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回答,一个国家如果一味只注重经济而轻视武备,就是再发展也难人民安康。我国历史上的宋朝,经济不可谓不发达,如果说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陈桥兵变的重演,釆取扬文抑武的策略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些后来者却按此策,长期执行下去那就是虚假繁荣了。为什么呢?原因是大众感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相反是劳苦大众疲于奔命地劳作,也很难满足想要的生活。而达官显贵和富豪却占着权势、地位和资源(资本)就高人一等,等级制度森严,达官显贵和富豪到处骄奢淫逸(腐败),就会造成文宫贪财,武官怕死,马放南山,做不到文韬武略,治国安邦。这样,就有了徽钦二宗被外敌虏走和潘仁美作敌国奸细坑害忠良岳飞的事实,也有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行为,更有声势浩大的,以推翻攻权为目的方腊农民起义。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除了努力改善民生而外,要不忘加强武备,武备要常备常新,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大众才能平安幸福。
宋朝实施了严格的科举制,最大限制的压缩了所谓的祖萌袭爵。如此一来,宋朝的各级官吏多为饱学之士,国家管理比较合理,所以宋朝的经济比较繁荣。
宋朝的科举制在推进知识经济的同时,也在力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当时的人们,要实现个人价值,要维护家族利益,唯一的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参加科举考试,力争金榜提名,为自己开启成功的人生之门。
凡事有利就有弊,宋人成功只要书读得好就行,因此宋人不看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宋人只看重学历,不看重能力和经历。这就降低了宋人为国家作贡献的意愿,也造成了宋朝专业人才的匮乏。
在军事和外交两方面,学历固然重要,个人能力和经验则更为重要。宋人崇文抑武,看重个人文采,所以战场建功就是找死不讨好的差司。与其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为国尽忠,还不如读书参加科举,来得实在;与其为国奉献一生,还不如金榜,得到的多。
因此,宋朝将士不太乐意与敌死磕,而宋朝统帅也多为文人,没有把将士之类的武夫当回事。文人统帅读书多,也了解时政,所以也不太愿意在战场上冒险。如此一来,三军统帅惜命,将士畏死,宋军的战力当然报歉。
宋朝的外交操作空间则更小。读书人重名节,将个人名节置于一切之上。因此宋朝外交缺乏灵活度,也缺乏人才。即便有明白人,也不敢吱声。万一某人的看法与行事方式,不符合满朝的孔孟之徒的价值观、世界观,那么某人就会倒大霉,神仙也救不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宋朝经济繁荣是源于科举制的贡献。宋朝军事战绩不好,外交亮点不多,则是科举制的弊端所致。
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的,为了防止别人效仿他,宋朝一直採取重文抑武的国策。
虽然两宋时代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繁荣,由于抑止武备,所以一直受到蕃邦小国的欺凌,任其坐大,导至两次亡国,最终覆灭。
治国之道,必须文武兼备,否则终难长治久安。
如同动物世界,再肥的羊也敌不了一只狼。中国的军事必须强大,经济发展也不能落伍,否则只能成为列强欺负的对象
【任微言卿观点】宋朝造就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文化繁荣昌盛,商业登峰造极。但更不可否认的是,宋朝是一个外交、军事孱弱的时代,“弱宋”的烙印挥之不去。用现在的话来解释说明的话,我认为是宋朝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以致经济繁荣没有增殖转化为国家实力,造成积富与积弱并存,经济繁荣与对外无能贯穿朝代始终。
不管宋朝经济文化有多强,都抵不住数番丧权辱国、两次国破家亡的一声叹息
前段时间古装历史电视剧《清平乐》上线热播,受到一致好评,宋朝成为很多人追思仰慕的风华绝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市民生活繁荣活跃,经济富庶,政治环境宽松,科举取士兴盛,文人地位较高,曼妙的宋词更是迷倒了无数人,仅从经济文化方面来看,宋朝确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
但虚幻的繁荣挡不住国势的江河日下,生存危机贯穿大宋王朝始终,无法保家卫国,国土数度沦丧,几番称臣纳贡,皇帝被俘的被俘、逃亡的逃亡、投海的投海,子民生灵涂炭,两次亡国,史无前例,大宋实在算不得一个全面强盛的国家,大宋盛景终究已成夕阳。
五大弊端,造成宋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出现重大问题,扼杀了宋朝的全面强大
宋代虽然貌似经济繁荣,但是缺少有效的国家治理手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从僵化到失衡,严重束缚了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未能形成一条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弊端一:国家体制权力分散,运转不灵
宋朝是政治制度最没有建树的朝代。科举源于隋代,三省六部源于唐代,行省源于元代,唯独宋朝没有形成让后世一以贯之、执行照搬的政治革新。
