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洋海军打不沉日舰主要是火力不够。

日本军舰火炮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军舰,这是硬伤


19世纪末的海军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往往一艘军舰三五年就落伍了。北洋海军的军舰基本上都是建成十年以上的,设计思想上还停留在装备少量重炮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阶段;而日本海军的主力军舰一大半都是三年内新服役的,设计思想是装备大量中口径速射炮。所以对比之下,北洋海军的火炮数量要少得多,发射速度也要慢的多,火力自然就远远不如日本海军了。

日本军舰炮多,速射炮多,打起来是“呯呯呯呯呯呯”,中国军舰炮少,速射炮少,打起来是“呯……呯……呯”


例如120毫米口径以上的速射炮,参加大东沟海战的日本海军军舰装备了173门,北洋海军只有3门而已,不过是日本海军的一个零头。战前李鸿章、丁汝昌多次要求购置速射炮,开始要求购买60门,户部说没钱,于是缩减到12门,户部还是不给钱。没办法,李鸿章只有克扣了一部分淮军的军费订购了一批速射炮,但为时已晚。仅从欧洲运到中国就要花半年的时间,加上生产时间,当速射炮到货的时候,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了。

其实,就是这些速射炮到货,也只是聊胜于无,因为军舰的设计思想决定了无法装备太多的火炮,只是把一部分旧炮更换为速射炮而已,在数量上依然远远不如日本海军。



铁甲军舰比木壳军舰更难以击沉,所以当时撞击是一种正儿八经的海战攻击手段,舰首都有尖锐的撞角

当时军舰已经进入钢铁时代,机舱和弹药舱这些要害部位更有装甲保护;而炮弹大多数却还装填着对付木壳军舰的黑火药,威力有限,因此要击沉一艘军舰并不容易。理论上需要有足够多的炮弹命中,让军舰大量进水而沉没,或者引起难以扑灭的大火、爆炸而沉没。所以在炮弹威力不行的情况下,撞击被视为一种更有效的战术,前提是敌舰会让你近身。

近代海战,还真就是大炮打蚊子,目标太小了


而在甲午战争的年代,要在几千米的距离击中只是一个小点的军舰就更不容易了。当时没有雷达,没有测距仪,更没有弹道计算机,全靠炮术军官拿着沿用了几百年的六分仪测量距离,估算目标航速,得出一个误差很大的发射角度。而射速慢的火炮,因为两次发射之间间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每次开炮前都需要重新测距,速射炮则可以用一个测距数据进行连续射击,加上射速本来就高的多,所以速射炮的命中数量会远远高于射速慢的旧式火炮。

所以在大东沟海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军舰中弹数量要远远高于日本军舰,日舰中弹最多的不过30余发,而中国军舰往往中弹数百乃至上千发。所以中国军舰沉了好几艘,而日本军舰一艘也没沉。

日本炮弹由于大大增强了威力,放弃了撞击战法

此外,日本海军采用了新式装药的炮弹,威力远远超过黑火药炮弹,这就是苦味酸。当时因为苦味酸碰到金属后会产生化学反应,敏感易爆,所以大多数国家不敢使用。日本人为了提高炮弹威力,冒险用小布袋装的苦味酸,放在黑火药里,这样就尽量减小了与金属弹壳接触的可能性。此后法国、英国也相继采用了改进后的苦味酸炮弹。

克虏伯炮弹

而北洋海军不但依然用黑火药炮弹,而且其使用的多为德国克虏伯炮弹,克虏伯炼钢技术发达,但是炮弹引信技术不过关,很难引爆,又进一步降低了日本军舰沉没的可能性。在大东沟海战中受伤最严重的“松岛”号,其实命中的那一发克虏伯炮弹就没有爆炸,但是命中的位置是速射炮位,周围堆积大量苦味酸炮弹,在剧烈撞击后被引爆,造成大爆炸,这实在是运气好。而大多数日本军舰在被克虏伯炮弹命中后,要么不爆炸,要么只产生一些破片,威力不佳。

