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稳固后方开始西征,最远打到了湖南。湘军奋起反击,在湘潭与太平军交战,八天十胜。之后,则是太平军退出了湖南,与此同时,湘军的东征开始了。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在没有细看原始资料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如果太平军不是因为湘潭之败,早就席卷了湖南,并接通了太平军兴之地的两广。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看几张地图,了解一下湘军湘潭大捷的背景,也就是太平军的西征。

第一张,是太平军西征路线图。

我们单独截出湖南。


然后,我们找来整个湖南的地图,把太平军进军湖南的路线画在上面:

这种程度的进军湖南,距离席卷湖南差得远,充其量也就是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和湖南约了一次炮。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太平军进军湖南究竟有多少人。

截屏胡林翼咸丰八年四月写给李续宜的信,出处是《三河之役——致李续宾兄弟函札》p59。

这封信是胡林翼写给至交好友兼姻亲李续宜的,属于私下吐槽,非常可信。可见,太平军进入湖南的人数并不多,也就一千人左右。

那么,湘潭大捷中湘军出动的兵力有多少呢?

陆军第一梯队:副将塔齐布、守备周凤山:1300人。

陆军第二梯队:训导江忠淑1300人,都司李辅朝800人,守备张正扬500人,共2600人。

水军:候补知府褚汝航、候补知县夏銮、千总杨载福、生员彭玉麟水师5营,以湘军此时已经改营制为500人一营,为2500人。

此外,还有湘潭县知县刘建德带团勇在湘潭城外驻扎,人数不详。

以上数字出自骆秉章与曾国藩奏报。《靖港击贼互有胜负湘潭大捷克复县城折》

总计大于6400人。

很显然,仅仅千余人的太平军是无法抗拒的湘军的,何况在湘潭之战期间,太平军在湖南还控制着岳州、湘阴、靖港、临湘四个据点。所以,太平军自进入湖南之后,必须迅速招收新人,做大做强,才能抵抗清军。然而,迅速招收新人是一把双刃剑,力量增加的同时,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下降。可话又说回来,你一千多人进入广袤的敌占区,不这么干又能怎么干?

太平军在湖南迅速招兵的同时,新兵和老兵需要磨合,在湘潭大捷前夕,太平军恰恰就处在磨合的关键时期。

湘潭大捷,是几百太平军老兵带着几千新兵与同样兵力的敌人交战。太平军在湘潭之战中十战十败。初战失利后,新人和老人开始猜忌,最后,发展到大敌当前开始械斗。

很多人对太平军的战斗力有一种误区,那就是以天京之变为界,后期太平军的战斗力是不如前期的。

然而,后期太平军面对的敌人是前期所不能比的。在前期,国家承平已久,民不知兵。太平军兴时期进入湖南,曾经几百里地一个清军都没有碰到过。这些清军因为太久的和平丧失了战斗力,他们一听到敌人要来的消息就早早逃走了。

所以,清军要想和太平军交战,必须做到两件事:第一,学会如何与敌人交战;第二,有胆量与敌人交战。

曾国藩办团练之后,招收老实的农民开始训练是完成第一件事。之后,他开始在湖南剿匪,高举屠刀,不分青红皂白杀人,办出很多冤案。曾国藩“剃头”的外号就是从那时候叫起来的。曾国藩为何要这么干,一个重大原因就是立威,他要用这种手段告诉部下,和太平军交战也许会死,但不敢和太平军交战,在曾大人那里肯定会死。

湘潭大捷时,作战是湖南的主场。湘军的士兵经过曾国藩几个月的操练,也完全具备了军人该有的一切能力。万事俱备,就差一个敢于和太平军交战的胆子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清军都有“恐太症”。

所以,塔齐布闪亮登场。曾国藩曾经私下吐槽,说塔齐布全无算计。然而,塔齐布虽然无谋,却拥有前期清军所不具备的“胆”。他个子高大,脸色红的象燃烧的火,临阵时咬牙切齿,口流白沫,每次都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正是塔齐布嗑药般的身先士卒,给了初出茅庐的湘军胆量。

在清方的奏报里,湘潭大捷共打了八天,太湘交手十次,十次都是太平军失败。然而,太平军虽然接连不断的失败,内部也分崩离析,却并未溃败,而是祭起了曾国藩的鸡汤法宝“屡败屡战”,与敌人顽强的战斗着。