唐代以来,中央政府形成“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早、审核、下达执行,体制完善。宋朝仅中书省在运转,尚书省、门下省渐成摆设,又设置了全面负责军事的枢密院和与政府平行的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政府权力被分割和旁置。
宋代在地方设“路”,实际上只是中央赋税的一级转运机构,中央临时派知州负责,属于中央官员在基层蹲点,地方基层长期难以形成一级稳定的政权组织机构。
宋朝本想集大权于中央,实质上却造成大权集于中央,又分散于中央。在平时,政府机关的这种权力零散,政出多门已近混乱;遇到战时,更加缺少资源整合的能力,严重削弱政府的掌控力。一遇外敌侵袭等突发事件,政府回天乏力。
?弊端二:军事组织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对武将们极其限制,大军出征,以文官统领武将,有带兵打仗水平的将领们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宋史》记载:“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
也就是说,宋朝的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虽然免去了将领专权的威胁,但军队上下不够熟悉,但对作战十分不利。南宋初期,一度允许将领募兵,于是有了岳家军等的出现。但这触犯了宋王朝“将不知兵”的忌讳,因而南宋就收回张俊、韩世忠、岳飞等大将的兵权,自断长城。
宋朝军队庞大,但养军的目的不是强军,更多是解决就业、防止内乱,大量流民涌入军中,素质低下。后世用《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传奇小说,把大宋官兵塑造出英勇善战的形象,但军事体制的弊端是宋朝外战弱势的根源,少数个别的战役胜利根本无法掩盖整体战略战局上的失败。
?弊端三:社会经济没有反哺国力、军力的增长
宋朝确实善于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经济繁荣与国力强盛没有直接关系。
宋朝的商业文明,其实只是在中国历史上较为浓墨重彩,与近代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不可同日而语。宋朝的商业、手工业主要为市民经济服务,经济的繁荣并没有产生一个商人阶层,更没有以商人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宋朝也没有真正成为一个重商主义国家。
虽然宋朝产生了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但这多是在汉唐之后的一种正常技术积累,整个宋朝并没有技术进步上的颠覆性变革,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对生产力起到直接刺激作用。
商业的一时繁荣,技术的一时进步,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收益,获取税收,可以弥补一些军事上和外交上的疲弱和劣势,但再厚的家底也经不住一直输、一直赔。
?弊端四:思想文化日趋保守,束缚社会进步
宋朝,兴也“重文轻武”,亡也“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国家意志,把宋朝人的思想改造的非常彻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语从宋代开始广泛流传。无人愿从军,从军为下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对一个国家何其危险。
宋朝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程朱二人把自己冥想而来的“天理”,强加于他人,宋朝最后推崇的竟然是“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程朱理学,汉唐时期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文化开始萎缩,汉文化逐步开始固步自封,禁锢了中国人思想。
受此影响,中国大地遍布的是奉行安稳过日子的小民理想,同谋求进步、追求变革的大潮背道而驰,无益于国家的持续性发展上升。面对如狼似虎的外敌,宋朝从思想上首先得了软骨病。
?弊端五:统治集团精气神颓废,软弱不力
宋朝诸帝,除了太祖、太宗崛起于金戈铁马,敢与外敌争锋外,再未出现一个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有为雄主。皇帝大多缺乏阳刚之气,懦弱萎靡,喜欢舞文弄墨,吟风弄月,做怡然自乐的“官家”。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上保守派、主和派大行其道,加之两宋帝王贤奸杂用,给了蔡京、童贯、秦桧、贾似道等钻营空间,乱朝乱政乱国。
王安石之所以变法,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表面繁荣下的国力贫弱,所谓“教、养、取、任皆不得法”,必须要变革。但无奈,变法被叫嚷“祖宗成法不可变”的保守派阻拦而夭折了。
对外主战还是主和,大宋朝廷上争吵了三百年,到了亡国那一天都没有搞清楚。大宋君臣的心理病态,把宋朝逐步推向绝境,加快了其终结的历史进程。
宋朝积富积弱的历史教训
最近,讨论宋朝的话题、问答、文章有很多,任微言卿想说的是,国家强大是一环扣一环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强大,才真正称之为强大。
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防安全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繁荣的经济、昌盛的文化才可以持续和长久,最终才会造福于民。
事实证明,没有国家的兴旺和强大,所谓的繁荣富庶只是短期的。没有坚强有力的国家实力做后盾,就没有独立、自主、和平,平民百姓最终只能任外强宰割。
毕竟,“大国崛起”才是“小民尊严”的前提和保障。
军事力量不强大,再好的经济基础也挡不住侵略者的攻击!
