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由于纣王轻薄了上古正神、朝歌福主女娲娘娘,所以女娲认为成汤后人无道,成汤江山气数已尽,当失天下,于是女娲就安排了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三妖去纣王后宫蛊惑其心,令其失天下。故事由此展开,成汤江山在妖精的蛊惑下,日渐衰亡,有道的西岐渐渐崛起,往后各路仙翁道友及其徒子徒孙开始参与到这场江山易主的大战中来。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既然是纣王无道,有那么多神仙相助,那为什么不直接由神仙去将纣王杀死重立贤主,不就可以了么?干嘛要折腾那么久呢?私以为,不能这么写。具体理由见下:
第一,作者写书可以,但不能写弑君。
古人讲天地君亲师,君王可是比父母还要亲的人,不管什么人,弑君是天理不容的。神仙也是由凡人修炼而来,地位也比君王低。所以,即便写神仙弑君,不符合传统观念,写了就是不肖子孙,不容于世。
弑君,在古代,这种话题是不能讲的,一旦讲了,会被杀头诛族的。作者写《封神演义》这样的书,为的是流传,如果写了弑君这种话题,将成为禁书,而且作者可能会被朝廷逮捕杀害。作者写的书就不可能流通的,更别提传世。
总之,弑君这种话题太敏感,风险系数太高,写了将身首异处,将不容于世。纣王这样的亡国之君也不能杀,只能让他自取灭亡。
第二,故事需要一个过程
开篇,只是纣王好色,惹怒了女娲,并没有说纣王如何无道。妖精蛊惑他,让他无道后,也不是一下子就到了罪大恶极,该死的地步。一步一步的写纣王如何无道,西岐与之对抗,夺取其江山也就名正言顺了。而且,写纣王无道,也是为了突出西岐的有道,西岐取代成汤江山是顺应天道。
《封神演义》不仅仅讲纣王与西岐的对抗,甚至助周伐纣只是一条故事线。《封神演义》重要的是在讲“那些年神仙那些事儿的”,讲阐教截教的对抗,讲神仙的故事,描绘的一个精彩的神仙世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都是主线下的支线,若是主线早早断了,后面的故事就架构不起来了。
第三,这事正与邪的对立和转化
世界有正有邪,二元对立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根深蒂固。西岐与商朝是正邪对立,阐教与截教也是正邪的对立,助周的神仙与助商的神仙也是正邪的对立,包括神仙的兵器道具都是正邪的对立。
若是站在正义这边的神仙去杀纣王,那么站在邪恶的那边的神仙也会去保护纣王或者杀姬发。世界本是混沌,正邪同在,谁也不比谁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杀纣王的正义神仙,自然有实力相当的邪恶神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且中国人的传统哲学里,世界虽对立,但是统一的,如太极,对立统一而平衡。善与恶、正与邪的对立,也是统一的。中国人的哲学之祖《易经》认为,世界更是“变”的,是在不停转化的。善与恶、正与邪的转化也是在平衡中进行的。
让纣王慢慢作孽,顺应天道自取灭亡。让西岐慢慢蓄势,顺应天道伐纣兴周。这个过程,对立一直在,平衡一直在,且自始至终都是平衡态。
神仙杀纣王,那是“骤变”,打破平衡,不是顺应天道!
第四,从朝局中看。
纣王无道,看似是纣王一个人的问题,其实是整个商朝的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同样下梁不正上梁歪。朝廷里,无道的是一个群体,只杀纣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在一个过程里,将所有无道失德、逆天而行的人逐渐杀掉,才是顺应天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才能将有道伐无道的大旗树立起来。
另外,从西岐的角度来看,有自己的势力,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可能容纳商朝全部的人。商朝里顺应天道的大臣,纳之;逆天而行的,杀之。不管那个朝廷,人还是那么多。
总体来说,还是体现着平衡的哲学观。
结语
总之,《封神演义》中,不写神仙直接杀杀纣王,体现着中国古人的哲学观,完全符合传统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