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忆苦思甜。74年下放农场,工资27元。农场种植水稻,一千多亩地,一年种两季,早稻和晚稻。农场五年就是播种和收割,单调而且非常累。我们吃食堂,主菜是冬瓜和白菜,每个月连队杀头猪,那是最贵、最香、最期待的菜肴。有一次,队长别出心裁,要知青们吃忆苦饭,用米糠煮成稀糊,爱表现的知青吃得"津津有味",这可是喂养猪的饲料,真不可思议。

27元的工资,当时城市工人的收入也不过如此。知青们每月基本费用平均只有15元左右,还有节余。过年回家探亲时,上海知青就去农村收购鸡蛋等农副产品,还有自产的杂交米,挑着100多斤的重担,走着三十多里崎岖山路,风尘朴朴赶往火车站。

看看现在20岁左右的年青人,生活在密罐里,真不可同日而语。而我们这一代人,也苦尽甘来。

最佳贡献者
2

要问70年代的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因为我家是农村的,经常回家,据我所知,现在在农村的70%的60岁以上的上点岁数的人,用的都是只能接打电话加当手表用看看时间的老年手机,他们是不上网的,也就不知《今日头条》上有人向他们问这个问题。极少数能看看头条消息的也不会参与回答这类问题。

全国城乡上点岁数的能参与网上评论的人,也不过仅占上年纪人总数的1/10。略问这些属于什么情况的人,只要大家分析一下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要想摸清全国绝大多数上岁数人的看法,那得象当年毛主席动员全国各级干部、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知识分子、甚至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调查研究或亲身体验那样,才能摸到全国绝大多数生活在70年代的人们的真实的想法。仅靠现有的既有能力又有财力更有空闲的极少数人的评论,是相当缺乏说服力的。既便是有发言权,但也只能代表他自己,充其量代表他这个层次的极少数人。

3

本人就是70后,小时候长在农村,虽说没有电视,更不用说电脑了,可也没有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没有各种各样零食。比起现在的孩子,觉得自己童年是很快乐的。

70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般的高科技,通讯不发达,生活不便利,可是却有一种特有的淳朴和温馨。

那时候的马路,基本上是没有机动车的!

我们都知道,1978年,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才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而在那之前,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对落后的,生产机动车辆的能力更是缺乏。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有一辆自行车就是很满足很自豪的事情呢!

那时候的海报,基本上是控制生娃的!

由于在1959年,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遭到了痛批,中国人民在“人多力量大”思想的带动下,人口迅猛增长。到了70年代,政府意识到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压力,于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的理念。不过,这时候的计划生育政策还不是很严格,处于宣传推广阶段。

那时候的电影投资基本上都没有上亿!

70年代的中国电影行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那时候的电影,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很少有投资上亿的大片制作。这和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是上亿规模的大片投资形成巨大反差。由于没有大片制作的华丽场面,那时候的电影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情感。

那时候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生活基本雷同!

70年代,中国的经济才刚刚开始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都比现在要小得多。现在的发达城市,如北上广深,车水马龙,高楼鳞次栉比;内陆偏远乡村,缺水少电,村民食不果腹。而70年代的中国,无论城市乡村,都大致是照片中的那般模样!

那时候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有这么一群兄弟!

70年代的时候,城里乡里,邻里之间互相串串门,说说话是十分普遍的。朋友之间利益冲突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少。小朋友们,自然也是一群人一块儿玩耍。他们没有那些永远也上不完的兴趣班,没有被父母锁在家中的孤独。他们都有一群兄弟!

4

7○年:我刚上班,一个月14元。发工资的那天:好高兴,回家上交给奶奶。奶奶说|我小乖也苦钱了/我家奶奶当家,爸妈工资也上交|我子妹5个:小时候都是奶奶带大的。老人家自己种菜园,早上4点就起床了丨在小菜园忙个把小时开始做早饭虽然间单'但是我们全家热腾的早饭/畄下了很温暖的记忆。:::我上班之后正是少女爱美的年龄。发的工作服总是上山涧洗呀洗反复洗,洗去蓝色/于是一件很美的衣服就成/了我出客的礼服。(自己审美:笑:)那时一切都美好,也没感到苦/感到很幸福'生活的很阳光,5分钱一场露天电影看的津津有味/

5

70年代生活是这样过,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吃肉吃蛋靠定量,半斤油一个月,包个饺子过腊月,是知足长乐的岁月。

6

布票粮票盐票煤油票、、、、、、如你没有、什么都买不到、这就是另类人怀念的年代。

7

70年代和80年代物资仍比较匮乏,人们的生活比较清苦,贫富差距也比较小,但人们的精神风貌奋发昂扬,党和政府很有凝聚力感召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风淳朴热情洋溢。更重要的是人们体质虽比较瀛弱营养不良,但身体健康,较少人患“三高”等杂七杂八的病。生态环境良好,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万象更兴??