综上,火炮数量、射速和炮弹威力导致日本军舰一舰未沉。

最佳贡献者
2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战沉了“致远”等四艘军舰,而日本海军则一舰未沉。北洋水师没有击沉一艘敌舰主要是因为火力不够,其次是炮弹威力不足,第三运气不大好。

北洋水师的火力密度太低

在刚进入铁甲蒸气时代时,因为火炮技术不成熟,难以击穿铁甲因此早期的军舰在设计时往往都配有重炮。北洋水师的军舰在订购时,也是以这一思路为核心,加上当时世界上各海军还大多流行横阵,强调舰首对敌。所以北洋水师大部分军舰都是舰首装有重炮,而副炮数量较少。

像“定远”级铁甲舰除了4门305毫米主炮外,只有两门150毫米副炮。“致远”级不到3000吨就装备了3门210毫米重炮,同样只有两门152毫米副炮。而“济远”除了2门210毫米前主炮外,只有1门150毫米尾炮。因此北洋水师主力舰的火炮数量很少。

“济远”的线图,可以看到其上面火炮极少

而且北洋水师的火炮大多是架退炮,射击速度很慢。像北洋水师装备的305毫米火炮、210毫米火炮通常2、3分钟才能发射一发,而150毫米火炮也要1分钟才能发射1发。火炮数量少,射速慢,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火力密度不够。

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曾经打算购买一批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以加强北洋水师的火力。不过因为经费问题,此事一拖再拖。最后等李鸿章终于筹足经费购买火炮时,甲午战争已经爆发,这批火炮到战后才到货,北洋水师未能装备上。

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只有“广乙”、“广丙”换装了江南制造局生产的120毫米速射炮,数量只有5门,火力严重不足。

江南制造局的火炮生产车间

更糟糕的是北洋水师的炮弹威力还不足

北洋水师火炮所配备的炮弹主要有两种:穿甲弹和榴弹。

穿甲弹的特点是弹头尖锐,弹壁厚实,因此可以穿透较厚的装甲。缺点是当时穿甲弹大多没有引信,是靠弹体内装填的黑火药利用惯性自燃引爆。这种引爆方式非常不可靠,爆炸率很低。实际上黄海海战中参战的日本军舰大多是没有厚重装甲的巡洋舰,被穿甲弹击中大部分都是穿透而过,造成的破坏有限。

榴弹的特点是弹壁较薄,弹体内装有较多的炸药,炮弹前面装有引信。因此在炮弹接触目标的一瞬间就或爆炸,利用爆炸产生的弹片和气浪杀伤目标,对皮薄的日本军舰破坏力要大于穿甲弹。不过榴弹的缺点是无法击穿装甲,很难对军舰的要害部位造成伤害。加上北洋水师所用的榴弹大多为旧式榴弹,炮弹小,装填的黑火药威力小,因此破坏力有限。

“定远”所用的305毫米新式榴弹,这种炮弹北洋水师装备数量极少,总共只有3枚

在实战中,北洋水师虽然也多次击中日舰,但是因为炮弹威力不足,并未给对方造成致命打击。

以日本的“西京丸”辅助巡洋舰为例,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共击中“西京丸”12发炮弹,其中包括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结果“西京丸”不过是轻伤而已。

“西京丸”只是一艘商船改装的巡洋舰而已,防护力很差,中了这么多大中口径炮弹却只是轻伤,北洋水师炮弹杀伤力之低可见一斑,自然难以击沉日舰。

日本的“西京丸”号辅助巡洋舰

北洋水师的运气也不大好

当然,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并非一点击沉日舰的机会都没有,实际上海战期间北洋水师还是出现了几次不错的战机。在海战初期,因为北洋水师成功地切断了日本海军的队列,日本海军位于队形尾部的“比叡”、“西京丸”、“赤城”3舰遭到了北洋水师主力的围攻,差点被击沉。

