽。】

数千年人类历史中,有多少民族兴起,又有多少民族湮灭?多少个煊赫一时的民族,都只将名字存留于史书之中,再无踪迹可寻觅。唯有我中华民族,开拓了东亚大陆最丰饶的土地,延续了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族群繁衍至今。

百年鸿图,千秋大业,中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哪怕是气运游丝于缕,哪怕是曾经窘迫到了绝境,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总有英杰圣贤出而力挽天倾!

ps:由此历史事实,是亦可知: 生男生女本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又何必汲汲于表面的姓氏传承?

10

明朝开宗者朱元璋是南宋灭之战—崖山海战中幸存士兵“陈公”的后代


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神州陆沉。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而在这场战争中也存在少数幸存者,而朱元璋的外祖父“陈公”也恰在其列。关于历史上关于确有陈公此人是具有争议的,于是我还是决定据古籍来阐述我的观点,首先我先概述我的回答最后引证古籍记载。


陈公在朱元璋建立王朝以后追谥自己外公为“扬王”。朱元璋也只知道自己的外公姓陈,至于名字是什么就不知道了,所以后世一直尊称为陈公。而“扬王”的由来是因为陈公祖籍为扬州。,鲜为人知的是,他老人家除了是朱元璋的外公,居然还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抗元英雄!当时陈公在南宋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任职,祥兴二年二月,参与了著名的“崖山之战”,此战是南宋仅存的精锐和元朝铁骑的最后一站,可惜最终的结局却是兵败国亡。

陈公的确是抱着殉国的意愿追随南宋皇帝跳海了,但天不亡他,在海面上漂浮的过程中被自己早已经降元的上司打捞了起来,在躲避了元军层层严密的搜查之下,陈公最终侥幸逃脱。避居祖籍扬州,娶妻生女,在大概五十年之后,他的外孙出生了。陈公一生生了两个女儿,其中的二女儿陈二娘成年之后嫁给了一个农民朱五四,随后在元朝天理元年在二郎庙里诞下一子。陈工自小便十分疼爱这个外孙,而他自己则高寿九十九岁,时常和小外孙讲起当年在张世杰将军麾下,血战蒙元大军的旧事。正是留着当年英雄血脉的这个孩子,在四十年之后,统领麾下将士历经百战,不但收复了宋朝全部国土,更收复了汉人已丢失数百年之久的幽燕、漠南、河西、云贵、辽东等地,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叹戏谑命运无常终数不定了,谁能料想到当年从元军手中幸存士兵的后代百年之后能重新将万里山河从外族手中夺了回来。



关于陈公其人的官方记载也有很多,我将一一为大家摘录论证。

一、《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二(下)载:洪武二年五月甲午,朱元璋将外祖父和岳父一同追封为王:


是月,诏追封皇外祖考为扬王、妣为扬王夫人,皇外舅为徐王、外姑为徐王夫人,并建庙于太庙之东,以时奉祀。先期,祭告太庙,然后行礼。上安奉扬王神主,皇后安奉徐王神主,各用牲醴致祭。
扬王诰曰:“朕闻古昔帝王之为治,首亲九族,天下和平,此君道之先务,万世不易之理也。朕为亿兆生民主,非祖宗积德安能致此?自即位以来,已尝建立太庙,四时享祭。惟念母后之考妣未伸崇报。于心歉然。今下礼官议,追封皇外祖考陈公为扬王、皇外祖妣王氏为扬王夫人,立庙以奉祀事。于戏!亲之至,则思;远报之至,则礼崇尚。惟幽灵歆兹恤典。
其祀词曰:“外孙皇帝元璋,谨以牲醴庶品致祭于外祖考陈公、外祖妣王氏曰:仰承外家之庇,为亿兆生民主,未伸崇报,每歉于怀,今考典于《礼》,追封外祖考为扬王、外祖妣为杨王夫人,然自昔帝王之于外族,皆行封赠,而未有立庙奉祀者。惟我外祖考妣继承无祀,元璋以外孙亲连骨肉,故立庙以奉祀事,庶昭报本之诚。”

二、《明史外戚传》载:

“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媪为王夫人,立祠太庙东。明年有言王墓在盱眙者,中都守臣按之信。帝乃命中书省即墓次立庙,设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户二百一十家,世世复。”

三、朱元璋《祭外祖扬王文》

惟我扬王,昔隶戎麾,狞风荡海,粮绝阻饥。天有显相,梦来紫衣,挟以登舟,神力所持,易死为生,寿跻期颐。积累深长,未究厥施,乃毓圣女,茂衍皇支。萝图肇开,鸿祚峨巍,日照月临,风行霆驰。自流徂源,功亦有归,无德弗酬,典礼可稽。


以上三处古籍引据便是关于陈公其人的详细描述,其实细节之处难以避免会过于含有故事性色彩,但却依旧无法否认陈公是当年崖山之战所幸存下来的英雄,也否认不了朱元璋是陈公的后代。在寻查古籍摘录完之后,我心中还是不禁泛出一丝酸楚,历史看似是历史,但却总是在冥冥中蕴含着天命让后人唏嘘不已。在华夏大地数千年人类历史中,有多少民族兴起,又有多少民族湮灭?多少个煊赫一时的民族,都只将名字存留于青史之中,让人自豪与欣慰的是,唯有我华夏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将民族的火种延续至今,也许当年嬴政立誓要让自己的王朝延续千千万万世,也许他做到了,在他居剑扫六合之后大汉民族便一直薪火相传,他会延续至今,也会延续到以后的千千万万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