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文字狱概述

文字狱的实质就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对知识分子进行的迫害,为知识分子编造莫须有的罪名。清朝的文字狱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的产物, 清朝大兴文字狱就是为了束缚民众的思想,从而树立满族统治的权威。在顺治和康熙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些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事件,但大多是汉人之间的相互陷害,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文字狱产生的频率远高于之前,嘉庆、道光之后,仅出现了《苏报案》一起,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纵观清朝历史,虽然各时期都出现过或大或小的文字狱,但是目的都未发生过改变,即统治者试图通过文字狱镇压汉族士大夫的反清思想,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从一定意义上说,清朝的文字狱是具有必然性的,满族人统治国家必然会造成满族与汉族矛盾尖锐, 长期以来受华夷之别思想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对汉人的作品吹毛求疵,这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段之间的斗争,而在此过程中,无不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性。

二、文字狱产生原因

(一)政治原因。雍正继位之后将注意力放在了内政的处理上,强化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加之雍正帝的继位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争论, 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断升温, 所以无论是觊觎雍正权势的人还是兢兢业业为其效力的人,一旦对皇权产生了威胁,就会被加上各种罪名,这也导致了文字狱的纵深发展。 特别是在吕留良的事件发生之后,统治集团对人们的思想倍加关注,尤其是知识分子诗作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官吏知道只要检查出了忌讳文字就可以邀功,于是频繁检举、诬陷忠良,雍正中后期的文字狱多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已经达到了顶峰,究其缘由,主要是乾隆皇帝实施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 轰动一时的孙嘉淦奏稿案让乾隆意识到加强思想控制的重要性,一度掀起了文字狱的高潮。

(二)帝王个性。清朝皇帝在文字狱的处理上都显得十分刻薄无情,雍正皇帝将打击的范围扩大到了下层的知识分子和平民,因发表政治见解而获罪,更令人侧目的是,这时期的文字狱出现了精神病人被指犯有大逆之罪的情况,其实这些人可能只是随手乱画了几个字,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严重时亲属还要遭受连坐,惩罚手段极为残酷。帝王的自卑心也是导致文字狱泛滥的一大原因, 尽管帝王处于万人之上, 但归根究底, 他也有着平常人的情感和心理。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他们是被排除在外的,让其统治中国违背了汉文化的观念。所以当清朝统治者逐渐被汉化的过程中,不免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但又无法摆脱的自卑心理,为此,雍正帝还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来驳斥吕留良的夷狄观。

三、文字狱的巨大影响

积极影响。首先是维护了封建皇权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在汉朝成为了主流思想,在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下,大部分民众都将儒学思想看作是正统思想。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程朱理学等对稳固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奉行儒家思想,有利于强化前朝遗民的认同感,也有助于清朝的统治;其次有利于巩固政治权力,清朝之所以要对汉族士人实施文字狱,主要源于汉族士人的不顺从,文字狱不仅可以帮助统治者树立权威, 还可以警示朝野中的其他汉族士人不要暗结党羽;最后,文字狱客观上推动了小学的发展,文字狱盛行,学术界相关人士也十分恐慌,部分学者改变研究方向,促进了小学之风的发展,比如方志学、考据学等,文人们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从出世到避世,这也使得清朝的小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消极作用。尽管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 文字狱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文字狱在极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推迟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脚步。 第一,文字狱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使得读书人的性格被严重扭曲,过去推崇的经世致用现今变为畏手畏言,实用主义变为了空想主义, 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狱严重削弱了知识分子的权利,国家的发展也必然面临走下坡路的状况;第二,文字狱屠杀了大量的无辜人才,从庄廷珑的《明史》案和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我们就可以看出牵连之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人心惶惶,文人的著作和藏书大幅度缩减,清朝文化专制的加强,使得很多汉族有志之士不敢用其才, 人们很可能为了一己私欲告发无辜的人,社会道德被严重破坏;第三,文字狱的产生破坏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国书刊史上的浩劫,除了大规模的屠杀以外,还焚烧了不少书籍,士人对此也敢怒不敢言,学术界的研究步伐十分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脚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清朝的文字狱是在比较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统治者为了集中权力、维护统一采取的极端思想控制,而汉族的士大夫对于清朝的统治秉持不顺从的态度,特别是康熙年间发生的《明史案》和《南山集》等文字狱案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残忍和刻薄。但是在今天,对于文字狱所产生的影响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 积极的方面是巩固了集权统治,防止了民族分裂,促进了小学的发展,消极的影响是抑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同时流失了大部分有用之才,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破坏,不可否认的是,清朝的文字狱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咱们先不谈少数民族王朝与汉人王朝哪个对,哪个错,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搞文字狱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对,说白了就是我认为乾隆文字狱的目的是对的,但是做法却是错的,因为这是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必定要走的一步,只不过乾隆的做法太有针对性了,而且规模太大,搞得上至百官,下至百姓都是风声鹤唳的。下面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文字狱统计数量