其中“比叡”在冒险从北洋水师横队中间穿越时,遭到了“定远”和“来远”的夹击。“定远”发射的1发305毫米榴弹击中了“比叡”左舷后部,在军官餐厅内爆炸。这发炮弹当场击毙17人,另有30多人受伤。此外巨大的爆炸还造成“比叡”后甲板塌陷。“比叡”遭到重创。

此时“比叡”要是再被命中一发,那么处境将非常困难。不过随后“镇远”发射的1发305毫米炮弹虽然也击中了“比叡”,却没有爆炸,因此“比叡”得以侥幸逃生。

日本海军“比叡”号铁甲舰

“西京丸”则是在遭到北洋水师痛击以后又遭遇了“福龙”号鱼雷艇。“福龙”向“西京丸”发起了3次攻击,但是3枚鱼雷都脱靶,“西京丸”最终得以脱身。

而“赤城”同样是被“来远”、“致远”、“经远”、“广甲”等舰多次击中,“赤城”舰长坂元八郎被击毙,代理舰长佐藤铁太郎受伤,一时也是岌岌可危。不过就在此时“赤城”发射的一发120毫米炮弹击中了“来远”尾部甲板,并引发堆积在那里的小口径炮弹殉爆,“来远”不得不撤出战斗,对“赤城”的围攻暂时停止。

黄海海战后的“赤城”号,其尾部桅杆被打坏尚未修复

应该说这几次战斗中,北洋水师还是有一定可能击沉对方的。但是显然运气不是很好,最后没有能转化成战果。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数据表明,其实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火炮命中率,同日本联合舰队相当。

甚至北洋水师命中率还略占上风。

但是,为什么日军军舰一艘没沉,我军被连续击沉5艘军舰呢?


看看这张图,一目了然:

联合舰队被命中100mm以上中、大口径炮弹为:

吉野8发,秋津洲4发,浪速9发,高千穗5发,松岛13发,严岛8发,桥立11发,千代田3发,扶桑8发,比睿23发,赤诚30发,西京丸12发,12艘舰共134发。

而北洋水师中弹就海了去啦!

定远号159发,镇远号200发,来远号225发,致远号沉没不明,济远号15发,经远号沉没不明,靖远号110发,超勇号和扬威号沉没不明。这里面有4艘军舰因被击沉,无法统计,但剩下的5艘舰,中弹高达709发,是联合舰队总中弹数量的6倍左右。


如果在加上被击沉的4艘舰,北洋水师中弹肯定超过1000发,大约是联合舰队中弹的8倍。

这里面除了定远号和镇远号是铁甲舰,还算经得住胖揍。

其余所有军舰,包括号称装甲巡洋舰的来远号、经远号,均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至于其他的军舰比如致远号只是穹甲舰,往往经受不起这种炮击。

所以,此战北洋水师惨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北洋水师没有击沉一艘敌舰呢?

很简单,炮火不致命呗。

大家注意,日军的的主力舰中弹都不算多,唯一重伤的松岛号不过中弹13发,其他都只是中弹几发而已。

虽然是穹甲舰,还是有一定防御能力的。区区这点炮弹除非正好击中要害,不然还是难以致命的。


至于很垃圾的弱舰赤城号中弹30发,舰长被打死,但还没有沉没,主要还是运气不叫号。比睿、西京丸也是一样!

其实,这些弱舰是不是被击沉,无关大局。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北洋水师中弹差不多就有1000发,而他们发射了多少炮弹。


而北洋水师各舰消耗弹药为:定远号305mm克虏伯炮120发,150mm克虏伯炮100发,镇远号305mm克虏伯炮97发,150mm克虏伯炮148发,靖远号210mm克虏伯炮103发,150mm克虏伯炮30发,来远号210mm克虏伯炮30发,150mm克虏伯炮28发,平远号260mm克虏伯炮10发,150mm克虏伯炮不详,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无从统计,广甲、广丙号消耗的弹药不详,济远消耗35发。