湘潭大捷,是军人和军人之间的对峙。

综上所述,湘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取得胜利真不足为奇。何况,湘潭大捷的同时,不远的靖港有一幕湘军统帅曾国藩跳水,太平军也算扳回了面子。

最佳贡献者
2

季我努学社,青年学者:程世利

湘潭之战,是太平军起义以来的第一次大败。李秀成将此战称为“天国十误”之一,可以说此战是对太平军的重创,也是湘军最为关键的一站。湘军为什么能够大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湘军”。湘军是晚清时期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湘军将领比较特殊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地区一带农民。曾国藩一手创办,将领关系较为复杂,比如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上下层层隶属,等级森严,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但曾国藩治军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看重思想建设,他以传统的儒家三纲五常、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管理,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战斗力和等级都很强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湘军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湘军战斗力精悍,管理较为严格。

还有,在湘潭战役中湘军战术得当,用人得体。而太平军急于求成,冒险推进,同时对湘军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初期战胜后较为轻敌和骄横。

咸丰四年湘军正式出征,初期大败于太平军,连大本营湘潭都落入了太平军之手。但后期曾国藩派出塔齐布为主将,猛攻湘潭。同时参战的,还有名将彭玉麟。塔齐布抓住太平军大胜而骄的弱点,采用示弱诱敌的战术,把湘潭城里的太平军引至城外,然后利用伏击,太平军完败,湘军夺回了湘潭城。在太平军通过湘江水路败走时,湘军水师又迎头痛击,最终,此役的太平军几乎全军覆没。

3

湘潭之战,是湘军崛起之战。

湖南危急

西征以来,太平军在安徽、江西、湖北所向披靡。

趁胜之势下,杨秀清下令:攻湖南!

当时,大清南方各省已经一片混乱,自顾不暇,没有人能来增援湖南!

而湖南境内,绿营这样的正规军,已经不断用实践证明:我不行。

保护湖南的千斤重担,落在了初生的湘军身上!

稚嫩的湘军

初生的湘军,还有些幼小、稚嫩。

首先,人不够!他们只有陆师15营(每营500勇,128长夫),水师10营(共战船240只,坐船230只)。

而太平军,大约有3万多人。后来,光是湘潭战场,就投入了近2万人!

其次,战斗经验匮乏。湘军的领导,主要是些书生;湘军的士兵,主要是些农民,都没什么战斗经验。

南昌之战时,湘军罗泽南曾去练了一把。结果···被太平军打粮部队虐了一把!

稚嫩、幼小的湘军,能扛得住吗?

湘潭!

一开始,湘军还真扛不住。他们在岳阳等地扛不住太平军,退回长沙。

太平军抵达靖港,直逼长沙。

太平军当年在长沙吃过一次亏,知道长沙不好打,遂采取了一个南北夹击的策略。

石祥祯率部分军队仍驻靖港,林绍璋率主力2万多人从宁乡——湘潭迂回,断长沙后路,然后,再围歼湘军于长沙!

如何应对太平军的包抄夹击之策?湘军内部开起了会。

多数将领认为:敌众我寡,应该据城而守,保护长沙。

曾国藩拒绝了,他决定主动出击,先击破湘潭方向的太平军,粉碎太平军合击之策!

曾国藩选定湘潭进行决战的理由很充分。

首先,据城而守,等死而已!

当年,太平军围攻长沙81日,长沙坚持住了,那是因为外围有大量清军,太平军不敢长期顿兵坚城。

如今,除了湖南人自己,哪里还有什么友军可以依赖呢?

困守孤城,等死而已!

其次···说句没出息的话,湘潭之战打不打得过,曾国藩心里也没底。

如果湘潭之战败了,还可以退到衡阳,不至于让人包了饺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湘潭,成了决战之地!

英勇的塔齐布:4000人压着20000人打!

率先作战的,是塔齐布。

跟那些还在学习阶段的书生将领不同,塔齐布,是军人出身,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的队伍,是早期湘军最精锐的一支。

就在太平军攻克湘潭的第二天,塔齐布到了。

塔齐布原本只带了1300多人,加上江忠淑刚刚带来会合的2600人,满打满算也不到4000人。

而对面的太平军,有20000多人!

而且,太平军已经攻占湘潭,正在赶修木城,收集民船,编组水营,准备立稳脚跟。

湘军,是不是要等主力来会合了再打?

塔齐布说:不等了!太平军“每用守为战,反客为主之法”,如果不抓紧时间进攻,以后更难打!

