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其他能阻挡北伐军的北洋军阀在北洋军阀们自己的内战中都被消灭了。

从袁世凯建立北洋军之后,北洋大致分为两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张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谓皖系还真不是说领军将领都是安徽人,而是这个派系的首领是安徽人段祺瑞,说实话,段祺瑞和后来的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甚至蒋介石都不一样,他不单纯的依靠军队,或者说他还真没有东北军之于张作霖、中央军之于蒋介石、北洋第三师之于吴佩孚那样的嫡系部队,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来在北洋系统内的威望。

可以说段祺瑞还算是旧中国最后一个政治家色彩比较浓厚的军阀。

当然,皖系最后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于此:和军队关系没有直系紧密。

说完皖系再说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冯国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们都是做官而不是做军阀,所以段祺瑞凭借政治手腕屡次战胜冯国璋。

但是等曹锟和吴佩孚上台就不一样了,他们和军队的关系比段祺瑞可紧密多了,说实话,老说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北洋要到曹锟和吴佩孚、张作霖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北洋军阀。

直皖大战以直系胜利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忠于皖系的北洋军阀或被消灭,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总之北洋军阀数量在直皖大战过后已经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时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里的张作霖已经悄然在日本人帮助下完成了东北的“一统”,紧接着就是直奉争霸。

两次直奉战争的结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彻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号称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师完全被打垮。

这个时候孙传芳都还没有出现呢。

张作霖打垮曹锟和孙传芳后志得意满,还任命杨宇霆做江苏督军(直接导致郭松龄反奉),但是奉军军纪实在太坏,具体不展开,总而言之,惹恼了孙传芳,起兵驱逐了奉军。

也就是说1925年孙传芳才登上历史舞台,别看孙传芳号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其实军队势力很差,毕竟之前才是旅长。军队军服都破破烂烂,被称为“渔网装”。

而奉系这边刚好也经历了郭松龄反奉事件,奉系新军元气大伤。

也就是说等到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北洋只剩下聚拢残兵败将的吴佩孚,元气大伤的张作霖和根基浅薄的孙传芳。

所以不是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是只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给北伐军打。

最佳贡献者
2

??#原创首发#

??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伐统治,统一中国。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个系别的军伐正是当时帝国主义的代表,实力雄厚,占据大半个江山。“擒贼先擒王”,争伐主要敌人,其他的小军伐必是“树倒猢狲散”,或溃散,或投靠……

??直系吴佩孚占据两湖、河南和河北一部,兵力20万。

??奉系张作霖盘据整个东北和热河、山东、察哈尔、直隶,拥有兵力35万。

??皖系孙传芳霸守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有20万人马。

??这三个系派军伐,代表了当时军伐的实力,只有消灭荡除了这三个军伐,才能推翻军伐的统治,统一中国。







3

为什么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不打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马步芳、刘湘、杨森、龙云等军阀?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民国时期的军阀!

军阀其实都是来源于清末新军,不同的在于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军,演变为北洋军阀,而地方就是地方新军,形成地方军阀如桂系军阀、滇系军阀。

在袁世凯死前,孙中山就联合蔡锷等地方军阀发起“护国”“护法”等反袁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袁世凯、蔡锷他们这一辈的死了,北洋军阀就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一个是以冯国璋(后被曹锟、吴佩孚盖过势头)为首的直系军阀,还有就是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可以说,谁主导了北洋政府,谁就是中国的老大,在这一时期,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轮换执政,根本没有南方革命军什么事,而且孙中山的自己的“北伐”(就是孙中山指挥的护国护法什么的全失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通过国共合作,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趁着北洋军阀战乱,努力发展自己,到了1926年北伐前期,也正是奉系打败直系(皖系之前已经被直系干掉了)的时候。

如上图,1926年北伐之前,可以说广州国民政府是在桂系的地盘上建立的,也就是获得了桂系的支持,这个桂系军阀已经不是原来的桂系军阀,而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在1927年滇系军阀也由龙云取代了唐继尧,成为“新滇系”。

当时革命军主要是进取中原,不愿染指四川,这就解释了题中,为什么北伐不打李宗仁,不打龙云的原因。


但是北伐军为什么不打冯玉祥和阎锡山呢?

