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端午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粽子,其次就是屈原,这是因为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换言之就是宣传起来比较有代表性和知名度。但就事论事的说,端午节在历史上真正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屈原,而且,实际上跟另外一个历史人物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个人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及屈原,但是单纯说其人生的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却丝毫不亚于屈原,这个人便是吴国名臣伍子胥。
一、从贵族到逃犯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其曾祖父伍参和祖父伍举,都是辅助楚庄王称霸春秋之世的名臣,到了父亲伍奢之时,更是作为楚平王的太子芈建的老师而知名当世。按照正常的剧本,伍子胥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公卿的家族,应该是“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登上人生巅峰”的一套流程走完人生,然后在历史上也留下一个“名臣”的评价供后人学习。然而命运永远不会按照每个人预想的发展,伍子胥以及伍家的命运,也将随着太子芈建的人生发开始改变。
芈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另一个叫费无忌,费无忌是个小人,因此芈建一直看他不爽,并想办法疏远他。费无忌感受到了这点,觉得如果芈建在楚平王死后如果登基成为楚王,自己一定会倒霉,索性先下手为强,打算想办法搞垮芈建的太子之位。想机会机会就来,楚平王派费无忌去秦国为芈建求秦哀公的长女孟嬴为夫人,结果费无忌发现孟嬴颜值很高,于是回国后对楚平王说不如大王自己纳了孟嬴当妃子,给芈建换一位夫人。
楚平王见色起意,立刻同意了费无忌的说法,并且因为这件事疑心生暗鬼,开始整日怀疑太子怀恨在心,想要造反推翻自己。这正中了费无忌的下怀,在一通谗言过后,楚平王下定决心要处死芈建,芈建无可奈何逃到其他国家,费无忌恨意难消,派人去抄捕伍奢一家,准备断绝后患。最终,伍子胥一个人逃了出来,父亲伍奢和大哥伍尚却被楚平王杀害。
二、投吴复仇
也许就是从这件事开始,伍子胥那种刚烈和铁血的性格被彻底激发出来,他先是到了宋国,找到了之前逃到此处的太子芈建,两人联合,打算利用宋国举兵。但是很快他们发现宋国不仅国力弱小,而且内乱频发,根本无力对抗强大的楚国。于是乎两人又逃到了郑国,结果芈建因为打算跟晋国合作推翻郑国国君郑定公的统治,被郑国人得知,芈建死在了郑国,伍子胥只得再次一个人踏上流亡之旅。
伍子胥经过缜密的谋划,选择了吴国,首先吴国与周天子同为姬姓诸侯国,从地位上来说,因为其开国的先祖是周文王的伯父泰伯,身份极其崇高,这在法理上对被视作“蛮夷”的楚国,具有讨伐的先天正义性。其次吴国同样处于江淮流域,与吴国是相近的邻邦,在领土上有充分的野心,这样就拥有了对楚国发动战争的内在驱动。果然事实正如伍子胥所想,他到了吴国后被公子光所接纳,并且推荐了刺客专诸给公子光,帮助其暗杀吴王僚成功夺位,公子光继位为吴王,这就是著名的吴王阖闾。
阖闾继位后对伍子胥的帮助投桃报李,立刻开始实行伐楚计划,他采用伍子胥所献的“疲敌之计”,将军队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轮流上阵对楚国进行小股骚扰,其他部分则可以充分休息。这种战术极大地扰乱楚国的边境防御结构,并且使楚国军队长期处在疲惫和兵力消耗的状态中得不到充分修整,等到时机成熟一举进攻楚国,楚国毫无抵抗之力,五战五败,最终被伍子胥和孙武带领的楚军攻入首都郢,伍子胥没有抓到楚平王之子楚昭王,索性将平王的尸体挖出来抽打三百鞭,报仇雪恨。
三、忠不见用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其实也算是一个完美的复仇,其传奇程度足可以跟《哈姆雷特》相比,但是伍子胥的人生却没有就这样结束。他的下半生更加充满了悲壮的英雄气概,灭楚之后的伍子胥,有感于吴王阖闾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辅佐吴国向称霸的目标迈进。
然而阖闾却在数年后与越国的作战中被击败,伤重而死,阖闾将儿子夫差托付给伍子胥,请伍子胥认真教导夫差将来平定越国报仇雪恨,伍子胥身负重托,严格教导夫差,而夫差也不负重托,一度消灭了越国,俘虏越王勾践作为奴隶。然而此后的夫差却沉浸在享乐之中,被勾践的恭顺和服从所麻痹,伍子胥敏锐地察觉到勾践的行为对吴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和危险,屡次向夫差进谏,但夫差却将之视为耳旁风,不加理睬。
不仅如此,与伍子胥同时期投奔吴国的楚国大臣伯嚭,嫉妒伍子胥的地位,如当年费无忌进谗陷害伍奢一般屡次挑拨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使夫差对伍子胥开始怀疑和厌恶。乃至于最终开始认为伍子胥对自己不忠,想要谋反,夫差决定赐死伍子胥,在百般无奈和绝望之中,伍子胥自尽,结束了自己的刚烈的一生。
曾经伍奢在死前评价伍子胥,说自己的这个儿子性格强悍,能够坚韧不拔的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同时也刚愎自用,不懂得变通,能够成就大事,最终却很难善终。俗话说知子莫如父,伍奢对伍子胥的评价可谓精准。但是伍子胥真的有后悔过自己的人生吗?也很难回答,他报了家人的血仇,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即使最后还是难免一死,也许他的人生相比很多碌碌无为,只能在平庸的生活中苟延残喘的人,也显得光彩夺目许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