立刻进攻!

太平军既然已经先据战地,自然要利用防守的优势:据守阵地,发炮轰击!

当时的火炮,虽然威力、准度一般般,但毕竟是炮!照样可以一炸死一片!按照过往的经验,大炮一响,对手一般不敢上去送死。

可是,太平军想不到:湘军,和他们以前的对手可不一样。

湘军,所募者都是“诚朴”的农民,他们身边的战友多是同宗、同乡,所以,虽然他们打仗经验还不够,但纪律性极强!

塔齐布的军队“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冒着炮火冲了上去!

太平军每见过这么不要命的,一时有点慌。

初战,太平军木城被毁,失利!

当然,太平军也不是那么容易泄气的,他们再接再厉,又筑了木城4座,并派老将士出击。

塔齐布笑了:还筑木城?不知道老子是火器营出身吗?

湘军奋勇击退太平军,把4座木城、1座哨塔统统烧了!

如此,4000不怕死的湘军,将20000太平军压制在湘潭城中。

崩溃的林绍璋

僵持不下之际,湘军的水师到了。

水师,是当时湘军最大的优势。

当初,太平军从湘北打到武昌,再一路杀到金陵,所向披靡,所依仗的,正是水师。

曾国藩深知此点,所以,在搭建湘军时,重点打造了水师。

太平军水师虽多,但全靠民船。这些民船也不做分类,运人、运兵、交战,全部都是民船!

而湘军的水师,就正规多了。他们的水师按功能分为快蟹船、长龙船、舢板船,各司其职、协同作战。而且,湘军的船只都安防了600斤至1000斤的火炮,威力碾压对手。

结果毫无悬念,一番交战之下,3天之内,太平军大小船只数百只被毁,伤亡过千人!

当然,太平军毕竟人多,又据城而守,守还是守得住的。

不过,连番失利之下,太平军内部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原本,太平军内部的老兵和新兵关系就很紧张。

连番失利后,老兵指责新兵没用,新兵嘲讽老兵“通敌”,话不投机,械斗了起来!

林绍璋能力有限,控制不住局势,也渐没了信心。

林绍璋的昏招:太平军覆没

林绍璋觉得再这么耗下去没什么好处,决心找个地方喘口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于是,林绍璋决定:一部分军队继续守城,主力携带物资,向湘江上游机动。

4月29日,太平军击退湘军一轮进攻后,趁风势有利,立刻开始转移!

一般情况下,太平军顺风而逃,走了也就走了。可是:湘潭不一样!

湘江在湘潭,有一个大大的弯。大弯一拐,就不顺风咯!

很快,太平军慢了下来,在下摄司,被湘军水师追上了。

毫无悬念,太平军船只悉数被毁,将士们只有上岸,走陆路回湘潭。

守城的太平军见状,驾梯子下来,准备接应。

怎料:湘军早有准备!

湘军伏兵杀出,趁着混乱,夺了梯子,攀梯而上,攻入湘潭!

湘潭之战,结束了!

后记

此战同时,曾国藩发起了靖港之战,结果···被打得跳河。

尽管如此,由于太平军征湘军主力在湘潭覆没,湖南形势已经从根本上逆转。

此后,湘军收复湖南全境,出省作战,成为太平军最强悍的对手。

10年后,太平天国灭亡。被俘的李秀成在总结“天朝十误”时,第四误就是“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

湘潭之战,确实是太平天国的一处拐点。


论及此战,历来人们多单纯从太平军方面寻找原因,他们认为杨秀清战略失误,导致兵力分散;林绍璋不知兵,用兵无方。

虽有道理,但不全面。

坦率地说,战略上,杨秀清固然有兵力分散之嫌,但是,为何在遇到湘军之前,他们在各省都进展顺利呢?而且,湖南战场,太平军兵力仍有明显优势。

战术上,林绍璋固然不够灵便,但他一板一眼,也都是按照太平军常用方法行事。(当然,决策上昏招连连,这个洗不干净)

所以,要总结此战胜负,不可不谈湘军。

当时的湘军,虽然幼小、稚嫩,但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

他们虽然兵力少、战斗经验不丰富,但纪律严明,作战勇猛。

他们虽然刚刚起步,但装备精良。更高的火器比例、更专业的水师,使他们一开局就具备了独特的战略优势。

虽然幼小、稚嫩,但霸蛮、聪明,近代湖南人的传奇,由此开始。

4

你的时候就要、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