因为,他们也是自己人!冯玉祥和阎锡山按理说都应该算是北洋老人,但是他们都处在北洋军阀的边缘,阎锡山几次想进军北京都被打回来了,而冯玉祥前后几次倒戈,把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得罪了个遍,因此,在北伐之前应李大钊的邀请回陕西策应北伐。

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的军队,只不过他们不是蒋介石直接领导的北伐军,而是在北洋政府的西部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而北洋军阀到北伐时期,经过近十年的斗争,皖系彻底从被打败了,北洋政府形成了以奉系军阀为主导,直系为辅的局面,北伐开始的时候,北洋军阀内斗还没停止,吴佩孚在二次直奉战争中大败,还没喘过气;孙传芳也是通过两年刚兴起,脚跟还没站稳,就赶上北伐了,所以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机刚刚好!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国民革命打击北洋北洋,而是一次新军阀取代老军阀,地方军阀取代中央军阀,是蒋介石、联合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打击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北伐过后,军阀割据焕然一新,但只是老人换新人,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派系林立的问题,这也是国民党后来败北的主要原因。

4

这个问题的背景可能一些朋友不太理解,其实换个说法就懂了:为什么曹操要忙着和刘备拼命,而不去进攻比刘备根基更稳的孙权呢?

或者说,在东汉大乱的初期,为什么袁绍要重点进攻曹操,而不是徐州陶谦、西凉马腾这些人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刘备、袁绍他们,是要争天下的!

回看1926年,就能发现几分相似了:

四川、云南、贵州、西北虽然有诸多的军阀,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地盘小、军队少、钱粮缺乏而且嗜好内斗。四川军阀当时打出的口号是“统一全川”,打来打去十几年没个结果,四川依然乱成一锅粥,对于全国的威胁可想而知。其他省份的情况差不多,中国的经济重心从来都是东重西轻,从西南进攻全国从来没有成功过(刘备、南明、吴三桂等等),而西北则更为贫穷落后,且局势混乱,更加不足为虑。

真正对国民党产生威胁的,只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家。


他们的共同名字,叫北洋军阀。

但北洋和北洋,也是不同的。

吴佩孚、孙传芳是传统北洋派的继承者,是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的延续,是根红苗正的北洋派,只不过没有段、冯威望高而已。他们也没有接受过袁世凯的直接领导,属于袁世凯的孙子辈。

从发迹年代上讲,张作霖比吴、孙要高一辈,是和冯国璋、段祺瑞一辈的,都是袁世凯的小弟。但张作霖属于野路子,是土匪的出身混出来的,和吴、孙这种职业军人不太一样,所以他属于一个“伪北洋”。

之所以说说这三人的北洋背景,是要说明一点——无论哪边的军阀,除了国民党,都承认北洋政府的合法性。是北洋的人,终极目标就是争夺北京中央政权,统一全国。

而吴佩孚,更是其中的最显眼的一个,所以也是国民党的第一打击目标。

从个人品质上说,吴佩孚绝对是一个毫无瑕疵的人,这在民国军阀里极其罕见。吴佩孚无任何不良嗜好,吃喝嫖赌抽一样不沾,而且一生不贪污不受贿,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更重要的,吴佩孚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目标——武力统一中国。他也是因此登上了《时代周刊》。

吴佩孚善于领兵谋划,也常打胜仗,还一度掌握了北京政权。可惜最后在张作霖和其他军阀的打击下退出北京。但在湖北的吴佩孚,依然不安生,四处攻击其他军阀,还想统一中国。最重要的是,他进攻国民党广东政府的挡箭牌——湖南唐生智。这就标志着国民党必须跟吴佩孚拼命。

所以国民党打吴佩孚也是最卖力的,张作霖是一个现实的利益至上主义者,只想多占一分是一分。孙传芳是仓促上位实力不稳,所以国民党集中力量打最有野心的吴佩孚,最终获得了成功。

不过后来国民党也没有为难吴佩孚,战败后的吴佩孚也得以安心做寓公。抗战爆发前后,日本人多次拉拢吴佩孚出任伪职,被吴佩孚严词拒绝,日本人怀恨在心,最终以吴佩孚看病为由将他暗杀。1946年,国民政府给吴佩孚主持了国葬,李宗仁亲自主祭,对这位当年的老对手的民族气节予以充分肯定。

吴佩孚被打败,孙传芳孤掌难鸣。何况孙传芳本来也不是一个根基深厚的军阀,他能当上“五省总司令”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很快被击败。孙传芳、吴佩孚败退后,全国大小军阀简单国民党军如此悍勇,自然望风披靡,都在名义上臣服了国民党政府。张作霖的北京政府不再有权威性,在河南被国民党打的节节败退,张作霖不得不再度将势力退出关外。两年后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臣服中央,国民党终于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5

这个问题有意思。提问者本身是想中国有那么多军阀,比如还有四川二刘、青宁两马、山西的阎老西、云南的龙云等,那么为什么非要对着这三位?