北洋水师消耗中、大口径炮弹大概为1000发或者多一点点。

看看,北洋水师一共发射1000多发炮弹,自己中弹1000发。

而那个年代,火炮命中率是很低的。

可见,联合舰队发射的炮弹总数,怕是北洋水师的10倍。

给人按在地上胖揍,不输就有鬼。

4

北洋水师击不沉对方军舰的根本原因是火力太弱。

当时海战对抗取胜有两种方式,一是追求大口径火炮击中对方锅炉房、弹药库等要害部位,使之丧失战斗力。另一种则是采用中小口径火炮以急射火力大量杀伤对方人员和火炮器具,实施失去战斗力。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分别采取了前者和后者方式。整个海战是速射火力战胜慢速重炮火力的经典一战。

北洋水师参战12艘军舰,总吨位31366吨,火炮总数173门 ;日方参战12艘,总吨位40849吨,火炮总数268门-速射炮97门!

整个黄海海战持续4小时40分钟。作战伊始,日本联合舰队本队(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比睿、扶桑、西京丸和赤诚)和第一游击纵队(吉野、秋津州、浪速和高千穗)除“比睿”舰外,竟然从中方阵前快速通过而无一艘被击沉,而此刻是北洋舰队在这次海战中可集中发挥最佳火力的唯一一次机会,说明中方战舰火力的确很弱,准确度和强度都不尽如人意。

日舰“比睿”和中方“超勇''''扬威”舰一样舰身铁胁木壳,外装装甲为木质外包钢板,在遭到中方主力“定远”等舰只围攻时,虽被重创逃离战场,但没有被击沉。而中方“超勇”

舰却在日舰围攻下仅 35 分钟即被击沉,“扬威”舰被打残。

继而中方各舰围攻日商船改建的“西京丸”、排水量仅622 吨的“赤城”舰,也只是给予了重创,迫其退出战场,而未将之打沉。这也反映了中方火力的弱势。

中方“致远”舰勇猛前突,遭数艘日舰集火射击受重创,与“吉野”舰同归于尽的冲撞举动固然气壮山河,精神永存。但从战术角度看,受伤的“致远”舰在T字一竖位置上缓慢接近日“吉野”舰时,处于T字一横位置的“吉野”舰正好发挥最大火力优势将“致远”舰打沉。

此外,日“第一游击纵队”4 舰与中方 6 舰对抗,居然能击沉“致远”和“经远”舰,驱跑“济远”“广甲”舰并重创“靖远”“来远”舰,说明中方火力处于绝对弱势。幸而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下令收兵,否则已受伤搁浅的“靖远”“来远”舰难逃被击沉之厄运) 。

特别要指出的是,日舰“吉野”号巡洋舰 100 毫米口径以上主战火炮每小时理论发射数据为 7200 发,是整个北洋舰队理论发射数据 4372 发的 1.6 倍,这也可以进一步理解邓世昌为何决心撞沉“吉野”舰。

综上所述,邓世昌准备采用撞击战术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5

北洋水师“致远号”快速巡洋舰。

北洋水师没有击沉一艘日本军舰的问题就是炮弹的问题,当时的海军舰炮的就俩弹种,一种是实心的穿甲弹,另外一种是爆破用的榴弹(开花弹)。后者由于制造难度大一些,在售价方面大大高于前者,而当时天津机械局和江南机械局这两个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主要工厂都不能制造榴弹,只能依赖进口,但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确实挪用了海军经费,所以北洋水师一直就非常缺乏榴弹,就连主力舰“定远”和“镇远”舰的主炮配备的榴弹也只有51发,而当时清朝与日本的矛盾极深,大战在即,李鸿章要求天津局仿制榴弹,但成品低劣不堪使用。

虽然颐和园建成之后把海军的经费补上了,但时间来不及了!所以,北洋水师在“大东沟”(现在辽宁东港市)与日本联合舰队交战时,弹药问题和火力打击密度决定了两支舰队的胜负。

