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其人,后世一直争议不断。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勾结大清的汉奸,一直没有定论。
在豹眼看来,说他是汉奸,似乎不妥,毕竟需要证据说话。但后金入关直逼京城,袁崇焕是负有责任的,脱不了干系,老百姓想吃他的肉,也可以理解。
毕竟他是守卫辽东、把守国门的第一大臣,没有顶住后金军队的入侵,让后金军队轻易逼近京师,袁崇焕咋能没有责任呢?
老百姓可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只知道后金军队威胁了京师,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由于明史的相关史料自相矛盾,清朝入关以后,也含糊其辞,没有把这事说清楚,至今也不能还原历史真相。仅据一些史料,说一下豹眼的看法吧。
01
经营辽东,威震塞外。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三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他不好好的做知县,却喜欢研究边塞的事情,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
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攻陷,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毛遂自荐,上疏言道: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这话说得有些半吊子,足够的兵马钱粮是个啥概念呢?守住了山海关就是兵马钱粮足够;守不住就是兵马钱粮不足吗?这岂不是把后路都想好了哦。
但朝中大臣却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可见也没有人才可用哦。于是又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大学士孙承宗镇守宁远,十分赏识袁崇焕,并委以重任。
天启六年(1626年),孙承宗被罢免,但袁崇焕却率军取得宁远大捷,得到朝廷褒奖,升任右佥都御史。
明朝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这让袁崇焕很不爽,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为了安慰袁崇焕,朝廷加其为兵部右侍郎。
但袁崇焕解了宁远之围后,就逐渐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于是朝廷将满桂召回朝廷,经略王之臣请求挽留满桂,袁崇焕又与王之臣闹不和。
朝廷只得让王之臣守关内,让袁崇焕守关外。
本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其八子皇太极继位。袁崇焕为了刺探虚实,前往吊唁,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再次写书派遣使者前往。
有时候,妥协也是必要的策略,但没有朝廷旨意,擅自与敌军议和,这不能说没有猫腻。
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
朝廷认为袁崇焕解除了后金的威胁,就把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皇太极从朝鲜撤兵后,就来进攻锦州,进而进攻宁远。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在城楼内用大炮猛轰,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在城外与后金博战,死伤众多,满桂也中箭负伤。
后金从宁远撤退,增加了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最后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如果没有刘应坤、满桂等人的死命协作对抗,袁崇焕能否顶住皇太极的进攻就很难说。锦州防御战与袁崇焕关系不大,但却让后金损失惨重。反而袁崇焕防御的宁远,让满桂等人损失惨重。
由此看见,袁崇焕是有些军事才能,但过于专横跋扈,跟谁也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就很难与人合作,一致对外,想成就大事,恐怕很难。
看一下努尔哈赤对袁崇焕的评价吧:
"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把袁崇焕放在眼里,其继任者皇太极更是个狠角色。之所以同意袁崇焕的请和,那是权宜之计,为得是腾出手来进攻朝鲜,为得是将来与大明朝决战,解除后顾之忧。
这一点,袁崇焕居然看不出来,后来的事就足以看出,皇太极是如何戏耍袁崇焕的。
02
大权在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宁锦之战后,满桂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其不救援锦州,只加官一级。袁崇焕对此并不满足,于是愤而辞官回乡。可见袁崇焕的气度、境界也就一般。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除掉了魏忠贤。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可以说,朝廷把整个东北及附近地区的防务全部交给了袁崇焕。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袁崇焕就吹牛逼,说五年内就可以收复辽东。朱由检很开心,大加赞赏。
给事中许誉卿询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这是安慰皇帝的话,这岂不是扯淡哦,军国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许誉卿说当今皇上可不是好糊弄的,袁崇焕害怕了,就提出了许多要求。不曾想朱由检、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崇祯帝一一满足,要啥给啥,连尚方宝剑都给了。
袁崇焕只得硬着头皮去辽东驻守。
崇祯二年(1629年),由于东江镇大将毛文龙对袁崇焕不很谦让,袁崇焕就以毛文龙耗费钱粮太大等罪名将其斩杀。但袁崇焕却上书朝廷说:
"东江镇是牵制敌人所必须依托的。现确定两协的编制,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朱由检对于兵员减少、军饷却增加一事,感到疑虑,但一看是袁崇焕所奏请,也就答应了。由此可见,崇祯帝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和器重,也或许是出于无奈,实在没人可以担当重任哦。
此时,后金皇太极率领数十万大军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率领大军入关守卫,一路分兵留守。朱由检得知后,还下令嘉奖,并令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但不久,遵化、三屯营被后金攻破,赵率教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直逼京城。
袁崇焕急忙率军回援京师,并要求进入京城休整,但遭到拒绝。一个带领重兵的大将,却想率领大军进入京城休整,袁崇焕这要求也太离谱啦。
于是,袁崇焕在城外与后金军对战,最终击溃后金军,解了京城之围。
但后金撤军后,袁崇焕就被治罪下狱。魏忠贤余党王永光、高捷等人,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等人定袁崇焕死罪。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作为兵部尚书,袁崇焕主掌明朝军事,在防御战略上乏善可陈,让后金军直逼京师,他罪责难逃。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恐怕是名不副实。但其目的也值得质疑,后金大军压境,袁崇焕却要进入京师,是要里应外合吗?