乾隆搞文字狱的目的做的对

乾隆搞文字狱的目的非常的简单,就是为了消除异己,以及消灭对自己不利的思想,从而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咱们先抛弃一些恩恩怨怨来讲,如果你作为一个统治者面对刚建立的新国家你会如何去做,毫无疑问的是肯定的打击对自己不利的声音,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说乾隆搞文字狱的目的其实和历史上的汉人王朝没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人是汉人王朝一个是少数民族王朝,但殊途同归,不管怎么做他们都是为了巩固皇权,其实乾隆搞文字狱还有几个原因。
乾隆

  • 消除明朝对其统治的影响

清朝在建立之前其实一直都是在明朝的统治之下的,而且还分为了好几个的女真部落,直到后来出现了努尔哈赤,他统一了女真部落并且还建立了后金,再到后来清兵入关,建立了清朝,在努尔哈赤之前,他的祖父等人还对明朝忠心耿耿的,为明朝立过功,但没有想到他们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还有一点,同为小弟,其实明朝对于女真部落并不好,明朝利用朝鲜来制约女真,可以说是对他们防范的很严,据《朝鲜王朝世宗实录》中的记载,明成祖曾对朝鲜说:“野人侵虐,追捕尽杀”,意思说把女真当成野人就可以了,可以随便杀,所以在明朝统治的这段时期里,女真过的非常的屈辱。

女真和明朝

所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他们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如果你有一段非常不堪的往事,你会如何去做,肯定是想办法消除这段往事了,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乾隆这么做是对的,有利于统治。

  • 消灭反清复明思想,巩固统治

其实这个就是乾隆文字狱的最终目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搞文字狱,但最后都要回归到巩固统治的上面来,清朝在刚建立之初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一类思想,还有许多民间的组织,白莲教之类的,这些人都是为了恢复汉人王朝,这样就对清朝统治者巩固统治极为不利。

白莲教之乱

所以为了强化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反清思想就势必要用暴力加以打击,乾隆这样做的目的还其他朝代做的目的都一样,区别只有手段不同而已。

乾隆搞文字狱的做法是错误的

乾隆搞文字狱之所以被所有人大力的批评,说到底还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统治所采取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看看文字狱对人的迫害就知道了。清朝其他皇帝先不说,就拿乾隆来说,在他的在位期间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

很多都是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这就跟那些御史大夫一样,听到一点风声不论对错就赶紧上报朝廷,只不过那时候的皇帝是个裁判,而御史是监督者,到了乾隆时期,裁判和监督者完全就成了他一个人了,他说你对你就对,他说你错,你立马就死。


有名的文字狱案件

有关乾隆文字狱有哪些,案件太多,咱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不过他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的大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因文字狱而变形扭曲,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毁灭的打击,乾隆巩固统治可以,但是采取的手段错了

历史上其他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手段

其实文字狱在历史上早就有了,只不过到了清朝的时候被“发扬光大”了,西汉时期的杨恽被汉宣帝腰斩,宋朝著名的“乌台诗案”等等,历史上其他的朝代也采取了各种手段巩固统治,但都远没有清朝的那么恐怖,下面我简单的说几个历朝历代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手段。
苏轼被乌台诗案影响的一生

  • 西周

西周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分封制,把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让他们听从周天子的调遣,保护周王朝。

  • 秦朝

秦朝我想就不用我多说了,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后面的朝代的统治、政治等方面提供了蓝本。