这张《甲午风云》的剧照一直都是心中的痛!因为邓世昌问王至诚为何炮弹打不响,后来发现炮弹里面是沙子…结果引起了看过这部电影的群众们的激愤!其实,那个时代真正的穿甲弹的弹头就是厚钢制外壳,弹芯填充沙子,因为都是钢质的实心弹太重了,缩短了发射距离和炮口初速,为了打的远一些,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弹芯装填沙子用于配重,当时的穿甲弹一般都对敌舰的水线位置和锅炉舱位置开炮,命中之后海水就会涌入或者将锅炉打坏…。
“赤诚号”被一发穿甲弹击中,当时没有焊接技术战舰甲板都是铆接的,如果是榴弹,这一发打上之后会将“赤诚号”的舰舷甲板撕裂,这艘由商船改装的军舰肯定会沉没,可惜不是榴弹!

但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之前对北洋水师研究的很透彻,认为北洋水师装甲厚重,军舰的航速低,需要用快速巡洋舰多安装速射炮,在航速和火力打击密度上与定远和镇远二舰抗衡,所以日舰的装甲并不厚,战后发现日舰被穿甲弹命中之后甚至出现了从两舷穿过的现象。
而日本方面为打败北洋水师是处心积虑的,当时的没有TNT,榴弹装填的爆破炸药是硝化棉和少量的硝化甘油(现在子弹的发射药),爆破能力很低,但是为了提高爆破效果,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在法国“苦味酸”炸药的基础上研制的“下赖炸药”,它爆破效果比硝化棉高出数倍,但是该炸药非常的不稳定,很敏感并且极易吸水,在装填到炮弹当中多次发生自爆现象,还产生有毒浓烟…但日本也顾不上这么多了,很幸运的是“大东沟海战”下赖炸药居然没有出现自爆现象,否则就不战自沉了。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北洋水师不但缺乏榴弹还缺乏速射炮,
虽然在海战当中北洋水师的命中率为20%,日本联合舰队命中率是12%,但火力投射密度太低,日舰打十发我方才一发!

总之,北洋水师在海战中没有击穿一艘日本军舰的主要原因就是“器不如人”,而且没有充分利用鱼雷,也可能是两军混战怕伤到自家弟兄。

甲午战争是清朝打的无准备之仗,政治制度的腐败上层建筑相互的倾轧,也不可能齐心协力,战败是必然的。

6

李鸿章的子女、资产、产业主要都在日本。慈禧用李鸿章对付日本是极其愚蠢和荒唐的。甲午海战,没有李鸿章给日军情报,并将北洋水师压在港内,远道而来的日海军别说取胜,就是平手都是不可能的。是李鸿章为一己私利出卖了军队、出卖了清王朝、出卖了国家。历史事实,给李鸿章定位为卖国贼,是十分准确的!

7

北洋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北洋舰队的主要军舰为德国和英国订造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等主力舰25艘,辅助舰只50艘、运输船30艘,再加上其军舰、辅助船、枪支弹药,以及威海卫、天津、旅顺等基地的修建的费用,清政府在北洋舰队身上一共花费了白银2000万两左右,而北洋舰队也一举成为了当时亚洲实力最强大的舰队。

1894年9月17日,以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司令的日本联合舰队,正在寻找北洋舰队主力准备决战。

上午10时左右,日本联合舰队的先头部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团黑烟,因此日军断定这就是北洋舰队的军舰,于是日舰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好了全部歼灭北洋舰队的准备。而此时停泊在大东沟外锚泊地的"镇远"号铁甲舰,突然发现有多艘日本军舰正向他们的锚泊地驶来,于是立即向北洋提督丁汝昌报告,丁汝昌在慌忙之中命令北洋舰队紧急起锚,迎战日本联合舰队,就这样,中日两支舰队在一个有准备和一个无准备的情况下开战了。