北伐一开始,确实把目标对着这三位,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当时,广东政府内部对这三位有不同看法,提出的口号是“消灭吴佩孚,团结孙传芳,妥协张作霖”。很明显,对这三位的态度是不同的。

先来看,北伐为什么把吴佩孚定为首要目标?

吴佩孚必须消灭,这是国民革命的底线。原因有三:第一,吴佩孚控制的湖南挡在广东政府门口,几次北伐都被挡在湖南。所以,你吴秀才占领湖南,便是原罪,这就是我要打你的理由。第二,吴佩孚在北方攻击冯玉祥,在湖南进攻唐生智,而冯、唐都是广东政府的盟友,唐还直接派人到广东求援。为了南北这两个盟友,广东政府也要消灭吴秀才。第三,早在二次直奉大战开始前,孙总理就和张作霖,卢永详组成反直三角联盟,目标直指吴佩孚(当时正踌躇满志准备武力一统天下),现在可以说是新仇旧恨一起算。所以,首选打击目标是吴秀才,一点都不奇怪。

再来看,北伐为什么要“团结”孙传芳?

孙传芳是直系后起之秀,兵强马壮,粮弹充足,当时占领东南五省,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军事力量,经济实力都很不错,加上他和广东政府没什么仇恨,又刚打了一场驱奉战役,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奉军。因此,在广东政府眼里,这个孙馨帅是属于可以争取过来的。

最后,来看北伐为什么要“妥协”张作霖?

张作霖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没有之一,基本统治了半个中国。对于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时还算弱小的广东政府无力与之正面交锋。当时,广东加上广西全部兵力不到10万,而奉军明面上就有将近40万军队。广东方面已经和吴佩孚撕破脸,同时孙传芳敌友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得罪奉系,实在不明智。饭要一口一口吃,还不到和奉系翻脸的时候。所以,妥协张作霖在当时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完当时的形势,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北伐前,会针对这三位提出口号和政策,而不管其他人?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三位都是老北洋。吴佩孚曾是老北洋第3师师长,孙传芳是第2师师长,张作霖是第27师师长。北伐的目标是北洋军阀,所以,三位首当其冲。

第二,吴、孙、张三位在全国各大军阀中实力最强,并且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和野心。从威胁论角度说,打击他们三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这三位都被拿下,其他军阀也就不在话下了。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6

做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仗更是,讲究的是战略战术。经过连年的你争我夺,当时的国内局势大体如下。先说说提到的那些军阀们的状况。

马步芳(1903~1975),1926年的马步芳刚刚23岁,羽翼未丰,刚刚投入冯玉祥麾下不久,北伐时他还称不上军阀。

龙云(1884~1962),那时是滇军唐继尧手下的军长,1927年才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此后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后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主政云南18年。北伐时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李济深坐镇指挥,防备滇军唐继尧的入侵。

刘湘(1888~1938),杨森(1884~1975),这两位川军大佬,一直忙着和滇军斗法,相互之间也时有倾轧。1926年6月,刘湘派代表会晤唐生智,表示要参加北伐。11月,刘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杨森属于骑墙派,一面响应北伐,一面和吴佩孚暗通款曲。1928年,因为庇护兵败入川的吴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职。

阎锡山(1883~1960),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脱离改组后的国民党。支持袁世凯,支持段祺瑞,相继失败后,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为保护自己地盘不被冯玉祥的西北军侵占,1926年初联合吴佩孚、张作霖共同对冯作战。属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共同拉拢的对象。1927年,阎锡山宣布服从三民主义,改称国民革命军晋绥联军总司令。

李宗仁(1891~1969),1926年之所以能以恰当的时机誓师北伐,就是李宗仁力主策动的。经过多年混战,李宗仁、沈绍竑、白崇禧后起之秀率部打跑了盘踞广西多年的陆荣廷、沈鸿英等旧军阀。1923年,白崇禧作为代表去粤面见孙中山,表示不要粮、不要饷、不要枪,只要三民主义。1926年1月26日,桂系第一次和汪精卫会面。后来双方正式提出统一两广的方案,以图问鼎中原。而触发北伐的源头,是当时湖南省长赵恒惕(1880~1971)和唐生智(1890~1970)

争权,吴佩孚借机征讨赶走赵恒惕的生智,李宗仁派第7军派1旅入湘协助,才守住衡阳一线。成骑虎难下之势,李宗仁认为此时是北伐最好时机,在广州到处游说,终得第4军军长李济深大力支持,北伐计划自此展开。所以北伐伊始老蒋是总司令,唐生智是前敌总指挥。

冯玉祥(1882~1948),几次倒戈后通电下野出国,1926年8月从莫斯科回国,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师,声援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