  • 汉朝

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组成内外朝,之后更是颁布“推恩令”削弱同姓王的实力,在文化上更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隋唐

这个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把庞大的相权一份为三,并且确立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削弱了世家大族对其的统治威胁。

从上面来看,历朝历代都有采取相关手段维护其统治,但是相比于清朝来说都算是相当温和的,而且也没有对民族文化以及文明造成那么大的破坏。

我在这里重申一下,我不是为文字狱洗白,我是说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一些手段是可以的,但是乾隆采取的文字狱的手段已经超过底线了,历史上的那些汉人王朝都没有如此做过,细数历史上中华民族以及民族文化遭受到的劫难,你就会发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3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俾斯麦曾讲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康雍乾文字狱,都是从文化层面消除异议,消除反对声音,我觉得是有必要的,统一意识形态很重要。

立场不同,不论对错。我们今天看他是错的,但是身处其时却不得不这么做!

4

站在清朝皇帝的视觉看,搞文字獄非常必要无比正确!皇帝把自已和家族的权力看的无比重要!不容许社会有两种或多种声音!只能一个声音!那就是我大清朝千秋万代永祚帝业!!在百姓眼中大清朝就是大搞文字狱!

5

在中国的历史上,帝王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位处九五之尊,具有无上的尊严。但是由于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其中不少帝王对待臣民的态度也还称得上开明,这从盛唐时期的一些君主对待文人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这个时期文学诗歌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像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对唐玄宗为了爱妃杨玉环,而不理朝政的批评。作为玄宗后代曾孙辈的穆宗,敬宗和文宗皇帝们,都没有对香山居士问罪,而使这首好诗得以流传下来,也可以算得是非常宽容了。

可是继宋,元,明代之后,对文人的管束,愈来愈严,到了清代几乎达到了高峰。笔者虽有满族血统,但我敢断言,入关之后从世祖顺治皇帝开始,在利用汉族文人的同时,就处处注意汉族官员和文人的动向,怕他们存有异心,煽动民族情绪,危及政权稳定。到了康煕皇帝,他在朝内朝外的官员中,已经暗中布下了很宽的情报网,搜集民情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地方官员和具有社会影响头面人物对朝政的非议。我读过一本康熙时代一位江南巡撫的奏摺和康熙给他的密诏及御批。这位巡撫大人的呈文,均直送御前,细至斗米银价,微至官员及地方文人吐谈,逐月上报,从不间断,自称犬马,战战兢兢。

到了乾隆,文字狱更是严酷。《清史》中有关文字嶽有专集记实,除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著名案例外,曾有书生在文章中,写有“奈何浊清不分?”之句,此文被呈送御前定罪。乾隆勃然大怒,批称:“竟敢将一浊字置于我大清之上!罪不容诛,杖斃!”一字错位,这书生受如此酷刑,能不令人心寒?!从此之后,我对乾隆痛恶之极。

6

这个怎么说呢?

我们先试想一下,如果清朝统治者对社会上缅怀前朝和摸黑清朝统治者的事情视而不见,那会怎样?会让汉感到伤感,会唤起对满人的仇视心理,别忘了,满人只有几十万人,可以说处于汉人的汪洋大海中,一旦放任这种情趣在民间泛滥,只会激化民族矛盾,如果再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那很容易造成天下大乱。

清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很多汉人能够参加国家政权,并没有奴役汉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缅怀先朝的情形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学术研究,另一种确实是为了发泄对清王朝的不满。

由于知道自身的不足清朝统治者很好怕汉人统一起来,而汉人统一的基础是情感统一,所以清朝大搞文字狱,就是为了震慑汉人。但是清朝统治者采用了一种非常极端的屠杀政策这是不可取的。

7

清朝康、雍、乾三朝都有文字狱,雍正朝最厉害。”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汉族读书人写了这样的诗也被杀头。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许多汉族著作被查禁,没收,焚烧。清朝文字狱的目的是镇压、打击汉民族的正义反抗,反抗清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清军入关后,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杀害了几百万汉人,后来又在云南贵州借改土归流杀害了几十万苗族等少数民族。

