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打不沉日舰主要是火力不够。
日本军舰火炮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军舰,这是硬伤
19世纪末的海军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往往一艘军舰三五年就落伍了。北洋海军的军舰基本上都是建成十年以上的,设计思想上还停留在装备少量重炮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阶段;而日本海军的主力军舰一大半都是三年内新服役的,设计思想是装备大量中口径速射炮。所以对比之下,北洋海军的火炮数量要少得多,发射速度也要慢的多,火力自然就远远不如日本海军了。
日本军舰炮多,速射炮多,打起来是“呯呯呯呯呯呯”,中国军舰炮少,速射炮少,打起来是“呯……呯……呯”
例如120毫米口径以上的速射炮,参加大东沟海战的日本海军军舰装备了173门,北洋海军只有3门而已,不过是日本海军的一个零头。战前李鸿章、丁汝昌多次要求购置速射炮,开始要求购买60门,户部说没钱,于是缩减到12门,户部还是不给钱。没办法,李鸿章只有克扣了一部分淮军的军费订购了一批速射炮,但为时已晚。仅从欧洲运到中国就要花半年的时间,加上生产时间,当速射炮到货的时候,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了。
其实,就是这些速射炮到货,也只是聊胜于无,因为军舰的设计思想决定了无法装备太多的火炮,只是把一部分旧炮更换为速射炮而已,在数量上依然远远不如日本海军。
铁甲军舰比木壳军舰更难以击沉,所以当时撞击是一种正儿八经的海战攻击手段,舰首都有尖锐的撞角当时军舰已经进入钢铁时代,机舱和弹药舱这些要害部位更有装甲保护;而炮弹大多数却还装填着对付木壳军舰的黑火药,威力有限,因此要击沉一艘军舰并不容易。理论上需要有足够多的炮弹命中,让军舰大量进水而沉没,或者引起难以扑灭的大火、爆炸而沉没。所以在炮弹威力不行的情况下,撞击被视为一种更有效的战术,前提是敌舰会让你近身。
近代海战,还真就是大炮打蚊子,目标太小了
而在甲午战争的年代,要在几千米的距离击中只是一个小点的军舰就更不容易了。当时没有雷达,没有测距仪,更没有弹道计算机,全靠炮术军官拿着沿用了几百年的六分仪测量距离,估算目标航速,得出一个误差很大的发射角度。而射速慢的火炮,因为两次发射之间间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每次开炮前都需要重新测距,速射炮则可以用一个测距数据进行连续射击,加上射速本来就高的多,所以速射炮的命中数量会远远高于射速慢的旧式火炮。
所以在大东沟海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军舰中弹数量要远远高于日本军舰,日舰中弹最多的不过30余发,而中国军舰往往中弹数百乃至上千发。所以中国军舰沉了好几艘,而日本军舰一艘也没沉。
日本炮弹由于大大增强了威力,放弃了撞击战法
此外,日本海军采用了新式装药的炮弹,威力远远超过黑火药炮弹,这就是苦味酸。当时因为苦味酸碰到金属后会产生化学反应,敏感易爆,所以大多数国家不敢使用。日本人为了提高炮弹威力,冒险用小布袋装的苦味酸,放在黑火药里,这样就尽量减小了与金属弹壳接触的可能性。此后法国、英国也相继采用了改进后的苦味酸炮弹。
克虏伯炮弹
而北洋海军不但依然用黑火药炮弹,而且其使用的多为德国克虏伯炮弹,克虏伯炼钢技术发达,但是炮弹引信技术不过关,很难引爆,又进一步降低了日本军舰沉没的可能性。在大东沟海战中受伤最严重的“松岛”号,其实命中的那一发克虏伯炮弹就没有爆炸,但是命中的位置是速射炮位,周围堆积大量苦味酸炮弹,在剧烈撞击后被引爆,造成大爆炸,这实在是运气好。而大多数日本军舰在被克虏伯炮弹命中后,要么不爆炸,要么只产生一些破片,威力不佳。
综上,火炮数量、射速和炮弹威力导致日本军舰一舰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