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传说中“北洋政府骗走日本一亿四千万”的“给力大事”,正是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原借款”事件:1916年至1918年,北洋段祺瑞政府与日本寺内内阁签订的一系列贷款协议,总金额高达一亿四千五百万日元。由于经办人是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的亲信西原龟三,因此史称“西原借款”。
这样一笔巨款,除了第一期的500万日元,在1920年偿还完毕外,其余的一亿四千万日元,北洋政府都是崩子儿没还,拖到北洋政府垮台,1928年国民政府在“全国财政会议”上一句“对于贿选总统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债概不负责偿还”,就叫这笔数额巨大的“欠款”,就此不了了之。“北洋政府骗走日本一亿四千万”的说法,也从此长期流传。其实,以《北洋人士话沧桑》里的记载,“借钱”的段祺瑞,当时就说过“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只要咱们国家强大起来,直接一瞪眼全拉倒”。再看最后结果,没拿回钱的日本,似乎是当了冤大头。但素来精打细算的日本,真能这么轻易上当?
这就要首先搞清楚:为什么北洋政府要借钱?为什么日本当时肯出这笔钱?“西原借款”发生时的1916至1918年,是北洋枭雄段祺瑞风光无限的年代,却也是他主政的北洋政府,日子一年不如一年的苦年头。本来就是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各地画地为牢,北洋政府连正常的税收都收不上。以段祺瑞心腹曹汝霖的回忆说:北洋政府当时每月亏空八百多万,月月拆东墙补西墙。名义上“中央政府”,眼看就揭不开锅。
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新上台的日本首相寺内正毅,派特使西原龟三前来“送温暖”:缺钱?你找我啊!
比起家徒四壁的北洋政府,同时期的日本政府,却正是钱包发鼓的时候:由于欧美列强都忙着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未参战的日本,在亚洲吃起了独食,一战前债台高筑的日本,当时每年贸易顺差七亿日元,银行现金储备突破十五亿,摇身成了列强里的新土豪。手里有钱的日本,当然心思也活络起来:既然之前因为《二十一条》,闹的中日关系降到冰点,那这次就换个办法——用钱砸。于是,在寺内正毅上台组阁后,其炮制的《对华借款方针》就火热出炉,表示要以大量资金投入,换取日本在中国的“有利的权益”。而“西原借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值得一提的是,比起之前欧美列强的对华“贷款”来,“西原借款”确实很“良心”:比如当年袁世凯跟五国银行签订的《善后大借款》,贷款总额2500万英镑,但扣掉“佣金”等手续费,最后中国拿到手的,竟只有760万英镑。而“西原借款”呢?中间没有任何手续费,段祺瑞政府拿到手的,就是实打实的一亿四千五百万日元。对于当时内外交困的北洋政府来说,这似乎是笔难以拒绝的钱。
当然,日本人可不是善男信女,借钱的目的就是“有利的权益”,而以寺内正毅本人的算盘说,他更想把段祺瑞变成亲日的傀儡。因此“在中国投资一亿日元,其效果可与其他国家投资五亿至十亿相匹敌”。所以在借款条件上,日本人也不停夹带私货:“西原借款”的八笔借款合同,以“参战”“交通银行业务整理”“电信”“吉会铁路”“山东二铁路”等为名义,条约细则深入到中国各方面,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虽然段祺瑞心安理得的觉得“谁打算还他呀”!可日本也不傻,你不还?人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找补回来。拿到钱的段祺瑞,放心大胆的用这笔钱维持政府开支,甚至招兵买马“武力统一”,北洋军阀的战乱也进一步升级。这些,恰是打着“借款”名义扩张对华权益的日本,最希望看到的。
而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西原借款”的大坑就已初现:当中国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正当要求时,日本就搬出了“西原借款”关于山东问题的相关条文,直接让中国代表团陷入了被动里。
而其他的“借款条件”,更给日本侵华,打开了种种方便之门。比如“交通银行业务整理”这条,就让日本金融业拿到了对华投资的优先权,对华金融贷款暴增十倍。又比如“吉黑林矿借款”,日本出了点“小钱”,就拿到吉林黑龙江的林矿主权。“满蒙四铁路”这条,更叫日本控制了吉会线长开线等铁路线路。日本的对华投资与贸易利润,也从此滚雪球般激增。这些借款协议,成了日本对华经济政治渗透的急先锋,看似被“赖账”,其实收获颇丰。所以坚持“西原借款”的寺内正毅,虽说因此也受了好些攻击,但在他下台之后,依然洋洋自得表示:“(西原借款)实际上扶植日本对中国之权利,何止倍于二十一条”。确实,当年日本处心积虑逼签《二十一条》都没拿到的好些特权,却通过“借款”拿到了!甚至复盘多年后的抗日战争,好些个大坑,也恰是“西原借款”时挖下!
所以,“骗走日本一亿四千万”的事情,与其说是“外交妙笔”,不如说,是一桩因为短视造成的,发人深思的外交教训。参考资料:陈宇,黄佳梦《西原借款问题新探》 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 钟鸣晨《北洋政府的财政困境与对日关系》、 曹汝霖《民初外交回忆录》、 王毓超《北洋人士话沧桑》、杜春和《北洋军阀史料选辑》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