8

乾隆十六年,云贵总督硕色向乾隆秘报,他在贵州民间偶然发现了一份被老百姓传抄的“奏稿”,内容非常不堪,简直是对皇帝的亵渎。

乾隆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翻看内容,发现里面写的是他的“五不解”和“十大过”。比如说他南巡花费大量民脂民膏,生活荒淫无度,到处寻找美色,因为金川战役滥杀官员等等,最后还列举了对清朝统治的合法性的种种质疑。

乾隆忽然觉得一阵眩晕。他自从即位以来,从来听到的都是台下大臣的一片阿谀奉承,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即使是对他不满,也是用包装过的话小心翼翼的提出来。像这种如此粗俗直接赤果果的辱骂,从来没有过。

震怒之后,他马上派人去查,结果更是惊得他连睡觉都无法安稳了。原本乾隆以为这只不过是极个别行为,但调查发现这份奏稿却在全国范围流传,传阅此稿的人从平民百姓到地方官员,从秀才到做生意的,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知道稿中的内容。

如果乾隆活在当下,就会有媒体专家给他科普,这就是经典的大众传播学。就像某企业关押员工251天一样,不管该企业之前工作如何勤奋,业绩如何出色,一旦出了丑闻,喜闻乐见的大众会将这样的劲爆内容一夜之间传开。

乾隆感到无比的冤枉委屈和愤怒,两年时间他把工作的重心都放在调查这份奏稿上,他发了无数圣旨,命各地无数官员找出幕后真凶。两年时间,全国一片草木皆兵,上千人被抓,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头绪越来越乱,却没有任何结果。

就在调查此案的同时,两江总督密报说湖北发生了聚众谋反,有个叫马朝柱的人,自称是吴三桂的子孙,能撒豆成兵,让大家跟着自己造反。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安徽、太湖、开封、南阳等地组织起信徒,并成立各地分部,设立将军职位,共同约定起义。当地方官兵清缴时查抄出武器三百多件,火药上百斤,单是组织的骨干成员就抓了二百多人。

这件事让乾隆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可能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就出来了。他突然发现眼前并不是一片四海升平,在这么广阔的疆土内其实四处暗流汹涌。

乾隆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在他的努力工作下,乾隆十二年到十七年,大清GDP扶摇直上,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他认为只要解决了民生问题,就不会有人造反。但是这两件事发生时大部分人都是安居乐业的,他开始觉得儒家思想都是狗屁,对老百姓好是没有用的,管他们就得像畜生一样用鞭子不断的猛抽。于是,在乾隆执政的后半段,文字狱开始大行其道。

乾隆十八年,有个叫丁文彬的人跑到山东孔府,自称是孔家的亲戚,还说上帝托梦给他,把孔家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他过来娶亲。孔府报官后对此人审讯,发现此人是精神病人,从小父母双亡,经常觉得上帝在他耳边说他天命非凡,注定要管理天下。

山东巡府认为这是一个极度贫贱之人,认识几个字就觉得自己身怀奇才,妄想他人家中美色,已经着魔成疯。最重要的是,他把《春秋》和《洪范》私自改写了一番,这种极其破坏三纲五常的行为建议处死。

此事上报给乾隆,乾隆一算,如果按正常程序,经三法司会审,再和山东官员来来往往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丁文彬在监狱已经体力不支,坚持不了几天。如果直接死在监狱就太便宜他了。乾隆降旨让当地官员自行行刑,不必走司法程序。

当地知府收到消息马上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不敢怠慢,马上将丁文彬押到至法场,在万人围观中执行凌迟之刑,用刀将其身上的肉一片片的割下来,可怜这个疯子在行刑时嘴里还在念念叨叨感谢上帝的恩惠。

乾隆四十二年,有个叫王泷南的地痞拿了一本叫《字贯》的书告状同乡的举人王锡侯。县令翻了一下这本书,说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字典,反动在哪?