你来是为了与后金作战,却想跑到城里去享清闲,岂能容忍?
后金军被击败,有没有主动撤离的意图呢?说不清楚哦。
03
后金入关,袁崇焕不能推卸责任
由于明史史料自相矛盾,难以确信,很难准确判断当时的情况。
当初,后金进入的关口属于蓟辽总督刘策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入关,千里驰援,自以为有功无罪。但朝中大臣却有许多人认为袁崇焕故意放后金军入关,纷纷诽谤其与后金勾结,本性多疑的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此时,后金也采纳离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
这事就复杂啦。
不管袁崇焕是否与后金有约定,也不管后金军从哪个方向入关。但作为兵部尚书、驻守边塞的首要责任人,不能阻止后金军入关,就要承担责任。何况后金如此轻易绕过袁崇焕大军入关,能说没有责任吗?
因为袁崇焕不是镇守一方的将领,而是负责整个大明朝的军事防御。后金军不管从哪里入关,都是威胁大明朝的安危,都是袁崇焕疏于防范。
如果后金就此攻入京城、灭掉了大明朝,崇祯帝去哪里说理去?
崇祯帝把整个明朝的安危系于袁崇焕一人身上,袁崇焕却这么去玩,换了谁也不会放心啊。联想到袁崇焕还没有上任就吹出的牛皮,不仅没有收复辽东,差点还把京城给丢了。袁崇焕早年就跟后金眉来眼去,不经过朝廷授意,就与其勾勾搭搭,这岂不令人生疑。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袁崇焕的做法都不能令人信服。加之他与群僚相处不好,落井下石也就是必然的事。
最要命的是,袁崇焕并没有表现出杰出的军事能力。宁远大捷也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宁锦大捷也仅是惨胜,而且是他一直排挤的将领们苦战所得。
从袁崇焕气度上看,就因为封赏不能满足,愤而辞官,可见其境界并不高。尽管他被凌迟之后,抄没全家,家无余财,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个图谋虚名却不是真正做事的人,不聚敛钱财,更令人质疑,也许存在更大的阴谋。
袁崇焕被杀后,崇祯帝最终也在煤山,吊死在歪脖子树下。但如果袁崇焕不死,就其军事能力来说,能不能抵挡住后金军的入侵,也是难以确定的事情。
后金军直逼京城,朝野怨声载道,纷纷指责袁崇焕。袁崇焕已经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也就失去了价值。后金趁机将袁崇焕抛弃也是可能的,并不能以此证明袁崇焕就是“民族英雄”。但没有证据,也不能就此说明他是汉奸。
但无论如何,后金直逼京城,袁崇焕是有责任的。经此惊吓,老百姓迁怒于他,想吃他的肉也是应该的。不具备那个能力,还想独霸大权,赖在那个高位上,让朝野上下心惊胆战,岂能无过?
谁能保证下一次后金从哪里再来,袁崇焕能不能再次击败后金呢?
因此,在豹眼看来,无论袁崇焕是否通敌,得到这个结局也算公允,崇祯帝也并没有以汉奸之罪凌迟他。袁崇焕被杀,根本而言,还是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这怨不得他人。
至于他的死,对大明朝导致的后果,那是另一个话题。在此,就不啰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