12点50分,"定远"打响了黄海海战的第一炮,接着北洋舰队各舰纷纷开炮,12点53分,日舰旗舰"松岛"也向北洋水师开炮射击。

可以说,北洋舰队从一开战就处于了下风,更为糟糕的是,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在开战后不久,就被日舰的猛烈炮火打坏了信号旗,这使整个北洋舰队失去了统一指挥,只能各自为战。3点04分,日舰再次击中了"定远","定远"随即燃起了大火,这时,"镇远"和"致远"站了出来掩护旗舰自救,最终"定远"成功扑灭了大火,但是防护能力较差的"致远"号,却因此而遭到了日舰的集中攻击。

据"致远"幸存的水兵描述:当时日舰"吉野"正好出现在"致远"的正前方,"致远"管带邓世昌在得知炮弹用光之后,他见"吉野"极为嚣张,若能撞沉"吉野",便可使北洋舰队反败为胜。

故邓世昌道"倭舰专恃吉野,苟是沉船,则我军可以集事",然后他命令"致远"号开足马力向"吉野"冲去。日舰见"致远"冲了过来,立刻集中所有火力攻击"致远",日舰的炮弹像暴雨一样击中了"致远"号,导致"致远"船体破裂,船首沉入水中,尾部高高翘起,推进器在空中哀鸣不已的旋转,最终"致远"号包括管带邓世昌在内的246名官兵遇难,仅有7人生还。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北洋舰队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战舰被日舰击沉,其余参战各舰皆是伤痕累累,但他们在付出了如此的惨重代价之后,为何没能击沉一艘日本军舰?

首先是北洋舰队自从成立的之日起,就未能再进口一艘军舰甚至一枚开花炮弹,"……济远火炮尚未齐备,经远、来远尚缺尾部主炮,定、镇两巨舰,应添快炮六尊,威远前膛旧炮,不甚灵动……" ,这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给晚清政府关于北洋舰队现状的报告。

再有就是炮弹问题,北洋舰队所使用的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穿甲弹和开花弹。

因为技术和偷工减料的因素,这些炮弹"穿而不炸,炸而不大"已经见怪不怪,而且还有很多炮弹的尺寸不合格而无法使用,即使是这样的炮弹也是数量有限,不然"致远"管带邓世昌也不会要撞沉"吉野"。而日本则通过举国之力,购买了航速更高的战舰、射速更快的速射炮、威力更大的开花炮弹,至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舰队,位居亚洲第一。

当我们以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这场大海战时,不得不承认,北洋舰队最终的惨败是在情理之中。

虽然北洋舰队的官兵不怕死,但他们却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因为他们没能击沉一艘日本军舰,只留下了飘荡在黄海上空、"致远"管带邓世昌带领全舰官兵站在甲板上那悲壮的怒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撞沉吉野”。

8

邓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感动世人,北洋水师为何击不沉一艘日舰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皇帝在甲午海战之后,写给邓世昌的挽辞。虽然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表现非常英勇,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海军完败,对大清朝非常不利。海战中,北洋海军被日本海军击沉了好几艘军舰,但是日本的军舰却一艘也没有被击沉。最终以邓世昌为首领的北洋海军大部分将士殉国,清朝战败后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为什么在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连一艘日本军舰都无法击沉呢?这是因为北洋海军在1888年建成之后,没有再购买一艘新的军舰。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到甲午战争之前,世界海军军事装备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出现了新的速射炮,军舰行驶的速度也大大增加。而日本却恰恰抓住了这个机遇,日本自天皇以下,全民捐款购买新的军舰,也就是说日本购买的军舰全是速度比较快的、并且拥有速射炮的新型军舰。

因此这个时候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经完全提升了一个档次,并且已经压过了北洋海军。甲午海战之前,日本海军的总吨位是6万吨,作战舰艇共55艘,而北洋海军只有舰艇40艘,总吨位4万吨,从吨位上讲,北洋海军就已经处于不利的状态。况且北洋海军的军舰由于购置时间比较早,多为老旧军舰,航行速度慢,发炮速度也慢。而日本的军舰采用的是新式速射炮,军舰也比中国跑得快。