王泷南说,这本字典说先皇的《康熙字典》检索有问题,他做了改进,著此字典,那不就是直接说先祖皇帝的水平还不如他吗?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县令心想这不是小题大作吗?但是事关文字之案,皇帝对这类问题看得很重,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就嘉奖了地痞,控制住王锡侯,将案件上报给了江西巡抚海成。海成也觉得这不过是个小案,但是仍然小心翼翼的汇报给皇帝,建议革去其举人头衔。

乾隆读到此汇报后暴跳如雷,先是大骂海成说他有眼无珠,明明是大逆之书,他竟然说无大逆之词,明显是工作懈怠,没有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让海成戴罪立功将王锡侯押回京城,案件性质定性为特大逆案。

让乾隆生气的是王锡侯在字典中有一行注解,为了让人明白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所以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人的名字写了出来,并提醒如果遇到这几个字,要么改写同音的别的字,要么把这几个字少写几画。

中国古代对于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既不能叫出来,也不能写出来。字典中出于提醒出现皇帝的名字倒不算什么,但是乾隆很生气,这件事就被抓了典型。

举人王锡侯完成《字贯》时已经六十五岁了,之前他九次参加会试都没考中,生活没有着落,所以想写此书卖钱讨个生活,但是没想到一本工具书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王锡侯被打入大牢后不久,刑部按条律执行凌迟,乾隆假惺惺的开恩将其轻判为斩立决,其儿子、孙子等七人从宽处理秋后问斩,其妻小赏给大臣为奴。抄家时王家所有的锅碗瓢盆连同喂养的几只鸡一起一共才六十多两银子,还不够知府大人宴请的一桌酒席钱。

王锡侯全家行刑时现场非常的悲凉,全家止不住的大声痛哭,刑场所见之人受其感染也都默不着声的跟着掉泪,有的人甚至哭的无法站立,倒地在上,哭声越来越多,但是无人敢出声喊冤。

巡府海成也因为上报的奏折措辞不当被停职接受检查,以未认真贯彻皇帝的命令为由交至刑部斩立决,就连与此案并无太大关联的两江总督高晋也躺枪官降一级。

乾隆四十五年,广西布政使朱椿坐轿子准备去桂林,刚一出门就遇到一个年近六十的老头颤颤巍巍的跪在路边,手里举着一本册子。

朱椿让人接过册子一看,这是一本献言册,里面的小楷写的非常漂亮,内容有五条建议:

一 请朝廷减免征粮,减轻底层人民的负担。

二 建议各地添加义仓,救济贫民。

三 革除盐商盗案连坐。

四 禁止种烟,提高人民健康。

五 裁减寺庙僧侣,减轻社会负担。

这本册子不光献计建言,而且有理有据,数据,分析详实,足以看出是认真做过调查后的真实情况而非纸上谈兵。在那个90%的百姓都不会认字的社会,这本册子的水平放在现在,相当于一个图书馆管理员草拟的赶超深圳的新智慧城市规划稿的水准。

朱大人并没有被这份高水平的献言册打动,只觉得这个老头扫了自己的雅兴,他让人抓起来捆住,扫兴的回去了。

朱椿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案件,第一,一个普通人胆敢对国家政策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第二,册中出现了“弘”字,没有避讳皇帝的名字。他第一时间将此事上报给广西巡府姚成烈,姚成烈对此高度重视,当天派出两队人马,一队人搜查吴英住宿的客栈,抓了老板和店小二,另一队把吴英家全家二十多人抓来大刑审讯。

审讯的结果就是,动机和吴英最初交待的一样,没有指使,没有同党,老头只是想在自己死前为国家献计建言。姚成烈这才将此案加急奏报给皇帝。乾隆做出决定,吴英凌迟处死,吴英的弟弟和两个侄子秋后问斩,为显皇恩,家中的女性、孩子宽大处理,发配为奴。

乾隆以制造冤案错案、小案大作,杀一儆百的方式制造出笼罩全国的恐怖气氛。他相信那句名言:人们会背叛一个爱他的人,却不会背叛一个拿着鞭子恨他的敌人。冤枉几个官员,杀几个百姓就能让整个官僚体系和社会变得顺从,是保证国家和社稷安全的远大战略所付出的必要的微不足道的成本。

在乾隆的标准下,“女真”不能出现,“满州”不能出现,“辽东”不能出现,“虏”、“戎”、“胡”、“夷狄”、 “犬戎”、 “蕃”、 “酋” 、“伪” 、“贼”等统统不能出现。

康熙、雍正两朝文字狱共有十三起,到了乾隆期间的文字狱就多达一百三十起,全国销毁的图书多达一百七十多种,十五万册,武英殿前的字纸炉不分昼夜的焚烧着那些禁书,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资料被毁于一旦。文字狱的成本,是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的最大一次的文化浩劫。