分析下来,需要打的北洋军阀就是占据湖北、河南、直隶的保定、大名一带,掌控京汉线的吴佩孚;以闽、浙、赣、苏、皖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统治长江中下游的孙传芳;以及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的热河、直隶和山东的张作霖。他们有野心、有实力,对革命是坚决反对,一旦停止内部争斗,必会挥师南下,以湘鄂为基地威胁两广。

“远交近攻”的战略自春秋战国以来,常用不衰。国民革命军制定的也是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第一进攻目标是吴佩孚,不仅因为他占据联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更是因为孙传芳因吴佩孚和张作霖不计前嫌的合流愤然不已,如果攻打吴佩孚,孙传芳不会援手。吴佩孚的兵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受到重创,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还分兵在北京的南口和冯玉祥部交手,首尾难顾,回师南下后被北伐军连连打败。可是又忌惮张作霖会借着出兵的机会吞地盘,不敢让奉军跨界帮忙。直至惨败才入川躲避。第二进攻目标是孙传芳,张作霖担心孙传芳倒戈遂前去拉拢,不敌北伐军时,孙传芳转而投靠张作霖。

张作霖本来是打算与老蒋和谈的,可惜双方的后台利益不同,只好在武力上见真章。奉军不敌,意图退守东北。未成想张作霖返奉途中在皇姑屯遭日本人暗算身亡,张学良不久后通电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7

为何只打这三个呢?因为这三个是当时最主要的军阀,都控制着好几个省的地盘,拥兵几十万,影响力大。如刘湘、杨森等,只是小军阀,地盘才几个、十几个县,实力有限。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大军阀打倒了,小军阀是很好处理的。

如李宗仁,已经和广东的国民政府合作了,双方都是战友。冯玉祥也早就和孙中山有合作。大家都属于一个阵营。

至于阎锡山,一向都是一个狡猾的中立角色,在各大势力之间都有联系。各方都会努力拉拢他,为我所用,而不会主动招惹他。阎锡山刚开始时和张作霖等人有合作,后来也倒向了北伐军一边。

至于龙云、马步芳等,那会子还没发展起来呢。

8

有位伟人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北伐战争自然也是如此。

北伐战争的敌人与朋友,大体有三个标准:北洋中央政府执政者与问鼎者、现实危机、历史渊源。依据这三个标准我们就基本可以梳理出来北伐的敌人是谁了。

1、北洋政府的执政者与问鼎者

自袁世凯死后,北洋内部逐渐风烈;在冯国璋死后,为争夺中央政权直接开始兵戎相见。先是直系打败了皖系,再是直系打败奉系,再者奉系联盟打败直系。此时直系内部分化出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三支,冯部称为国民军,与奉系联合执政,后被排挤出核心(且与奉、吴等闹僵)。通过这里可以看出1926年北洋的执政者为张作霖,问鼎者为吴、孙。张吴在对冯上一致。

(北洋军阀势力图,随着时间势力范围有变动)

中山先生在广东护法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实现民国。其北洋政府的问鼎者与执政者都是敌人,必须推倒

2、现实危机

吴佩孚虽然和张作霖言和,共同对付冯玉祥,大兵集结南口,准备决战。但在两湖也在部署南下,先消灭唐生智部,直接平定广东。

所以出于先发制人与保障盟友就自然北伐了,这种情况下敌人就是吴佩孚

至于孙传芳与张作霖属于第二梯队。至于其他军阀我们就要从历史遗留看了。

(北伐战争)

3、历史渊源

相对而言,阎锡山是同盟会元老,一直建构着中山先生说北伐到河南即骑兵响应的训话。是北伐潜在的盟友。

国民政府在统一两广后,李宗仁、白崇禧部已经被编为第七军。

龙云称率滇军东征广东,但被李、白击败。

四川军阀、西北军阀在混战中不重要,不列入考虑阶段。

(二次北伐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冯玉祥在南口会战失败,所部暂居五原,势力弱,且之前与中山先生有过合作,一起搞“国民运动”,是潜在的盟友。

到这里,基本就应该明白了。

总结:

北伐战争要的是天下,不仅仅是地盘。所以根本上是要“打倒列强除军阀”,主要就是指占据北伐政府中央与问鼎中央的军阀。再者现实危机与历史渊源影响了该联合谁,该先打谁的问题。

故而形成了后面的历史。

参考文献:

张真真. 蒋介石军事思想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下)[J].近代史研究,2013(06):42-61.

张新志. 北伐战争中的安徽战场[D].安徽大学,2013.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中)[J].近代史研究,2012(06):11-26.