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真正在海战的时候,别人比我们跑得快,我们想追别人追不上。这一点是很致命的,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步兵经常打不过骑兵,就是因为步兵数量上处于优势的时候追不上敌军,无法重创敌军,而处于劣势的时候又逃不掉,被敌人全歼。速射炮同样是这个道理,这相当于敌人打了我们好几炮,我们才能够回击一炮。在甲午海战中大清的军舰,被敌人打得如筛子一样,给敌人造成的回击却相当的少。敌人的军舰快,我们能够攻击到敌人的机会自然就少很多。再来一个比喻,就如打拳击比赛一样,谁出拳速度快,谁就能够占上风,当一方出拳速度是另一方好几倍的时候,胜负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如此下来在整个海战中,北洋海军完全处于劣势状态,一些吨位小的军舰,纷纷被日本海军所击沉。据统计,在甲午海战的时候,由于速射炮的缘故,日军舰队发射的炮弹是中国军舰发射炮弹的10倍左右,这就相当于拳击比赛中一方出拳的速度是另一方的10倍,焉有不输之理。海战中中国的军舰也等于是挨了10炮才能够回击一炮,挨了这么多炮,一些扛不住的小军舰自然就被击沉了。由此可见,中国军舰是由于出炮太少,所以无法对日本军舰造成致命的伤害,自然就无法击沉日本的军舰。如果中国军舰挨100炮的同时也能够还击100炮,那么肯定也能够击沉一定数量的日本军舰,为甲午海战赢得战机。

也是亏了当时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巨舰,挨了日本军舰无数炮弹的攻击也一直没有事。中国舰队虽然没有速射炮,但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却是唯一令日本舰队感到忌惮的,最后也是镇远舰一炮击中了日本的旗舰松岛号,导致松岛号出现了大爆炸。这一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战局,导致日本整个指挥体系出现了大的问题,最后使日本军舰退出了战场。

既然速射炮这么厉害,中国那么多人,怎么就没人注意到这个东西呢?当然不是,李鸿章本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曾经在奏折里上奏要购买大批的速射炮来装备北洋海军的军舰。但是满清朝廷非常腐朽,那些人对现代化的海军军备没有清醒的认识。像速射炮这种新名词,他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而海军在建成和维护中耗费了大量的银两,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再多花钱给海军。此外满清朝廷不愿意汉人掌握太多的兵权,所以对北洋海军有所限制。

另外,管理户部的帝师翁同龢同李鸿章有过节,在这件事上一直不肯批下银子。而李鸿章由于本身处于受猜忌的地位,再加上李鸿章又不是清官,在海军建立和维护的过程中,自己也捞了不少,很多御史和清流官员们,对此都颇有微词,所以最终李鸿章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

正是因为这么多原因集中在一起,导致北洋海军未能得到先进的装备,以落后的军舰同日本进行作战,最后竟然未能击沉一艘日本的军舰,实在是件遗憾和屈辱的事情。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9

大清海军曾经有过机会,大清海军向秋津洲号发射鱼雷,只是由于定深过大,鱼雷从底部一穿而过,把在该舰上的日本海军省官员桦山资纪吓得不轻。

10

感谢邀请!我记的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邓世昌说到“开足马力,撞沉吉野”的时候,我内心的悲愤不已!

当时的北洋舰队,总吨位和火炮口径不输小日本,但在航速上,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舰队因为经费问题疏于训练,大部分穿甲弹因贪官为某私利导致火药分量严重不足,在炮弹命中敌舰后,只能在舰身上穿个窟窿,却不爆炸,这怎么能击沉敌舰呢?

再加上舰队战术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本来应该为了发挥舰口径大的优势,应该以一字阵列队迎敌,不料却挂错信号期,致使舰队排成了人字形迎敌,只能用舰首主炮攻击敌舰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