1757年,乾隆进行第二次南巡,他坐在轿子里欣赏着野外的春色,心情格外轻松,走着走着轿子停了下来,外面传出一阵嘈杂声。乾隆探出头一看,有两个衣裳衫不整,面容憔悴的人举着纸跪在路上,这显然是来上访的。

乾隆略微皱了一下眉头,让他们过来。两个人哆嗦着爬了过来,豫西口音再加上极度的紧张让乾隆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乾隆找来人帮忙翻译,费了半天力气才弄明白,这两个人叫张钦和艾鹤年,他们反映说河南遭受水灾,夏邑县地方官员串通隐瞒灾情,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这才壮着胆子来告御状。

这件事乾隆早就有所耳闻,他南巡刚进入山东时就有人举报,当时他就悄悄安排了一个随从去秘密调查此事,但水灾和官员不作为却不是他关心的重点。

一路上,乾隆也会深入群众,主动问寒问暖,如果群众反映贫穷困难,乾隆就会施舍一些,但是如果群众反映官员问题,乾隆就会非常不高兴。他认为愚民的智商是有限的,不懂政治,只看到局部,所以此类问题不值关注,何况一介布衣凭什么对地方官员评头论足,这是对大清统治的大不敬。

眼前这两个灾民说的话他相信是真的,但是让他不爽的是随便两个阿猫阿狗就能拦住他的御驾越级反映问题。顺民就不该对自己的父母官指指点点,如此不安份守已的人一定是大胆刁民。这背后至少暴露出三个问题:

一 他的行踪被透露了出去。

二 老百姓有冤只能层层上报,绝对不能越级上访。

三 这背后很有可能是有人操纵,把他们当枪使。

乾隆把这两个人交给河南巡抚,让他好好审一审,当然,如何审案,手段就自由发挥了。可是没走两天,又有同样口音的灾民跪在路上反映同样的问题,这就让乾隆脸色变得难看了。

如果是一次,可能是出于偶然,但是连续出现两次,这背后肯定有阴谋,按乾隆的政治推断,这很可能是当地的退休官员彭家屏借故利用此事想扳倒当地县令和巡府。

任由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发生,是乾隆绝对不能容忍的。乾隆在经济上对农民和穷人非常慷慨,但是在政治权利上,他不允许任何平民有一丝的政治权利。乾隆对于群众表达政治述求的处理方法就是,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乾隆六年时,户部下面铸银子的工厂的两千多名工人因为反对克扣工资而闹罢工,步军统领带兵镇压,乾隆因为没有杀几个人责怪责任人镇压不力,办事无方。

乾隆十三年,苏州米商哄抬粮价,一个叫顾尧年的绑住自己,跪着向官府请愿,被官府抓入狱。苏州地方百姓因此群情激奋的一起要求释放顾尧年,乾隆却让官员逮捕了几十人,把顾尧年用杖刑活活打死。

他处理第二次越级上访的方法是,下令把这个叫刘元德的止访的倒霉蛋给关起来严加审问,拷打一番后,刘元德说他来告御状的路费是县里的两个秀才给的,秀才说如果他能告倒县太爷就是造福全县。

被乾隆秘密派去调查的随从回来报告说,夏邑县遇到百年难遇的大水灾,当地物价奇高,到处都是饿死的百姓和卖儿卖女的现象,百姓对于县令和巡府极度不满,已经快爆发了。

看来,上访的灾民所言是实,但是如何处理成了乾隆的难题。如果因此处理地方官员,那么就等于开了一个人人都可以越级上访告黑状,百姓打倒地方官的途径,如果处理灾民,地方官员会更肆无忌惮,老百姓的惨状还会继续加深。

问题是,如果不越级上访,百姓们通常都无处投诉,原地方官员有问题,百姓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万不得一才上访举报,如果只向上级反映,被当地势力报复的可能性极大,就像孙子向爷爷告爸爸一样,结果只能是爷爷手一摆,让爸爸把孙子拎回去打一顿了事。

