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刀,以唐刀最具代表性。
所谓“汉剑唐刀”,谈起中国刀剑文化,当属这两者最具代表性。
在历史的沿革中,剑被人们赋予了文化气息,因此地位在百兵之上。但若要说起历史,刀的出现比剑还要稍早一些,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就是商代的铜刀。
(图为商代蝉纹青铜刀,长67.9cm,本宽9.0cm,柄长11.4cm,历经三千余年,绿锈未起,锋锐依旧,是为商代第一刀,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铜时代,由于铜相对较软,没法承受大力劈砍,并且刀的制作需要材料更多,也难以加工刀锋,因此剑是主流。
到西汉末年,钢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在战争中,更注重追求兵器的“易发力”与“利劈砍”,刀逐渐取代了剑的战争地位。
到了唐朝,刀的发展达到巅峰。
唐刀工艺
唐刀,源于汉朝环首刀,在外观上进行了改进。去掉了汉刀的扁环,使得刀身加宽,同时延长了刀柄,使之能够双手持握。如此改进,不仅外观上更显霸气,也真正提高了实战性。
在工艺上,唐刀制作非常精良,采用的是百炼钢锻造工艺。将钢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上百次,使得杂质尽出,从而提炼出最精纯的钢。同时,加入独特的“包钢”技术,使得唐刀外硬内软,韧性极强。
唐刀的钢铁复合锻造技术、覆土烧刃热处理工艺,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唐刀与大马士革刀,也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两种刀。
工艺精良,成本也高。因此,像唐刀这样的精良兵器,在我国古代也只有唐朝才用得起,毕竟国力雄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唐末“安史之乱”之后,百业俱废,百炼钢锻造工艺逐渐失传,直至北宋,冶炼钢铁的技术才逐渐恢复发展。)
唐刀种类
唐刀,并非一种刀,而是唐代刀具的总称。
唐朝时期,只有刀,没有剑。在当时叫做“剑”的,其实也就是唐刀。
“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唐六典》
仪刀:
仪刀,象征着身份与地位,主要是仪仗队或禁卫军所配。
仪刀往往以金银制成,沿袭汉环首刀式样,刀身较长,刀挡有明显的菱形,刀鞘上雕刻金银龙凤等。
在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的壁画里,也有佩戴仪刀的侍卫形象。
障刀:
唐朝军队常用刀之一。
“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唐六典》
障刀,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种唐刀。
一种观点认为,障刀为短刀,类似于匕首,像是日本刀的肋差,轻便灵活,适用于近身肉搏。一种观点认为,障刀属于宽刃,类似于大砍刀。
在此,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横刀:
唐朝军队常用刀之一。
“横刀:兵士所配之刀。”——《唐六典》
在我国境内,尚未出土过横刀,目前仅存在于历史记载。根据《唐六典》记载,既然是兵士用刀(士兵、捕快、衙役等所用),那么长度应该与正常的刀剑差不多,与障刀搭配使用,横刀应更注重于进攻。
在日本博物馆正仓院中,收藏有一把金银钿莊唐大刀,是日本传世之宝,正是仿制唐朝的横刀。
陌刀:
唐朝军队真正在疆场所向披靡的实战刀,严禁民间私造、私藏,不可用为殉葬品。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唐六典》
与其他刀种相比,陌刀更为神秘,因为它的具体形象至今无法考证。但从“断马”两字,可见陌刀威力。
根据《太白阴经》记载,唐军一支由一万两千五百人组成的军队,装备有枪一万两千五百条、佩刀一万口、陌刀两千口。由此,可以看出陌刀的价值绝对不菲。
“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新唐书·张兴传》
唐以后,一斤为596.8克,“十五斤”放到如今,也有十八斤。十八斤的刀一劈下去,是什么概念?
根据《卫公兵法》记录,唐军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作战时,距离一百五十步射弩,距离六十步射箭,距离二十步执刀冲阵。
大唐陌刀队,被称为“如墙而进,所向披靡,敌骑遇者,人马俱碎。”由此不难想象,陌刀的血腥与巨大杀伤力。
唐刀不只是刀
讨论唐刀,我们不止是讨论它的实用性与工艺水平,我们还应该看到唐刀所积淀的丰富文化内涵。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孙子兵法》
之所以说唐刀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刀,是因为唐刀的背后,有一个繁荣强盛的大唐帝国,有一个“万国来朝”的中华礼仪之邦。
我们在唐刀上,也能找到契合国人的人生观与哲学观,不似日本刀的刚烈偏执,不似马来刃的辛辣诡异,唐刀的飘逸大度在形制与构造上表露无遗,刚则无坚不摧,韧则百折不挠。
说中国刀,当属唐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