8

七十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好,精气神十足,人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鼓足干劲,力争肯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出了无数个人间奇迹!社会风清气政,路不拾遗,人人平等,大公无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平等互助,社会主义新风尚充满人间!

9

70年代的生活要是敞开讲,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今天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只讲一件事,有一年夏天,我姥姥到我们家,中午妈妈包了韭菜馅的水饺,我们兄妹四个别提多高兴了!妈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吃饺子的时候可以说“狼吞虎咽”,本来吃饱了,不行,还要吃,不知道下一次吃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一年才能吃几顿饺子?吃得肚子鼓鼓的。但最后还是剩下了一些,妈妈就把剩下的饺子放在了一个专门放碗碟的篮子里。

哥哥吃饱后就去家下边的水池里洗澡去了,洗澡回来后,中午吃的饺子也消化的差不多了,馋虫又爬了上来,他看到了妈妈把饺子藏在了盛饭碗的篮子里了,就想“偷吃”饺子,那时因为太穷,没有厨柜,妈妈把篮子挂在了房梁上的挂钩上,哥哥也不大,够不着梁上的篮子,怎么办?向妈妈要肯定没门,哭闹更没门,说不定还会招来打骂,剩下的饺子还要留着晚上给姥姥吃呢,哥哥看到了房门,那时的老房门都是实木的,没有玻璃,门上有一道一道的横梁,象梯子状,哥哥顺着房门爬了上去,但是房门离着篮子有一段距离,够不到篮子,他只能够到篮子边沿,他便用力拽用力拽,他没想到的是篮子突然斜了过来,哗啦哗啦篮子里的碗碟一下都扣了过来,摔在了地上,全家人吃饭的碗碟都摔坏了,吓得哥哥慌忙下来,落荒而逃,幸好妈妈没在家,妈妈若在家,姥姥也怕是劝不住的,这顿胖揍哥哥是跑不了的,吓得姥姥也不轻,她怕的是我们的爸爸回来会不会发脾气,幸运的是爸爸回来笑着说:没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孩子没事就好。一场可能发生的风波才算平静下来。

也许是爸爸碍于姥姥的面子没有发作,爸爸毕竟是教师出身,是有点修养的。也许是爸爸真是疼孩子!

10

70年的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答:这个问题,我们这代人最有发言权的!

我是69届初中毕业生,70年代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依然决然的就回到自己家乡,和贫下中农也就是自己的父老乡亲们,兄弟姐妹们一些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接受他们的再教育,学习农业劳动技术的知识!

那时是人民公社制,人人都去人民公社的下属单位生产队上工挣分!根据工分数和人口定量分粮食!那时我记得很清楚,我们这是按人七劳三来分粮食的!人人有饭吃,工分挣的多的还可以多分点儿粮食,这其中有多劳多得的含义!

70年代那时候,打的粮食可以吃饱饭了,就是细粮少,因为我们这是半山区,小麦地很少的!粮食以粗粮为主,如:玉米,红薯等,过年才吃上几顿白面的!大米更没有,能吃上几顿小米饭就不错了!

外出时用粮票买吃的,粮票只有商品粮的户才发给的!农民没有粮票的!粮票有全国的,还有地方的!全国的在全国通用,地方的只限于本地区用!

穿的有布票,凭布票买布做衣服穿!有一年产的棉花少,每人每年发了三尺八寸布票!后来多点儿了,发到了一丈七尺三寸布票,按这个数字一直发到布票作废的年头!因为受布票限制,人们谁也舎不得穿好的,姐妹多的,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穿破了补补又穿,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70年代那时,吃的粮食和穿的衣服拮据些,但精神上充足!我们一起回村的就有我们15个男女青年,村里的干部还很重视我们,觉得我们有点儿文化,有的当了小学教师,有的被选入民兵连干部,有的被团组织利用!在劳动之余,积极宣传上级领导指示,农业学大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我们组织了好多的义务劳动!我们去修过大渠,打眼放炮,开山垫方,兴修水利!我们的民兵连和团组织还被公社凭为先进组织!……

70年代时,没有手机,电视,家家就只有个小喇叭,这唯一的信息工具是用来传达上级指示的!村中有什么事,在小喇叭上一说,大家就都知道了!平时小喇叭还放八个样板戏的选段!再就是看露天电影,我们村住着解放军,他们每个星期都放一场电影!一说有电影,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去占地方看电影!光(南征北战)这个电影就看了十遍,连台词都会背了!

在70年代的时间里,在农村我学会了很多的农活技术,也跟父辈,兄弟姐妹们学到了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精神!唱着革命歌曲,豪情满怀,一点儿也没有觉得农民地位低的感觉!觉得农民很伟大,很了不起!

时移事易,50来年过去了,但我始终怀念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的生活历历在目,永远不能忘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