乾隆想了一下,然后开启了一波神操作。

他先发了道谕旨,说他自己在秘密巡查时发现灾情,但是当地官员不作为,所以全部革职,其它人要全力赈灾。然后秘密指示将上访的刘元德和支持他的两个秀才抓起来处理,并暗示要求被革职的地方官员戴罪立功。

那个被老百姓举报的县令叫孙默,他收到消息后知道自己的乌纱帽即将不保,不过如何处理这几个上访的刁民还是非常富有政治智慧的。他马上亲自带队去秀才家里搜查书籍和文章,果不其然的让他找到几页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檄文。

有了这样的证据接下来就好办了,他马上上报说这几个人大逆不道,并添油加醋一番上报巡府,巡府再添油加醋一番报给皇帝。

乾隆一看,说这些官员虽然犯了错,但好在能侦破如此反清大案,对大清还是忠心耿耿,所以暂时收回革职,对于上访的刁民,继续深挖,看看背后有没有境外敌对势力插手。

地方官员再一审,审出退休地方官员彭家屏也有“问题”,然后在抄这个退休官员的家时发现一些明末野史。于是,这个彭家屏有地位,有利益关联,有作案动机,有证据,成了此案的最大幕后黑手。

一切真相大白,最后这次上访的处理结果是,责令退休地方官员彭家屏自尽,其子秋后问斩,家中几千亩土地分给当地“贫民”。造反的秀才凌迟处死,其妻子和小妾发配当奴隶,其它人该处死的处死,该无期的无期。

至此,一项惊动全国的大案奇案就此圆满结案。结案后乾隆还不忘进行售后满意度调查,他又特意派出特使去夏邑县了解老百姓的满意度。

根据河南布政使汇报,当地老百姓纷纷下跪磕头,一致认为处理的无比光荣伟大正确,所有人欢呼声动天,称这是千古未有之鸿福,今后绝不再会有一人上访,人人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和谐之风,以此感激皇帝的大恩。

乾隆觉得很满意,大笔一挥,下令将夏邑县拖欠的农业税一律免除,原巡府调回京城,县令仍然作革职处理。

9

清朝皇帝搞文字狱对于其统治有一定的帮助,至少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当然是不对的。

清朝皇帝搞文字狱堵塞了言路,阻遏了毋庸置疑学问的竿头日进,这是故步自封专制主义逐渐腐朽、衰退在思考学识领域内的映现,清朝掌权者由此文字狱,加深集权掌权,造成了暗无天日的范畴。在文字狱的镇住下,部分地方戏曲也倍受到了见所未见的磨损和摧毁。

文字狱使普遍读书人学家心慌,于是洋洋人逃避现实,埋头于古纸堆中作考证性的学问,因故善变了赤县神州墨水史上的一个闻名遐迩学派,即乾嘉学派,这个学派对九州古书和史料疏理钻研有很大孝敬,其切磋艺术历朝历代相沿,对旭日东升的学术界生出过深远影响

10

说到“文字狱”大家便会联想到清王朝时期,但据史书上记载文字狱在宋朝便有记载,可以说清朝并不是搞特例的朝代,但虽不是清朝统治者所开创的却是这朝代玩的最狠的,而在清朝又属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那为什么乾隆会大搞“文字狱”呢?

一般来说搞“文字狱”的朝代都是太平盛世,毕竟战乱时期也没那心思去弄,乾隆时期也不例外。说起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加固当时清朝的统治地位罢了,要知道清王朝时期的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自然也便有了他们的担忧,他们怕汉人会造反,怕影响自己当时的统治地位,在乾隆看来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便是从思想上改变汉人,而书籍著作便是直接影响人思想的东西,所以便在书籍著作上面大搞文章,要从这一根本上面进行反动思想的除根行动,所以当时凡是在书籍文字上面涉及到一星半点的反清思想便要连同作者一起销毁,也是本着这宁可杀错也不放过的原则,所以当时的“文字狱”案件中有不少便是冤死的,其实从《四库全书》编撰过程中进行焚书这一事件便能看出。

因此从当时的背景来说,身为权利集团首脑的乾隆大兴“文字狱”也必然有着他的原因,但是从大局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等于要奴役一个民族的思想,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长此以往动乱也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没有后面的侵华战争清朝也必会亡于自己手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