首先是战略态势,幽云十六州的割让,让中央王朝失去了战略上最宝贵的骑线岭及战略缓冲区。可能有人会对这老生常谈的说法嗤之以鼻:不就北方几个贫瘠的州县么?划给北方,此消彼长,能起到多大作用?这里物产确实不多,历史上对中原王朝的作用看似也不是很大,但划归给辽后却对中原王朝产生了三大损失,不得不说。
一是战略缓冲没有了,以往这里沿线修筑的长城并非钢铁防线,而是一道警戒线或缓冲线,游牧民族很轻松就可拿下这些只有少量驻军的烽隧,但是大部队穿越这道防线,必须要大量的时间––这些防御工事犹如现代战争中的反坦克壕,必须小心填平或拆毁才能保证大部队经过,所以,这就无形中为后方集结部队疏散民众提供了时间。而这道屏障的丧失,则使这种预警功能基本无效,骑兵部队从现在河北的中部到中原王朝统治中心的黄河流域不过几天时间,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
二是良好的兵源地。燕赵地区自古就是良好的兵源地,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是说这些人爱喝醉了酒痛哭流涕唱歌玩,而是指当地民风彪悍,忠毅轻死,且一直就有习武的传统,让这么好的兵源地白白丧失掉,不得不说是个败笔。
其三,燕赵地区也是中原王朝为数不多的几个养马地之一。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桥段大家都清楚,抛开教头的爱恨情仇,当时当地的情况描写的还是很清楚的,一个军料场就积累了十万马匹的草料,北宋时期在北地养马规模之大可见一斑,而这只是北宋与辽中分燕地后的情形,若幽云十六州尚在宋手,宋军组织一支三十万人的骑兵部队丝毫没有问题,而用骑兵来反制骑兵 则一直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反骑兵战法。这个重要养马地的丧失及后来河潢一带西夏独立所导致的另一养马地的丧失,都是北宋成为弱宋的重要原因。
其次,宋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终结了唐代及五代以来地方武人干政的混乱局面,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将领对军队掌控能力的大幅下降,除了后世所诟病的监军制度外,太宗朝居然还出现了皇帝亲赐布阵图遥控指挥千里外战况的奇葩之事,这样的形态下,军人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西夏的三川口,好水川 定川寨三次失败战役都是如此,并非宋军不用命,也非将校无胆识,就是防止武人做大的错误思想导致了分线指挥互不统领最终全线战败的悲剧命运。
宋朝从建国之初就致力于平定南方诸国,对于北方,是采取守势的,制定的策略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宋太宗时期,国内基本平定,在灭北汉之后,太宗乘势北伐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奈何此时的辽国国力强盛,两次北伐都失败之后宋朝对于北方彻底处于防守态势,这两次失利基本败光了太祖留下来的精兵强将。
宋太祖得天下之后,有感于五代乱世,藩镇跋扈的情况,自然就想除去此弊病,于是就出现了后世称颂的”杯酒释兵权“,让以前节度使掌管的,现在统一划归中央,在诸州设立通判,直接上报朝廷,宋代实施路制,在各路设立转运使,管理财政大权,精兵都送到京师,老弱残兵都留在地方,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强干弱枝的结果。
宋代对于驻防的地方,一般都是派中央的禁军出去,一年换一次,但是由于中央禁军日渐腐败,派出去的兵也不熟悉边防的形势,遇到战事,其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统兵的将领却把出戍看成一次捞钱的机会,带的兵越多就越可以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加上宋代很喜欢把厢军升为禁军,遇到自然灾害还把招兵当成救荒政策,这也导致虽然宋朝军队很多,但是基本都是混日子的,战力根本不行,花了一大笔钱却养了这么只军队,其效果也想而知。
“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晏然无事,而赋税之重,至于不可复加。”
历代开国之初,都有一种改良农田分配的制度,但是北宋却没有,宋朝的收税取民虽宽,但宋初并未制定出优化土地与税收的政策,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说白了就是授田制被国家废弃,国家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及土地的商品性,这些制度优待地方上的豪强,贫苦大众却得不到丝毫好处。
《宋史·食货志》:“(仁宗时)承平寖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稼一不登,则富者操奇赢之资,取倍称之息;偶或小稔,责偿愈急;税调未毕,资储罄然;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尚有可生之路耳”。
北宋的百姓其实是非常困苦(宋代的农民起义数量是非常多的),虽然宋代执政者并没有做什么害民的事情,但是海内景象却是积贫积弱,社会的承受的压力到了一个“无可复加”的程度,财政也逐渐趋于枯竭,所以任何变法都是有缘由的,王安石和神宗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
经济上的繁荣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便宜了上层官僚阶层,他们纸醉金迷,腐败不堪,根本不理贫苦大众生活。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绝对算是最为发达的。
经济方面:
宋朝自建国以来,每年的铸币数,都是封建王朝之最。好不夸张的说,宋朝平均两年的铸币数都能超过整个明朝从建国到灭亡之和!
文化方面:
唐宋八大家,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其中六位在宋朝。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在宋朝。是不是很牛逼?用现在时髦点的词形容,那叫高大上!
社会方面:
可以说宋朝人的精神文化相当的丰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欢踢足球。《水浒传》里的高俅不就是因为爱踢足球,被王爷看中,最后踢到高太尉一职吗?
军事方面:
然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经济都高度发展的朝代,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追溯根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宋王朝从建国开始就重文轻武。整个国家就像一个书生,文气嗖嗖的。
另外,宋军内部问题超多:将领不好好带兵训练,就知道贪财赎货、经商营利、中饱私囊、私役士兵、克扣军饷。有几个好的,不是被害死,就是被逼上梁山!
经济上的“强宋”体现在吃喝玩乐层面上了,而外交上的“弱宋”则表现为科技、军事、装备制造业,几乎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