罗志田.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5-19.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J].近代史研究,2012(03):4-27+160.

罗志田.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2011(04):149-159.

王志. 苏联、共产国际与北伐战争(1926-1927)[D].天津大学,2011.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9

其实北伐军刚开始针对的是吴佩孚,后来才扩大到孙传芳和张作霖。说白了这是因为北伐军的实力有限,只能对付主要敌人,其他愿意合作或者是保持中立的,都可以商量。

北伐战争时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北伐军以十万之众击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大军事集团,一举推翻了北洋政府。

在北伐战争开始前,广东革命政府的主要敌人是北洋集团的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三个军事集团。此外潜在的敌人还有和他们结盟或者依附他们的阎锡山、刘镇华等地方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都各有大约二十万大军,而张作霖更是有三四十万之众,阎锡山、刘镇华等人也各有约十万大军,双方兵力相差悬殊。

北伐军以十万之众击败约八十万的敌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拉拢可以拉拢的所有力量,对敌人则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此时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正联合对冯玉祥作战,双方在直隶展开激战。孙传芳因为吴佩孚背弃了联合反奉的协议而和吴佩孚关系冷淡。湖南军阀赵恒惕和唐生智之间又爆发了冲突。革命政府的敌人可以说矛盾重重。

北伐军正是利用吴佩孚无暇顾及湖南局势,孙传芳也不肯帮助吴佩孚的机会帮助唐生智击败了亲吴佩孚的赵恒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随即北伐军又乘吴佩孚来不及回军南下的时候杀入湖北。等到吴佩孚匆匆率军南下时,北伐军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他,最终吴佩孚不敌败走。

此时孙传芳才决定参战,不过已经为时已晚,在北伐军的两路夹击下先胜后败。被北伐军夺取了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区。

此时北伐军的军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不过和北洋集团的总和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北方的冯玉祥被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击败以后,其部队退到甘肃、绥远重整,在五原誓师北伐。

冯玉祥此时还有数万大军,是国内实力较强的军阀之一。他又支持过孙中山北上执政,和苏联之间也有联系,有一定的革命倾向。广东革命政府对他参加北伐自然是欢迎之至。

冯玉祥参加北伐以后,双方的力量对比逐渐逆转。阎锡山也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逐步转变了态度,转而和北伐军合作。其他地方军阀也大多在政治上转向革命政府。

这个时候张作霖等人尚有几十万大军,所以革命政府对于愿意支持北伐,哪怕只是口头上支持北伐的地方军阀也都予以了欢迎。这些地方军阀虽然没有直接出力,但是他们不再支持北洋集团也减少了北伐的压力。

所以很明显,北伐军默认这些军阀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自身力量不足,不得不加以利用,北伐才得以成功。不过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后来的新军阀时代,并没有真正实现统一。

10

谢邀。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都是民国著名的军阀大佬,清末以后开始呼风唤雨,但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成为他们的噩梦。

北伐战争是由广州国民政府发起的,它针对的显然并不只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人,悦史君通过对北伐战争进度的简单阐述,给大家看一个明晰的结论。

1926年5月,北伐开始,李宗仁是第7军军长,北伐军首先进入湖南,与湘军将领唐生智一起攻击湖南省长赵恒惕,赵恒惕与吴佩孚关系密切。

虽然赵恒惕和吴佩孚都进行了抵抗,而且吴佩孚后来来亲自到湖北督战,但北伐军还是顺利拿下了湖南、湖北。

不久,刘湘主动与北伐军接触,被任命为第21军军长。

1926年8月,孙传芳派兵进入江西,北伐军开始与他们展开激战,同年11月占领江西,12月又把福建拿下。

遭遇惨败的孙传芳与张作霖合作,企图阻止北伐军,但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还是被北伐军攻下。

1927年,国民政府经历了“宁汉分裂”和“宁汉合流”,最后在1928年继续北伐。

北伐军很快又攻下河南,并且争取到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支持,马步芳是冯玉祥的手下,随后北伐军攻克山东,打跑了军阀张宗昌。

1928年6月,张作霖从北京撤回沈阳途中被日本人杀害,同年12月张学良易帜,北伐成功。

北伐战争期间,杨森刚开始配合北伐军,攻打吴佩孚,暗中却支持吴佩孚,攻打北伐军,所以他也遭到北伐军的攻击。

龙云在这一时期忙着反对唐继尧,坐上云南的头把交椅,接着就跟国民政府合作了。

综上所述,北伐军并不是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赵恒惕、张宗昌、杨森等军阀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其他军阀只是暂时合作,所以没有遭到打击罢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